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個地方+150個朋友 你的社交圈比想像小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25個地方+150個朋友你的社交圈比想像小

  你可能覺得不相信,同學聚餐、社交派對、球友小賽……隨便哪個聚會都能碰到少則十幾、多則幾十人,社交圈子怎麼可能只有150個朋友呢,微信聯繫人隨便劃拉劃拉也有成百上千號人了吧。但是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我們的社交行為有特點可循,社交對象有一定限額,而且活動範圍也有限定數量——不管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你經常去的地方加起來也只有25個,能夠維持穩定關係的朋友也就150人。這不僅說明你的社交圈比你想像中要小,還表明了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社交規律。

  25個老地方

  實驗:分析40000人日常行為

  倫敦城市大學的這項研究揭示了人類社交行為特點的一個新的方面,那就是人真的是一種習慣性動物。不管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你經常去的地方加起來也只有25個。雖然這25個地方也會隨著年齡和經歷變化有所變動,但25可能是你最常光顧的社交場所的上限了。

  這篇題為《人類行動範圍的守恆量》的研究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4個不同資料庫的40000人的日常行為特點,得出了此結論。

  研究首先針對1000名學生的出行特點分析,來自城市大學數學系的安德烈亞·巴龍凱利博士和丹麥科技大學的萊曼教授,以及索尼移動通訊的研究小組共同主導了這部分實驗,數據分析發現,這些學生不管生活在哪裡,所有的生活圈子就限定在不超過25個地方的範圍內,雖然隨著時間推移,這25個地方也會有所變化,但總體的數字是恆定的。

  印證:新的地方會頂替老地方

  「開始我們以為是學生的身份限制了他們的活動範圍,所以希望將調查擴展到更為廣泛的人群中,然而當40000人的樣本都擺在面前時,不同身份、不同性別、不同生活習慣的人們,結果都是一樣的,25個地方的恆量一直存在。說實話,這個結果並非我們預想中的,有點出人意料!」巴龍凱利博士對此也表示不可思議。

  研究人員發現,雖然人們也在不斷探索新的活動範圍,比如搬了新家,發現了一家更喜歡的餐館,尋覓到一處更有特色的酒吧,或者想換一家健身房……然而,這些改變並沒有撼動我們最常光顧的地方還是25個。

  也就是說,如果你在活動範圍列表上新加了一個地方,那潛意識裡也會自動刪掉一個老地方。

  研究人員也根據人們光顧的頻率、待在那裡的時長等因素對這些活動範圍按照類別進行了劃分,結果還是一樣的。

  分析:平衡好奇和懶惰的關係

  對於這一社交行為特徵,巴龍凱利博士解釋道,「人們日常活動其實一直在平衡好奇心和懶惰之間的關係,我們希望探索更多新奇好玩的地方,但同時也會因為懶得去冒險,就安之若素地待在比較熟悉的老地方。」

  「我們是不是也在不斷適應新的拋棄老的地方,這就讓我們在變動中達到了一個穩定的結果,總的活動範圍數量不變,當然,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時間去探索新地方,而是社交行為的容量封頂了而已。」

  同時,研究也發現,在固定上限是25個地方範圍內,常去的場所越多,這樣的人往往也會擁有更多的朋友,這也將人類的行動力和社交認知力第一次正式地聯繫到了一起。

  150個老朋友

  實驗:大腦認知決定交友上限

  巴龍凱利博士也認為,這項發現可能跟我們生活中其他的社交行為特點相關,比如說我們不僅在活動範圍上會限定數量,在社交對象上也有一定的限額。這就牽出了另一項發現——著名的「鄧巴數字」學說,我們能夠穩定地維持人際關係的人數,大概也就是150人左右。這一學說是由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提出來的。鄧巴指出,人的大腦認知能力有限,負擔不了那麼廣泛、頻繁的社交活動,一個人能維持的穩定的社會關係,比如說至少每年聯繫一次的親朋好友,大約為150人。

  鄧巴通過分析靈長類動物的大腦進化特點發現,負責處理複雜與抽象思維的新大腦皮質在整個大腦中所佔的比例越大,個體能處理的「穩定人際關係」就越多,於是平均種群就越龐大。鄧巴一共收集了38種靈長類的數據,狒狒的平均種群大小不過50上下,這意味著狒狒的新大腦皮質只能讓它維持50個互動頻繁的「猴友」。而人類的種群大小,在鄧巴的實驗中結論是148個。

  影響:現代社交習慣仍然不變

  也就是說,當我們人類還是古猿的時候,能夠維持的群體數量大約為50人左右,等到我們學會了用火、能製造工具、家庭關係更密切並且發明了語言,人類的群體數量會達到150人左右。儘管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現代社會,但數十萬年來的進化習慣仍然制約著我們的社交圈子。

  也就是說,人的好友圈子不會超過150人,對於超過這個數量的人,人們頂多能記住一些相貌和名字,但對對方的了解卻極為有限,也無法通過自身努力來促進雙方關係。當然這150人關係不一定都那麼密切,但他們是跟你聯繫更緊密的人,他們跟你的聯繫,足以影響到你的很多行為。

  延伸:網絡平臺交友也有上限

  網絡平臺的興起,也會再次考驗這個理論。美國「臉書」(facebook)內部社會學家卡梅倫·馬龍表示,「臉書」社區用戶的平均好友人數是120人。不同用戶好友的人數差距很大,一些「臉書」用戶擁有超過500位好友,但與鄧巴理論不謀而合的是,其中很多都是「殭屍友」,也就是加過好友之後基本就再沒有一對一聯繫過。不管個人好友名單能拉到多長,人們經常聯繫的好友仍然停留在相對穩定的120個。

  另外,馬龍還發現,平均擁有120個好友的男性,一般只會對其中7位好友的留言進行回應,相對應的,女性用戶則明顯更善於交際,她們通常會給10位好友留言。這也與鄧巴理論不謀而合,也就是女性在社交方面要比男性更加積極和活躍。

  連結

  還有哪些社交數字

  6個人聯成一個圈

  一個股票專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封有關股票信息的電子郵件發送給一個陌生人,並要求這個陌生人把這封電子郵件轉發給一個熱愛炒股的人,當這封郵件第六次轉發的時候,竟然轉發回了股票專家手中,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從發出到收回平均經過6次轉發,所以得出了一個初步結論——任何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帶,基本確定在6個人左右;兩個陌生人之間,可以通過6個人來建立聯繫。

  5個人性格平均值

  美國的商業哲學家、成功學的創始人吉米·羅恩曾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你是與你相處時間最多的5個人的平均值。」具體來說就是,你的性格、愛好、價值觀會和這5個朋友有重疊的地方。

  本版編譯 陳佳莉

相關焦點

  • 人類學教授發現:人脈圈最多只能有150人。弱聯繫才是社交秘籍
    「弱聯繫」的作用是幫你連結到另一個交際圈,無形中,你的圈子就擴大了幾倍。這種人際關係往往可以幫你跳出現在的交際圈,連結到意想不到的新資源。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羅賓·鄧巴做過的一項研究表明:受人類智力水平影響,每個人一生中只能擁有約150人的穩定社交人數。150之外的那些人,我們知道他的存在,但也僅限於知道的層面,不會深交不會在意。
  • 人到底能有多少個朋友?鄧巴數,新皮質,社會動物.
    九幾年的時候,一個叫羅賓 鄧巴(Robin Dunbar)的英國人類學家發現,靈長類動物的社群大小是由他們大腦裡新皮質(neocortex)的大小決定的。當然,我們很難證明這個理論。不但因為我們並不給對方擇蝨子,更是因為人類之間的關係也並非像其他社會動物那麼直截了當。我們有很熟但是很討厭的同事、不熟但是不得不巴結的老闆、很欣賞卻無法做朋友的同學...就算是密友之間,也有些是你能無話不談的、有些要選擇性談心。所以,這個數字實在很難統計。不過,新石器時代的村莊、古羅馬帝國的軍隊都差不多是150人。
  •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可以交超過150個以上的朋友嗎?
    對於群體規模,學術上有個經典理論,即鄧巴數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在沒有等級制度約束的情況下,一個無政府的團體可以達到的最大人口規模為150人。在網際網路普及以前,由於個人所接觸的他人數量非常有限,從同學到同事,從家人到因共同愛好聚集的朋友,鄧巴的150人理論能夠很貼切地解釋社群的規模和效應。如今,社會關係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微信好友、微信群,乃至朋友圈的互動裡。
  • 據統計人類有意義的社交對象最多150人
    在本周,國外知名媒體《金融時報》發表了安賈娜·阿胡賈的文章,並且探討鄧巴數字(Dunbar’s number)——即我們靈長類動物的大腦限制著我們有能力保持的有意義的社交對象人數,使其不超過約150人,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從「150定律」說起,我們該如何精準控制職場關係圈人數?
    羅賓·鄧巴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人類智力允許自身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也就是「150定律」。這說明人類關係圈內的個數是有上限的,不管你是號稱粉絲幾十上百萬的網紅,還是默默無聞的小嘍囉,你真正能夠維護的圈子成員個數,最多也不會超過150人,所以前面說到的網紅沒人幫的現象,這裡就可以給出答案了。
  • 當微信朋友圈變成社交圈,微信裡的「社交法則」你知道多少?
    當下的社會,微信朋友圈,儼然已經成了最新的社交場所。在這個社交圈子裡,你發動態我點讚,你控訴我安慰,手指動一動,就能讓朋友感受到你的關心。不得不說,在朋友圈裡玩社交,雖然不費事,但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關於微信朋友圈的那些「社交法則」,不知道大家清楚多少?
  • 神奇的鄧巴數字——150定律(Rule Of 150)
    「鄧巴圈」從生物學上來說,「鄧巴數字」體現著人類大腦對於關係的承載能力,當超過150個社交節點時,大腦皮層將會無法有效的覆蓋原有節點,導致部分節點流失,從而始終保持150節點範圍。你的性格、愛好、價值觀、審美會和你最親密的五個人越來越像,在150個人的圈子裡,你需要圈出最重要、你最欣賞、最希望成為的五個人,重點和他們發展關係。
  • 你這輩子能交幾個朋友——科普鄧巴數字是什麼
    如果有人告訴你,你交的朋友不會超過某個數字,你會相信嗎?你可能會問,誰這麼狂,還能決定我交朋友了?心理學家。無論是在遠古時期的狩獵社會,還是在當今的職場或者校園,150這個數字在鄧巴的實驗都是一個有效的範圍值。當然了,150所代表的關係親密度上限僅是有意義的網絡社交關係,換言之就相當於微信列表可能許久不見,但還會偶爾戳一戳或者朋友圈不忘時而互動一下的朋友關係。
  • 劉興亮|人的社交上限是150?這個定律過時沒?
    03在西方的社會學敘事體系中,人脈被稱作「社交網絡」。據此還發展出一套研究定律,最著名的就是150定律(Rule Of 150),即著名的「鄧巴數字」。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就此他推斷,人通常有5個密友,15個左右的好朋友,大約50個普通朋友和150來個認識的人。04隨著網絡社區的興起,人的生活形態發生了巨大改變,主要集中在社交模式上。
  • 社交格局,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而她能登上熱搜,是因為在面對其他嘉賓吐槽她朋友少、圈子窄時,大方坦然地說了一席話: 「有人說我在圈裡朋友特別少,不是我朋友少,是我對朋友的定義不一樣。 雖然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我也不需要給我修路的朋友。
  • 社交圈對孩子影響有多大?「汙水定律」告訴你,乾淨社交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選擇社交圈子時,家長既要要鼓勵尊重,更要監督孩子選擇乾淨的社交圈。不良的社交圈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孩子在年齡小的時候認知能力並不完善,對於事情的判斷沒有那麼準確,假如一件事是父母禁止做的,孩子就會認為這件事是錯的不會做,但是這件事身邊的朋友在做,孩子就可能會疑惑這件事到底是對是錯,對於事情的對錯容易模糊,辨別是非的能力會受到影響。
  • 以貓會友是gay圈的隱形社交
    之後群主組織了一場周末賞櫻花、爬山的貓友交流活動,丁鵬去了才發現,除了他以外的其他人都參加過活動,這分明就是人家的小團體聚會,只有他是局外人。烏泱泱一大幫人,原本是抱著認識新朋友的初衷,其他不熟的人製造的各種動靜,不過是背景音。熱鬧過後、兩兩相忘。原本以為是參加了一場聚會,最後卻只是看了場熱鬧。
  • 心理學150定律:你一生會結交多少朋友,從出生那一刻就確定了
    有人微信朋友圈裡加了5000人,深夜想聊天時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說說心裡話的;有人社交生活豐厚到安排不過來,真正有事兒碰上人生低谷時,平日裡的「朋友」們卻一個個躲著走。 首先,你得知道什麼是「150定律」。 150定律,即著名的「鄧巴數字」。
  • 成年人的職場社交:追求共同利益的人脈圈,才值得你花時間!
    找到自己的定位;不要把混圈子當成不想努力的藉口;給自己找個嚮導。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身邊都是這樣的人。他們性格外向,和每個人都很熟悉,能和陌生人三言兩語的聊天。在生活中,我熱衷於參加各種集體活動,結交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他們經常出現在各種場合的社交軟體上,從夜店酒吧到峰會論壇,發的照片不是帥哥就是行業大佬。總之,這些人的生活看起來很精彩,成為大多數年輕人想要的。
  • Path CEO解釋限制150名好友 維持穩定社交關係
    Path CEO戴維·莫林(Dave Morin)  【搜狐IT消息】北京時間3月15日消息,《移動新發現》今日報導,Path CEO戴維·莫林(Dave Morin)日前在SXSW上接受採訪時表示,這一移動社交網絡從未想過用算法改變好友動態的顯示
  • 神秘的鄧巴數字:你到底有多少朋友?
    鄧巴解釋說:「群體生活是解決特定生態問題的適應性手段,這對社會型動物來說都一樣,對靈長目來說尤其如此。但群體生活本身卻引發了一系列問題,比如社會契約難題:有些成員會在你剛剛找到食物時就把它偷走。」隨著群體規模擴大,需要處理的信息量也大得令人頭疼。
  • 兒童社交圈一定要乾淨?知道了「汙水定律」,父母也不無道理
    根據排汙法,字面意思就是在你面前放一杯白開水,如果讓一些雜質進入水中,就會導致杯子裡的水不再純淨,而變成汙水。汙水定律是人類的一種生活規律,例如,如果一個內心單純的人陷入了一個糟糕的生活圈,他的本性就會惡化。不良社交圈可能會對兒童有什麼不良影響?
  • 由「鄧巴數字」引申,如何避免社交產品走上歧路?
    鄧巴數字:人類社交網絡的節點不會超過150個,即和你保持友好關係的人在150人以內。從生物學上來說,取決於人類大腦對於關係的承載能力,當超過150個節點時,大腦皮層將會無法有效的去覆蓋這些節點,導致部分節點流失,從而始終保持150節點範圍。
  • 給社恐,6個技巧克服社交焦慮
    但是,社交焦慮症常常會干擾你的日常生活,並造成巨大的痛苦。 舉個例子,演講前會緊張一下是很正常的事。 但如果你有社交焦慮,你可能會提前幾周就開始擔心,甚至請病假來逃避這件事,或者在演講期間顫抖到幾乎說不出話來。
  • 由「鄧巴數字」引申,如何避免社交產品走上歧路?-虎嗅網
    鄧巴數字:人類社交網絡的節點不會超過150個,即和你保持友好關係的人在150人以內。從生物學上來說,取決於人類大腦對於關係的承載能力,當超過150個節點時,大腦皮層將會無法有效的去覆蓋這些節點,導致部分節點流失,從而始終保持150節點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