研究發現第三種磁性:將改變數據存儲方式—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在實驗室合成的herbertsmithite純晶體。這種物質擁有一種新物質態,也就是第三種磁性狀態。這個晶體長7毫米,重0.2克,歷時10個月合成

北京時間12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物質,擁有第三種磁性狀態。他們表示這種新物質將改變電腦的數據存儲方式。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教授李楊(Young Lee,音譯)指出:「我們發現了第三種基本磁態。」

 

英國《自然》雜誌報導稱,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證明存在這種被稱之為「液態自旋量子」的新物質。液態自旋量子是一種固態晶體,但它的磁態卻呈液態。與其他兩種磁性不同,液態自旋量子的單個粒子磁性取向始終處於變化之中,與真正液體中的分子運動類似。李楊表示這種物質內部沒有靜態磁性取向。他說:「但粒子之間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由於量子效應,它們不會固定在某個地方。」

 

李楊指出這種怪異的狀態很難進行測量或者說很難證實它的存在。這是迄今為止得出的最具有說服力的實驗數據,證明存在這種現象。「過去,這種現象只存在於理論家的模型中,現在,我們在現實的物理系統內發現這種現象。」

 

所謂的鐵磁性是指磁鐵或者指南針的簡單磁性。幾百年前,人們就已經發現這種現象。反鐵磁性是現代電腦硬碟讀頭的基礎,預測這種現象讓路易斯-奈耳在1970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發現這種現象則讓麻省理工學院的名譽教授克利福德-沙爾在1994年斬獲諾獎。反鐵磁性是指金屬或者合金的離子磁場相互抵消。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它們只有溫度冷卻到一個確定溫度之後才能具有磁性。

 

1987年,著名理論學家菲利普-安德森首次提出存在第三種磁態。李楊表示安德森認為這種狀態可能與高溫超導體有關。「自此之後,物理學家便希望製造出這種磁態。過去幾年,我們才在這一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液態自旋量子本身是一種被稱之為「herbertsmithite」的礦物晶體,以礦物學家赫伯特-史密斯(Herbert Smith)的名字命名。1972年,史密斯在智利發現了這種礦物。

 

2011年,李楊和同事首次合成這種物質的一個大尺寸純晶體,整個過程歷時10個月。隨後,他們一直對這種晶體的性質進行細緻研究。絕大多數物質都擁有不連續的量子態,量子態的改變用整數表達,相比之下,液態自旋量子表現出碎片式的量子態。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被稱之為「自旋振子」的量子態能夠形成一個連續體。他們在發表於《自然》雜誌上的論文中將這一觀測發現描述為「引人注目的第一次」。

 

李楊表示:「這項研究成果是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等學科的科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晶。你需要合成這種物質而後利用先進物理學技術進行研究。理論學家對我們的這項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李楊指出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讓這種非常基礎的研究轉化成實際應用。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成果有助於改進數據存儲或者通訊,可能的方式是利用一種被稱之為「遠距離纏結」的怪異量子現象。遠距離纏結是指兩個相隔很遠的粒子能夠同時影響彼此的狀態。此外,這一研究成果也有助於研發高溫超導體,讓這一領域取得新進展。李楊說:「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這種現象。目前還沒有任何理論能夠描述我們觀測到的現象。」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學教授蘇比爾-薩奇德夫表示:「這是一個重大研究發現,為研究多主體系統內的量子纏結打開了一扇窗。」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第三種磁性:或是量子計算又一突破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物質,擁有第三種磁性狀態。麻省理工學院稱之為「液態自旋量子」,他們表示這種新物質將改變電腦的數據 存儲方式。量子自旋液體將有可能消除量子位周圍物質中的汙點,而這些汙點有可能在量子計算中突然改變量子狀態。英國《自然》雜誌報導稱,液態自旋量子是一 種固態晶體,但它的磁態卻呈液態。
  • —新聞—科學網
    日前,北京化工大學軟物質科學與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博士研究生劉緒博及其導師美國麻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聚合物科學和工程系教授Thomas Russell、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員Peter Fischer等人的研究團隊在《科學》發表論文,發現了基於磁性納米粒子在水油界面自組裝方法製備的可重構鐵磁性液滴,兼具固態磁材料的磁性和液體材料的流動性,拓展了磁性材料的定義範圍。
  • 新型數據存儲技術:耗電量將大幅降低
    導讀據日本東北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與法國洛林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項創新技術,它將導致數據存儲的耗電量大幅降低。背景如今,全世界每年產生的數字數據以澤字節(2^70位元組)來計算,相當於每秒鐘為數億冊圖書提供數據。產生的數據量還在持續增長。如果現有的技術停止發展,那麼到2040年,目前全球全部的耗電量都將用於數據存儲。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2年3月8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在位於北京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
  • 新研究發現:磁性石墨烯能在絕緣體和導體之間切換!
    ,某些超薄磁性材料可以在高壓下從絕緣體切換到導體,這一現象可能會用於下一代電子產品和存儲設備的開發。由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表示,他們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研究結果,將有助於理解這種有時被稱為磁性石墨烯的材料的電子和結構特性之間的動態關係,並可能代表一種製造二維材料的新方法。磁性石墨烯,或鐵三硫代次磷酸鹽(FePS3),是一種被稱為範德華材料的材料家族,首次合成是在20世紀60年代。
  • DNA:終極數據存儲方式
    在人類的基因序列中,1克的重量就可以包含幾十億GB的數據,而1毫克分子的信息存儲空間就可以包含美國國會圖書館 全部的書籍,並且還有剩餘。在過去,這些只是理論上的概念。現在,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研究人員可以把一部遺傳學教科書的內容存儲到1微微克 (picogram,相當於萬億分之一克)DNA中,這一技術上的突破很可能會革命性的提升人類存儲信息的能力。
  • 利用雷射而不是磁鐵,實現超快數據讀寫,存儲設備或將迎來革新
    現代生活圍繞著數據展開,已經離不開數字信息,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新的、快速且節能的方法來讀取和寫入存儲設備上的數據。隨著磁性材料的全光開關(AOS)發展,使用雷射脈衝而不是磁鐵來寫入數據基於光學的方法,在過去的十年中受到了相當大的關注。雖然AOS速度快、能效高,但在精確度方面存在問題。
  • 科學家首次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確鑿證據—新聞—科學網
    這一發現打破了人們普遍認為鐵磁量子臨界點不存在的傳統觀念,並且將奇異金屬行為拓展到鐵磁量子臨界材料中。相關成果3月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袁輝球表示,此項工作不僅為量子相變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並且將銅基高溫超導和反鐵磁重費米子材料中觀察到的奇異金屬行為延伸到了鐵磁體系。
  • 更快、更低能耗的磁性開關
    磁性材料在現代社會中無處不在,幾乎存在於我們每天使用的所有設備中,尤其是智慧型手機/手錶、平板電腦、桌上型電腦等個人電子產品,都依靠磁性材料來存儲信息。現代設備中的信息是以1和0的長鏈存儲的,是作為計算機語言的二進位數字系統。
  • 科學家在關聯氧化物摩爾調控研究中取得突破—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與《自然—物理學》。 由於石墨烯等二維範德瓦爾斯材料層間相互作用非常弱,容易解理並堆垛形成各種人工異質或同質結構。當堆垛的兩層之間有微弱的晶格差異或微小的轉角時,就會形成摩爾圖案。近期研究發現這些二維異質結或同質結體系在摩爾周期勢場作用下,展現出了許多新奇的物理現象,比如在魔角雙層石墨烯中發現了關聯絕緣態以及非常規超導態。
  • 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新聞—科學網
    研究論文發表於《歷史生物學》雜誌。 足跡保存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 該發現共描述了四個足跡點,約99個蜥腳類足跡,足跡長度從22釐米到99.3釐米不等,展示了具有不同年齡層次和體型的恐龍群落。
  • IBM成功在一顆原子中存儲數據:信用卡大小存儲iTunes所有3500萬首...
    而在這項研究成果公布之前,業界普遍認為分子是最小的數據存儲單元。為了更形象的說明這項研究成果的意義,你可以想像成這樣:一個原子存儲 1 bit,那麼不到一張信用卡大小的設備能夠完全存儲 iTunes 音樂庫中的所有 3500 萬首歌曲。目前該項目由 IBM 研究院艾曼登研究中心(IBM Research -Almaden)和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團隊共同帶領。
  • 研究發現突破傳統二價金屬離子化合物認知新晶體—新聞—科學網
    自然條件下鈣離子的唯一已知價態是+2,相對應的所有種類鈣離子晶體都沒有磁性且呈現絕緣性。
  • 科學網—《科學》:發現新中微子振蕩標誌中國科研崛起
    《科學》雜誌3月16日發表文章,報導了大亞灣實驗發現的第三種中微子振蕩,並稱此重大成果標誌著中國科研正在崛起。
  • 憶阻器的想像力 第四電路元件將如何改變世界—新聞—科學網
    想像力的勝利 1971年,年僅35歲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蔡少棠證明:在電阻、電容和電感三種基本無源器件之外,還應存在一種「下落不明的電路元件」,它反映了電荷和磁通量的關係,其阻值會隨著電荷流經的方向和數量而變化。他將這種當時並不存在的元件命名為「憶阻器」。
  • 美國利用自旋電子學研發更有效、更高密度的數據存儲技術
    美國紐約大學和IBM研究公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磁性材料中電子運動的新機制,該機制可能會為增強數據存儲指明新的方向。該研究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揭示了一種基於電流設定磁信息(或電子自旋)方向的過程。IBM的研究人員補充說:「這項新發現為在磁層上施加扭矩提供了一種新方法。對於降低設備數據存儲的能源和空間需求來說可能是一個重要的進步。」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重點展示了一種將控制電子自旋方向轉換成控制存儲信息位方向的新機制。根本上來說,這是信息傳輸核心現象的典型示例:信息被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
  • 新量子開關能改變材料的量子特性,把金屬變成絕緣體
    大多數現代電子設備依靠微小的、調諧良好的電流來處理和存儲信息。這些電流決定了我們電腦的運行速度、心臟起搏器的工作頻率以及我們存儲在銀行裡的錢的安全性。
  • 在自然條件下發現+1價鈣離子二維晶體—新聞—科學網
    CaCl晶體結構     到目前為止,自然條件下鈣離子的唯一已知價態是+2,相對應的所有種類鈣離子晶體都沒有磁性且呈現絕緣性。   他們的理論研究表明,這種異常晶體的形成是由於石墨烯表面的芳香環與鈣離子之間的強陽離子-π相互作用所致。由於其他如Mg2+、Fe2+、Co2+、Cu2+、Cd2+、Cr2+和Pb2+金屬離子與石墨表面也存在強的陽離子-π相互作用,初步研究表明其他金屬陽離子也會形成類似的異常價態晶體。
  • 數據顯示人體或正在降溫—新聞—科學網
    近日,一項頗具爭議的研究顯示,自19世紀以來,美國人的正常體溫下降了零點幾度。該研究分析了自1860年以來美國人的67.7萬多次溫度測量數據。 1992年,巴爾的摩馬裡蘭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對148名參與疫苗試驗的人進行了測試,發現他們的平均體溫為36.8攝氏度。
  • 微軟將《超人》電影存在一小塊玻璃上 未來數據存儲還有哪些黑科技?
    在2017年,希普曼告訴,這項研究目前還沒有實際應用。他補充說:「但希望就在眼前。」  那個「所謂的眼前」可能就是現在。在過去的幾年中,一家開創性的公司Catalog一直致力於將DNA存儲商業化。他們的建議是,很快就可以在一個大衣櫥大小的空間中存儲整個世界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