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佛仙人
1
前段時間某金融借貸廣告被人罵上熱搜,類似的廣告更早一些又被罵過,是別的公司。
網際網路貸款公司的廣告總是能在人類三觀的邊緣瘋狂試探。
很多人覺得這種廣告極其弱智,拍這玩意的人估計也是腦子不太行。
這種想法既正確,又錯誤。
正確的是,這個廣告本身確實極其降智,但錯誤的是,拍這東西的人,腦子不僅沒問題,而且還很好使。
壞歸壞,但確實是不蠢。
畢竟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利益驅動的。
做貸款廣告,目的就是讓人來借錢,拍這玩意的公司很懂用戶,很懂借貸這種產品的邏輯和生態,也很懂自己的KPI。
所以最終,就成了這樣的廣告形態。
如果跳開好惡再來看這件事情,其實他們在廣告中藏了非常精明的逆向篩選。
同樣的思維方式和操作方法,其實我們在頁遊,電視購物以及各種擦邊球網站中,見過了太多太多。
當KPI主導的時候,下限是什麼大家都裝作不知道。
只是這次,弄到了貸款上。
2
首先,所有的廣告都有目標受眾,廣告本身就是一種用戶篩選。
認為它弱智的人本身就不會看,即便看了也不會成交,你認為它腦殘弱智,它認為你是無效流量。
有趣的是,你們都是對的。
這個邏輯本身就是一次非常高效的用戶篩選,以自己為標準必然會導致倖存者偏差。
所以這種廣告本身針對的就是那些不覺得它弱智的用戶,偏底層的用戶。
注意,這裡的底層並不是指財力或生活環境,而是指內容偏好類型。
就像那種「連續喝了十年蜂蜜的人,竟然變成……」這種看起來極其沒有技術含量的垃圾蜂蜜養生廣告你覺得弱智,但對於一大堆18線的中年大爺大媽來說,這就是一篇乾貨科普帶貨文。
大爺大媽沒錢嗎?
開玩笑,人家電動車籃子放著的那一串串鑰匙分分鐘讓你大爺變爹地,大媽變達令。
人家喜歡的就是那樣的內容,與錢無關,這叫追求。
堅定不移的低級趣味。
弱智的廣告,等於非常有效的逆向篩選,篩選掉那些對內容有更高要求,對借貸有明顯了解或戒心的用戶,甚至越弱智越好,這樣篩選起來越高效,避免因為不夠弱智而有部分自認精英的白領跑了去看浪費了他們花錢買來的流量。
畢竟平臺收費可是真真的。
那問題來了朋友,我們這些對內容有基礎審美和智商的人,會把自己帶入到這些廣告的應用場景中嗎?
顯然不會。
那麼這些廣告的目標用戶,是誰呢?
必然是那些不太【聰明】的用戶。
這些目標用戶,會不會被打動呢?會不會把自己代入進去呢?
這時候,邏輯就合理了。
3
坦率的講,這些廣告確實在挑撥社會矛盾,而且明顯智商也沒充值。
但這些我們看來魔幻的地方,恰恰好都打在了目標用戶的敏感點上。
你說大老闆怎麼會不坐頭等艙,偏跑過去跟農民工一起擠經濟艙,是行政太忙還是財務不讓報銷?
你說遇到乘客暈機嘔吐,空姐為什麼建議升艙而不是提供嘔吐袋和藥物,是頭等艙能開窗還是人家升艙你有提成?
沒錯,這些廣告劇情都極其弱智,但是這些弱智的內容點都非常重要,因為它打在了目標用戶的情感點上。
農民工一定要穿迷彩服嗎?穿迷彩服的一定是農民工嗎?
如果說是的話,武警叔叔有一套軍體拳不知當打不當打。
為什麼他們總要在這樣一個有限的場景裡,塞入這麼多不合常理的矛盾點?
因為他們需要讓目標用戶在看到這個廣告的時候,情緒能在短時間內被調動起來。
廣告本身怎麼樣不重要,重要的是看的人要能感覺到裡面被歧視的,能夠挑動他們的憤怒,能夠讓他們在轉折中出氣,形成記憶點,記下那個產品。
就像你覺得歪嘴戰神真的現實中存在嗎?但這些弱智廣告的受眾,真的會把自己帶進去。
經過篩選之後,廣告的目標受眾很精準,主要集中在那些收入不高的非一線人群,用戶畫像精準了,那麼劇情也就跟著模板來了。
這類廣告的標準模板,都是通過對代表用戶的角色(工人,農民,窮人)及其敏感點(家人,錢,身材,相貌)進行嘲諷,然後通過劇情轉折,或者是機械降神出現的大老闆,或者是自己變身修羅龍王對對面進行一波反殺,完成升華,同時將廣告打出去。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類廣告劇情設置都極其簡單粗暴:
樸素善良的農民工,狗眼看人低的暴發戶,嘲諷滿分的白富美,主持正義的霸道總裁。
劇情毫無邏輯,但情感踩點極為精確,每一點都踩在屏幕前這些精準匹配來的老大哥的情感前列腺上。
4
投放廣告的目的,是為了收穫價值。
這些廣告的價值是我們日常所說的那種所謂「好廣告」所無法替代的。
那些所謂人文價值滿分,創意爆表的廣告,確實在拍攝技法和創意上非常好,但然後呢?
你拍出了一條質量非常高的廣告,把屏幕前的觀眾全看哭了,一邊哭一邊喊「媽媽再愛我一遍」,然後呢?
會有人因為廣告拍的好專門去下載你的產品嗎?
會有人因為看廣告看哭了去借貸嗎?
不會的。
我不缺錢我借錢幹嘛?我就算借錢我幹嘛找你借錢?
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事情不會有人做。
或許有人問,那那些弱智廣告就一定能賺錢嗎?
能,而且一定能。
要知道,這種廣告的存在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它們能夠長期持續存在,到今天還能繼續拍下去,必然是因為它已經被市場驗證過,ROI已經達標了,才會有人繼續拍攝繼續投放。
如果這種模式是失敗的,資本是不會持續下注的,投入成本拍一些賺不回錢的東西,圖什麼?
圖他能再養出一個歪嘴龍王麼?
歪嘴龍王只是這個市場裡的一個不可複製的奇蹟,這個市場整體依然是以轉化,以ROI為主的。
投入高,無轉化,是最大的失敗。
低投入,高轉化,才是最大的成功。
在這個前提下,這種劇情弱智不重要,粗製濫造不重要,有人看才重要,能夠用這些弱智到奇葩的劇情在用戶腦子裡形成了記憶點才重要,只要足夠弱智,足夠洗腦,總會有人在缺錢的時候想起來,總會有人去嘗試。
在那些短視頻平臺,拍弱智土味劇情的並不少。
什麼「掃地工被總裁打了巴掌,董事長怒了」;
「農民工被土豪瞧不起,一亮鑰匙,土豪傻了」;
這種極致的土味腦殘一直都是有受眾的,你在那些短視頻平臺上隨意一搜都能搜出不少,大家並不缺這麼幾條同樣類型的廣告。
既然有ROI保障,用戶又不反感,那還說什麼呢?
拍唄。
5
你說引來的都是低智用戶,都是那些資質不好的用戶,借了錢也是壞帳。
這就是你對貸款行業不了解了,這話對一半,錯一半。
是的,來的絕大部分人都是衝著借錢不還錢來的,他們中的大多數甚至都以為這錢不用還,隨便動動手指就能拿到他們辛苦好幾年都不一定存的下來的錢,這就是那些被這種廣告吸引來的人內心的第一想法。
而所有的借貸平臺也都是在潛意識給用戶塑造這樣的想法,你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借貸廣告全都在告訴客戶,額度有多大,申請多簡單,花錢有多爽,利息有多低,從來不會告訴他們,這個錢要還,而且壓力不小。
你想白嫖,但你不一定真的能白嫖。
做信貸的有一句話,叫做「不怕你不還,就怕你不借」。
朋友,對科技有點信心,賽博朋克都近在眼前了。
現在主流的金融借貸平臺在科技和大數據的加持下已經把前期風控做到了極致,徵信,個人信息,通話記錄,只要你來申請,個人信息都必須提交,你都不知道,你隨便點個「允許」人家能拿到你多少記錄,我前段時間甚至接到一個催收電話,催收對象是我上上上家公司手下的一個實習生,就這種對面催收提醒了我10分鐘我才記起這個人。
就這種關係,他們都能找到,現在金融信貸的風控已經不是前兩年高炮時代那樣野蠻,隨便偽造個身份就能借錢那麼隨意了。
只要他們願意,連你失散多年的親戚都有可能給挖出來,到時候你還得給送錦旗。
給科學一點面子。
只要你來貸,他們就有辦法把你整條村的人都查出來,很多公司只要你通話記錄裡重複出現大量黑名單號碼就能把你拒掉。
你問我那個實習生的事?
當然是把牛老師的電話提供過去,然後建議對方加大力度催啊。
就算你通過了,你借了,你真的能不還了嗎?
賽博催收了解一下。
大多數人其實是過度的低估了催收的能力和自己反催收的能力,很多人只要一個電話打到他父母、同學那裡去,他其實就已經扛不住面子問題哭著求著要還錢了。
再退一萬步來說,假設,你真的能扛過催收,不還了。
但那又怎麼樣呢?
我這麼大的公司,這麼大的盤子,這麼高的利率,還覆蓋不了那點壞帳率?
你真當我是來做慈善的?
每個公司每一年,每一季度,甚至每個月都是有固定的壞帳指標的,只要每個月將壞帳控制在一定比例裡,那他們就是賺的。
不是不能賠錢,是不能賠太多,在網絡高利貸最瘋狂的時候,甚至有的公司允許壞帳能高達20%到40%,能允許壞帳存在的基礎是消費類貸款極高的收益率。
所以,用戶看了覺得就是有錢用,就是不用還了,也無所謂。
他們就是要你這樣想,只要你這念頭存在,他們就已經贏了。
來了就是財富自由,哄豬進豬圈,進了隨意宰,談生意的事情搞得跟談戀愛一樣,何苦呢。
6
很多人會說這種廣告對公關,對品牌的負面影響。
你說的是對的,但是在業務中不成立。
是,這東西一旦爆了,對品牌確實有影響,但是你只看到了被千夫所指的那一兩個,沒爆的有多少你根本不知道。
而且,這種廣告的誕生原本跟品牌的關係也不大。
做過廣告傳播的都知道,廣告一般會分成兩種,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
品牌廣告就是做品牌美譽的,要說品牌好話,讓你覺得這品牌牛逼,強無敵,高大上,有情懷。
效果廣告就是賣貨,拉人頭,賣產品,求變現。
這倆的負責對象根本不同。
像這種在底層推送的金融借貸類的效果廣告,基本都是業務部門做的,甚至都是業務部門找外包公司做的。
人家要的,原本就不是品牌美譽,傳播之類的務虛玩意,而是要有人來買,要有人來貸款,變現才是這個廣告存在的唯一目的。
而這種廣告大概率也不會經過所謂品牌部門、公關的審核,基本就是管理者要求這個月KPI新增用戶要有多少,下載量要有多少,底下主管拆分任務把不同渠道交給不同員工,員工再拆分一個效果廣告的部分交給實習生,實習生找幾個外包公司,兩萬塊錢10條批量拍攝,拍完就上線,上線就投各種視頻平臺。
留存變現好的持續加投,不好的直接撤掉。
公關?品牌?別鬧了。
我一個月薪三千的實習生你又讓我做變現又讓我管品牌,你咋不讓我拿世界盃呢?
所以,這東西之所以會出現在大眾面前,被口誅筆伐,根本原因不在於它有多弱智、多垃圾,而在於他的精準篩選和匹配還不夠精準,不小心推送到了不合適的人面前,不小心讓他們傳播了出去,不小心讓那些水面之上的人,看到了水面之下那個巨大的世界有多麼荒誕。
不是你看到的那個廣告噁心,而是那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一直都這麼噁心。
7
說到底,這種廣告就是平臺、資本利益最大化的一個體現。
不道德,但聰明。
即便現在人人喊打,但只要利益足夠,這種廣告就不會死絕,可以斷言,以後依然會有,只不過更隱蔽一些。
在現有這種借貸盈利模式,這種推送機制,這種廣告內容之下,除了平臺方和少數在前幾年各種高炮催收下養出的極限白嫖蠱王之外,沒有人是收益者。
那你說怎麼解決?
我的答案一向簡單直接。
罰,用錢說話。
唾罵好聽但沒用,因為資本沒有感情。
資本根本沒有好惡的說法,因為資本沒有主觀意志,資本只是放大器。
對資本抱有任何期待和道德訴求,都是天真和沒有意義的。
所以解決資本作惡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批判甚至收拾資本本身,這沒有意義,因為你收拾了一家,還有無數家頂上,只要這個市場的作惡成本低收益高,那麼惡魔之門就永遠不會倒塌。
你跟資本說把他釘在恥辱柱上,資本根本不在意你說什麼;
你告訴資本,會罰你一筆天價巨款,資本會衡量利弊,認真思考是不是這個模式算不過帳來了。
錢,才是與資本溝通的有效方式。
罰。
罰到資本的ROI是負數,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
公眾號: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裝
知乎:半佛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