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關於華為要上馬做光刻機的消息,傳的沸沸揚揚。
第一個消息,華為在網上公開發布了光刻工藝工程師的職位,很多國內廠家也接到大量配套產品的詢價。
第二個消息,華為全國瘋狂挖人,此前國內唯一有能力造光刻機的上海微電子甚至打電話到高層投訴。
第三個消息,任正非親自到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和東南大學、南京大學4所985高校,進行頂級人才的招募。
這幾個學校在我國的微電子、光學工程、材料學、計算機、通信等學科上有很強的實力,是光刻機人才培養的不二之選。
對於華為的光刻機研發,有直言不可信的,有冷嘲熱諷的,也有加油鼓勁的,網上眾說紛紜。
那麼,
華為是否真的會自研光刻機呢?
網上傳言的兩三年內有成果出來,是否靠譜?
在此背景下,A股又有哪些投資機會呢?
今天的文章,君臨為你深度分析。
1
華為今天的成就,不是靠上天恩賜的,是靠一場一場戰役打下來的。
不扯遙遠的八九十年代,只說華為終端業務崛起的最近20年,華為就有過核心技術攻堅的三大戰役。
第一場戰役:基帶晶片。
基帶晶片是指用來合成即將發射的基帶信號,或對接收到的基帶信號進行解碼的晶片,是手機的核心零部件,其性能直接決定了手機的通話質量和上網速度。
在目前的中高端基帶晶片市場,只有高通、聯發科、三星、華為海思、紫光展銳、英特爾等寥寥幾個玩家。
甚至連大魔頭蘋果,都因為不掌握基帶晶片的研發能力,而被高通、英特爾折磨的痛不欲生。
高通的基帶晶片雖然好,但價格也狠,你不僅要付晶片的錢,還得按手機的價格百分比支付一個專利授權費。
這讓蘋果實在氣不過,於是2017年跟高通吵了一架,轉向用英特爾的基帶晶片。
但英特爾雖然價格便宜,無奈卻是坑爹貨,導致蘋果的通話信號、上網速率經常被用戶詬病。
相比起蘋果如今的尷尬,華為在這塊要輕鬆的多。
早在2019年初,華為就發布了巴龍5000基帶晶片,這是業界第一款支持5G技術的商用終端基帶晶片,比高通發布的時間都要早。
但回想起來,華為早年其實也有過跟蘋果一樣的悲催史。
2007年之前,華為的絕對主營都是to B的設備業務,在to C的消費電子這塊,不過是些為運營商代工的貼牌產品。
比如低端功能手機、手機數據卡,上網modem等,其實都是組裝貨,缺乏核心技術,毛利率只有5%左右。
當時賣的最好的是3G上網卡。
因為那時候手機上網還不太方便,很多人會買個上網卡插到筆記本電腦上去上網。
隨著產品出貨量的快速上升,華為很快就發現,他被高通盯上了。
高通的基帶晶片總是優先供貨於中興,而對華為採取延遲發貨、甚至斷貨的措施,以避免華為在該業務上的一家獨大。
對於華為的管理層來說,有困難,那就迎難而上,攻克它!
2008年9月,華為正式成立LTE UE開發部門,啟動LTE基帶晶片的研發計劃。
2009年11月,華為調集了海思半導體、終端業務線等多個部門進行聯合攻關,群策群力。
2010年,華為推出了業界首款支持TD-LTE的終端晶片巴龍700,該晶片支持LTE FDD和TD-LTE雙模。
2012年,華為再接再厲,發布了業界首款支持LTE Cat.4的多模LTE終端晶片巴龍710,下行速率最高150Mbps,領先高通、聯發科一年多,並整合在麒麟910系列處理器中。
從此之後,華為的基帶晶片集成在自家的數據卡裡,成本比高通的便宜了一半以上,再也不怕被卡脖子裡。
回顧時間線,可以看到巴龍基帶晶片的成長軌跡:
立項2年後,推出第一款商用產品,算是有所成就,4年後,進入業界第一陣營。
而能夠如此順利,主要就是華為發揚了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思想,以大兵團會戰的形式全力攻堅。
2
2010年華為首次進入世界500強榜單,B端通信設備業務的影響力日益強大,並開始受到一些國家的排擠。
4月份,印度出臺了禁止華為產品進口的政策,6月份,歐盟對華為部分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
這引起了華為的擔憂。
年底的時候,華為召開了一場高級別的座談會。
這是一場對華為來說,類似於遵義會議的裡程碑式座談會。
會議決定,今後華為不再做低端的運營商定製機,發力中高端手機業務,將之做成跟B端設備業務平起平坐的另一根支柱。
中高端手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你才知道有多難。
這個世界上,能稱之為中高端手機品牌的,只有兩個——三星和蘋果。
三星,有著幾十年積累的自研晶片和高清屏幕業務做支撐,蘋果,同樣是有著自研晶片和獨家的作業系統做支持。
可見,一款高端自研晶片是成就高端手機所不可缺少的。
而凡是缺乏自研晶片能力的,比如HTC,最終都只是個泡沫~
會後,華為就抽調各部門的人力,成立了聯合攻關小組,務必將手機處理器晶片給做起來。
這就是華為的第二場戰役:手機處理器晶片。
2012年,華為推出第一款商用的高端手機Ascend系列,搭載了自研的海思四核晶片K3V2。
業界的評價是,這款晶片只能說可以用,但整體功耗高,兼容性差,很多遊戲都不兼容,並且容易發熱和卡頓。
但華為沒有氣餒,繼續大幅招人,埋頭研發。
2013年,海思推出麒麟910晶片,性能有所提升,有了自己的SoC內核,但依然還存在兼容性的問題。
2014年,麒麟925晶片推出,採用8核架構,雖然性能上還略差於對手,但發熱和兼容性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2015年,跨越之作麒麟950問世,第一次站上了半導體工藝的最前沿,導入 16nm FinFET 頂尖工藝;
同時,該晶片也搭配了自研的ISP(圖像信號處理)技術 , 確定了華為手機在拍照領域的領導地位。
這時候,華為手機晶片的性能,已經可以對標同期的高通晶片和三星自研晶片。
而搭載了該晶片的華為Mate8,在發售後一個月內就刷新了百萬級的銷量紀錄,成功躋身高端手機第一陣營。
從2010年的立項,到2012年的第一款自研商用晶片K3V2,到2015年的麒麟950。
華為的第二場戰役同樣是2年有所成,4-5年打進第一陣營。
另外,在攻打高端手機市場的這場仗裡,華為面臨的,不僅僅是晶片的問題,還有屏幕。
此前,華為的屏幕都是由三星提供的,當銷量不大,並且沒有威脅到三星高端機的銷量時,兩家公司的合作還是蠻愉快的。
但是當華為的高端機開始節節上升的時候,三星的斷供風險就日益嚴重了。
如何解決這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華為的策略是,晶片是核心,必須自己主攻;屏幕是次要的,那就扶持外圍夥伴來生產。
於是當時的華為,加大了對技術性能接近的東芝、JDI等日本供應商的合作,以分攤三星屏幕獨大的風險。
有驚無險的度過了那幾年困難的時期。
3
好日子沒過兩年,2018制裁大棒迎面襲來。
華為的備胎計劃緊急啟動,轟轟烈烈的去美化進程拉開大幕。
這就是華為的第三場戰役:核心部件去美化。
截至到今天,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年。
我們看看華為幾款旗艦機的元器件使用情況。
首先是2018年3月發布的P20,當時華為在法國巴黎為該機舉辦了高級別的發布會,是華為上半年最熱賣的高端機。
看上面的供應商列表,P20上的美國廠商主要集中在射頻前端晶片(skyworks)、存儲晶片(美光)、電池充電晶片(德州儀器)、WIFI及藍牙晶片(賽普拉斯)等環節。
其中,又以射頻晶片是這個階段最卡脖子的地方。
射頻晶片包括天線調諧器、開關、濾波器、PA、LNA等,是手機通信系統的核心組件,它們的性能直接決定了手機的接收信號強度、通話穩定性、發射功率等重要性能指標。
但遺憾的是,這個行業長期被美國的四大玩家(Qorvo、Skyworks、高通、博通),和日本的Murata村田製作所壟斷。
我國雖然也有一些本土射頻公司,但主要都是做的低端市場,並且集中在開關等邊緣環節。
備胎計劃推出後,華為全力攻堅門檻最高的射頻PA晶片、WIFI晶片,以及電池充電晶片等,其它環節則儘量轉移給本土供應商。
2019年3月,華為P30發布,我們看看成果如何。
射頻前端模塊依然是美國貨,Qorvo出品。
內存也依然是美國貨,美光出品。
但WIFI、藍牙、GPS晶片已經換成了自研的海思晶片。
整體美國元器件的數量下降到了1.8%,成本佔比為15.3%,通過大規模的庫存備貨來度過這一關。
時間的車輪繼續往前行,華為的備貨在逐漸消耗……
2020年4月,新一代旗艦級P40推出,這一次又發生了什麼改變呢?
可以看到,除了一塊前端模塊晶片(高通),和一塊音頻晶片(Cirrus Logic)依然採用美國貨,其它的都已經全部交由海思來解決。
美光的內存轉單給了韓國的SK海力士;
原本是SK海力士供貨的快閃記憶體,為了分散風險,則轉單給了日本的東芝;
原本由三星提供的屏幕,也交給了國產的京東方。
整體來看,美國元器件成本佔比從一年前的15.3%,下降到了7.1%,降幅超過了50%。
另外韓國的成本佔比,也從17.9%下降到了6.2%。
而國產佔比,則從42.7%,大幅上升到62.3%。
幾年下來,在華為的強力扶持下,大量國產供應商進入到華為的生態體系裡,並伴隨著華為的銷量增長而飛速壯大。
以下是部分華為國產供應鏈的一覽:
海思:自研CPU、高端射頻晶片、電源管理晶片等核心部件。
卓勝微:射頻開關晶片。
匯頂科技:指紋識別晶片。
歐菲光:攝像頭、觸控螢幕、指紋識別模組。
丘鈦科技(港股):攝像頭、指紋識別模組。
舜宇光學(港股):攝像頭模組、光學鏡頭。
聯創電子:光學鏡頭。
京東方:全面屏、OLED屏幕。
藍思科技和星星科技:蓋板玻璃。
合力泰:觸控螢幕。
水晶光電:光學元器件。
安潔科技:精密結構件。
德賽電池和欣旺達:電池。
歌爾股份和瑞聲科技(港股):聲學器件。
信維通信和東山精密:射頻天線。
春興精工:射頻濾波器。
長盈精密、電連技術、比亞迪、立訊精密:手機殼、連接器和結構件。
4
我們舉幾個華為供應商的例子。
1)射頻晶片-卓勝微
卓勝微2012年開始做射頻晶片產品,早期從技術門檻比較低的開關產品做起。
2017年之前,這家公司就依靠優秀的成本控制能力,打進了三星供應鏈,成長為國內射頻晶片領域的一匹黑馬。
但2018年的時候,受金融危機影響,三星訂單下滑,這讓卓勝微感受到了寒意。
但恰巧,華為的備胎計劃啟動,射頻晶片成為頭號問題。
很自然的,卓勝微得到了華為的重點扶持。
2019年,營收增長了170%,淨利潤增長了210%,射頻開關在全球的市佔率從5%提升至12%左右。
另一方面,卓勝微的新一代鍺矽工藝高性能LNA晶片、低功耗藍牙微控制器(MCU)晶片、濾波器也相繼研發成功,未來幾年預計將繼續爆發。
根據2020 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預計實現歸母淨利潤3.44 億元-3.59 億元,同比增長125.09%-134.91%。
2)攝像頭鏡頭-聯創電子
攝像體驗是高端手機差異化創新的一條重要路線,各個品牌為此都投入了巨資進行升級。
比如華為,最核心的3D結構光算法自己研發,並不斷升級三攝、四攝、五攝,以帶來更高清的體驗。
而在接收端CIS晶片上,由被韋爾股份收購的豪威科技供應,早期用的都是索尼的產品。
光學鏡頭則是交由舜宇光學、聯創電子主供應。
聯創電子在零幾年的時候就做過手機鏡頭,但後來轉去做更尖端的運動相機鏡頭,為GoPro供貨。
好處是,這讓聯創電子的鏡頭技術上了一個臺階,尤其是高清廣角鏡頭技術非常出色。
遺憾的是,這讓聯創電子錯過了智慧型手機的爆發紅利期。
2015年A股借殼上市後,融了一大筆錢,重新投入到手機鏡頭的業務開拓上。
相機鏡頭和手機鏡頭的差異,主要在於前者對透光性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採用的是玻璃鏡頭,後者對小巧輕薄和成本控制的要求更高,所以採用塑料鏡頭。
隨著手機鏡頭不斷往高像素和多功能發展,玻璃鏡頭更高的折射率和透光率開始顯出優勢。
比如去年下半年推出的華為Mate40系列,有一款機型配備了四枚鏡頭,其中有一枚是潛望式鏡頭,位於相機模組的左下角位置。
潛望式手機鏡頭採用1片玻璃鏡片+數片塑料鏡片的形式組合,即玻塑混合鏡頭,這是玻璃鏡片應用於手機領域的開始。
這正好是聯創電子的強項。
在目前的世界四大手機鏡頭上市公司中,臺灣的大立光並未涉及模造玻璃生產,是從日本進口的。
港股的舜宇光學,目前還沒有自產玻璃的計劃,瑞聲科技預計今年二季度實現量產能力,年底擴產到3000萬片/年。
A股的聯創電子則早已實現了模造玻璃的量產能力,並為華為供貨,極限產能可以達到7200萬片/年。
3)屏幕-京東方
屏幕也是高端手機差異化的重要功能點,三星就是靠其獨家的OLED屏幕、柔性摺疊屏得以縱橫江湖。
連蘋果都不得不在這塊受制於三星。
華為早期也是採用的三星屏幕,後來為了分散風險,轉向日韓平衡策略。
京東方作為國產面板的龍頭,優勢主要在大屏幕的電視面板上,以LCD屏幕為主。因此其業績,也主要由電視面板的價格周期決定。
手機應用的小面板,京東方的市佔率只有5%左右,但其技術一直在進步。
從2018年下半年發布的Mate 20系列開始,華為第一次引入了京東方的OLED面板。
為了保險,也引入了LG作為供應商,其中京東方佔比三分之二,LG佔比三分之一。
而三星,則在供應商名單上消失了。
2019年,京東方研發出柔性摺疊屏,並支持華為第一時間推出了摺疊屏手機,引起輿論的沸騰。
可以預計,未來京東方的高端手機面板份額,將會佔比越來越大。
4)指紋識別-匯頂科技
匯頂科技是國內最優秀的指紋識別晶片公司,擁有生物識別、人機互動和 IoT 三大產品線。
早期的匯頂科技靠觸控晶片打開局面,並在2016年依靠隱藏式的指紋識別晶片大出風頭,取代了瑞典公司成為該行業的新龍頭。
到今天,匯頂科技的新一代屏下光學指紋識別晶片已經壟斷了安卓機市場75%的份額,並擁有60%的高毛利率。
oppo曾經嫌匯頂科技的方案太貴,一度採用了思立微的方案,但無奈體驗不佳,最終還是不得不換回了匯頂的晶片。
————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幾家華為供應商中,
卓勝微是稀缺的國產替代邏輯,射頻晶片營收佔比大,所以業績放量明顯,股價走勢也最好。
京東方也是稀缺的國產替代邏輯,但手機面板營收佔比小,所以業績放量不明顯,股價走勢略差。
聯創電子是技術創新邏輯,但業績放量需要等到下半年至明年的5G手機更新潮才能體現,因此當前股價走勢略差。
匯頂科技也是技術創新邏輯,不僅是華為,更是整個安卓陣營的指紋識別晶片扛旗者,因此當前階段業績受到了疫情比較明顯的影響,但長期前景確定性比較強。
5
回顧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華為作為中國通信產業的總龍頭,有一種捨我其誰的霸氣。
遇到困難,就迎難而上,幹就是了!
通常立項1-2年左右,就會有商用產品出來,4-5年左右就能邁入業界第一陣營。
最擅長的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發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背水一戰。
另外,最尖端的、門檻最高的核心技術自己去攻克,而門檻稍弱的周邊零部件則交給本土的小夥伴們來實現。
再看這次的光刻機事件。
華為的晶片設計能力再強,都必須交由第三方的晶圓代工廠來落地生產。
臺積電既然在美國的施壓下停止對華為的晶片供貨,那就交給中芯國際來接班好了。
但中芯國際也有困難,他的高端晶片生產線需要大量的美國設備。
其它設備都還好,門檻稍低,比如高端的蝕刻機,中微公司已經能生產;
PVD設備有北方華創,清洗設備有盛美股份,矽片設備有晶盛機電,測試設備有長川科技等,雖然技術上還有差距,但相信再過兩三年的技術積累,也能頂上。
唯有光刻機是最核心的,差距也最大。
上海微電子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目前也只有商用的90nm工藝,28nm工藝2021-2022年交付。
這離ASML已能實現的5nm,甚至3nm工藝有著巨大的差距。
華為等不了那麼久!!!
既然是瓶頸,別人做不了,那就自己研發吧。
這就是華為的第四場戰役:光刻機。
讓我們拭目以待,並為當下正全世界延攬人才,燒錢百億,萬人大會戰,豪言「一定要打贏這場戰爭」的華為鼓個掌吧。
投資充滿著風險,我們不能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
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更多信息可關注「君臨」獲取。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