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社交潛規則:不要一見面就急著加微信

2020-12-05 有書

知乎上有個提問:

「不隨便加微信的人是什麼心理?」

有個很能說明真相的回答:

「微信對我來說只是一個通訊方式。」

對於不隨便添加微信的人來說,微信只是一種交流的工具。

現代人越來越懶得社交,因為過多無用的社交只會消耗時間和精力。因為微信朋友,未必是可以走進心裡的人。

有人說,手機拿走了人們的無聊,也順便把與無聊有關的偉大一併拿走了。

不想要膚淺的熱鬧,不想要表面的社交,而是把更多時間留給自己的人,大可不必活在紛擾的微信社交裡。

微信朋友不等於真正的好友

看到過這樣一組數據,從2015年到2018年,微信朋友圈好友數人均增長達到了110%。

毫無疑問,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手機,也越來越離不開微信。

就像有人說的,大數據時代早就將我們和陌生人編織成一張網。

我們都是活在微信這張網裡的人。

微信降低了人與人之間連結的成本,隨之而來的卻是情感關係的淺薄。

工作也好、聚會也罷,舊同事、老同學、陌生人……仿佛見過面的人,都有可能成為微信好友。

可即便勉強加了微信,大部分微信朋友都淪為泛泛之交,有的可能過後連名字都記不得。

一個網友講了一件很尷尬的事。

因為做新媒體的關係,她經常會參加一些行業內的聚會。

一次,在一個年度會上,她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對方主動要求添加她的微信,說是以後有什麼事情可以互相幫忙,她便同意了。

聚會結束,網友也就漸漸地忘了這回事。

那年過年的時候,網友突然收到這個微信朋友發的自己錄製的新年祝福視頻,對方還補了一句說:

「我不是群發的,祝新年快樂。」

這位網友當時有點懵,因為最初忘記了備註,她根本想不起來屏幕對面的人是誰。

在一番回想之後,網友終於記起來了,可她知道兩人的關係僅限一面之緣,也就和對方簡單寒暄幾句,此後再也沒說過話。

最後,這位網友說:

那些一面之緣的交情,永遠成不了生活中的好友。

隨著微信裡的人越來越多,你會發現,在動輒成百上千的微信朋友裡,能夠互動交流的只是極少數。

有很多人,甚至連點讚之交都算不上。

即便你有再多的微信好友,能跟你保持聯繫的,依舊是那麼幾個。

遇到問題,你還是只會找幾個經常聯繫的人幫忙。

朋友不在於多,而在於精。真正的好朋友在心裡,而不在微信裡。

都說,要能接受任何人的漸行漸遠。

微信好友列表裡的人越來越多,可是好朋友卻越來越少。

有一些人悄悄的進入我們的生活,又有一些人悄悄的退出我們的朋友圈。

並非人人都值得發展成朋友,能夠走近彼此內心、讓彼此感到舒服,即便隔了再久不聯繫也不會尷尬的才能成為朋友。

微信好友太多,只是在消耗自己

貼吧上有人問:

「對那種加了你微信卻從來不找你聊天的人,你怎麼辦?」

有個網友說了自己的做法:

「我在微信通訊錄裡建立了一個叫「不熟」的分組,裡面放的都是這樣的人,有的可能過一段時間就刪除了,有的可能依舊在這個分組裡不會說話,有的可能會在有事情的時候聊上幾句。」

缺失生活交集的兩個人,即便加上微信,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我曾經在微信群聊裡認識一個朋友,因為互動比較多,便互相加了微信。可是,自從加了微信,我們再也沒有單獨說過話。

因為除了在那個微信群裡的工作,我們並沒有其他交集,也沒有達到可以和對方說生活瑣事的地步。

於是,兩個人的微信好友也形同虛設。

這件事讓我知道:

生活不是電影,沒有那麼多不期而遇,大部分人都只在自己的生活圈子裡忙活。

成年人的社交,保持一定距離,才能維持彼此的體面。

有網友說:你的微信朋友會增加很多人,而這些人排除工作原因,絕大部分對你的生活造成的是幹擾。

未必所有的微信朋友都會成為生命裡的暖陽,有些人的出現只會給自己添堵。

記得幾年前,同學小雪曾向我抱怨這樣一件事:

某天小雪發了一條狀態,大概意思是善意的謊言可以對家人親人說的,在不違背原則基礎上,想要讓對方心裡舒服些,沒什麼不好。

沒想到,這條朋友圈剛發出去,一個在某活動上認識的男士,就直接留言怒懟,說家人之間就應該一切坦白而不是欺騙。

看到對方用了「欺騙」這個詞,可把小雪氣壞了,她拿著截圖和我吐槽,還說這個人幾乎每次都會曲解自己的觀點。

最後,小雪果斷地把那個人刪了。

作家劉瑜曾說過:

「遠離消耗你的人,也不要去消耗別人。」

說到底,人際交往是能量的交換。

如果有些人加微信就是為了消耗你,我們又何必為難自己。

一個成年人最基本的成熟,是不隨便把一個人請進自己的生活,也不隨意出現在別人的生活裡。

不隨便添加微信的人不是薄涼,只是懂得兩個人在一個圈子裡聊得來,在另外一個圈子裡未必合得來。

精力有限,請珍惜生活中重要的人

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在實驗研究後,提出過一個「150定律」,也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即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

也就是說,即便人們在社交網絡中擁有很多「好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只能維持大約150個人的「圈子」。

對於有些人來說,微信好友代表著不可多得的人脈資源,而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微信是一個很私密的圈子,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進入。

最近,看了一段尚雯婕的採訪視頻,很欣賞她的交友觀。

尚雯婕說她自己不喜歡隨便加別人微信,因為不喜歡把自己暴露於別人面前。

自從做了老闆之後,為了生意,她才不得不加很多人的微信,但是也不會隨便添加,當別人有請求時,她還是會想一下是否要添加。

她也坦言自己不是特別愛交朋友,而且是很挑朋友的人。

不隨便加好友的人,不是對別人本身存有意見,只是不想把自己過多地暴露在別人面前、不想被過多人分散精力而已。

錢楓在《火星情報局》爆料,有一天他發現汪涵把自己的微信給刪了。

汪涵一臉淡定地說:

「就連陳坤和範冰冰的微信我都刪了。」

汪涵補充說,當他的微信朋友數達到100時,他就會覺得有些可怕,就會把一些人刪掉。

但是,他和朋友的感情不會因為彼此之間沒有微信而變得不好,他只是想把更多時間留給家人和自己。

叔本華曾說過:

「一個人熱衷於社交的程度,恰正相當於他在理智上貧乏和庸俗的程度。」

當我們過多地被瑣碎的信息和無關的聯繫所困擾,哪還有時間去過自己的生活、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呢?

在社交泛濫的今天,不過度活在微信社交中,是自我保護,也是專注自我生活的一種方式。

網絡上有一個詞語叫「社交孤兒」。

說的是現代人有很多朋友,但實際上卻是個孤兒。

因為沒有能說貼心話的人、沒有能在遇到麻煩時可以隨時開口求助的人。

以前加了微信,就把對方當做很重要的人了。

現在,大抵只是多了一張名片而已。

聰明人懂得,不隨便加微信,而是把時間和精力留給重要的人。

木心曾說:「生活的最好狀態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越是成功的人,越是懂得給社交做減法,給心靈做加法。

一個人把更多時間勇於豐富自己的生活、豐盈自己的內心,才能遇到更多同頻率的人。

一個內心豐盈的人,即便少有微信好友,也依然能夠怡然自得地生活。

我們需要的不是數量堆積起來的微信朋友,而是真正能夠陪伴彼此、傾聽彼此的人。

餘生,不隨便添加微信,也不隨便把別人請進自己的生活裡,而是學會珍惜現有的關係,用一顆安靜的心過好往後的生活。

- END -

相關焦點

  • 社交規則:為什麼有的人加了你微信好友,卻回頭就把你刪掉?
    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為什麼有的人加了你微信好友,卻回頭就把你刪掉?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一、對方可能只是出於禮貌,不忍拒絕你 如果對方當面同意你添加微信
  • 了解規則而後動,社交潛規則,人際交往的及格線!
    不是的,其實人際關係中,包含著一些不需要明示的潛規則,當我們了解這些潛規則後,我們就可以根據對方的言語,或者根據這些潛規則的為依據,來選擇我們的處理方式,這樣做,不代表你可以成為人際關係的強者,但是它會影響你人際關係的下限。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追求的是社交禮節而已。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是否知曉這些潛規則,並很好的利用它們就決定了一個人的社交能力。
  • 年輕人的社交,在微信表情裡
    更有人認為,這6個表情,幾乎可以完美詮釋新一代「打工人」們的一天,一時間,段子層出不窮。微信表情增加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其中隱藏的潛臺詞是,在線社交的話語體系,已經完全偏向了「Z世代」們。他們所偏好的聊天表情以及表情包,已經成為所有網民在社交溝通時的必備品,以及新的文化載體。
  • 年輕人社交的靈魂,藏在微信表情裡
    更有人認為,這6個表情,幾乎可以完美詮釋新一代「打工人」們的一天,一時間,段子層出不窮。微信表情增加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其中隱藏的潛臺詞是,在線社交的話語體系,已經完全偏向了「Z世代」們。他們所偏好的聊天表情以及表情包,已經成為所有網民在社交溝通時的必備品,以及新的文化載體。
  • 年輕人的社交,都在微信表情裡
    更有人認為,這6個表情,幾乎可以完美詮釋新一代「打工人」們的一天,一時間,段子層出不窮。微信表情增加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其中隱藏的潛臺詞是,在線社交的話語體系,已經完全偏向了「Z世代」們。他們所偏好的聊天表情以及表情包,已經成為所有網民在社交溝通時的必備品,以及新的文化載體。微博上有一個話題,叫做「聊天時千萬別只發文字」。
  • 成年人的職場社交:追求共同利益的人脈圈,才值得你花時間!
    1.成年人在職場社交,利益第一,感情第二。即使感情和友誼真的發展了,也是基於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利益。當然,這個利息不僅僅指狹義的貨幣利息。找到自己的定位;不要把混圈子當成不想努力的藉口;給自己找個嚮導。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身邊都是這樣的人。他們性格外向,和每個人都很熟悉,能和陌生人三言兩語的聊天。在生活中,我熱衷於參加各種集體活動,結交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他們經常出現在各種場合的社交軟體上,從夜店酒吧到峰會論壇,發的照片不是帥哥就是行業大佬。總之,這些人的生活看起來很精彩,成為大多數年輕人想要的。
  • 成年人「分手」潛規則:不回消息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作者:洞見·夜闌臥雨長大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成年人的友誼看似堅固,實際上卻很容易破碎。沒有鬧得天翻地覆,我想一是因為顧忌曾經的情誼,二也是出於利益的考慮。不禁想到席慕容說過的一段話:「我們離回憶太近,離自由太遠。成年人的友誼念念不忘,只是愛上回憶。可一次猶豫、一次背叛卻足以讓它枯萎。」
  • 20條人際交往潛規則:沒人明說,但很重要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看過一個故事。為了研究刺蝟在寒冷冬天的習慣,生物學家將十幾隻刺蝟放到戶外的空地上。這些刺蝟凍得瑟瑟發抖,為了取暖,只好彼此緊緊靠在一起。可靠攏後,又很快各自分開。
  • 當微信朋友圈變成社交圈,微信裡的「社交法則」你知道多少?
    當下的社會,微信朋友圈,儼然已經成了最新的社交場所。在這個社交圈子裡,你發動態我點讚,你控訴我安慰,手指動一動,就能讓朋友感受到你的關心。不得不說,在朋友圈裡玩社交,雖然不費事,但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關於微信朋友圈的那些「社交法則」,不知道大家清楚多少?
  • 加個微信,5萬元沒了……
    現實中鳳岡縣一男子因「網戀」墜入愛河被「好友」騙得不輕,被告人王某用微信註冊帳號假扮她人與被害人林某談戀愛,5個月時間內,王某利用各種理由騙取林某合計超過5萬元,小編帶您去看一看:【經依法審理查明】2019年11月的某日,王某與林某結識,林某請求王某為其介紹女朋友。隨後,王某將林某介紹給身邊好友,均告失敗。
  • 社交推薦能給微信減負嗎?
    對於邁入10億DAU的微信,張小龍特別慶幸兩個事情,第一是沒有批量導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過用戶手動一個一個挑選;第二是在產品最初期保持微信用戶的自然增長而非依靠推廣。「我們一直非常謹慎,一直希望用戶的好友不要太多,所以每次加好友都提示用戶是不是確定要添加他。」
  • 成年人的絕交,都是靜悄悄的,心理學:好的關係,不需要強求
    一、為什麼友情有保質期1. 聯繫少了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脫離學校這座象牙塔,步入社會,接觸的群體也從單純的學生,變成了工作圈的同事或客戶,以及一些相距不遠、定期見面的朋友,且這些朋友大多是因為共同的愛好才慢慢更多地接觸起來的。
  • 擺脫微信黑洞:你絕對不知道的社交產品關係鏈
    然而從這三個方面解剖我們現在所有社交產品,會發現除了個別能夠在維繫關係鏈那一層做好以外,其他所謂的社交產品都在做擴展關係鏈。最基本訴求:穩定的聯繫方式假設我們一起去打籃球,我覺得你的球技很不錯,我現在認識你了,在社交網絡來臨之前,我接下來第一件事情是說你的手機號碼多少,一結束就問你這件事。當我拓展關係時,我覺得我跟你的情感連接夠了,我覺得我下次希望跟你能夠保持更緊密的互動,我在散場那一刻一定找你要的是手機號碼。2.
  • 「醫患群」成常態 外科醫生微信加了兩千名患者
    微信、微博、第三方溝通平臺……醫患網絡社交成新常態  外科醫生微信加了兩千名患者由於患者往往輕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主動就醫性比較差,在2016年門診開設初期,劉洋通過微信做患者招募,後來患者越來越多,微信通訊錄的人也越來越多。  作為一名外科大夫,劉洋每天有三四臺手術。每臺手術後,劉洋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給患者回覆信息,碎片化的時間幾乎都用在回復患者信息上了。「現在不急的就通過微信、QQ諮詢,我不忙的時候回復,急事兒才打電話。
  • 「社交疲憊」微信步數不敢開,螞蟻森林不敢收能量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開過微信運動。「上次周末想休息宅一天,不幹啥,就是放空,突然領導來電話,看我一上午才50步,問我是不是沒出門,另一個同事聯繫不上,圖要改一下。」「一上線,領導瘋狂邀請組隊,關鍵他還不會玩兒(默默吐槽),拒絕又不好意思,一起的話,一路被坑還不如不玩。」「然後,再想玩兒的時候,開始登小號或者換區了,真是尷尬。」
  • 成年人的絕交,都是靜悄悄的,心理學:被刪除、拉黑時,根本沒必要難過
    以前在學校中認識的同學們,在畢業季都各奔東西,見面的機會變得屈指可數,大家只能依靠網際網路這一渠道保持交流,但是這樣的虛擬維繫與之前的見面相處相比,少了很多溫度,網絡上的交流也不能得到及時的反饋,很可能消息幾小時甚至一晚上都沒有回應,如此,你來我往的交流頻率就會大幅下降。
  • 氣球式社交是什麼意思:我們的關係易脹易縮,也一戳就破
    95後姑娘劉彬上周末剛參加了一場校友群的狼人殺「轟趴」,和旁邊一個陌生女孩傾蓋如故,玩遊戲的間隙裡聊興趣聊學習聊感情,臨走前還依依不捨地相互加了微信。可等回到宿舍,那個不久前還相互叫「寶貝」的微信名便從未點開,兩人如同平行線再無交集。  00後的徐嘉靈因為追星加入了一個粉絲群,大家在群裡聊愛豆聊得火熱,分享每天的生活親如姐妹。
  • 微信犯罪年輕人受害多 檢察官:謹慎用定位功能
    「你玩微信嗎?」如今,這句詢問已不僅僅是年輕人交往聯絡的口頭禪。實際上,「織圍脖」、玩微信,代表了時下最時尚的社交方式。然而,同所有網際網路新興事物一樣,微信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引來了許多麻煩,甚至是危險。  記者近日從北京市朝陽區檢察院獲悉,該院自2011年11月查辦首起利用微博微信實施犯罪的案件至今,已查辦此類案件20起。
  • 微信視頻號的社交內涵
    微信應該是全球最大的社交應用之一,在線時長、用戶規模、以及影響力都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對於個人品牌的來說,微信的貢獻也有目共睹的」。對於目前的內容歡迎,短視頻領域最為火熱的應該是抖音,而微信以及整個騰訊公司,和字節跳動公司,屬於是一個「競爭關係」。
  • 一哭成名的黃聖依 這次翻車了 成年人的社交就是這樣現實
    黃聖依2004年主演了周星馳的電影《功夫》,她飾演一位啞女,所有的戲份都靠表情和眼神,其中最經典的一個鏡頭就是周星馳打劫賣棉花糖的黃聖依,此時她認出周星馳就是兒時保護過她男孩,一滴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出來,這一幕非常經典,是黃聖依演技的巔峰。可十六年過去了,黃聖依的演技退步了,還不如剛出道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