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小知識23條定律小結

2020-12-04 模糊的小屋

不知不覺已經寫了五天。每天五篇,每篇一條心理學定律(效應)。今天我們來複習一下。沒看過前面文章的小夥伴可以關注我,翻一下前面的文章。

第一條,吸引力法則。由朗達·拜恩(Rhonda Byrne)在《The Secret秘密》一書中提出。憑藉此書於2018年被選中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人:創造者和巨擎人物」。

第二條,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解釋了第一印象為何會如此重要。

第三條,消費者剩餘。是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基於邊際效用價值理論演繹出的一個消費心理學概念。告訴我們,消費不止取決於你需不需要;值不值得也不取決於物品的實際價值,而取決於你的心理價位。

第四條,自重感效應。源於心理學泰鬥弗洛伊德的理論,弗洛伊德曾說:「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只有兩個,一個是性需求,一個是被當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讓你明白做一個會說話的人(認同別人的觀點),是很有必要的。

第五條,手錶定律。是由一個猴子的小寓言故事得來。主要講述規則,目標,標準等等要明確,不可有雙重目標,雙重規則,雙重標準。

第六條,醞釀效應。因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的戲劇性過程,被心理學家歸納為「醞釀效應」。講述了我們潛意識對解決問題的應用。哪怕我們沒有在思考問題,潛意識也在想怎麼解決問題。

第七條,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以發生在斯德哥爾摩市的一起搶劫案命名。講述的是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第八條,拆屋效應。魯迅先生曾於1927 年發表了一篇名為《無聲的中國》的演講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拆屋效應」。

第九條,貝勃定律。貝勃定律表明的是一個社會心理學效應,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之後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即第一次刺激能緩解第二次的小刺激。比如,原本一元錢的報紙變成了十元一份,你定會感到無法接受;而原本10000元的電腦漲了100元,你一定不會有什麼大的反應。

第十條,奧卡姆剃刀原則。由14世紀英格蘭的邏輯學家、聖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約1285年至1349年)提出。這個原理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簡單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書注》2卷15題說「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第十一條,狄德羅效應。是由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發現。狄德羅效應是一種常見的「愈得愈不足效應」,在沒有得到某種東西時,心裡很平穩,而一旦得到了,卻不滿足的心理。

第十二條,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第十三條,野馬結局。是指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致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的現象。動輒生氣的人很難健康、長壽,很多人其實是「氣死的」。

第十四條,霍桑效應。霍桑實驗是管理心理學中的一個著名實驗,是關於人群關係運動的實驗研究。1924—1932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Mayo,George Elton,1880—1949)主持的在美國芝加哥郊外的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所進行的一系列實驗。它發現工人不是只受金錢刺激的 「經濟人」, 而個人的態度在決定其行為方面起重要作用。

第十五條,約拿情結。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一個心理學名詞。簡單地說,「約拿情結」就是對成長的恐懼。它來源於心理動力學理論上的一個假設:「人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 其代表的是一種機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後畏縮的心理,是一種情緒狀態,並導致我們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

第十六條,沉錨效應。1973年,卡納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們在進行判斷時常常過分看重那些顯著的、難忘的證據,甚至從中產生歪曲的認識。1974年,卡納曼和特沃斯基通過實驗來進一步證明沉錨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沉錨效應普遍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為主是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

第十七條,卡瑞爾萬靈公式。起源於威利·卡瑞爾的真實故事。其內容是:唯有強迫自己面對最壞的情況,在精神上先接受了它以後,才會使我們處在一個可以集中精力解決問題的地位上。

第十八條,路西法效應。1971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監獄實驗」,之後寫了《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由此有了路西法效應。也有了情境改變人性的說法。

第十九條,心理暗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簡單,卻不簡單!

第二十條,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由此得出瓦倫達效應。這種為了達到一種目的總是患得患失的心態為「瓦倫達心態」。

第二十一條,暈輪效應。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最常見的是以貌取人,情人眼裡出西施等等。

第二十二條,自我服務偏差。最常見的心理活動,指的是,將肯定的結果歸於內部原因而將否定的結果歸於外部原因,它發生的範圍廣泛,效應也,很強烈。

第二十三條,鏡中我效應。在自我意識心理學中,人們把由於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猶如一面鏡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並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

好了,之前寫的全部二十三條心理學定律講解全部在這裡了。喜歡的朋友點個讚。不理解的可以去翻一翻我之前的文章。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每天一個心理學小知識。我是模糊。關注我,和我一起見證心理學的神奇!

相關焦點

  • 如何用心理學知識解釋「胖虎定律」?
    《銀魂》的作家空知英秋曾經借《銀魂》的角色之口,講出了一個奇怪,但是經常會影響到我們的認知的定律——「胖虎定律」(或者說胖虎效應)。「胖虎定律」其實並不罕見,但我們還是暫時用這個網絡用語來稱呼它吧,今天我們就用心理學的一些知識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會產生「胖虎定律」1.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胖虎定律」胖虎是日本動漫《哆啦A夢》中的一個角色,由於身強體壯,經常欺負他的同學,例如《哆啦A夢》的主角野比大雄,姑且算是個反派人物。
  • 犀學教育科普:8條實用心理學小知識
    2020-12-30 12:25:34 來源: 桃李教育 舉報   心理學是一門有趣的學科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墨菲定律
    這裡是《有趣的心理學規律》系列文章,用來收錄這些規律方便查找。今天介紹第八篇——墨菲定律。電影裡不止一次的提到這個名詞,但是墨菲定律到底是指什麼呢?於是墨菲發現並提出了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 成功心理學——激情!避免帕金森定律
    英國若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 心理學:要想生活得更好,你必須懂得這三大定律
    知識很多,但是關於人生的一些基本的知識才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根本,要想生活得更好,你必須懂得這三大心理學定律,它是我們生活的指導原則,也是世界運行的基本規律,了解這幾大定律,你對世界的運行也會更加明白:心理學:進化論1、進化論:擁抱變化在《誰動了我的奶酪》那本書籍中曾經講述了四個小老鼠的故事,有兩隻小老鼠嗅嗅
  • 《人際關係心理學》:讓你人緣好到爆的五大心理學定律
    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上的差異,當我們懂得運用心理學定律,去掌控談話的藝術,人際交往就能遊刃有餘。《人際關係心理學》一本教我們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應用心理學讀物,本書梳理了人們在社區活動中的言行特徵,深入分析了各種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針對許多人際交往中的難題提出了簡單易學的解決方法。
  • 懂這些心理學定律你的人生就成功一半了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在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難以抉擇,有沒有一些好的方法能讓我少犯錯誤呢,其實很多的心理學家經過了大量的實驗,總結出一些心理學的定律,這些定律不一定在每時每刻都正確,但是一定會輔助你作出正確的判斷。因為大多數是某個故事或人而記住的,所以大多數定律是以人名命名的。
  • 墨菲定律——為什麼總是怕什麼來什麼?
    墨菲定理由愛德華·墨菲於20世紀中葉提出,是一種心理學效應,它也被稱為墨菲法則、墨菲定律。墨菲定律起源愛德華·墨菲是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有一次,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參加一項實驗,其中有一個項目是將16個火箭加速度計懸空裝置在受試者上方。
  • 真香定律,聚光燈效應……這本書剖析行動裡日常微妙的心理學秘密
    暢銷書作者書魚就用一本《真香定律》,揭開了日常而微妙的心理秘密的神秘面紗。全書涵蓋71個定律、效應和法則,一邊講我們熟悉的故事,一邊剖析我們費解的心理。比如馮小剛所拍的電影《芳華》中,把髒活累活都包攬到自己身上的劉峰,他會無私地把進修的名額讓給別人,會吃大家都不吃的煮爛了的餃子,但他卻不懂貝勃定律,不知道做99次好人之後,他的好已經被大家認為是理所應當。所以劉峰被大家稱讚的老好人,但真正遇到麻煩的時候,卻沒有人願意站出來為他說話。
  • 心理學之暗示定律
    心理學上有個暗示定律:是一個人越是堅信自己假想出來的事情,就越是容易成為事實。猜忌是感情裡最傷害人的剔骨鋼刀,它在刺穿別人的同時,也刺穿猜忌者自己。王小波在寫給李銀河的情書裡說,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稱譽。
  • 心理學:你對莫非定律了解多少,如果你真想點進來,就會點進來
    所謂莫非定律,最早就是出自這部卡通。後來又衍生出各式各樣的莫非定律,原來的那一則因而又被稱為莫非第一定律 (Murphy’s First Law)。莫非定律風行一時,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琅琅上口。為什麼總是這樣倒黴?
  • 3個心理學定律幫你得到「想要的」
    前不久,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轉發了一篇題為《你想要的,總會在合適的時候到來》的文章,戳中了不少人的痛點,同時也用一個簡單的心理學道理——只要堅持、堅信就會有所收穫,給了他們拼搏的信心。   文章講述了一個女孩獨自在北京打拼的故事:她熱愛電視,為了這個夢想,從一所普通大學考上中國傳媒大學的研究生。讀研期間,她努力進入一線電視媒體實習,雖然實習期很艱辛,工作和未來都不確定,但她依然堅持。
  • 心理學:這四個心理學定律,會讓你越來越幸福,一定不要錯過
    下面介紹的四個心理學定律,能讓你降低內心的衝突,提升幸福感。一起看看吧。1、不值得定律—學會取捨不值得的定律是說,不值得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也就是說,當你自己打心眼裡都認為這個事情不值得做,那麼註定就做不好,與其別彆扭扭,註定失敗,不如乾脆不要做。
  • 心理學:掌握人性這7大定律,你才會越活越智慧
    心理學:掌握人性這7大定律,你才會越活越智慧1、掌控定律如果你的感覺良好,樂觀面對自己,那麼你就會逐漸地感覺你可以掌控自己。心理學:掌控定律2、漂流瓶定律當你不打算計劃時,你正在計劃失敗。心理學:堅信定律4、期望定律你想什麼?怎麼相信?你就會有如此成就。你期待什麼,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是,而是你期待的。
  • 一些心理學不得不知的定律,人在江湖飄,總該學點兒心理學
    不值得定律每個人價值觀都有所不同,值不值得這就涉及到了價值觀的問題。主要的影響因素我覺得是環境。最直觀的表達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這個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會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 法拉第電解定律及應用
    二、法拉第電解定律法拉第電解定律是用來描述電極上通過的電量與電極反應物重量之間的關係的。每通過一個或若干個元電荷就必須有對應數量的反應物失去或得到電子,從微觀上看,就是電極由分子電解成離子或相反。假設反應物的摩爾質量為M,化合價為n,由化學知識可知,1摩爾的反應物含有的分子數或可生成的離子數為阿伏加德羅常數N(N=6.02*10^23),所以1摩爾反應物可產生的電荷量為:Q = N*n*e (e為元電荷電量)當電荷量為q時,所需電極反應物的質量為:
  • 教育心理學重要人物知識點梳理
    教育心理學重要人物知識點梳理2.四個專題報告(教育心理學成熟階段)(合社反動)註:布魯納的考點集中於他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經常會拿來與奧蘇貝爾進行比較區分,布魯納強調發現學習,形成認知結構;奧蘇貝爾強調以接受的方式,形成新舊知識的有意義聯繫,強調新舊知識之間產生固定點。注意,這二人是認知學習理論的重要考核對象。
  • 當生活中有人,沒緣由地讓你感到不舒服,在於心理學上的這條定律
    如果世界上存在一條定律,那麼這條定律非熵增莫屬,化學家阿特金斯曾將它列為「推動宇宙的四大定律」之一。它是物理學家心目中無比堅定的一個信仰,連引力公式都可以改寫,但熵增定律卻從未被違反!宇宙大爆炸,從爆炸的那一刻開始。一切開始變得無序,變得混亂,變得混沌。同樣的當人從出生那一刻開始,他就不斷熵增,不斷地邁向死亡,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
  • 教育教學知識與心理學知識點匯總
    教育教學知識與心理學知識點匯總名詞解釋1.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廣義的教育心理學是指研究教育實踐中各種心理與行為規律的科學。我們通常所說的是狹義的教育心理學,它專指學校教育心理學,即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2.學習過程: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3.自然實驗法:就是在自然的情況下即教育情境下創設控制某些條件,以引起某種心理活動而進行研究的方法。
  • 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心理學定律,讓你洞悉人性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人性,是一個很寬泛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又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人性的不同可以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觀感,它的醜陋有時會顛覆人類三觀,可突如其來的人性溫暖又能把人送進天堂。今天,不妨就來好好的洞悉一下人性究竟受哪些定律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