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已經寫了五天。每天五篇,每篇一條心理學定律(效應)。今天我們來複習一下。沒看過前面文章的小夥伴可以關注我,翻一下前面的文章。
第一條,吸引力法則。由朗達·拜恩(Rhonda Byrne)在《The Secret秘密》一書中提出。憑藉此書於2018年被選中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人:創造者和巨擎人物」。
第二條,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解釋了第一印象為何會如此重要。
第三條,消費者剩餘。是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基於邊際效用價值理論演繹出的一個消費心理學概念。告訴我們,消費不止取決於你需不需要;值不值得也不取決於物品的實際價值,而取決於你的心理價位。
第四條,自重感效應。源於心理學泰鬥弗洛伊德的理論,弗洛伊德曾說:「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只有兩個,一個是性需求,一個是被當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讓你明白做一個會說話的人(認同別人的觀點),是很有必要的。
第五條,手錶定律。是由一個猴子的小寓言故事得來。主要講述規則,目標,標準等等要明確,不可有雙重目標,雙重規則,雙重標準。
第六條,醞釀效應。因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的戲劇性過程,被心理學家歸納為「醞釀效應」。講述了我們潛意識對解決問題的應用。哪怕我們沒有在思考問題,潛意識也在想怎麼解決問題。
第七條,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以發生在斯德哥爾摩市的一起搶劫案命名。講述的是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第八條,拆屋效應。魯迅先生曾於1927 年發表了一篇名為《無聲的中國》的演講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拆屋效應」。
第九條,貝勃定律。貝勃定律表明的是一個社會心理學效應,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之後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即第一次刺激能緩解第二次的小刺激。比如,原本一元錢的報紙變成了十元一份,你定會感到無法接受;而原本10000元的電腦漲了100元,你一定不會有什麼大的反應。
第十條,奧卡姆剃刀原則。由14世紀英格蘭的邏輯學家、聖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約1285年至1349年)提出。這個原理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簡單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書注》2卷15題說「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第十一條,狄德羅效應。是由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發現。狄德羅效應是一種常見的「愈得愈不足效應」,在沒有得到某種東西時,心裡很平穩,而一旦得到了,卻不滿足的心理。
第十二條,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第十三條,野馬結局。是指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致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的現象。動輒生氣的人很難健康、長壽,很多人其實是「氣死的」。
第十四條,霍桑效應。霍桑實驗是管理心理學中的一個著名實驗,是關於人群關係運動的實驗研究。1924—1932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Mayo,George Elton,1880—1949)主持的在美國芝加哥郊外的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所進行的一系列實驗。它發現工人不是只受金錢刺激的 「經濟人」, 而個人的態度在決定其行為方面起重要作用。
第十五條,約拿情結。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一個心理學名詞。簡單地說,「約拿情結」就是對成長的恐懼。它來源於心理動力學理論上的一個假設:「人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 其代表的是一種機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後畏縮的心理,是一種情緒狀態,並導致我們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
第十六條,沉錨效應。1973年,卡納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們在進行判斷時常常過分看重那些顯著的、難忘的證據,甚至從中產生歪曲的認識。1974年,卡納曼和特沃斯基通過實驗來進一步證明沉錨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沉錨效應普遍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為主是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
第十七條,卡瑞爾萬靈公式。起源於威利·卡瑞爾的真實故事。其內容是:唯有強迫自己面對最壞的情況,在精神上先接受了它以後,才會使我們處在一個可以集中精力解決問題的地位上。
第十八條,路西法效應。1971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監獄實驗」,之後寫了《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由此有了路西法效應。也有了情境改變人性的說法。
第十九條,心理暗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簡單,卻不簡單!
第二十條,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由此得出瓦倫達效應。這種為了達到一種目的總是患得患失的心態為「瓦倫達心態」。
第二十一條,暈輪效應。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最常見的是以貌取人,情人眼裡出西施等等。
第二十二條,自我服務偏差。最常見的心理活動,指的是,將肯定的結果歸於內部原因而將否定的結果歸於外部原因,它發生的範圍廣泛,效應也,很強烈。
第二十三條,鏡中我效應。在自我意識心理學中,人們把由於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猶如一面鏡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並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
好了,之前寫的全部二十三條心理學定律講解全部在這裡了。喜歡的朋友點個讚。不理解的可以去翻一翻我之前的文章。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每天一個心理學小知識。我是模糊。關注我,和我一起見證心理學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