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提問:
「不隨便加微信的人是什麼心理?」
有個很能說明真相的回答:
「微信對我來說只是一個通訊方式。」
對於不隨便添加微信的人來說,微信只是一種交流的工具。
現代人越來越懶得社交,因為過多無用的社交只會消耗時間和精力。因為微信朋友,未必是可以走進心裡的人。
有人說,手機拿走了人們的無聊,也順便把與無聊有關的偉大一併拿走了。
不想要膚淺的熱鬧,不想要表面的社交,而是把更多時間留給自己的人,大可不必活在紛擾的微信社交裡。
微信朋友不等於真正的好友
看到過這樣一組數據,從2015年到2018年,微信朋友圈好友數人均增長達到了110%。
毫無疑問,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手機,也越來越離不開微信。
就像有人說的,大數據時代早就將我們和陌生人編織成一張網。
我們都是活在微信這張網裡的人。
微信降低了人與人之間連結的成本,隨之而來的卻是情感關係的淺薄。
工作也好、聚會也罷,舊同事、老同學、陌生人……仿佛見過面的人,都有可能成為微信好友。
可即便勉強加了微信,大部分微信朋友都淪為泛泛之交,有的可能過後連名字都記不得。
一個網友講了一件很尷尬的事。
因為做新媒體的關係,她經常會參加一些行業內的聚會。
一次,在一個年度會上,她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對方主動要求添加她的微信,說是以後有什麼事情可以互相幫忙,她便同意了。
聚會結束,網友也就漸漸地忘了這回事。
那年過年的時候,網友突然收到這個微信朋友發的自己錄製的新年祝福視頻,對方還補了一句說:
「我不是群發的,祝新年快樂。」
這位網友當時有點懵,因為最初忘記了備註,她根本想不起來屏幕對面的人是誰。
在一番回想之後,網友終於記起來了,可她知道兩人的關係僅限一面之緣,也就和對方簡單寒暄幾句,此後再也沒說過話。
最後,這位網友說:
那些一面之緣的交情,永遠成不了生活中的好友。
隨著微信裡的人越來越多,你會發現,在動輒成百上千的微信朋友裡,能夠互動交流的只是極少數。
有很多人,甚至連點讚之交都算不上。
即便你有再多的微信好友,能跟你保持聯繫的,依舊是那麼幾個。
遇到問題,你還是只會找幾個經常聯繫的人幫忙。
朋友不在於多,而在於精。真正的好朋友在心裡,而不在微信裡。
都說,要能接受任何人的漸行漸遠。
微信好友列表裡的人越來越多,可是好朋友卻越來越少。
有一些人悄悄的進入我們的生活,又有一些人悄悄的退出我們的朋友圈。
並非人人都值得發展成朋友,能夠走近彼此內心、讓彼此感到舒服,即便隔了再久不聯繫也不會尷尬的才能成為朋友。
微信好友太多,只是在消耗自己
貼吧上有人問:
「對那種加了你微信卻從來不找你聊天的人,你怎麼辦?」
有個網友說了自己的做法:
「我在微信通訊錄裡建立了一個叫「不熟」的分組,裡面放的都是這樣的人,有的可能過一段時間就刪除了,有的可能依舊在這個分組裡不會說話,有的可能會在有事情的時候聊上幾句。」
缺失生活交集的兩個人,即便加上微信,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我曾經在微信群聊裡認識一個朋友,因為互動比較多,便互相加了微信。可是,自從加了微信,我們再也沒有單獨說過話。
因為除了在那個微信群裡的工作,我們並沒有其他交集,也沒有達到可以和對方說生活瑣事的地步。
於是,兩個人的微信好友也形同虛設。
這件事讓我知道:
生活不是電影,沒有那麼多不期而遇,大部分人都只在自己的生活圈子裡忙活。
成年人的社交,保持一定距離,才能維持彼此的體面。
有網友說:你的微信朋友會增加很多人,而這些人排除工作原因,絕大部分對你的生活造成的是幹擾。
未必所有的微信朋友都會成為生命裡的暖陽,有些人的出現只會給自己添堵。
記得幾年前,同學小雪曾向我抱怨這樣一件事:
某天小雪發了一條狀態,大概意思是善意的謊言可以對家人親人說的,在不違背原則基礎上,想要讓對方心裡舒服些,沒什麼不好。
沒想到,這條朋友圈剛發出去,一個在某活動上認識的男士,就直接留言怒懟,說家人之間就應該一切坦白而不是欺騙。
看到對方用了「欺騙」這個詞,可把小雪氣壞了,她拿著截圖和我吐槽,還說這個人幾乎每次都會曲解自己的觀點。
最後,小雪果斷地把那個人刪了。
作家劉瑜曾說過:
「遠離消耗你的人,也不要去消耗別人。」
說到底,人際交往是能量的交換。
如果有些人加微信就是為了消耗你,我們又何必為難自己。
一個成年人最基本的成熟,是不隨便把一個人請進自己的生活,也不隨意出現在別人的生活裡。
不隨便添加微信的人不是薄涼,只是懂得兩個人在一個圈子裡聊得來,在另外一個圈子裡未必合得來。
精力有限,請珍惜生活中重要的人
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在實驗研究後,提出過一個「150定律」,也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即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
也就是說,即便人們在社交網絡中擁有很多「好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只能維持大約150個人的「圈子」。
對於有些人來說,微信好友代表著不可多得的人脈資源,而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微信是一個很私密的圈子,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進入。
最近,看了一段尚雯婕的採訪視頻,很欣賞她的交友觀。
尚雯婕說她自己不喜歡隨便加別人微信,因為不喜歡把自己暴露於別人面前。
自從做了老闆之後,為了生意,她才不得不加很多人的微信,但是也不會隨便添加,當別人有請求時,她還是會想一下是否要添加。
她也坦言自己不是特別愛交朋友,而且是很挑朋友的人。
不隨便加好友的人,不是對別人本身存有意見,只是不想把自己過多地暴露在別人面前、不想被過多人分散精力而已。
錢楓在《火星情報局》爆料,有一天他發現汪涵把自己的微信給刪了。
汪涵一臉淡定地說:
「就連陳坤和範冰冰的微信我都刪了。」
汪涵補充說,當他的微信朋友數達到100時,他就會覺得有些可怕,就會把一些人刪掉。
但是,他和朋友的感情不會因為彼此之間沒有微信而變得不好,他只是想把更多時間留給家人和自己。
叔本華曾說過:
「一個人熱衷於社交的程度,恰正相當於他在理智上貧乏和庸俗的程度。」
當我們過多地被瑣碎的信息和無關的聯繫所困擾,哪還有時間去過自己的生活、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呢?
在社交泛濫的今天,不過度活在微信社交中,是自我保護,也是專注自我生活的一種方式。
網絡上有一個詞語叫「社交孤兒」。
說的是現代人有很多朋友,但實際上卻是個孤兒。
因為沒有能說貼心話的人、沒有能在遇到麻煩時可以隨時開口求助的人。
以前加了微信,就把對方當做很重要的人了。
現在,大抵只是多了一張名片而已。
聰明人懂得,不隨便加微信,而是把時間和精力留給重要的人。
木心曾說:「生活的最好狀態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越是成功的人,越是懂得給社交做減法,給心靈做加法。
一個人把更多時間勇於豐富自己的生活、豐盈自己的內心,才能遇到更多同頻率的人。
一個內心豐盈的人,即便少有微信好友,也依然能夠怡然自得地生活。
我們需要的不是數量堆積起來的微信朋友,而是真正能夠陪伴彼此、傾聽彼此的人。
餘生,不隨便添加微信,也不隨便把別人請進自己的生活裡,而是學會珍惜現有的關係,用一顆安靜的心過好往後的生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