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這裡是InMovie,專注於影視解析與分享,眾所周知音樂是一部電影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而今天要解析的這部電影堪稱「音樂電影」,同時它也是一部非常冷門的電影,那麼這部冷門的「音樂電影」到底好在哪裡呢?下面開始解析!
影片開頭以主人公「八月」尋找雙親開始,以他尋找父母的經歷為敘事主線,同時,穿插的副線是他父母的回憶及他的身世之謎,並以八月找到雙親為結局。電影《八月迷情》作為一部音樂劇,音樂、聲音除了服務於敘事主體的身份、經歷外,在本片中,導演以其「不著痕跡」的高超藝術手法,成功地將敘事與聲音相結合,使影片分為「迷失」,「尋找」與「重逢」三個敘事部分,聲音與敘事相烘託,造就了一部經典的音樂電影。
劇情音響與非劇情音響交叉展現迷失:影片中的迷失共分為兩個部分:父母之間的迷失和母子之間的迷失。音樂配合景別、構圖、剪輯、鏡頭的縱深感,將「迷失」部分的戲劇性完美地呈現。在展現父母之間的迷失時,運用了大量的全景、中景鏡頭,將父親脫離樂隊去找母親,到母親被迫上車離開的過程,完整、清晰地呈現給觀眾。同時,劇情中音響大提琴與吉他彈唱的合鳴作為背景音樂,時時貫穿著母親父親分開後的生活。
他們已經錯過彼此的生活,與時時存在的合奏形成了反差,使父母之間迷失的戲劇性劇情盡展。在母子迷失的部分,急促「剎車聲」的現實音響劃破原本舒緩的音樂,預示了母子即將分離,而八月在嬰兒時期對八音盒的敏感結合了音響,既體現了他天生的音樂才能,又為他之後以音樂以音樂與父母再會做出了鋪墊。在本段中,父母的敘事「迷失」與母子的敘事「迷失」交錯呈現在螢屏上,其中劇情影響與非劇情音響相結合,服務於敘事,將一家人迫不得已的「迷失」展現的淋漓盡致。
聲音與色彩的相互襯託展現了艱難的尋找之路:在八月尋找父母時,他心中的音樂與城市中的嘈雜的喇叭聲,高喊聲,行走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了他與現實世界的格格不入。同時,色彩服務於聲音,八月一身暖色系的著裝與城市中大量的消色系建築形成了鮮明對比,城市喧鬧的聲音貫穿開頭,更凸顯出他尋親之路的艱難。
在父親尋找母親時,他身著大量消色系的服裝,與色彩鮮豔活潑的行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父親從未彈唱起音樂,心中卻時時響起過去的音樂。色彩與聲音的完美融合,烘託出來父親堅定尋找母親的決心,也體現出了他尋找母親之路的艱難。整部影片以「尋找」為基奠,既圍繞了主題,又極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藝術性和美學價值。
聲音與節奏的完美融合展現一家人的重逢:影片中一家三口重逢的部分是影片中音樂展現最精彩,也是音樂節奏與敘事最完美融合的一部分,音樂在這一部分中完美的服務於敘事,卻又達到了「不張揚、不刻意」的效果。從八月在地鐵站與利用他賺錢的男人發生爭執開始,快節奏的音樂做出了鋪墊,八月開跑那一刻,快節奏音樂轉化為吉他樂——父親在彈吉他,音樂節奏不斷加快,營造出一種緊張的氛圍,也從側面反映出父子之間的「心靈感應」,而母親所拉奏的大提琴聲穿插在這段快節奏吉他彈唱的背景音樂中,符合了這段「快—慢—快」的節奏,大提琴的傳入放慢了聲音節奏,突出了八月對於音樂與生俱來的敏感,也體現出了他與母親特有的「心靈感應」。
八月在跑了一段後突然停下,是因為他聽到了母親所拉奏的大提琴聲,從物理距離上講,八月距離母親演出的中央公園非常接近,隨即物理距離轉化為心理距離,他能清楚地聽到大提琴演奏出的音律,預示了母子將要相認的場面。這一片段中音樂節奏的運用,與父親「心靈感應」時快的音樂節奏,與母親「心靈感應」時慢的音樂節奏,通過八月聯結了父母間十一年的迷失,使「快」與「慢」的道路完美的融合,從而促使整個片段的節奏慢而不松,快而不弛,為一家三口的重逢做出了良好的鋪墊。同時,這一片段中的音樂運用為創作者和觀眾之間搭起了溝通的橋梁,直擊觀眾內心,增強了本片的戲劇衝擊力。
往轉於各個城市間的樂隊主唱,國內外著名的大提琴家,喜愛音樂的「孤兒」小男孩,本來看似完全無關的三個人,有不同的生活軌跡,流連於不同的環境,卻因為「音樂」而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也因為音樂,迷失的人找到了要找的人:父親找到了迷失了十一年的母親,母親找到了兒子,兒子找到了父母雙親。在本片中,聲音以極其巧妙的處理方式營造除了一種看似巧合的戲劇氛圍,但其效果卻直擊觀眾內心,激發了觀眾的現場凝視熱情,一如影片開頭所說:「音樂就在我們身邊,你只要用心聆聽。」
今天的電影解析就到這裡,大家如果喜歡的話請多多點讚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