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興亮(微信公眾號:劉興亮時間)
01
近來「定」在家裡,活動半徑泥於方圓幾十米的範圍內,與平常那種活動半徑長達幾百甚至數千公裡的生活比較,真有霄壤之別。
按照動物的生命習慣——與靜物不同,人要四處走動,擴大社交半徑,與朋友往來,推動生活與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誰的朋友多,誰就具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和凝聚力。此類東西是無形的,往往有著莫可名狀的力量。
這在中國被稱作「人脈」。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條路。交朋友在過去,現在也是,將來也定然,屬於人必須掌握的生活技能。
02
疫情尚未過去,一時之間生物性的觸角被約束在很小的範圍內,於是發動網絡手段,同五湖四海的朋友逐次聯絡,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一次對朋友的「檢閱」。
人就是這樣,突然從固定的生活節奏中走出來,進入一種蜷曲的形態,就會急忙審視自身的內涵與外延。內涵已然很難改變了,外延則涉及到人的社會性,朋友是其中最重的環節。
不看也罷,一看才發現,如今的人,朋友真是太多了。
就拿我自己說,手機通訊錄中存儲著5329個人——要是每個人都給我打電話,我很懷疑自己接了以後能想起來幾個「他是誰」。至於微信,那就更不可計數,由於人數上限,我有兩個微信,微信朋友加起來9000多人。
我被自己嚇了一跳。我的朋友加起來(如果包含他們的家屬),在很多國家可以構成一個城市的容量了。
也就是說,我有一個「城市」的朋友。於是我不禁進一步思索,在周圍,肯定還有擁有好幾個城市的朋友的達人。
這麼多人,咱們顧得過來嗎?
03
在西方的社會學敘事體系中,人脈被稱作「社交網絡」。據此還發展出一套研究定律,最著名的就是150定律(Rule Of 150),即著名的「鄧巴數字」。
英國牛津大學的羅賓·鄧巴讓一些居住在大都市的人們列出一張與其交往的所有人的名單,結果他們名單上的人數大約都在150名。羅賓·鄧巴曾表示,大腦認知能力限制了這個特別物種的個體社交網絡的規模。
鄧巴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人類智力能夠容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
就此他推斷,人通常有5個密友,15個左右的好朋友,大約50個普通朋友和150來個認識的人。
04
隨著網絡社區的興起,人的生活形態發生了巨大改變,主要集中在社交模式上。
人的觸角變得無處不在且無時不在,只要一個人的精力足夠旺盛,具有強大的親和力,就會結識很多人,並且從虛擬社區中走到現實生活中來。
先不論其中是否有真正能走進你內心深處的親密朋友,單從「相識」角度而言,一個人的朋友也早在社交網絡興起之前就很容易突破150人的限制了。
05
人之所以被稱作社會性的動物,根源就在於人不能獨立存在於廣袤的世界上,這不僅僅是生存策略造成的,也是一種根植於人類內心深處的心理需求。
人能夠「意識」到自身的存在,能思考「我」與外界的關係,很關心別人對自己的感受與評價。在與他人交流交往中的相互影響能帶來深刻的社會體驗與思想流動,並且最重要的,還帶來心理上的安寧與滿足感,以及在非常時期的互助。
這些都迫使人注重自身形象,力求獲得他人好感,在複雜的社交體系中習得種種同情與共情的能力。
幾乎可以肯定,情商與智商是交融在一起的心理狀態,能夠轉變為與之協調的行動力,社交是這種轉變行為最好的中介。
06
但是到底要交多少朋友才是合理區間呢?我覺得應該用歷史的、動態的、向前進的目光看待這個問題。
如果生活在中世紀的多數村鎮中的任意一個,限於交通設施,當地人口,人的行動半徑,個人勞動的性質,以及生存處境的總體狀況的約束,很可能一個人只認識一條街道中的數量有限的人,超不過100是完全正常且可能的。
在隨後,隨著社會工業的蓬勃發展,主要是隨著交通工具的突飛猛進。人的活動半徑驟然擴大,在十九世紀前半葉一個江南進京趕考的書生,要提前一兩個月動身,僅僅半個世紀後,從南京坐火車到天津只需一天光景。
人的活動半徑增大,意味著眼界的開闊,與更多人的相遇和相識,這種變化會對社會形成整體的影響。
幾乎所有人都會被納入更大的社交體系中去,被巨大的渦流帶著前行。
07
到了當代,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各種G的不斷攀升,人們的觸角已經變得氣象非凡,比三頭六臂的哪吒差不了多少。
幾乎是無形之中,一個人會從過去那種單一的社交體系中走出來。過去只有工作和家庭兩種社交體系,集中在周圍的親朋好友就那麼多,聊得來的同事和工作上接觸的人也有限。
如今則大大不同了,生活的維度不斷拓展,工作是一維,家庭是一維,我可能還有喝酒的一幫朋友,打遊戲的一幫朋友,野外探險的一幫朋友,健身的一幫朋友,進修學習的一幫朋友,甚至可能還有一夥追同一個明星的追星族朋友,等等等等。
在每一個小圈子中,又會有一些核心朋友,以及圍繞他們的中外圍人員。這個譜系非常廣泛,頻段豐富,凝結在各種波段中不同頻率下的朋友影影綽綽又井然有序地排列著。
這樣的生活似乎也與當代社會給人的心理暗示造成的更加奔放的群體性格有關。
08
當我審視自己周圍的各類朋友,不得不承認,所謂的150定律已然過時,它不能作為當代社交體系的概括,也不能做出指導。
社會生態系統發生了疊加性的改變,很多平行的分割在不同領域的社交群體,正把我們引到一種全新的人脈體系中去。
那麼親愛的,你有多少朋友呢?是否也認同150定律早已過時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