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奇葩」廣告被點名批評,警惕網絡平臺誘導過度借貸

2021-01-11 澎湃新聞

近年來,網絡平臺的消費金融產品已嵌入客戶日常消費場景,形成無感化獲客,但也引發了金融信用錯配等問題。過度營銷帶來金融風險隱患,還導致過度消費、信用違約等社會問題。對此,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醒廣大消費者,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背後隱藏的風險或陷阱。

「一鍵就能貸款」「手機號就值20萬」「貸款秒變高富帥」……近來,一些網絡平臺上頻現「土味」營銷廣告,網貸等行業更是成了重災區。這些營銷廣告利用「土味」「奇葩」廣告詞吸引流量,套取客戶信息,過度營銷貸款或類信用卡透支等金融產品,帶來了嚴重的金融風險隱患。

對此,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於近日發布了風險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要樹立理性消費觀,合理使用借貸產品,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獲取金融服務,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背後隱藏的風險或陷阱。

過度借貸存在風險隱患

一邊是能快速獲取消費金融產品的便利,一邊則是悄然積聚的金融風險。近年來,網絡平臺的消費金融已嵌入客戶日常消費場景,形成無感化獲客,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監管部門加大網際網路消費金融監管力度,推動網際網路金融機構審慎經營具有重要意義。例如,花唄、微眾銀行下調授信額度,有利於降低風險敞口,維護消費信貸市場的有序發展。

「從正面來看,網際網路消費金融的客群下沉,有助於提升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程度,培育最廣大居民群體金融素養和信用意識,激發消費潛力。例如,在縣鄉區域,農民依靠純信用消費信貸,可以在耕種季節獲得流動性支持,調節消費與生產需求。」中國銀行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王家強說。

然而,一些網際網路金融機構在金融領域業務經驗有限,過度營銷極易引發金融信用錯配問題,帶來較大風險隱患。對此,王家強表示,從供給方看,我國信用體系仍未充分發展完善,針對個人客戶的徵信信息仍不夠全面,網際網路金融機構自身積累的數據亦存在數據造假、模型錯誤、數據無法反映未來變化趨勢等問題,風控水平難以支持其消費信貸的大規模擴張。從需求方看,消費信貸客群包含學生、農戶、就業初期的青年等相對弱勢群體,這些群體缺乏對金融風險的認知,消費觀尚未成熟。一味鼓勵增加信貸,超過其自身償還能力和可承受的消費水平,將導致過度消費、信用違約等社會問題。

「一些網際網路消費金融產品往往缺乏足夠的貸款利率及風險提示,如多採用日利率等計算方式,不利於客戶了解真實利率及違約責任後果,消費者權益未得到切實保護。」王家強說。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分析師婁飛鵬表示,近年來一些網絡平臺通過過度營銷誘導用戶過度消費,對不具備還款能力的群體進行過度授信。在借款人無法還款時,採用暴力催收等方式,引發了不少社會矛盾。任其發展還存在帶來系統性風險的可能,需要加快進行整治。

多渠道加強規範整治

「首先,應按照持牌經營要求,對網際網路機構從事金融業務的實行牌照準入。其次,要按照對同類業務採用同一監管標準的原則,對網際網路金融進行監管,消除監管套利。」在婁飛鵬看來,要加快對網絡平臺的各類宣傳營銷進行規範,加大對網際網路金融廣告審查及執法力度,切實保障消費者知情權。

進一步規範金融營銷宣傳行為,是業內專家們的普遍共識。

「有些非銀行機構或網絡平臺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讓用戶覺得利息很便宜,借貸成本很低,誘導甚至誤導用戶多借錢,但當用戶還款時會發現,實際上成本比銀行貸款高很多。」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

專家表示,要想進一步治理網絡平臺誘導過度消費,一方面要規範金融營銷宣傳行為,在監管部門許可的金融業務範圍內開展營銷宣傳;另一方面要出臺規制網際網路金融類廣告內容的細則,明確網際網路金融廣告的製作、發布標準。例如,消費信貸廣告應清晰準確展示貸款年利率,不應以「日利率」「日還款」等方式宣傳。

此外,加強行業自律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王家強表示,網際網路金融企業應服從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的會員自律公約、會員管理辦法等基本制度,密切與行業協會聯絡,及時上報重大經營變更或風險事件。「要審慎評估新業務、新科技帶來的風險,對依託網際網路平臺的消費金融授信模型進行充分測試,避免客群及信貸額度的大幅擴張,明確消費信貸的貸款利率、風險、還款期限及要求,避免虛假宣傳。」

消費者要保護好信用名片

除了對平臺的規範整治,金融消費者自身也應培養理性消費的習慣。「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信用都是經濟身份證,是一張沒有期限的名片。對老百姓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要維護好個人信用記錄。一個良好的信用記錄,可以提高個人獲得金融服務的可能性和便利性,價格上還能有優惠。」董希淼說。

「樹立文明科學的消費觀,只為必要的事負債,對於那些可有可無的消費負債,應該認真思考,量力而行。過度消費、過度負債很有可能產生巨大財務壓力,進而影響個人情緒和身體健康。」馬上消費金融公司相關負責人提醒,如果個人消費貸、信用卡出現逾期,可能影響個人徵信。因此,金融消費者應學會判斷個人是否過度負債:一是看能否一次性還清所有債務;二是看個人信用卡和網貸大額消費數量。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專家建議,消費者應充分了解網絡平臺貸款、類信用卡透支及分期等借貸產品,知悉借貸息費價格、期限、還款方式等重要信息,警惕一些機構或平臺所謂「免息」「零利息」的片面宣傳。同時,合理髮揮借貸產品作用,樹立負責任的借貸意識,不要過度依賴借貸消費,更不要「以貸養貸」「多頭借貸」。

同時,銀保監會也提醒,金融消費者一定要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借貸。注意查驗相關機構是否具備經營資質,防範非法金融活動侵害。對不明的電話、連結、郵件推銷行為保持警惕,不隨意點擊不明連結,不在可疑網站提供個人重要信息,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降低被詐騙風險和個人信息洩露風險。

(原標題為《銀保監會點名批評「土味」「奇葩」廣告——警惕網絡平臺誘導過度借貸》)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網上買菜「被貸款」 網際網路平臺不是法外之地
    (見1月11日《北京青年報》)通過網絡平臺買菜、叫車、騎單車,是網絡時代再常見不過的生活場景,誰能料到會在神不知鬼不覺間背上貸款,逾期不僅要支付罰息,還會影響個人徵信?涉事平臺未將相關授信付款服務的規則明確告知用戶,且在實際操作中有誘導之嫌,令用戶誤以為只是普通的月結模式,以至於輕易被開通貸款服務,這種操作讓諸多人憂慮。
  • 奇葩貸款廣告雖然壞,但並不蠢
    弱智的廣告,等於非常有效的逆向篩選,篩選掉那些對內容有更高要求,對借貸有明顯了解或戒心的用戶,甚至越弱智越好,這樣篩選起來越高效,避免因為不夠弱智而有部分自認精英的白領跑了去看浪費了他們花錢買來的流量。畢竟平臺收費可是真真的。那問題來了朋友,我們這些對內容有基礎審美和智商的人,會把自己帶入到這些廣告的應用場景中嗎?顯然不會。
  • 【網絡安全知識】「擦亮」雙眼,警惕各類不良「校園貸」陷阱!
    由於騙子能夠準確說出對方的真實姓名、身份證號、學校名稱,甚至消費記錄等隱私信息,容易讓學生放鬆警惕,有的騙子還主動將自己的身份證件、工牌等信息向學生展示以獲取信任,導致學生最終將從網貸平臺提現的借款全部轉入騙子提供的名為「清查帳戶」,實為騙子的個人帳戶中。
  • 「空姐配老漢」, 惡臭的借貸廣告為何越來越沒有下限?
    前不久,一家借貸公司XX借條在抖音投放的一條廣告視頻引起了軒然大波。視頻主要講了一個美女空姐跟一個老漢的愛情故事。 美女空姐回到了老漢的家,發現老漢家徒四壁,啥也沒有。在女主的鼓動下,老漢成功申請了XX借條,最後兩個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 網貸消費讓新生代農民工「愛恨交織」 網絡借貸成為備用錢包
    閱讀提示使用網絡借貸平臺支出日常消費成為不少年輕人的消費方式,對新生代農民工來說也不例外。網絡借貸在解決燃眉之急的同時也存在風險,這讓他們對此產生「愛恨交織」的矛盾情感。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布《新生代農民工生活與心態調查報告》(以下稱報告),報告顯示,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經濟能夠基本自立,但存款較少,理財觀念淡薄,使用網絡借貸比例高。記者採訪多位在城市務工的新生代農民工發現,網絡借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們周轉生活窘境,但不受控制的網貸也可能讓他們迷失在高消費的負債陷阱中。
  • 南昌季季紅火鍋、爐魚來了被點名!
    南昌季季紅火鍋、爐魚來了被點名!不合格批次中涉及南昌多家知名餐飲店季季紅火鍋爐魚來了姥爺家土缽菜……食品生產環節不合格批次信息:黴菌汙染可使產品腐敗變質,破壞產品的色、香、味,降低其食用價值。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規定了黴菌的最大限量值。黴菌超標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加工用原料或者生產工藝過程中受到汙染。六、苯甲酸及其鈉鹽苯甲酸是一種廣譜性的酸性防腐劑,在多類食品中應用廣泛。《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中規定了食品中苯甲酸的最大使用量。
  • 網絡直播平臺現刷單返現廣告 男子被騙近6000元
    快報訊(通訊員 蘇宮新 記者 陶維洲)騙子瞄上現在十分火爆的網絡直播平臺,以直播平臺刷單為由展開詐騙。江蘇省反通訊網絡詐騙中心(以下簡稱「省反詐騙中心」)發布預警,近期網絡直播平臺刷禮返現詐騙高發,網民要提高警惕。  揚州寶應的小劉喜歡看網絡直播。
  • 椰樹牌椰汁風的「土味營銷」為什麼這麼火?
    還有人總結椰樹牌椰汁的品牌成功,是一個「土」字。但是,如果將椰樹的「土味」玩法放在其他的品牌上,是不是也能成功呢?想必結果很顯然!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椰樹土味營銷的背後故事,或許有不少發現!「土」以外,在廣告傳播策略上同樣也是秉承著「土」字的理念。
  • 警惕「誘導貸款、退費難」新騙局
    不少主打線上教育培訓的機構號稱,可以通過短短幾期課程的培訓,讓零基礎的人變成專業的配音員,廣告、影視劇、有聲讀物都能配。近日,湖南的一家培訓機構引發關注,有專業配音員表示,該機構將自己的配音作品造假做成學員聲音用來打廣告;另有多位學員反映,這些課程誘導學生做培訓貸。配音真的如這些培訓機構所說的,是「低門檻高收入」嗎?
  • 藍皮書解讀13 | 網際網路巨頭瘋狂競爭的香餑餑:網絡廣告
    2019年,電商平臺廣告佔該年網絡廣告市場規模的35.9%,年增長率為3%,穩居網絡廣告平臺市場規模第一。阿里巴巴位列我國網絡廣告市場規模第一。但如果數量過多則會引發用戶反感、破壞原有的搜索生態,這也是需要警惕的方面。人工智慧短視頻廣告平臺異軍突起,字節系、快手成為廣告業發展的黑馬2019年短視頻用戶規模超6.48億,已形成內容生產、分發與接收的上中下遊完整產業鏈條。
  • 那些突然流行起來的土味情話用日語怎麼說?
    《偶像練習生》 | 圖源自網絡圖源自網絡那土味情話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土味情話:指那些聽起來很肉麻很膩人又有點鄉土感的情話。該種情話雖然很膩人,但是卻很撩人。「土味」這一流行語是用來形容來自民間,有些俗氣不符合潮流的東西。「土味情話」一般會帶有讓人無語的雙關的情話。
  • 伊能靜疑被邪教洗腦,稱被印度大師影響一生,中國反邪教點名批評
    伊能靜疑被邪教洗腦,稱被印度大師影響一生,中國反邪教點名批評眾所周知,明星們除了正常的娛樂圈工作之外,還有時候會在社交平臺之中接一些廣告,通過這樣的一個方法來掙取一些額外的收入,但是明星們所發的這些廣告之中,其中也是有著一些虛假信息的,大家也不可以全部當真,最近就有一位明星在網絡之上賣
  • 警惕社交金融領域的「鄧巴數字」陷阱
    支付寶打通社交網絡數據的決心可見一斑。此外,傳統商業銀行也在利用自身的客戶優勢逐鹿社交金融。比如工行推出的具有社交、支付、資訊等功能於一體的移動金融服務平臺「融e聯」,在一年多內獲得了4626萬用戶,其群組聊天和掃碼支付功能正在不斷完善中。  社交的主體是人,而人的社交能力有著自身的極限。
  • 24歲重點大學女生留遺書燒炭自殺:借貸25萬 被誘導充值
    原標題:海口24歲女孩燒炭自殺 留遺書稱借貸25萬元(圖)  夢夢在遺書中稱,對不起每一個幫助過自己的人,她欠了25萬餘元,其中包括借朋友的,也有貸款來的,全部被「平臺」誘導充值了,已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  父親患病,家庭發生變故  夢夢的生命在24歲戛然而止,今年她剛從北方某重點大學畢業,畢業後曾在海南某知名企業實習。
  • 警惕!
    警惕!>不法分子在朋友圈發布收購微信帳號、微信群的虛假廣告。隨便搜一搜就會發現,社交平臺上租購微信的廣告並不少。像假扮號主身份向好友借錢、申請借貸、騷擾朋友或發布虛假廣告實施詐等情況都時有發生。總而言之,出租微信本質上是網絡黑灰產為了借普通用戶身份實施違法犯罪、逃避監管追蹤而布設的陷阱,不僅可能導致個人帳號被盜、被封,還有極大的概率會危及他人乃至整個網絡空間。希望大家遠離這種違規行為,不管在哪裡看到類似「租售微信」的信息都保持冷靜,不被對方承諾的高利所迷惑。如果在微信裡發現這類違規廣告,還可以通過客戶端或進入小程序進行舉報。
  • 借貸消費調查:那些負債的年輕人
    借貸消費這門生意背後有著怎樣的商業邏輯?首先,從獲取貸款來看無疑是相當便捷的。「手機上點幾下就能到帳,還能分期付款,日息只要零點幾,以前不知找誰借,現在是一機在手,應有盡有,我來挑選向誰借。」家住長沙、剛工作的小夥李光(化名)這樣形容他所看到的消費貸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