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150定律:你一生會結交多少朋友,從出生那一刻就確定了

2020-12-06 騰訊網

所謂朋友分兩種。

一種是真正的朋友——知根知底、能交心、可互助、相互理解和支撐。

一種是認識而已,泛泛之交,點頭之交,知道有這麼個人存在,不得罪,也沒興趣深入交往。

人一生中到底需要幾個朋友?答案不一而足。但無論交幾個朋友,想要獲得心理和靈魂的滿足,這幾種朋友是一定要交的——

01. 誠信的朋友

02. 有上進心的朋友

03. 能指出自己錯誤並提攜自己的朋友

04. 能理解自己並放大自己的優點的朋友

這幾種朋友,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是有益無害的。而且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跟這一類朋友在一起,人生的每一天都會過得有價值有意義。

人一生要交多少朋友,其實與朋友的數量並無關係。

有人微信朋友圈裡加了5000人,深夜想聊天時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說說心裡話的;有人社交生活豐厚到安排不過來,真正有事兒碰上人生低谷時,平日裡的「朋友」們卻一個個躲著走。

你不能怨別人踩底拜高,也不能責怪世態炎涼。

因為終歸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吸引來的,你不擇取,自然魚龍混雜,尤其是「交朋友」這種本來就應該講質量而不能靠數量的事情。

交朋友,除了選擇人品、性格、興趣愛好之外,講求實際的說,為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更便利,還有這些職業的朋友是需要去認真篩選後結交一下的——

01. 政府部門政務公務員

02. 醫院主治醫生級別以上的醫生

03. 小學至大學的老師、講師、教授

04. 交通管理部門交警

05. 稅務局辦事人員

06. 派出所民警

07. 出入境辦理工作人員

08. 律師、IT從業者

09. 媒體記者

10. 經商生意人

以上職業是目前社會結構中最為常見的,也是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都避無可避的。

理性地說,在不違背本性和本心的前提下,跟這些領域和職業的人交朋友,理所當然會獲得更多的社會信息,從而解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的難題。

生而為人,在維護本心的前提下做一些看似勢力卻無可厚非的選擇,也算是自然進化的一種。

一個人一生中會有多少朋友,其實是有答案和生物依據的。這一點,心理學家鄧巴早就在研究中發現了。

如今社交網絡發達,人人都有粉絲。每一個人都能成名5分鐘的社會大環境,讓所有人都誤以為朋友越多越好,越多越能證明自己的魅力與成功。

但現實真如此嗎?有很多朋友的人真如大家認為的那樣,快活、成功、自在嗎?一個人的朋友越多,是不是反而違反了一些基本原理和規則呢?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心理學家鄧巴的觀點和研究結論。

首先,你得知道什麼是「150定律」。

150定律,即著名的「鄧巴數字」。

20世紀90年代,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提出一種理論:

一個人交朋友數量的最高上限,是150人,如果超出這一數值,不僅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還會降低自己在各方面的效率。

羅賓·鄧巴表示,生物學研究結果表明,一個人的大腦認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就像是上帝在造人時,刻意給人的大腦認知設置了一個極限閾值,人無法超越這個閾值。它限制著物種單個個體搭建社交網絡的規模。

這是因為:人大腦新皮層的大小是有限度的,有限度的大腦皮層所提供的認知能力,只能使一個人維持與大約150個人的穩定人際關係。

也就是說,社交網絡中人們可能擁有超過150名好友,甚至更多。

但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大約只能與150個人建立起「內部圈子」。而「內部圈子」裡這些好友,有可能一年才聯繫一次,彼此之間的關係非常鬆散。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一個人的精力只允許他以這種鬆散的方式維繫著與其他人的關係,這是由人的大腦生物屬性而非個人能力決定的。

鄧巴的這一理論,被廣泛運用在人力資源領域。根據這一理論,人力資源從業者很容易判斷出一個應聘者的朋友圈有效效能和範圍。

事實也證明,一個現代社會人總體社交人數不會超過150人,而精確、深入、準確、持續穩定交往的,不超過20人。

基於這一理論,我們可以推測的是,現代社會中每一個人都不是獨立的,每一個人背後大概有150個人認識他的人。

也就是說,如果你贏得了一個人的好感,有可能就意味著贏得了他背後150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個人,很有可能就已經得罪了你根本不認識的那150 個人。

因此,人力資源從業者都會告誡求職者,在職場中,接觸不同的人,要努力去贏得對方的好感,這樣就能快速積累人脈資源,擴大自己的人脈關係網。

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很容易就能判斷出自己的朋友圈到底有多大的效力。

朋友不是越多越好,圈子可能會鋪得很大,但真正與我們保持親密的人數,絕對不會超過生物屬性所能維繫的數量。

一旦超出,那些朋友關係,將變形為普通人之間的泛泛之交、點頭認識之交,而絕對不會成為生命之交。

當下社會中,發達的社交網絡,的確給了人們密集的機會產生聯繫,卻未必給人們更好的交流;雖然在物理上拉近了人們的距離,卻未必能加深和增強人們之間的親密。

某種程度上社交網絡工具不斷激發人們社交的激情和天性,卻也逐漸磨平了人們相互面對面溝通的能力。

所以,正如鄧巴理論所揭示的那樣,擁有朋友的確讓人感到幸福滿足。

但這種社交的幸福感不是因為人數龐雜眾多而來的,它的質量來自精準少數人群,而非來自龐雜的人群,來自於溝通的深度而絕非頻繁交流的頻率。

人一生要交幾個朋友?現在你應有所判斷和了解了。

小心,千萬不要讓技術讓你的朋友質量變得越來越扁平和膚淺。

認真審視一下自己的朋友圈吧,少做無用社交,多與少數知心人溝通聯繫,為心理和情感做更深厚有質量的積澱和建設,讓人生有更美好的體驗。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 Erikson, E.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selected paper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2] Nkwcomb, T. M. The varieties of interpersonal at- traction, In D. Cartwrighl & A. Zander (Eds.), Group dynamics. (2nd cd.) Evanston: Row, Peterson, 1960.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你對莫非定律了解多少,如果你真想點進來,就會點進來
    每當你去見那個你一直暗戀著的人時,不是把桌上的咖啡打翻了,就是在他面前摔了一跤,或者卡到了魚刺。莫非定律大概會告訴你,倒黴時永遠不要問為什麼。一件事情如果可能被弄糟,那就一定會弄糟。謠言在可能造成最大傷害的地方流傳的最快……而所有好萊塢電影裡的壞人也許都會哀嘆一句,每次就在我們的刀要落下去的那一刻,英雄出現了!據說美國人還發現塗好奶酪的三明治掉下時,肯定是塗奶酪的那一面先著地。為了證實或打破莫非定律,美國某電視節目做了一個實驗。他們讓一些人往空中拋一萬個三明治,結果發現奶酪朝上和朝下的一樣幾乎各半。那為什麼在家裡時就那麼不幸呢?
  • 心理學:選擇你最喜歡的動物,測你一生會被多少人愛上
    心理學:選擇你最喜歡的動物,測你一生會被多少人愛上兩個人最終選擇在一起,原因不外乎性格上的彼此吸引,你喜歡的動物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你的情感偏好,那麼哪種性格偏好能夠吸引更多異性呢?選擇你喜歡的動物,來看看你一生會被多少人愛上。
  • 《人際關係心理學》:讓你人緣好到爆的五大心理學定律
    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上的差異,當我們懂得運用心理學定律,去掌控談話的藝術,人際交往就能遊刃有餘。《人際關係心理學》一本教我們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應用心理學讀物,本書梳理了人們在社區活動中的言行特徵,深入分析了各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針對許多人際交往中的難題提出了簡單易學的解決方法。
  • 女人通常有10位閨蜜,男人通常有4位好基友,因為150人定律
    大家相信「150人定律」嗎?這是由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提出,該定律指出因人類智力,讓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人數是148人左右,約等於150人。「150 人定律」能幫助大家梳理自己的時間,認識到先要將有限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上,在此基礎上再去適當交一些值得交流的朋友。2、重要的人數據顯示,當團隊人數大於150人,團隊合作效率會不斷降低,所以才會分化出部門和層級。
  • 人際交際的八大心理定律你知道多少了?
    心理學,就是那些細節反應出來的心理變化。比如:為什麼在晚上表白成功機率更高了?初戀越美好,往後的婚姻生活就越難幸福了?一個人越喜歡你,回簡訊的速度就越快?這些都是心理學的點點滴滴,你都了解多少了?今天給大家講一下人際交往的八大定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出生在幾點鐘的孩子,一生好命,才貌雙全,前途註定十分順利
    而人的出生時間不同,由此決定的命運順勢也不一樣,當家裡有小孩出生的時候,一家人欣喜之極,其實不同孩子出生的時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孩子的一生命運。一個人一生命好或者不好,從出生的那一刻的就已經有了定數。那麼,今天就從時辰的角度來說一說,哪個時辰出生的孩子,一生好命,前途似錦呢?
  • 心理學:這四個心理學定律,會讓你越來越幸福,一定不要錯過
    下面介紹的四個心理學定律,能讓你降低內心的衝突,提升幸福感。一起看看吧。1、不值得定律—學會取捨不值得的定律是說,不值得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也就是說,當你自己打心眼裡都認為這個事情不值得做,那麼註定就做不好,與其別彆扭扭,註定失敗,不如乾脆不要做。
  • 懂這些心理學定律你的人生就成功一半了
    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我學了這麼多的道理,還是活不好這一生。哈哈!這種情況大多是被情感所困,無法看清事情的本來面目。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在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難以抉擇,有沒有一些好的方法能讓我少犯錯誤呢,其實很多的心理學家經過了大量的實驗,總結出一些心理學的定律,這些定律不一定在每時每刻都正確,但是一定會輔助你作出正確的判斷。因為大多數是某個故事或人而記住的,所以大多數定律是以人名命名的。
  • 神奇的鄧巴數字——150定律(Rule Of 150)
    1994年,鄧巴成為利物浦大學進化心理學教授。 2007年起擔任牛津大學認知與進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他的著名作品包括《我們到底需要幾個朋友》和《梳理、八卦及語言的進化》等。」——「五人定律」。你的性格、愛好、價值觀、審美會和你最親密的五個人越來越像,在150個人的圈子裡,你需要圈出最重要、你最欣賞、最希望成為的五個人,重點和他們發展關係。
  • 著名的心理學定律,你知道幾個?
    其中最有趣的學科莫過是社會學和心理學。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的摸索,逐步總結出了幾個著名的定律,這些定律經過很多年的驗證了其正確和有效性,正在以一種神奇的方式左右著人類的發展。那麼這些神奇定律,你知道幾個呢?皮格馬利翁效應該效應是說人心中怎麼想、怎麼相信就會如此成就。
  • 從「150定律」說起,我們該如何精準控制職場關係圈人數?
    每個人的朋友人數都是有上限的,就算我們常用的微信,朋友的數量也設置了上限,懂得維護自己人際關係的人,甚至會把朋友分組,那些重要的,那些不重要的,那些需要時常聯繫的,那些認識認識就夠了的。確實不是,如果你能夠聯繫的這些人沒有質量,那寧願不要,「150定律」可以很好的幫我們篩選聯繫人的質量。在這一點,從歐洲發源的「赫特兄弟會」對於成員的控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正月出生的屬鼠人命最好?那可未必,以下3個月份出生的都不簡單!
    正月出生的屬鼠人命最好?那可未必,以下3個月份出生的都不簡單!一生的運程極好,能成就大事,一生衣食不缺,很是有福氣。,出事大方,他們雖然膽大卻很容易受驚,沒有太大的魄力去進行高風險的投資,好在有貴人的幫助,能讓自己一生財務無憂,在艱辛努力後,會有不錯的收益,建議可以考慮佩戴一葉吸財手鍊鞏固個人的好財運。
  • 「圈子定律」告訴你應該怎樣社交
    從同學會、戰友會、老鄉會到現在流行的社群、圈子等等,可謂五花八門、數不勝數。在我們的身邊,也不乏那些被稱之為「路路通」的人。他們整天忙於結交各種人脈、結識各類朋友,熱衷於聚會和活動,穿梭於酒場和飯局,自詡朋友眾多、手眼通天。
  • 精準識人:飯局上做這4件事的人,都是無用人脈,切莫結交
    結一整場下來,就只有他自己一個人在說話,別人都插不進嘴,講得別人直犯困還得尷尬地陪笑,這樣的聊天就不能叫聊天,是他一個人的自言自語,周圍的其他人都是在聽噪音,這樣完全是一種無效溝通,只會讓人反感,更別提建立感情了。而這種人一看就是不會交際,不顧別人的情緒,這樣的人肯定走不遠,取得不了什麼大的成就,因此一遇到這樣的人,就不必上前結交了,那只會浪費時間。
  • 洛克菲勒家族久盛不衰的秘訣之一:主動結交可以讓你價值互補的人
    到他50歲即將退休時,他已可以用自己五分之一的財富,買下出生時就已存在的美國所有工廠。洛克菲勒為人低調,沉默寡言、神秘莫測。有人說,他一生都在各種不同角色和層層神話的掩飾下度過。但也有人評價說,「跟和他同時代的巨富們相比,洛克菲勒的財富是最不骯髒的。」
  • 了解支配我們的心理學秘密,戰勝心靈魔鬼成為人生贏家
    書魚的著作《墨菲定律》就是幫助人們了解「那些無聲無息又無所不在支配我們的心理學秘密」的「葵花寶典」。人類的心靈幽深難懂,想法靈活多變,究竟要怎樣才能對人類心理了解一二呢?其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實驗研究、事例分析、經驗總結等方法總結一些具有共性的心理學觀點和規律。
  • 心理學小知識23條定律小結
    解釋了第一印象為何會如此重要。第三條,消費者剩餘。是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基於邊際效用價值理論演繹出的一個消費心理學概念。告訴我們,消費不止取決於你需不需要;值不值得也不取決於物品的實際價值,而取決於你的心理價位。第四條,自重感效應。
  • 你的磁場,決定你一生的命運
    你有什麼樣的磁場,就會過什麼樣的人生。情緒的正負,決定一生的命數美國心理學教授大衛·霍金斯,曾通過20多年的臨床實驗,提出了一個「能量層級」的概念。那兩個同學沒理會,直接就出門了。沒過一會,那個被吵醒的男生,也起來收拾出門了。發現沒有,優秀的圈子,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磁場,在你懶惰懈怠時,會吸引著你前行。
  • 心理學:你最常接觸的5個人,就代表了你的個人水平
    大家都說,跟優秀的人做朋友,自己也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這並不是雞湯,這個話其實一點都不假。 在心理學上有個有趣的效應——「變色龍效應(chameleon effect)」,又被稱為「無意識模仿」。
  • 《墨菲定律》:4大心理學效應,教你洞悉人性的本質
    首先讓我們看看墨菲定律是什麼。我們所謂的墨菲定律實際上是很偶然的。這是墨菲和一些同事進行實驗時得出的結論。在此過程中,只有一個小環節出了錯,並且該實驗完全失敗,因此墨菲得出結論,只要一件事出錯的可能性大於零,那麼它一定會出錯。今天,這四個最重要的規則和效應能否解決你當前的一些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