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衛視、浙江合心傳媒聯合推出的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裡黃磊的幾句大實話讓人印象深刻,那期節目來了一堆選秀明星,但黃磊一個都不認識。於是他只能尷尬又不失禮貌地微笑打招呼,然後躲進廚房做飯,並對何炅說:今晚你們玩,我就先睡了。
他說:「我說句真心話,你們這一大堆人來,我和你們都不太熟,我沒必要跟不熟的人非得瞎扯,所以你們進來跟我打招呼,我也沒那麼熱情。」
最開始明星們進門時,作為「蘑菇屋」的主人,黃磊略顯拘謹的站在廚房裡,例行公事般的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和大家打著招呼,大家面面相覷,無所適從。直到老狼的到來,他才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瞬間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風趣幽默的談天說地,一掃陰霾。
其實,人生有一種哲學叫減法:從物質到精神,人生的每個維度都可以刪繁就簡,尤其社交領域更是這樣。
在《火星情報局》中,汪涵曾經說過:我朋友圈裡,最多的時候有100多人,那時候我已經覺得很可怕了,要把沒有意義的,全部給弄掉。於是他刪除了錢楓,刪除了陳坤等人。錢楓抱怨汪涵拉黑了自己,汪涵回應:「陳坤、範冰冰都被我刪掉了。」
汪涵表示刪掉長期不聯繫的微信感覺實在太好了!這樣的生活非常非常輕鬆,所有時間都是你的,自在的一塌糊塗。你會突然覺得,整個人生都發生了變化,而且我們彼此沒有微信,但感情根本不會因為長期不聯絡就變得不好。有些人,你早該拉黑了......
在我們遇見的所有人中,只有少數人對我們來說是特別的。所以,給通訊錄減減負,有些人該刪就刪了吧,有些群該退就退了吧;少參加無聊的飯局,少認識一些不必要的人,多陪陪家人吧。生命,本該浪費在值得的人和事上。
《火星情報局》
對待社交「做減法」的態度,黃磊如此、汪涵如此,並不是偶然的,他們更在乎的不是量,而是質。在最重視人脈的影視圈,都開始出現減少無效社交的明星態度了,其他職業圈就更是如此了。
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功,15%是靠專業知識,85%是靠人際關係與處事能力。而中國又是注重人情的社會,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拼命的想要努力融進各種社交圈子,參加所有的聚會酒局,對每一個人都笑臉相迎,雖然很多時候這樣做其實並不開心,甚至並不真心,只是違心的迎合,但是大部分人都陷入這樣的無效社交循環裡無法自拔。認識很多人並不是社交的目的。俄羅斯方塊告訴我們,如果你合群,就會消失。每個人都有必要去合群,但是沒有必要去合所有的群。
一、什麼是無效社交
名片存多了,再拿起來幾乎沒有什麼印象,即使存了手機號也沒有撥打過;微信添加多了,除了最初的打招呼,再無交流,朋友圈儘是陌生人,刷很久才能刷到一條熟人的狀態。最初交換聯繫方式,當然是相信彼此有互相需要的地方,可是和他們卻再無交集。這就是無效社交,這一概念來自於李小墨的書《請停止無效社交》。
如果用法律概念來詮釋的話,權利與義務不對等的社交是無效社交。在工作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日益演變為一種交易關係。而社會交往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互相給予、互相交換。比如我今天幫朋友寫個起訴狀,明天朋友給我介紹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案子,這就是權利與義務對等的社交,俗話稱「有來有往」。
二、為什麼要遠離無效社交
(一)「人脈決定論」是偽命題
過度崇尚關係的社會容易催生出「人脈決定論」。「人脈決定論」認為:對於個人發展而言,人脈比能力更重要。很多人在飯桌上觥籌交錯,雖然沒談什么正經事,但是每次都安慰自己說「這次積攢的人脈以後用得上......」。在人們瘋狂追求人脈的時候,其實是在瘋狂追求捷徑,從別人身上借力,是大多數人想要走的捷徑,卻忽視了,如果沒有能力,人脈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為沒有匹配的實力,人脈發揮不了作用。
比如在律師行業,律師能不能接到高質量的案子,其決定因素並不是人脈的多少,而是自身專業水平的高低,人脈只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尤其是無訟這樣的APP普及以後,一個律師做過什麼樣的案子,長期耕耘哪個領域,都可以通過搜索一目了然的呈現在潛在客戶面前。比如一家公司需要做併購重組業務,那麼這家公司大概率會從專業做資本業務的律所去挑選有相應經驗的律師,而不會僅憑熟人介紹就選擇完全沒有做過相關業務的律師。
(二) 有效人脈是基於平等的資源置換
社交的本質是互惠,社會交往是基於互惠原則的。某種意義上,儘管絕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只不過是「交換關係」。可是,如果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不夠好,那麼就更可能變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換」,最終成為對方的負擔。這樣的時候,所謂的「友誼」就會慢慢無疾而終。
如果你不夠優秀,人脈至少在工作中是起不到實際作用的,因為它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吸引來的。只有等價的交換,才能得到合理的幫助——雖然聽起來很殘酷,但這卻是事實。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銷售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和朋友在一起,常常忽略了家人。剛開始,他身邊的確有一群朋友圍繞,但是時間長了,很多原先相處的還不錯的朋友也漸漸不再和他頻繁來往了。天有不測風雲,因為長期生活不規律,過度飲酒,他身體出了狀況,得了癌症。但是那些朋友不僅沒有像他想的那樣探望安慰,反而像躲瘟疫一樣離他而去,最後陪伴在身邊的只有家人。
上述這個故事讓人唏噓不已,正如李小墨在《請停止無效社交》一書中提到的:「人脈是呈現馬太效應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所以不用急著結交人脈,當我們還不夠出色的時候,不如靜下心,沉下心來好好沉澱、磨鍊專業技能、提高認知深度、抓住實踐鍛鍊的機會。只要你夠出眾,人脈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所以刻意追求所謂的人脈是沒有意義,也是沒有必要的。
(三)無效社交有害無益,沒有實際價值
無效社交由於不存在對等性,所以在真正需要的時候,根本發揮不了任何實際的作用,畢竟單方面的付出和單方面的索取都會使交往不知不覺的無疾而終。在關鍵時候能夠叫得動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人脈,而真正的人脈只有在有效社交中才有可能獲得。
那些認為認識越多人就越能掌握各種「資源」的人,實際上是在用有效的時間去做了用處不大的事情。
社會的運轉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真正有能力的人,他們所結交的人是和他們同一層次的人,因為一段關係需要對等性,別人不能從和你的關係裡獲得他們想要的,即使你再想結交他們,換來的也不過是他們朋友圈裡無關緊要的一個存在罷了。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們不能將有限的時間和經歷耗費在那些毫無意義的社交上,就比如我們不必去討好身邊的所有人一樣。我們還需要接受一個現實,每個人能維持的關係是有限的。用有限的時間維護好那些我們真正在意的人,這樣的社交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李小墨告訴我們:對個人發展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能力,有多大能力就能做多大的事,就能結交什麼樣層次的人。個人能力是1,人脈及其他是這個1後面的0,沒有這個1,再多的0,也終究是0。
所以,如其花費心思去結交所謂的社會名人,不如在個人能力提升上多下功夫,用心經營好我們所珍視的「朋友圈」,我們的社交才會有意義的社交,才是對我們的生活有幫助的社交。
三、有效社交是如何做到的
(一)優化社交結構,結交樞紐式人物
結交超級樞紐式人物,是打開交際圈的捷徑。20世紀60年代,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 1933-1984)就設計了一個連鎖信件實驗(Small world experiment)。
他將一套連鎖信件隨機發送給居住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160個人,信中放了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個收信人將這套信寄給自己認為是比較接近那個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後照此辦理。最終,大部分信在經過五、六個步驟後都抵達了該股票經紀人。六度分割(也叫「六度空間」,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概念由此而來。
六度分隔的現象,並不是說任何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都必須要通過六個層次才會產生聯繫,而是表達了這樣一個重要的概念:任何兩位素不相識的人之間,通過一定的聯繫方式,總能夠產生必然聯繫或關係。顯然,隨著聯繫方式和聯繫能力的不同,實現個人期望的機遇將產生明顯的區別。
所以,我們可以在工作中多注意結交一些關鍵崗位的人或者社會關係本身較為豐富的人,比如獵頭、記者、律師等等,通過這些關鍵樞紐人物來連結到自己工作中所需要連結的人。比如你希望得到獵頭的幫助,那麼平時就要積極地向他們引薦人才,幫助他們開展工作。如果你要找記者當中間人,平時也要熱心幫他們搞定採訪對象,提供新聞線索。
戰國時代的四公子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超級交際樞紐式的人物,最知名的孟嘗君,位列齊相,輔佐齊王,跟王公大臣都有接觸,除此外,他廣招賓客,有食客三千,門下不乏雞鳴狗盜之輩。社會階層最頂級和最底層的人,都跟他有交集。
窮苦潦倒、連生計都無法維持的馮諼,託人讓自己到孟嘗君門下當食客,因結識了孟嘗君這個超級交際樞紐人物,馮諼通過焚券市義、營造三窟等舉措,不僅幫孟嘗君鞏固了地位,與此同時還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聲名遠播。
(二)把時間投入到自己身上
每一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把有限的時間花在值得的人和值得的事上面。最值得投入時間精力的人無疑就是我們自己了。當我們把時間花在提升自己上時,就會發現遠離無效社交是自然而然完成的事了。
知名雜誌《巴黎評論》曾對當世最偉大的作家進行訪談,在訪談之前,記者會先對作家的身平與作品進行全方位的了解,以提煉出有深度的問題和確定談話的中心話題。因為如果想與一個領域的專家進行深度溝通,獲取有效的信息,寫出有乾貨的採訪稿,就必須自己也要具備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才有可能完成以上這個大目標。
所以要想擺脫無效社交,建立有效社交,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靜下心來好好提高自己的認知深度、積累自己在自身的專業領域所需要的知識。
比如身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蕭紅,她在魯迅的幫助下,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她的成功離不開魯迅的鼎力提攜。成名前的蕭紅,只是文壇一個邊緣化的小人物,而魯迅已是久負盛名、舉足輕重的文壇泰鬥。魯迅的朋友圈裡有蔡元培、胡適、章太炎、陳寅恪……隨便拎一個出來都如雷貫耳。魯迅非常欣賞蕭紅的才華,對她評價甚高。他悉心指導蕭紅,並親自執筆為《生死場》作序。《生死場》發表後獲得巨大成功,蕭紅迅速成名。
那麼蕭紅是憑藉什麼進入到魯迅的圈子,魯迅又為什麼願意替她背書,介紹她進入文壇?還高度評價她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最重要的原因是蕭紅專注於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能寫出充滿力量的文字,因為她可以和魯迅平等地交流文學和思想。如果沒有多年如一日的專注耕耘,蕭紅是不可能得到魯迅的幫助的。
(三)將「零和思維」轉變為「共贏思維」
零和思維是博弈論裡的一個概念,意思是雙方博弈,一方得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吃虧,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虧多少。之所以稱為「零和」,是因為將勝負雙方的「得」與「失」相加,總數為零。競爭者此消彼長,勝者之所得加敗者之所失等於零」。在零和博弈中,雙方是沒有合作機會的。
零和博弈屬於非合作博弈,是指博弈中甲方的收益,必然是乙方的損失,即各博弈方得益之和為零。在零和博弈中各博弈方決策時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為目標,結果是既無法實現集體的最大利益,也無法實現個體的最大利益。
而共贏思維是指在處理雙邊和多邊關係時,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通過各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換位思考,使雙方或多方的利益分配趨於合理化,使各方基本滿意,由開始的買賣關係逐步提升為相互依存的夥伴關係。
如果我們長期陷入無休無止的無效社交裡,就很容易用零和思維去處理工作中的人際關係,把老闆、上級當成剝削者,把同事看成是純粹的競爭關係。
而有效社交才能形成長期的共贏關係,才能讓我們不去頻繁算計自己的得失和回報,主動與人交往、合作,去更友好、更寬容的接納他人。
如果以共贏思維來處理工作,就會認識到:人為公司服務,同時在工作中積累經驗、獲得成長,這是個共贏的關係,偷懶怠工是對公司、對老闆不負責,更是對自己不負責。對待同事也會認識到:把注意力聚焦在團隊的任務上,精誠合作共同完成一個目標,建立一個簡化人際關係、更加純粹做事的工作氛圍,不用耗費心力在鈎心鬥角上,不僅整個團隊工作效率更高,個人的成長也更快。
讓我們來看一個典型的例子:著名的囚徒困境
警方逮捕一個由甲乙2人組成的犯罪團隊,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他們有罪。於是警方分開囚禁嫌疑犯,分別和二人見面,並向雙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選擇:若一人認罪並指控對方(背叛對方),而對方保持沉默,此人即時獲釋,沉默者將判監10年。若二人都保持沉默(合作),則二人都被判監1年。若二人都互相檢舉(互相背叛),則二人同樣判監5年。
顯而易見,對甲乙2人來說,最優解是雙方合作,最差解是雙方同時背叛。但從利己角度出發,兩人卻都會選擇——背叛對方。
他們的思考路徑很簡單:
若對方沉默、背叛會讓我獲釋,所以會選擇背叛。
若對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對方才能得到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會選擇背叛。
個體在「原始狀態」下,又一次,選擇了最符合自己利益的策略。
然而,對個人來說的最優解,卻是現實中對團隊的最差解,沒有共贏思維,只為自己想,不僅不會選擇合作,甚至常常會使自己陷入困境。
結語
正如李小墨所說「你不強大,認識誰都沒有用。」多數的時候,我們認為一個人的朋友遍布五湖四海,交友廣泛,就泛泛的認為其人脈廣,能力強,其實不然,在數量上佔得優勢,在質量上停駐不前,是一種無效的社交。
我們只有摒棄無效社交,看清有效社交的本質是互惠,優化社交結構,把時間投入到自己身上,將「零和思維」轉變為「共贏思維」,學習高效社交的技巧和秘訣,打破自我局限,才能最終勇敢的走向更加廣闊和高質量的社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