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社交金融領域的「鄧巴數字」陷阱

2021-01-18 中國證券網

  網際網路社交金融與O2O等業務推廣有著本質差別,社交金融更多側重把握「強關係」,要篩選與甄別所獲社交關係,不能簡單慣性運用「網際網路流量思維」,不能一味求快求量。一個人社交關係的形成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過度幹預則會使得到的社交關係失真。

  □沈 乾

  社交金融是基於朋友關係的金融互助行為,兼具人際交往與資金融通的雙重功能。社交金融並非網際網路時代才有的新興概念,我國唐代就有標會,這是一種民間信用融資行為,具有籌措資金和賺取利息雙重功能,通常建立在親情、鄉情、友情等「強關係」之上。近年來,網際網路提升了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效率,網際網路與金融的結合,使社交金融成為繼P2P之後的又一個風口。

  網際網路巨頭們無不重視用戶社交關係的發掘,都在想方設法用各自的方式獲取用戶社交關係數據。在最近更新的版本中,支付寶整合APP首頁中的原有功能,騰挪出大面積空間推介「可能認識的人」。支付寶打通社交網絡數據的決心可見一斑。此外,傳統商業銀行也在利用自身的客戶優勢逐鹿社交金融。比如工行推出的具有社交、支付、資訊等功能於一體的移動金融服務平臺「融e聯」,在一年多內獲得了4626萬用戶,其群組聊天和掃碼支付功能正在不斷完善中。

  社交的主體是人,而人的社交能力有著自身的極限。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Robin·Dunbar提出的著名的「鄧巴數字」理論認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關係的人數是148人。正如Path聯合創始人、執行長Dave·Morin所說:「無論科技怎樣進步,我們終歸都只是人,都逃不開人類的極限。」但是,在諸如Facebook、人人網等網絡社交媒體上,一個人的好友數可遠超過150,在微博平臺上,粉絲數達到千萬級也並非不可能。這種網絡社交媒體上的社交關係與現實生活中的社交關係有所不同,它是一種以「關注」和「轉發」為主的「弱關係」,關係中的雙方對彼此的財務、信用、甚至基本個人信息都不甚了解,並不足以作為社交金融的基礎或載體。

  通過網際網路獲取社交網絡數據時,存在「質—量悖論」。出於信用評價模型、信息推廣效率、風險分散控制、規模效應等諸多方面的考慮,商業機構往往希望獲得相對豐滿的社交關係數據。而人類有限的社交能力使社交關係數據在變得豐滿的同時,準確性會下降,大量「弱關係」被錯當成「強關係」納入了個人的社交網絡。同時,商業機構為了在短期內獲得大量社交關係數據,往往採用物質獎勵等刺激措施,這種強行幹預加速了社交關係數據的失真。例如,在猴年春晚的「集五福」活動中,不少網友通過淘寶出售手中的「敬業福」,買家付款後再加好友贈送。通過這種購買行為所建立起來的關係屬於連「弱關係」都談不上的「無關係」。

  在高估人類的社交能力的基礎上,這種將社交網絡中大量「弱關係」、「無關係」錯誤視作「強關係」的做法,被稱為「鄧巴數字」陷阱。筆者今天以借貸寶案例來略作分析。

  借貸寶所主打的熟人借貸是社交金融的一個重要類別,借貸寶成立一年多,註冊用戶達1.28億,企業用戶2萬,平臺累計撮合交易額超過800億。但是,借貸寶在一開始便陷入了「鄧巴數字」陷阱之中。

  首先,與好友數成正比的借款額度,倒逼「不熟不借、自行風控」成為空談。或許是出於迅速擴張的目的,借貸寶在推出伊始,就在借款額度與好友數之間建立了關係。每增加一個好友就可增加2000元借款額度,上限在百萬級。根據「鄧巴數字」理論,一個人能維持的社交關係不過150人左右,其中願意借錢給我的,且安裝了借貸寶APP的可能也就5至10人,真實額度僅2萬左右。而這個額度區間早被利息更低的銀行信用卡、京東白條、螞蟻借唄等工具覆蓋。實情是,為了獲得較高借款額度,借貸寶用戶必須擁有大量「弱關係」甚至「無關係」的好友。較為普遍的做法是,在網際網路上花10元買數百個借貸寶用戶手機號,然後用來添加好友。最終,借款額度與好友數關聯的機制倒逼社交關係網絡失真,「不熟不借」成了空談,「自行風控」也就等於沒有風控。

  其次,20億「誠意地推」使借貸寶的社交關係網絡一出生便是「畸形兒」。目前,獲取社交網絡數據的途徑大致有幾種模式:微信模式,部分繼承自QQ的好友關係網絡、部分來自於紅包關係、並輔助以手機通訊錄推薦; Lending Club、拍拍貸、人人貸模式,從Facebook、微博等社交平臺認證來獲取社交網絡數據;支付寶模式,先通過猴年春晚的物質獎勵收穫11億對好友關係,在此基礎上推薦好友。借貸寶獲取社交關係網絡的做法更有「誠意」的現金激勵模式。一個老用戶成功邀請一位新用戶註冊雙方即獲得10元獎勵,與其他所有平臺獎勵不同,借貸寶的獎勵可提現至銀行卡。現金刺激,完全可讓兩個陌生人僅為了瓜分這20元現金而構建一次好友關係。只是,在20億現金幹預下,一年內獲得的1.28億用戶及他們之間的好友關係的真實性到底如何?

  社交金融的根基在於利用真實的社交關係簡化金融環節、降低金融成本、提高金融效率。事實證明,可以像微信紅包一樣基於社交而強行金融,卻不能像借貸寶那樣為了金融而強行社交。唐朝的標會和如今的借貸寶,同樣都是熟人借貸,可是,想到今天我們連熟人是什麼都沒有弄清楚,是否會感到一絲汗顏?網際網路社交金融與網際網路O2O等業務推廣有著本質的差別,社交金融更多側重把握「強關係」,要篩選與甄別所獲社交關係,不能簡單慣性運用「網際網路流量思維」,不能一味求快求量。一個人社交關係的形成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適度幹預可使這些社交關係予以顯露並為我所用,過度幹預則會使得到的社交關係失真。網際網路已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被它衝昏頭腦,尊重與敬畏客觀規律,是一切商業模式創新的基礎。

  (作者系中國工商銀行博士後)

相關焦點

  • 人類逃不過鄧巴數字 社交網絡也一樣?
    「鄧巴數字」是一組衡量社交關係的數字,為牛津大學教授羅賓·鄧巴所提出。作為一名學者,鄧巴如今卻在矽谷聲名鵲起,軟體工程師和設計者紛紛將他們的想法建立在鄧巴數字之上。如Path創始人莫林就認為,人類逃不出鄧巴數字,其每個人最多只能添加150名好友的規則,就來源於此。
  • 「鄧巴數字」真實嗎?
    鄧巴數字想想,有多久沒有和自己高中時最好的同學聯繫過了可是必須承認的是,社交生活又是必不可少的,怎麼辦呢?其實我們並那麼多的精力來維護和所有人的社交關係。對於這一點社會科學家已經得出了結論:我們大多數人只能維持大約150段關係。是不是比我們想像的要少多了!!鄧巴數字!
  • 漫談「鄧巴數字」
    說了半天還沒有提到「鄧巴數字」,既然以上啟示來自「鄧巴數字」,那就不得不說說什麼是「鄧巴數字」。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20世紀90年代根據社區調查推斷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即150定律(Rule Of 150)。羅賓·鄧巴認為:人類的社交人數上限為150人,精確交往深入跟蹤交往的人數為20人左右。
  • 【網絡安全知識】「擦亮」雙眼,警惕各類不良「校園貸」陷阱!
    但是,在這種國家嚴防嚴治的高壓態勢下,仍有部分不法機構為了獲取暴利鋌而走險,現實中仍存在「註銷校園貸」「套路貸」「培訓貸」等多種不良「校園貸」陷阱繼續坑害廣大學生的合法權益。有媒體調查發現,「校園貸」有關的詐騙在2020年上半年又出現了高發的情況,通過在多個社交軟體平臺搜索「校園貸」詐騙的關鍵字,便出現大量用戶反映受騙的經歷。
  • 神奇的鄧巴數字——150定律(Rule Of 150)
    「鄧巴數字」:是什麼鄧巴指出,人的大腦認知能力有限,所提供的認知能力只能使一個人維持與大約150個人的穩定人際關係,這一數字是人們擁有的、與自己有私人關係的朋友數量。「鄧巴圈」從生物學上來說,「鄧巴數字」體現著人類大腦對於關係的承載能力,當超過150個社交節點時,大腦皮層將會無法有效的覆蓋原有節點,導致部分節點流失,從而始終保持150節點範圍。
  • 由「鄧巴數字」引申,如何避免社交產品走上歧路?
    社交網絡更像一副動態的節點圖,每個節點都在運動著,時刻都有新節點的進來和舊節點的出去,並且始終維持著一個能夠被我們承載的節點數,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下面讓我們拋開市場層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社交網絡,通過鄧巴數字和鄧巴圈,我們思路會很清晰,再來看一副圖。
  • 巧用鄧巴數字,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這才是真正符合我們對人脈定義的社交資源。同時這一部分也是變動比較大的,行業和職位的變動都會對這種關係造成影響。10/20/150法則提示:10、20和150,都不是準確、具體的數字,而是代表了三個種關係的上限數字:超強聯繫的血緣關係、以年度目標為主要紐帶的強關係和以人品、價值為紐帶的弱關係。
  • 由「鄧巴數字」引申,如何避免社交產品走上歧路?-虎嗅網
    社交網絡更像一副動態的節點圖,每個節點都在運動著,時刻都有新節點的進來和舊節點的出去,並且始終維持著一個能夠被我們承載的節點數,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下面讓我們拋開市場層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社交網絡,通過鄧巴數字和鄧巴圈,我們思路會很清晰,再來看一副圖。
  • 警惕新型傳銷陷阱!
    警惕新型傳銷陷阱!傳銷陷阱千千萬有愛心慈善互助、金融互助、虛擬貨幣等等警惕新型傳銷陷阱!》
  • 鄧巴數字
    在鄧巴做研究的那個年代,社交網絡尚未誕生,他希望找到一個辦法衡量人們的社交關係。鄧巴感興趣的不僅僅是研究對象認識多少人,他還想知道每個人真正在乎多少人。他認為,探尋這種情感紐帶的最佳方式就是研究聖誕卡。畢竟送卡片是種投資:你必須知道郵寄地址,去買卡,得寫上幾句、買郵票、然後寄出去。大多數人都不會願意為無足輕重的人這樣費心費力。
  • 人人公司苦尋新增長點 這次是社交金融
    其內測的人人理財平臺將很快上線,未來還將涉足二手車交易貸款、家裝O2O貸款等垂直領域。  從社交網絡到社交金融  從社交網絡轉型到社交金融,業績壓力之下的人人顯然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  在業績壓力之下,人人早已開始在金融領域布局。  陳一舟表示,人人公司對於金融業務的布局從三年前已經開始,現階段將以投資和自建平臺兩種方式為主,覆蓋P2P、校園分期、股票投資等,並且已經取得私募牌照。
  • 【法治新聞】警惕竊取個人信息詐騙陷阱
    【法治新聞】警惕竊取個人信息詐騙陷阱 2021-01-14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變頻電磁感應加熱器成時尚節能加熱,警惕成為行業陷阱
    縱觀歷史的發展規律,行業的大巨變總會或多或少的負面影響,而熱能工程領域,面對新一輪節能環保升級轉型,需要警惕哪些陷阱?變頻電磁加熱器本身的發展又是個什麼狀態?本篇將剖個明白。其實,業內人士早就提出,警惕打著變頻電磁加熱技術旗號使節能加熱陷入困境甚至重蹈覆轍。何出此言呢?其實,變頻電磁加熱成為節能加熱界的香餑餑,是靠一批有追求、有夢想的變頻電磁加熱廠家良性競技,不斷創新,才有今天的引以為豪變頻電磁加熱技術。然而,自煤改電政策推行以來,變頻電磁加熱憑藉高效節能而倍受青睞,而巨大的市場蛋糕也足以引起嗅覺靈敏的商販的注意。
  • 張一鳴拿下第四張金融牌照!短視頻+社交,有望助力金融布局
    金融成為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的必爭之地:阿里巴巴孵化了螞蟻集團,騰訊有理財通、微眾銀行等,京東有京東數科……而網際網路新貴字節跳動,其在金融板塊的動作也越來越多。剛剛,張一鳴通過合眾易寶拿下支付牌照,這是字節跳動在境內獲得的第四張金融牌照!
  • 前僕後繼的小眾社交沒有春天?
    2016年11月,阿里利用自己在金融方面沉澱下來的巨大流量,在支付寶平臺開拓了「圈子」,「校園日記」等具有社交屬性的功能。「750分」一躍成為微博熱搜,而躲在財富數字背後蠢蠢欲動的欲望,成為了圈子和日記裡明目張胆的勾引。陷入「泛色情化」風波後的支付寶,在圈子開通短短4個月後,終於決定浪子回頭,謀求商業與金融的回歸。
  • 說案|@少年的你,警惕「高薪工作」,莫入求職陷阱
    說案|@少年的你,警惕「高薪工作」,莫入求職陷阱 2021-01-12 2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拆書悅讀|了解了這個算法,你才知道如何去平衡社交和精進!
    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社群社交上保險,避免大量時間用於社群社交導致個人成本過高,這樣才能留出更多的時間用來精進自己!即便是這種說辭,很多人依舊不會放心,總擔心自己在社群中付出的時間太少,無法增加與學員之間的粘合度,擔心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報。那麼如何去把握這種尺度呢?
  • 中信「動卡空間」首創權益分享 引領金融社交時代
    與購物、社交等領域具有單一應用功能的APP客戶端不同,商業銀行的APP客戶端在橫向整合銀行業務、行動支付等功能的同時,還在不斷地縱向延伸,如加入電子商務、生活服務類應用等。在銀行業紛紛移師移動網際網路戰場的背景下,中信銀行在這一領域精耕細作,成為股份制銀行中的佼佼者。  中信銀行自2010年推出信用卡移動客戶端「動卡空間」APP以來,下載量已突破千萬,活躍客戶數達154.7萬。
  • 數據內容倍受追捧 仍需警惕「數據陷阱」
    數據內容生產要警惕「數據陷阱」 避免新聞異化主持人:未來,數據新聞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面臨著哪些風險和問題?強月新院長:現在,數據新聞比較熱門,但其生產存在以下風險或者困境:從操作層面來看,存在「數據壁壘」和「數據陷阱」的困境。「數據壁壘」是指獲取數據上存在一些壁壘。
  • 劉興亮|人的社交上限是150?這個定律過時沒?
    03在西方的社會學敘事體系中,人脈被稱作「社交網絡」。據此還發展出一套研究定律,最著名的就是150定律(Rule Of 150),即著名的「鄧巴數字」。羅賓·鄧巴曾表示,大腦認知能力限制了這個特別物種的個體社交網絡的規模。鄧巴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人類智力能夠容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就此他推斷,人通常有5個密友,15個左右的好朋友,大約50個普通朋友和150來個認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