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數據存儲技術:耗電量將大幅降低

2020-10-18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據日本東北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與法國洛林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項創新技術,它將導致數據存儲的耗電量大幅降低。

背景

如今,全世界每年產生的數字數據以澤字節(2^70位元組)來計算,相當於每秒鐘為數億冊圖書提供數據。產生的數據量還在持續增長。如果現有的技術停止發展,那麼到2040年,目前全球全部的耗電量都將用於數據存儲。

(圖片來源:謝菲爾德大學)

創新

近日,日本東北大學與法國洛林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項創新技術,它將導致數據存儲的耗電量大幅降低。

(圖片來源:日本東北大學)

技術

已經成熟的技術利用了超高速雷射脈衝,其持續時間短至30飛秒,相當於0.0000000000000003秒。雷射脈衝施加到由亞鐵磁性的 GdFeCo、無磁性的銅和鐵磁性的 Co/Pt 層組成的異質結構上。

(圖片來源:Sumio Ishihara)

「現在的研究小組的一個分組之前開展的研究,觀察到亞鐵磁性層產生磁性切換之後鐵磁性層的磁性切換。」這次,研究人員揭開了這一奇怪現象的背後機制,並發現了電子自旋流,被稱作「自旋電流」,伴隨著亞鐵磁性 GeFeCo 的開關,在引入鐵磁性 Co/Pt 開關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基於這個認識,他們演示了一種速度快得多,能耗低得多的鐵磁性開關。它由單雷射脈衝驅動,無需亞鐵磁性層的切換。論文作者之一的 Shunsuke Fukami 表示:「對於未來的數據儲存應用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消息,因為這項技術為將數字信息寫入到磁介質中提供了一種高效的機制,而目前它是基於磁場引發的開關。」

關鍵詞

磁、存儲、自旋

參考資料

【1】Quentin Remy, Junta Igarashi, Satoshi Iihama, Grégory Malinowski, Michel Hehn, Jon Gorchon, Julius Hohlfeld, Shunsuke Fukami, Hideo Ohno, Stéphane Mangin. Energy Efficient Control of Ultrafast Spin Current to Induce Single Femtosecond Pulse Switching of a Ferromagnet. Advanced Science, 2020; 2001996 DOI: 10.1002/advs.202001996

【2】https://www.tohoku.ac.jp/en/press/ultrafast_controle_sceme_ferromagnet.html

相關焦點

  • MAID技術降低磁碟陣列耗電量
    MAID技術僅在需要進行數據存取時才開始啟動硬碟,而不用隨時處於活動狀態,以達到省電效果。  MAID為基於硬碟的技術,其概念與磁帶櫃中的磁帶類似,當硬碟需要進行數據存取時才開始運轉,而不用隨時處於啟動狀態。MAID主要用在近線存儲(Nearline Storage)設備,尤其適用在備份、歸檔等應用。
  • 預計到2025年,全國數據中心總耗電量佔比將達到4.05%
    預計到2025年,全國數據中心總耗電量佔比將達到4.05% 零點 發表於 2020-04-20 16:12:58 數據中心建設風潮還沒有吹起,關於重複建設的警示就已經處處可見了。
  • 中國數據中心耗電量頂三個三峽水電站!曙光雲計算集團總裁關宏明...
    大數據產業發展步入規模增長時期「目前,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已步入行業規模快速增長時期,隨著『新基建』越來越受重視,大數據產業也將迎來發展新機遇。」加快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及投入使用,對信息產業、製造業、能源和公共事業、金融服務、交通運輸等各行業都會產生重大影響。以物聯網、車聯網、工業生產和遠程服務為代表的典型應用有望實現加速增長。大數據在網際網路、金融、通信、城市、醫療、農業等行業應用場景也不斷深化,基於大數據採-傳-算-用的上、下遊產業鏈閉環正在形成。
  • 新型水冷太陽能板可降低20%空調成本
    目前,美國研發出了一款新型太陽能水冷卻器,該技術可以大幅降低工業用空調和製冷系統的成本。  新型水冷卻器為板式的,安裝於屋頂,由三個部件組成。第一層是帶有銀塗料的塑料層,可以反射幾乎全部的陽光,保證面板不因夏日陽光的照射而發熱。塑料層下面是第二個部件——蛇形管。水在蛇形管中流動,將熱量排放至塑料層,隨後,被塑料層以紅外光譜中的中間區域波段散發出去。
  • 國防科技大學方糧:快閃記憶體技術進展及新型存儲技術
    從移動存儲到大系統構成,如今的快閃記憶體應用變得極為廣泛,快閃記憶體構成的固態SSD表現出很好的特性,目前主流的SLC/MLC/TLC都已經有存儲產品投入應用。縱觀整體存儲市場,SSD與傳統磁碟PK,以及前者獲得更加廣泛的普及,關鍵依然在於價格。除此之外,我們還應當了解現今快閃記憶體技術的發展進程,以及更多的新型存儲技術。
  • 威騰電子「分區存儲「技術席捲2019中國數據與存儲峰會
    未來幾年,我們將邁入一個新的數據時代,其中處理數據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涉及到ZB級數據存儲和處理,會有三個重要的趨勢:一個是在多雲、雲應用之間,保持數據的流動;第二個趨勢是根據數據的熱度,或者說數據生命周期,採用不同的存儲介質進行數據分層和保護;第三就是藉助人工智慧技術,智能化管理數據。總之海量數據存儲和處理已經成為用戶面臨的主要挑戰。
  • 新型數據存儲方法採用2D半金屬材料 能耗比傳統方法少100多倍
    蓋世汽車訊 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技術的出現,正通過物聯網、自動駕駛汽車、實時成像處理和醫療領域的大數據分析等新應用,極大地改變這個世界。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預計將達到44ZTB,而且還將繼續增長,超過目前計算和存儲設備的容量。與此同時,到2030年,相關的用電量也將增長15倍,佔全球能源需求的8%。
  • Intel電子探針存儲技術可實現每平方英寸保存1TB數據
    據Intel研究團隊介紹稱:該硬碟的探針通過發送瞬間電脈衝,將數據比特信息發送到只有幾納米麵積的鐵電薄膜(ferroelectric film)上,鐵電體材料在周圍電場的作用下被永久的極化,從而實現數據存儲。
  • 華為發布2021年奧林帕斯懸紅 聚焦數據存儲業界難題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12月30日消息,華為近日針對數據存儲業界難題發布了2021年奧林帕斯懸紅,以獎勵全球在數據存儲領域取得突破性貢獻的科研工作者。華為方面表示,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關鍵生產要素。
  • CRISPR技術成功將數據存儲在活細胞DNA中
    科技日報記者 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化學生物學》雜誌報導,美國研究人員通過CRISPR技術,將數字電子信號直接轉換為存儲在活細胞基因組中的遺傳數據,這或是邁向開發用於長期數據存儲的新介質的關鍵一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使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將編碼二進位數據(計算機用來存儲數據的1和0)的特定DNA序列插入細菌細胞。通過將這些DNA序列的不同排列分配給不同英文字母,研究人員將文本消息「hello world!」成功編碼進了大腸桿菌細胞內的DNA中。研究團隊隨後通過提取和測序細菌DNA解碼了該消息。
  • 非結構化數據:企業存儲「隱秘的角落」
    隨著新型工作負載的普及和深化,數據量也將持續增長。IDC預測,到2025年全球數據總量將達到175ZB。在企業組織的存儲系統中,非結構化數據也佔據了數據總量的80%至90%。 非結構化數據這一「龐然大物」,卻也是企業存儲中「隱秘的角落」。儘管企業花費了大量成本長期存放這些數據,也未必能夠帶來滿意的附加價值,而管理不當,則會令企業蒙受相當大的損失。
  • DNA存儲,拯救人類數據危機的良方?
    2018年,愛爾蘭沃特福德理工學院(WIT)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DNA存儲方法,可在1克大腸桿菌DNA中存儲1ZB的數據。2019年,丘奇團隊又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項實驗結果。比如目前DNA存儲200MB數據,需要耗資80萬美元,而用電子設備,成本連1美元都不到。但正如上面所說,如果放到更長的時間尺度上和數據存儲空間壓力下,DNA具有的大存儲密度、高節能環保、超長穩定性的獨特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只要隨著存儲和讀取技術的發展,DNA編碼和測序的效率提升,成本大幅下降,DNA存儲離商業化應用也就不遠了。那麼,現在在商業化上有哪些進展呢?
  • DNA數據存儲,有了新方法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了一種全新的DNA數據存儲系統,可使用戶在不破壞原始文件的情況下讀取或修改數據文件,並且具有更強的實用性。  「現有的大多數DNA數據存儲系統都需要通過聚合酶鏈式反應(PCR)來訪問存儲的文件,這在複製信息方面非常有效,但也帶來了一些重大的挑戰。」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北卡州立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學的助理教授Albert Keung說,「我們開發了一種不依賴PCR的『動態操作且可重複使用的信息存儲系統』(DORIS),解決了DNA數據存儲技術在實際應用中面臨的一些關鍵問題。」
  • 中科院研發新型相變材料:突破讀寫存儲速度極限
    聶翠蓉科技日報北京11月15日電,據《科學》雜誌官網14日報導,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饒峰和同事研發出一種全新的相變材料發表在本周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的這一研究成果,突破了相變存儲器(PCRAM)的存儲速度極限,為實現我國自主通用存儲器技術奠定了基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計算機已經變得更小、更快、更便宜,存儲性能繼續提升所面臨的挑戰也更加嚴峻。靜態/動態隨機存儲器(SRAM緩存/DRAM內存)是與計算機中央處理器直接交換數據的臨時存儲媒介,可按需隨意取出或存入數據。
  • 行業領先企業均採用HDS HCP存儲其最關鍵數據
    目前,該產品組合在市場上的新客戶數大幅增長,用例不斷演進,並且愈加受到行業的認可。事實上,得益於HDS內容平臺所具備的強大數據治理、合規和智能管理功能,包括ThinkOn、Spinmaster和Accident Exchange等品牌在內的客戶,均選擇採用HCP產品組合來存儲其最關鍵的數據。
  • 第三類存儲技術誕生,二維材料的新異質結構
    或許沒那麼誇張,卻也足以體現數據在網際網路時代的重要性,那麼保存數據的手段——存儲的重要性自然也不容忽視。 目前的半導體電荷存儲技術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易失性存儲,如計算機內存,可在幾納秒之內寫入數據,但是掉電之後數據會立即消失。
  • 下一代存儲的選擇,國產相變材料進展如何?
    相比傳統GST器件,SST基PCRAM功耗降低了90%,且10年數據保持力相當;通過進一步優化材料與微縮器件尺寸,SST基PCRAM綜合性能將進一步提升,使之可以與SRAM和DRAM競爭,這樣就可以使發展一種真正通用的存儲器成為可能。
  • 經XnMatrix有效數據驗證,咕咚健康、Jack&Me將採用IPFS存儲數據
    XnMatrix·安邁雲新一代雲計算平臺,作為Filecoin Plus北美洲公證人,負責分配DataCap(數據量配額上限)以幫助促進IPFS上的合法數據存儲,助力IPFS成為有落地應用價值的存儲網絡。據公證人驗證數據規則,通過XnMatrix公證人審核的數據存儲將獲得10倍有效算力。
  • 陳根:生物技術加持下,「蠶絲硬碟」開啟新型存儲方式
    文/陳根大數據時代,隨著信息數據日趨智能化、多樣化,傳統的信息存儲方式難以跟上時代的需求。在生物技術和半導體的深入融合下,生物存儲的新興技術應用也日益廣泛。8月11日,《自然納米技術》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了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團隊首次實現了蠶絲蛋白的高容量生物存儲的技術。
  • 數據存儲洪流下 PCIe快閃記憶體緣何脫穎而出?
    數據需要能夠被即時訪問,以便其能夠被實時的處理、分析和解析。為滿足這樣的需要,企業客戶正主動將快閃記憶體加入到其存儲基礎設施中。  由於需求加速增加,以及獲得客戶的認可,各公司的CIO們迅速認識到,快閃記憶體非常適合於資料庫、數據倉庫和大數據分析等性能密集型應用。  儘管業界在大談全快閃記憶體和混合快閃記憶體陣列,然而,伺服器端快閃記憶體尤其是PCIe快閃記憶體出貨量已經開始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