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數據存儲方法採用2D半金屬材料 能耗比傳統方法少100多倍

2020-12-05 騰訊網

蓋世汽車訊 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技術的出現,正通過物聯網、自動駕駛汽車、實時成像處理和醫療領域的大數據分析等新應用,極大地改變這個世界。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預計將達到44ZTB,而且還將繼續增長,超過目前計算和存儲設備的容量。與此同時,到2030年,相關的用電量也將增長15倍,佔全球能源需求的8%。因此,對降低能源需求,同時提高信息存儲速度的技術的需求迫在眉睫。

圖片來源: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據外媒報導,香港大學教授Xiang Zhang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時帶領了一組研究人員,與史丹福大學教授Aaron Lindenberg的團隊合作,研發了一種新型數據存儲法:在只有3納米厚的二碲化鎢中,讓奇數層相對於偶數層滑動。此種原子層的排列代表著0和1,用於數據存儲。然後,研究人員們創造性地利用量子幾何:貝利曲率以讀出信息。因此,該材料平臺非常適用於存儲器,還具有獨立的「寫」和「讀」操作能力。而且相比於傳統方法,此種新型數據存儲方法的能耗少100多倍。

該項研究對於非易失性存儲是一項概念性創新,可能會帶來技術革命。研究人員首次證明了2D半金屬可以優於傳統的矽材料,用於存儲和讀取信息。與現有的非易失性(NVW)存儲器相比,新型材料平臺有望將存儲數據量提高2個數量級,將能耗成本降低3個數量級,而且可以極大地加速實現新興內存計算和神經網絡計算應用。

此前,研究人員發現,當2D材料二碲化鎢處於拓補狀態時,原子在此類層中的特殊排列會產生一種能帶交叉簡併點「Weyl node」,而且表現出獨特的電子特性,如零電阻傳導。此類點被認為具有類似蟲洞的特性,電子會在材料的反面穿過。在此前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可以利用太赫茲輻射脈衝調整該材料結構,讓材料快速地在拓補狀態和非拓補狀態之間切換,有效地開關零電阻狀態。Zhang教授的團隊已經證明,只有原子級厚度的2D材料可大大降低電場的屏蔽效應,而且其結構很容易受到電子濃度或電場的影響。因此,2D拓補材料可以將光學操作轉化為電氣化控制,為電子設備鋪平道路。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二碲化鎢金屬層的三層原子層堆疊在一起,就像納米大小的撲克牌疊在一起。通過向該原子堆中注入少量載流子或施加垂直電場,讓每個奇數層相對於偶數層,在其上下滑動。通過觀察相應的光學和電氣化特徵,研究人員了解到此種滑動是永久性的,除非另一個電激發觸發層重新排列。此外,為了讀取此類移動原子層之間存儲的數據和信息,研究人員在此類半金屬材料中採用了非常大的「貝利曲率」。此種量子特性就像磁場一樣,可以控制電子的傳播,產生非線性霍爾效應。通過此種效應,可以讀出原子層的排列,且不影響堆疊。

利用此種量子特性,可以很好地區分不同的原子堆和金屬極化狀態。此種發現解決了鐵電金屬因弱極化導致的閱讀困難,讓鐵電金屬不僅在基礎物理領域引起研究人員的興趣,也證明了相對於傳統半導體和鐵電絕緣體而言,此類材料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改變堆疊順序只會破壞Van der Waals鍵,因此,理論上比傳統相變材料打破共價鍵消耗的能量低兩個數量級,為節能存儲設備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有助於走向可持續的智能未來。

相關焦點

  • 晶片革命:二維材料顛覆傳統計算架構
    憶阻器採用經典的金屬-絕緣體-金屬結構,其中二維絕緣體可以作為交換層。憶阻電晶體採用三終端電晶體結構,具有柵極可調性,晶界遷移或其它缺陷的可逆漂移可以產生電阻開關效應。快閃記憶體是基於電荷隧穿機制,而離子電晶體利用離子耦合來實現電導調製。通過利用二維材料的這些獨特的性質,內存性能可以得到極大的提升。例如二維原子晶體石墨烯可以起到阻擋層的作用來提高器件的穩定性。
  • 這種2D材料能讓計算機像神經元一樣具備處理和存儲數據的能力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工程團隊近日開發出了一種新型計算機晶片,可在相同電路中處理和存儲數據。團隊使用了名為二硫化鉬(MoS2)的二維材料,能夠讓電子產品更小、更節能。在傳統計算機中,通常會在一個區域(CPU)處理數據,然後在將數據傳遞到另一個區域(例如硬碟和固態硬碟)進行存儲。這種模式已經為我們服務了數十年,但這並不一定是最有效的處理方式。
  • 國防科技大學方糧:快閃記憶體技術進展及新型存儲技術
    從移動存儲到大系統構成,如今的快閃記憶體應用變得極為廣泛,快閃記憶體構成的固態SSD表現出很好的特性,目前主流的SLC/MLC/TLC都已經有存儲產品投入應用。縱觀整體存儲市場,SSD與傳統磁碟PK,以及前者獲得更加廣泛的普及,關鍵依然在於價格。除此之外,我們還應當了解現今快閃記憶體技術的發展進程,以及更多的新型存儲技術。
  • 3D列印金屬粉末的製備方法
    3D列印技術是一種新型的列印技術,其突出優點在於無需機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從計算機圖形數據中生成任何形狀的零件,從而極大地縮短產品的研製周期,提高生產率和降低生產成本。3D列印金屬粉末作為金屬零件3D列印最重要的原材料,其製備方法備受人們關注,3D列印金屬粉末作為金屬零件3D列印產業鏈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最大的價值所在。
  • 新金屬晶片能提高存儲速度百倍
    更快、更密集的數據存儲革命即將來臨了嗎?據英國《自然·物理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一個美國聯合研究團隊利用層狀二碲化鎢製成了二維(2D)金屬晶片,其厚度僅三個原子!在更節能的同時,儲存速度提高了100倍之多,為開發下一代數據存儲材料奠定了基礎。當今世界所產生的數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然而我們當前的存儲系統已接近大小和密度的極限,因此迫切需要相關技術革命。
  • 史丹福大學科學家發明二維材料代替矽晶片來存儲數據
    >史丹福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通過在原子薄金屬層上相互滑動來存儲數據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將更多的數據裝入比矽晶片更小的空間,同時還可以使用更少的能源。,扭曲了材料的原子結構這一技術基於新發現的一類金屬,它們能形成令人難以置信的薄層,僅有三個原子厚。
  • 哈工大韓傑才院士團隊在2D過渡金屬二硫化物電催化材料的最新綜述
    ,主要包括塊體材料的鋰化剝離、水(溶劑)熱、CVD等,並對各種方法的優缺點進行了概括(圖1)。文章認為,二維材料的合成大體可以分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策略。塊體材料的鋰化剝離是一種常見的自上而下的製備方法,常用的鋰化剝離方法通常產率較低或者耗時嚴重,在後期實際應用中存在一定困難(圖1a-g)。該課題組發展的液氨輔助鋰化(LAAL)的方法可將產率提升到80%以上,同時大幅降低反應時間 (圖1h-k)。
  • 吉林大學喬振安教授Angew:大規模無溶劑方法合成介孔金屬氧化物
    目前合成介孔金屬氧化物主要局限於溶劑誘導的無機-有機自組裝過程,導致合成成本高昂並且產量較低,極大地限制了介孔金屬氧化物的工業化應用。因此,開發一種大規模生產介孔金屬氧化物的方法對相關的科學研究和工業應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金屬材料腐蝕控制及防護方法
    對一些產品,如許多板件、管件、鑄件、鍛件和化工用的槽池等,壁厚設計時除了要考慮必要的機械強度保障以外,還必須預留一些腐蝕餘量;產品結構設計時,要注意設計合理的表面形狀,連接工藝中注意少留死角,以避免水分或其他腐蝕介質的存留,造成縫隙腐蝕;產品設計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各種不同材料,因此選材時必須考慮不同材料相互接觸時可能產生的電偶腐蝕問題;對於受力構件,應力分布的不均勻性可能引起應力腐蝕斷裂和腐蝕疲勞
  • 大幅度降低電子能耗,新型超高導電材料允許電子快速通行
    但是,超導材料對於能耗降低來說絕對是非常具有前景的,這一點既體現在超導材料的零電阻上,也體現在超導材料的抗磁性上,所以,在這個星球上有無說的材料科研人員在痴迷的追求常溫超導材料的出現。而就在近日,中國科研人員在新型超高導電材料就獲得了巨大突破!
  • 合肥研究院發現新的三重簡併拓撲半金屬
    拓撲半金屬材料具備奇異的磁輸運性質(如手性負磁阻、巨磁電阻)以及極高的載流子遷移率等特點,在未來低能耗電子學器件應用上具有重要價值,因而成為國際凝聚態物理研究的前沿和熱點研究方向之一。  據了解,以前實驗發現的拓撲半金屬材料有三種,分別為狄拉克(Dirac)半金屬、外爾(Weyl)半金屬、節線(nodal-line)半金屬,且三種材料中包含的準粒子均為四重或兩重簡併費米子,即在同一個能級態同時存在兩種或者四種半奇數自旋數。
  • 存儲技術新突破 採用有機小分子長期穩定存儲
    雖然信息存儲技術(紙張的墨水、電腦、CD或DVD,甚至是DNA)在不斷完善,但是各種形式的威脅,簡單的方式例如水,複雜的方式例如網絡攻擊,仍然會破壞我們的存儲記錄。 隨著數據呈「爆炸式」地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信息存儲在越來越少的空間中,甚至連「雲」(其名稱意味著不透明的無盡空間)最終也將耗盡空間,無法阻止所有的黑客,並急劇地消耗著能量。
  • 我科學家發現新一類半金屬
    拓撲半金屬材料具備奇異的磁輸運性質,如手性負磁阻、巨磁電阻、極高的載流子遷移率等特點,在未來低能耗電子學器件應用上具有重要價值,因而成為國際凝聚態物理研究的前沿和熱點研究方向之一。此前實驗發現的拓撲半金屬材料有三種,分別為狄拉克(Dirac)半金屬、外爾(Weyl)半金屬、節線(nodal-line)半金屬,且三種材料中包含的準粒子均為四重或兩重簡併費米子,即在同一個能級態同時存在兩種或者四種半奇數自旋數。但是目前人們僅在鎢—碳型材料WC和MoP中確認存在三重簡併費米子。
  • 第二類狄拉克半金屬材料PtTe
    電流在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中的自旋軌道力矩(SOT)效應提供了一種超快、高效的操縱磁矩的方式,是研發下一代自旋邏輯和自旋存儲的重要基礎。應用該效應於當前自旋電子學金屬多層膜器件中需要尋找既具有大自旋霍爾角又具有高導電性(即高自旋霍爾電導)的材料。
  • 33歲女科學家向海水「要」稀有金屬,採用全新電化學方法提取鈾和鋰...
    芝加哥大學分子工程學院助理教授劉翀給出了解決方案,半波整流交流電化學方法(HW-ACE)提鈾和脈衝電化學插層法提鋰。  海水中存有大量的礦物資源,從海水中提取資源並不陌生,比如氯鹼工業。但是海水中濃度較低的元素,在提取技術上存在很大的挑戰。實現低濃度元素的提取,依賴新材料、新技術的開發以及對分離技術中存在的基礎科學問題的研究。
  • 自旋電子器件的新製造方法:將有機分子塗覆到金屬上
    導讀據日本東京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物理學家創造出一種製造自旋電子器件的新方法。這個新的製造方法很有吸引力,因為它採用了相對易於根據不同用途而進行配置的有機分子。這些分子層可以塗覆或者印刷到金屬上,創造新的電子功能。
  • 存儲技術新突破:採用有機小分子長期穩定地存儲信息!
    導讀據美國哈佛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存儲信息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以穩定地存儲數據達數百萬年,也可以免受網際網路黑客攻擊,且在寫入數據之後不會消耗能量。黑客(圖片來源:普渡大學)隨著數據呈「爆炸式」地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信息存儲在越來越少的空間中,甚至連「雲」(其名稱意味著不透明的無盡空間)最終也將耗盡空間,無法阻止所有的黑客,並急劇地消耗著能量。
  • 二維超晶格材料用於高效能源存儲和轉化
    將這種材料進一步組裝成二維垂直異質結構,尤其是利用二維單層納米片堆疊成,在分子尺度上的異質超晶格結構,在能源存儲和轉化方面展現出了非常好的電化學性能。在本文中,澳大利亞雪梨科技大學汪國秀教授聯合日本國立材料科學研究院Renzhi Ma教授、Takayoshi Sasaki教授對二維超晶格結構在規模化製備,尤其是利用簡便的液相絮凝方法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進展|拓撲半金屬WC表面沉積金屬薄膜誘導的界面超導
    然而,本徵的拓撲超導材料非常罕見。近年來,理論和實驗研究表明:除本徵的拓撲超導材料之外,利用拓撲絕緣體和拓撲半金屬材料拓撲非平庸的能帶結構為實現拓撲超導電性提供了可能的途徑。多數研究組採用摻雜、高壓或通過近鄰效應等在拓撲絕緣體和拓撲半金屬中誘導出可能的拓撲超導。
  • 金屬材料的晶粒細化方法有哪些?
    形變誘導相變現象的發現是研究提高傳統材料性能的重要突破,它的出現為大幅度提高傳統金屬材料的性能提供了新手段。與傳統形變熱處理工藝相比,形變誘導相變工藝強調將形變溫度控制在Ar3附近,從而使γ→α。相變的起始溫度高於平衡相變溫度。研究表明,在Ar3附近進行低溫大變形,通過形變誘導鐵素體相變和鐵素體的動態再結晶兩種機制,可以獲得超細的鐵素體晶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