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你打算換工作,有人幫你進行了內推,你覺得最可能是誰?
關於找工作的渠道,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馬克·格蘭諾維特曾經專門做過一向調查。
他找到了282名職場人士,然後從中隨機抽取了100名進行一對一的面談。
結果顯示,這100名職場人士中,通過正常途徑找到當時正在做的工作的不到一半,正常途徑就是:招聘會、招聘網站、官網通知等等。而通過人際關係找到工作的有54人,超過一半
聽到這裡可能你會問了,既然有一半多人通過人際關係找到工作,那你為什麼還不讓我努力發展人脈圈呢?
其實,格蘭諾維特教授的調查關鍵不在「通過人際關係」,而是「通過什麼樣的人際關係?」
這54人中,有45人的介紹者是那種幾乎不怎麼見面的人,這種人際關係即「弱聯繫」。
也就是說,最有可能幫我們介紹新工作的人並不是周圍的親戚朋友,而是那些幾乎不太聯繫,躺在彼此通訊錄中可有可無的人。
02
「弱聯繫」的數量,決定了你人際關係網絡的廣度。
「強聯繫」通常是指我們經常見面,交集比較多的的朋友、親戚、同事等等。這類人跟我們生活的圈子基本相同,所以能夠為我們提供的新資源也是比較有限的。
「弱聯繫」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泛泛之交」、「點頭之交」這類。上文中提到的「幾乎不怎麼見面」的介紹者,也屬於「弱聯繫」的範疇。
「弱聯繫」的作用是幫你連結到另一個交際圈,無形中,你的圈子就擴大了幾倍。這種人際關係往往可以幫你跳出現在的交際圈,連結到意想不到的新資源。
就像這幅圖中,虛線的圈圈是我們各自熟悉的交際圈;黑色小點是我們自己;黑色實線代表「強聯繫」,這種聯繫都局限在圈子之內,走不出去;紅色實線代表「弱聯繫」,通過「弱聯繫」,我們可以連結到多個交際圈,了解更多自己所在圈子之外的信息。
我們再通過「鄧巴數字」來了解一下「弱聯繫」對我們人際關係網絡廣度的延伸。
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羅賓·鄧巴做過的一項研究表明:受人類智力水平影響,每個人一生中只能擁有約150人的穩定社交人數。150之外的那些人,我們知道他的存在,但也僅限於知道的層面,不會深交不會在意。大概分布像下圖這樣:
根據鄧巴教授的研究,每個人的社交網絡中,最核心的圈子有3~5人,最為親密。然後是12~15人,失去他們會給你帶來重創。繼而是30~40人,這是你經常保持聯繫的一群人。然後是150人,也就是人類智力所允許的穩定社交網絡人數上限。
拼「強聯繫」的話,大家都沒有太大差異,而通過「弱聯繫」拓展的話,可以達到1500人,甚至更多。由此一來,可以看出「弱聯繫」的確是極大地拓寬了我們的社交網絡廣度。
總得來說,「強聯繫」是用來交流感情、相互安慰、談人生、聊理想的。而當我們需要了解更多信息、尋求職業發展的時候,「弱聯繫」就更加有效了。
03
擴大「弱聯繫」交際圈,需要不斷積累。
既然「弱聯繫」對我們的職業發展如此重要,那究竟該如何擴大「弱聯繫」的交際圈呢?這裡我有三個小建議給大家參考:
1. 選擇對的圈子前邊講到「弱聯繫」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幫我們連結到更多新資源,提供更多圈外信息。
但是這種連結也是相互的,講究一個「你來我往」,而不是一味索取。
所以,在選擇圈子的時候要遵循三個原則:
a.不和現有圈子重合過多;
b.能給自己帶來價值;
c.自己可以為這個圈子貢獻價值。
前兩個原則比較簡單,我們都可以輕鬆做出判斷,關鍵在於第三個原則,有人說「我能力不太好啊,怎樣給別人帶來價值呢?」。
這裡我一定要提醒大家:對於能力比你高很多的資深前輩來講,從你這裡獲得靈感並不是那麼重要,能用自己的經驗幫你實現成長,對他們來講才是更有成就感的事情。
2. 離開舒適區,想辦法走出去主動和陌生人溝通,對於大家來講都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不主動的話,是很難走出去的。這裡有一個小方法介紹給大家:讓熟悉的朋友引薦,藉助「強聯繫」擴展「弱聯繫」。
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兩個不太熟悉的人聊天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把話題引到你們兩個都認識的一個人身上。
拓展「弱聯繫」的時候可以藉助這種現象,有一個熟悉的朋友做引薦的話,融入一個新圈子就容易得多了。
3. 主動連接自己熟悉的兩個交際圈,做溝通的節點
弱聯繫的圈子裡,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如果想做這個節點,就要求我們自己本身已經有比較多的人脈和價值。
現在知識付費時代,很多的寫作、閱讀、手帳社群,都是由一個有價值的導師作為節點,來連接起上百位學員,所有學員聚在一起構成一個社群。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弱聯繫網絡。
如果我們可以自己做這個節點,將多個交際圈連接起來的話,那無疑會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夠拓展出一張巨大的人際關係網絡,用好「弱聯繫」的力量,在職場上得到伯樂助力。
職場是一片江湖,義士相助是你的運氣,爾虞我詐你也不能躲避,願牧新的文字能帶給你一絲溫暖,願你能從中學得一點傍身技能。
關注@牧新,職場上,你並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