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教授發現:人脈圈最多只能有150人。弱聯繫才是社交秘籍

2020-12-05 牧新

01

如果你打算換工作,有人幫你進行了內推,你覺得最可能是誰?

關於找工作的渠道,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馬克·格蘭諾維特曾經專門做過一向調查。

他找到了282名職場人士,然後從中隨機抽取了100名進行一對一的面談。

結果顯示,這100名職場人士中,通過正常途徑找到當時正在做的工作的不到一半,正常途徑就是:招聘會、招聘網站、官網通知等等。而通過人際關係找到工作的有54人,超過一半

聽到這裡可能你會問了,既然有一半多人通過人際關係找到工作,那你為什麼還不讓我努力發展人脈圈呢?

其實,格蘭諾維特教授的調查關鍵不在「通過人際關係」,而是「通過什麼樣的人際關係?」

83%的人通過「弱聯繫」找到工作

這54人中,有45人的介紹者是那種幾乎不怎麼見面的人,這種人際關係即「弱聯繫」。

也就是說,最有可能幫我們介紹新工作的人並不是周圍的親戚朋友,而是那些幾乎不太聯繫,躺在彼此通訊錄中可有可無的人。

02

「弱聯繫」的數量,決定了你人際關係網絡的廣度。

「強聯繫」通常是指我們經常見面,交集比較多的的朋友、親戚、同事等等。這類人跟我們生活的圈子基本相同,所以能夠為我們提供的新資源也是比較有限的。

「弱聯繫」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泛泛之交」、「點頭之交」這類。上文中提到的「幾乎不怎麼見面」的介紹者,也屬於「弱聯繫」的範疇。

「弱聯繫」的作用是幫你連結到另一個交際圈,無形中,你的圈子就擴大了幾倍。這種人際關係往往可以幫你跳出現在的交際圈,連結到意想不到的新資源。

「弱聯繫」幫我們連結到不同的交際圈

就像這幅圖中,虛線的圈圈是我們各自熟悉的交際圈;黑色小點是我們自己;黑色實線代表「強聯繫」,這種聯繫都局限在圈子之內,走不出去;紅色實線代表「弱聯繫」,通過「弱聯繫」,我們可以連結到多個交際圈,了解更多自己所在圈子之外的信息。

我們再通過「鄧巴數字」來了解一下「弱聯繫」對我們人際關係網絡廣度的延伸。

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羅賓·鄧巴做過的一項研究表明:受人類智力水平影響,每個人一生中只能擁有約150人的穩定社交人數。150之外的那些人,我們知道他的存在,但也僅限於知道的層面,不會深交不會在意。大概分布像下圖這樣:

鄧巴數字分布圖

根據鄧巴教授的研究,每個人的社交網絡中,最核心的圈子有3~5人,最為親密。然後是12~15人,失去他們會給你帶來重創。繼而是30~40人,這是你經常保持聯繫的一群人。然後是150人,也就是人類智力所允許的穩定社交網絡人數上限。

拼「強聯繫」的話,大家都沒有太大差異,而通過「弱聯繫」拓展的話,可以達到1500人,甚至更多。由此一來,可以看出「弱聯繫」的確是極大地拓寬了我們的社交網絡廣度。

總得來說,「強聯繫」是用來交流感情、相互安慰、談人生、聊理想的。而當我們需要了解更多信息、尋求職業發展的時候,「弱聯繫」就更加有效了。

03

擴大「弱聯繫」交際圈,需要不斷積累。

既然「弱聯繫」對我們的職業發展如此重要,那究竟該如何擴大「弱聯繫」的交際圈呢?這裡我有三個小建議給大家參考:

1. 選擇對的圈子前邊講到「弱聯繫」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幫我們連結到更多新資源,提供更多圈外信息。

但是這種連結也是相互的,講究一個「你來我往」,而不是一味索取。

所以,在選擇圈子的時候要遵循三個原則:

a.不和現有圈子重合過多;

b.能給自己帶來價值;

c.自己可以為這個圈子貢獻價值。

前兩個原則比較簡單,我們都可以輕鬆做出判斷,關鍵在於第三個原則,有人說「我能力不太好啊,怎樣給別人帶來價值呢?」。

這裡我一定要提醒大家:對於能力比你高很多的資深前輩來講,從你這裡獲得靈感並不是那麼重要,能用自己的經驗幫你實現成長,對他們來講才是更有成就感的事情。

2. 離開舒適區,想辦法走出去主動和陌生人溝通,對於大家來講都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不主動的話,是很難走出去的。這裡有一個小方法介紹給大家:讓熟悉的朋友引薦,藉助「強聯繫」擴展「弱聯繫」。

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兩個不太熟悉的人聊天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把話題引到你們兩個都認識的一個人身上。

拓展「弱聯繫」的時候可以藉助這種現象,有一個熟悉的朋友做引薦的話,融入一個新圈子就容易得多了。

3. 主動連接自己熟悉的兩個交際圈,做溝通的節點

弱聯繫的圈子裡,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如果想做這個節點,就要求我們自己本身已經有比較多的人脈和價值。

現在知識付費時代,很多的寫作、閱讀、手帳社群,都是由一個有價值的導師作為節點,來連接起上百位學員,所有學員聚在一起構成一個社群。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弱聯繫網絡。

如果我們可以自己做這個節點,將多個交際圈連接起來的話,那無疑會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夠拓展出一張巨大的人際關係網絡,用好「弱聯繫」的力量,在職場上得到伯樂助力。

職場是一片江湖,義士相助是你的運氣,爾虞我詐你也不能躲避,願牧新的文字能帶給你一絲溫暖,願你能從中學得一點傍身技能。

關注@牧新,職場上,你並不孤單。

相關焦點

  • 據統計人類有意義的社交對象最多150人
    在本周,國外知名媒體《金融時報》發表了安賈娜·阿胡賈的文章,並且探討鄧巴數字(Dunbar’s number)——即我們靈長類動物的大腦限制著我們有能力保持的有意義的社交對象人數,使其不超過約150人,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25個地方+150個朋友 你的社交圈比想像小
    25個地方+150個朋友你的社交圈比想像小  你可能覺得不相信,同學聚餐、社交派對、球友小賽……隨便哪個聚會都能碰到少則十幾、多則幾十人,社交圈子怎麼可能只有150個朋友呢,微信聯繫人隨便劃拉劃拉也有成百上千號人了吧。
  • 保持守恆的社交圈,是我的脫單秘籍!
    被動單身的人就是因為社交圈流出遠大於流入,在工作生活兩點一線、宅、圈子窄等原因的作用下,最終「剩」下。因此,社交圈的開源是認識新朋友,保持社交圈守恆,增加脫單機率的不二法門。註冊陌聲的104天,清風認識了相隔0.4公裡的椰子,在經歷了一周的線上聊天后,兩人墜入愛河,第一次線下見面就牽手成功。
  • 成年人的職場社交:追求共同利益的人脈圈,才值得你花時間!
    真正的圈子沒那麼簡單 直到很多年後,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是多麼幼稚。之所以回憶這個,是因為前幾天收到一位讀者的私信,他的經歷和我一樣。寫這封信的小A也是剛開始工作,現在在大企業上班。小啊說,他的室友整天在各種社交場合徘徊,要麼和名人合影,要麼聽老闆講話。
  • 神奇的鄧巴數字——150定律(Rule Of 150)
    1994年,鄧巴成為利物浦大學進化心理學教授。 2007年起擔任牛津大學認知與進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他的著名作品包括《我們到底需要幾個朋友》和《梳理、八卦及語言的進化》等。「鄧巴數字」:是什麼鄧巴指出,人的大腦認知能力有限,所提供的認知能力只能使一個人維持與大約150個人的穩定人際關係,這一數字是人們擁有的、與自己有私人關係的朋友數量。
  • 斷離無效社交,給時間定價,「非線性」思維教你鑄煉剛需人脈網
    真正的朋友,不是一時的玩伴,更不是說散就散的宴席,能和你風雨無阻一起提升層次的人,才是值得深交的人。在網絡社交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如果你是小白,不論你遇到多麼牛逼的大咖,在微信群裡多麼費勁心思討好與搭訕厲害的人,你都無一例外遭遇冷漠與尷尬。
  • 遠離無效社交,黃磊、汪涵的「減法社交」才是職場社交的正確姿勢
    在《火星情報局》中,汪涵曾經說過:我朋友圈裡,最多的時候有100多人,那時候我已經覺得很可怕了,要把沒有意義的,全部給弄掉。於是他刪除了錢楓,刪除了陳坤等人。錢楓抱怨汪涵拉黑了自己,汪涵回應:「陳坤、範冰冰都被我刪掉了。」汪涵表示刪掉長期不聯繫的微信感覺實在太好了!
  • 劉興亮|人的社交上限是150?這個定律過時沒?
    人就是這樣,突然從固定的生活節奏中走出來,進入一種蜷曲的形態,就會急忙審視自身的內涵與外延。內涵已然很難改變了,外延則涉及到人的社會性,朋友是其中最重的環節。不看也罷,一看才發現,如今的人,朋友真是太多了。
  • 朋友圈法則:什麼樣的人最容易遇到貴人?
    「他說,如果讓我們和黑猩猩一對一,或者十對十較量,人類還是很弱;但人數一旦超過150 ,差距開始顯現,而等這個數字到了1000或2000 ,差異就已經是天壤之別,可以甩猩猩幾條街。人類之所以為高級動物,就是因為其了不起的社交能力。
  • 職場社交:看清職場人脈真相,把精力花在對的地方
    需要廣泛的社會資源和人脈。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特別是立志於職場的新員工,強烈要求接觸,絞盡腦汁建立人脈。一、什麼是真正的人脈真正的人脈應該具有以下特徵。因此,年輕人儘量和大人物見面,取得聯繫方式。他們很自豪。我想可以取得很大的聯繫。其實,這是一種錯覺。他們不等於別人的地位。他們只是在向對方索求些什麼,卻沒有應該取得的東西。即使對方是ATM機,也要先存款嗎?什麼也不想坐著享受,只說自己享受,做白日夢。
  • 從「150定律」說起,我們該如何精準控制職場關係圈人數?
    羅賓·鄧巴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人類智力允許自身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也就是「150定律」。得從人類進化史上說,根據人類歷史學家的研究,早在我們還是古猿的時候,族群成員的數量維持在50人左右,等我們慢慢進化到能夠刀耕火種,有密切人際關係,有家庭元素存在,而且還出現語言的時候,族群的人數驟然上升到150人左右。而且這個人數一直維持到現在,都還沒有大的變化,依舊影響著我們的社交。
  • 為什麼社交圈子150人剛剛好?
    ,真正和你有著密切交往的,一般就是150人。而在之後的諸多研究中,表明不論是何種文化及語言,是否使用諸如網際網路等現代工具,每個人能夠維持的社交關係150人左右。由此鄧巴數成為了人類學研究的招牌成果,鄧巴數能解釋為何初創企業超過150人之後,無法採用扁平化管理,而需要採取層級化的管理模式,因為管理者無法認識公司裡的所有人。
  • Path CEO解釋限制150名好友 維持穩定社交關係
    Path CEO戴維·莫林(Dave Morin)  【搜狐IT消息】北京時間3月15日消息,《移動新發現》今日報導,Path CEO戴維·莫林(Dave Morin)日前在SXSW上接受採訪時表示,這一移動社交網絡從未想過用算法改變好友動態的顯示。
  • 【安普瑞分享】「鄧巴數理論」:一個人只能與大約150人維持穩定關係
    我們可以把社交節點更具象化描述——鄧巴圈,我們和這150個節點有近有遠,有緊密,也有疏遠,而將這150節點形象化成圖形就得到了下圖。  我們這150個社交節點,根據人的性格不同劃分為多個圈子,並引入層級關係,大部分人會有4個層級,值得一提的是,社交圈層是包含關係,並且也是遞進關係  第一層,大概10人組成的親人圈,他們大多是我們的親人,這是最核心的節點圈,也許和他們的聯繫不多,但卻不影響它最高社交權重的位置。
  • 張大仙人脈有多廣?連網文界都有聯繫,與蝴蝶藍、貓膩把酒言歡
    當然現在人到中年已經發福成「張坦克」了。 而大仙在網絡上口碑是出了名的好,作為一位實力寵粉的良心主播,不僅不讓學生粉絲給自己刷禮物,還不接一些亂七八糟的廣告讓粉絲消費,為此張大仙還被曾經的老東家鬥魚給封殺,直到後來跳槽到了虎牙這才如魚得水
  • 你有價值,你的社交才有價值
    一個晚自習下來,她可以認識前後左右的一圈同學。周末去加油站發個傳單,結交的朋友除了加油站工作人員,還有來加由的司機,甚至是車上的乘客。 熊熊的QQ上有大幾百人,每天聊得不亦樂乎。學校每辦一場活動,她都能結交新的朋友。 熊熊總告誡我們不要迂腐傻讀書,要多結交不同領域的人,多個朋友多條路。
  • 先有社交才有網際網路:顛覆中的社交電商
    社交電商有三寶:傳播!傳播!!還是傳播!!!他認為未來的社交電商是去中心化、碎片化的,會從對於產品品牌的重視轉向對「把關人」個人品牌的重視,會從獲客成本cac的重視轉向用戶生命價值ltv的重視。倫敦大學人類學教授Daniel Miller針對社交媒體提出了一個「可調控社交」(scalable sociality)的概念。[1]
  • Path的好友上限為何為150人?
    就在幾天前,私密社交網絡 Path 發布了2.1版的iOS應用,新增音樂匹配功能和對Nike+的支持。此外,他還解釋了好友限制為150人的原因。 和許多社交網絡寬鬆的好友上限不同(Facebook的好友上限為5000人),Path有意嚴格限制好友人數,最初發布時的好友上限僅為50人,之後被提高到了150人。Path想要打造一個「私密」的社交網絡,如果人數限制過於寬鬆,Path所強調的「私密性」就無從保證了。但是,150這個數字是如何得出來的呢?
  • 心理學150定律:你一生會結交多少朋友,從出生那一刻就確定了
    一個人一生中會有多少朋友,其實是有答案和生物依據的。這一點,心理學家鄧巴早就在研究中發現了。 如今社交網絡發達,人人都有粉絲。每一個人都能成名5分鐘的社會大環境,讓所有人都誤以為朋友越多越好,越多越能證明自己的魅力與成功。 但現實真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