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亮|人的社交上限是150?這個定律過時沒?

2020-12-05 劉興亮

文/劉興亮(微信公眾號:劉興亮時間)

01

近來「定」在家裡,活動半徑泥於方圓幾十米的範圍內,與平常那種活動半徑長達幾百甚至數千公裡的生活比較,真有霄壤之別。

按照動物的生命習慣——與靜物不同,人要四處走動,擴大社交半徑,與朋友往來,推動生活與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誰的朋友多,誰就具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和凝聚力。此類東西是無形的,往往有著莫可名狀的力量。

這在中國被稱作「人脈」。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條路。交朋友在過去,現在也是,將來也定然,屬於人必須掌握的生活技能。

02

疫情尚未過去,一時之間生物性的觸角被約束在很小的範圍內,於是發動網絡手段,同五湖四海的朋友逐次聯絡,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一次對朋友的「檢閱」。

人就是這樣,突然從固定的生活節奏中走出來,進入一種蜷曲的形態,就會急忙審視自身的內涵與外延。內涵已然很難改變了,外延則涉及到人的社會性,朋友是其中最重的環節。

不看也罷,一看才發現,如今的人,朋友真是太多了。

就拿我自己說,手機通訊錄中存儲著5329個人——要是每個人都給我打電話,我很懷疑自己接了以後能想起來幾個「他是誰」。至於微信,那就更不可計數,由於人數上限,我有兩個微信,微信朋友加起來9000多人。

我被自己嚇了一跳。我的朋友加起來(如果包含他們的家屬),在很多國家可以構成一個城市的容量了。

也就是說,我有一個「城市」的朋友。於是我不禁進一步思索,在周圍,肯定還有擁有好幾個城市的朋友的達人。

這麼多人,咱們顧得過來嗎?

03

在西方的社會學敘事體系中,人脈被稱作「社交網絡」。據此還發展出一套研究定律,最著名的就是150定律(Rule Of 150),即著名的「鄧巴數字」

英國牛津大學的羅賓·鄧巴讓一些居住在大都市的人們列出一張與其交往的所有人的名單,結果他們名單上的人數大約都在150名。羅賓·鄧巴曾表示,大腦認知能力限制了這個特別物種的個體社交網絡的規模。

鄧巴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人類智力能夠容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

就此他推斷,人通常有5個密友,15個左右的好朋友,大約50個普通朋友和150來個認識的人。

04

隨著網絡社區的興起,人的生活形態發生了巨大改變,主要集中在社交模式上。

人的觸角變得無處不在且無時不在,只要一個人的精力足夠旺盛,具有強大的親和力,就會結識很多人,並且從虛擬社區中走到現實生活中來。

先不論其中是否有真正能走進你內心深處的親密朋友,單從「相識」角度而言,一個人的朋友也早在社交網絡興起之前就很容易突破150人的限制了。

05

人之所以被稱作社會性的動物,根源就在於人不能獨立存在於廣袤的世界上,這不僅僅是生存策略造成的,也是一種根植於人類內心深處的心理需求。

人能夠「意識」到自身的存在,能思考「我」與外界的關係,很關心別人對自己的感受與評價。在與他人交流交往中的相互影響能帶來深刻的社會體驗與思想流動,並且最重要的,還帶來心理上的安寧與滿足感,以及在非常時期的互助。

這些都迫使人注重自身形象,力求獲得他人好感,在複雜的社交體系中習得種種同情與共情的能力。

幾乎可以肯定,情商與智商是交融在一起的心理狀態,能夠轉變為與之協調的行動力,社交是這種轉變行為最好的中介。

06

但是到底要交多少朋友才是合理區間呢?我覺得應該用歷史的、動態的、向前進的目光看待這個問題。

如果生活在中世紀的多數村鎮中的任意一個,限於交通設施,當地人口,人的行動半徑,個人勞動的性質,以及生存處境的總體狀況的約束,很可能一個人只認識一條街道中的數量有限的人,超不過100是完全正常且可能的。

在隨後,隨著社會工業的蓬勃發展,主要是隨著交通工具的突飛猛進。人的活動半徑驟然擴大,在十九世紀前半葉一個江南進京趕考的書生,要提前一兩個月動身,僅僅半個世紀後,從南京坐火車到天津只需一天光景。

人的活動半徑增大,意味著眼界的開闊,與更多人的相遇和相識,這種變化會對社會形成整體的影響。

幾乎所有人都會被納入更大的社交體系中去,被巨大的渦流帶著前行。

07

到了當代,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各種G的不斷攀升,人們的觸角已經變得氣象非凡,比三頭六臂的哪吒差不了多少。

幾乎是無形之中,一個人會從過去那種單一的社交體系中走出來。過去只有工作和家庭兩種社交體系,集中在周圍的親朋好友就那麼多,聊得來的同事和工作上接觸的人也有限。

如今則大大不同了,生活的維度不斷拓展,工作是一維,家庭是一維,我可能還有喝酒的一幫朋友,打遊戲的一幫朋友,野外探險的一幫朋友,健身的一幫朋友,進修學習的一幫朋友,甚至可能還有一夥追同一個明星的追星族朋友,等等等等。

在每一個小圈子中,又會有一些核心朋友,以及圍繞他們的中外圍人員。這個譜系非常廣泛,頻段豐富,凝結在各種波段中不同頻率下的朋友影影綽綽又井然有序地排列著。

這樣的生活似乎也與當代社會給人的心理暗示造成的更加奔放的群體性格有關。

08

當我審視自己周圍的各類朋友,不得不承認,所謂的150定律已然過時,它不能作為當代社交體系的概括,也不能做出指導。

社會生態系統發生了疊加性的改變,很多平行的分割在不同領域的社交群體,正把我們引到一種全新的人脈體系中去。

那麼親愛的,你有多少朋友呢?是否也認同150定律早已過時的觀點?

相關焦點

  • Path的好友上限為何為150人?
    就在幾天前,私密社交網絡 Path 發布了2.1版的iOS應用,新增音樂匹配功能和對Nike+的支持。此外,他還解釋了好友限制為150人的原因。 和許多社交網絡寬鬆的好友上限不同(Facebook的好友上限為5000人),Path有意嚴格限制好友人數,最初發布時的好友上限僅為50人,之後被提高到了150人。Path想要打造一個「私密」的社交網絡,如果人數限制過於寬鬆,Path所強調的「私密性」就無從保證了。但是,150這個數字是如何得出來的呢?
  • 從「150定律」說起,我們該如何精準控制職場關係圈人數?
    羅賓·鄧巴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人類智力允許自身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也就是「150定律」。而且這個人數一直維持到現在,都還沒有大的變化,依舊影響著我們的社交。這說明人類關係圈內的個數是有上限的,不管你是號稱粉絲幾十上百萬的網紅,還是默默無聞的小嘍囉,你真正能夠維護的圈子成員個數,最多也不會超過150人,所以前面說到的網紅沒人幫的現象,這裡就可以給出答案了。
  • 150定律
    150定律,即著名的「鄧巴數字」。該定律由羅賓·鄧巴指出,他認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羅賓·鄧巴是英國牛津大學的一名人類學家,他是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出該定律。鄧巴發現,「好友」上千的社交網站用戶與「好友」較少的用戶實際交流的「好友」數量並無明顯差別。
  • 150定律_鳳凰網
    150定律,即著名的「鄧巴數字」。該定律由羅賓·鄧巴指出,他認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羅賓·鄧巴是英國牛津大學的一名人類學家,他是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出該定律。鄧巴發現,「好友」上千的社交網站用戶與「好友」較少的用戶實際交流的「好友」數量並無明顯差別。
  • (如時我聞)社群電商實戰之150定律
    今天我們來說說社群電商,微商中的三大理論基礎中的最後一個理論--150定律。也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他由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鄧巴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研究發現並推斷出:人類智力最大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也就是人類的社交人數上限為150人,而精確交往,並可能深入跟蹤交往的人數只有20人左右。很多人在微商和社交電商的時候,第一想到的就是如何將自己的個人微信加滿5000人,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行為。
  • 150人定律
    羅賓·丹巴是一名人類學家,他研究了各種不同形態的原始社會,並發現在那些村落中的人。大約都在150名左右,人們把他的研究理論稱之為「150人定律」。 現在我們許多人都遠離村莊生活,但是卻沒有脫離這個概念:羅賓讓一些居住在大都市的人們列出一張與其交往的所有人的名單,結果他們名單上的人數大約都在150名。
  • 25個地方+150個朋友 你的社交圈比想像小
    25個地方+150個朋友你的社交圈比想像小  你可能覺得不相信,同學聚餐、社交派對、球友小賽……隨便哪個聚會都能碰到少則十幾、多則幾十人,社交圈子怎麼可能只有150個朋友呢,微信聯繫人隨便劃拉劃拉也有成百上千號人了吧。
  • 神奇的鄧巴數字——150定律(Rule Of 150)
    羅賓·鄧巴讓一些居住在大都市的人們列出一張與其交往的所有人的名單,結果他們名單上的人數大約都在150名。之後的諸多研究也表明,不論是何種文化及語言,是否使用諸如網際網路等現代工具,每個人能夠維持的社交關係是150人左右。
  • 據統計人類有意義的社交對象最多150人
    在本周,國外知名媒體《金融時報》發表了安賈娜·阿胡賈的文章,並且探討鄧巴數字(Dunbar’s number)——即我們靈長類動物的大腦限制著我們有能力保持的有意義的社交對象人數,使其不超過約150人,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女人通常有10位閨蜜,男人通常有4位好基友,因為150人定律
    大家相信「150人定律」嗎?這是由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提出,該定律指出因人類智力,讓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人數是148人左右,約等於150人。1、範圍多大大腦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能維護150個人的圈子。當然,是指有社交來往的,不是指我們認識的。我認識四大天王,他們不認識我,這不算。
  • 心理學150定律:你一生會結交多少朋友,從出生那一刻就確定了
    首先,你得知道什麼是「150定律」。 150定律,即著名的「鄧巴數字」。 20世紀90年代,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提出一種理論: 一個人交朋友數量的最高上限,是150人,如果超出這一數值,不僅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還會降低自己在各方面的效率。
  • 五大社交定律(經典)
    人生在世,免不了與人打交道,如果你懂社交,會社交,那你就能更好的為人處世,人生的路也會越走越寬。社交是一門學問,但要掌握好這門學問,不是那麼容易,需要一定的智商和情商,還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反思。以下五大社交定律,值得我們好好去學習,去思考,如果你能悟透其中的奧妙,一定會受益匪淺。
  • 讓人受益無窮的三個數字定律,越早知道越好
    現在社會,科技和文明都在不斷進步與發展,人們也總結了許多新型又適用的數字定律或者法則。比如說,優秀的人,都應該懂得這三個數字定律!這三個數字定律讓人受益無窮,我們越早知道越好!3、150法則;這個法則是由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大概意思是說: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150法則,是一條人際交往法則,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很廣泛。
  • 「點讚之交」,這個可以有?「圈子定律」告訴你應該怎樣社交
    在熱熱鬧鬧的社交背後,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我們每天都在進行的,而且佔用了那麼多時間的社交,真正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最近,從一本書上看到有一個「圈子定律」,很受啟發。「圈子定律」來源於社會學裡很著名的「鄧巴數字」理論,也叫150定律。
  • 微信群的「150定律」,讓社群更活躍的精準結構
    就微信群營銷來說,讓社群擁有更活躍、更精準的營銷引流結構,「150定律」非常適用。假設,一個微信群的最佳人數設定在150人,當然,前提這150人是相互了解、有著緊密社交聯繫的,那麼,「150定律」下的微信群營銷,就可以通過這「150」人分批次做小規模的線下活動,產生更多的「150人」。在微信好友列表中,往往好友數幾百上千,但經常聯繫的卻很少(但很穩定)。
  • 鄧巴數·社交·八卦和午餐
    具體到人類社會,鄧巴數指能與某個人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當一個團隊人數在鄧巴數以內的時候,每個人都認識彼此,且知道彼此的關係。這樣的團體可以基於「情誼」合作共贏。團體規模一旦超越鄧巴數上限,就必須籍以規則、法律等強制性規範,來維持穩定性和凝聚力了。
  • 為什麼社交圈子150人剛剛好?
    而人類的腦容量代入公式之後,可以根據人類的腦容量,估算出人類能夠維持的社交網絡大小N為148人。而在之後的諸多研究中,表明不論是何種文化及語言,是否使用諸如網際網路等現代工具,每個人能夠維持的社交關係150人左右。
  • 梅特卡夫定律:社交網絡的滾雪球效應
    關於網際網路有三條重要的定律:摩爾定律、吉爾德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其中摩爾定律是流傳最廣泛的,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價格不變的時候,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每月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會提高一倍。
  • 劉興亮|人體冷凍技術能幫助我們實現永生?
    圖/來源於網絡文/劉興亮(微信公眾號:劉興亮時間)01最近,國內第一例用於人體冷凍技術的事件餘音嫋嫋,對永生抱有想法的人們感到前所未有的振奮。過去聽說美國有人體冷凍技術,為那些身價不菲又渴望不死的階層服務——這是花錢買來世,價格當然十分昂貴。
  • 使人終生受益的2個「數字定律」,越早知道越好
    現在社會,科技和文明都在不斷進步與發展,人們也總結了許多新型又適用的數字定律或者法則。比如說,優秀的人,都應該懂得,這兩個讓人終生受益的2個「數字定律」。而海魚行業的人,則會有非常大的差異,特別是在藝術行業。比如演員、畫家、音樂人等。海魚行業是將二八定律發揮到極致的行業。就像演員,頂級演員一部電影就有千萬片酬,而一些演員卻窮得吃不起飯;有些音樂人,被寫進音樂史,但有些人卻只能在天橋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