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職場社交:追求共同利益的人脈圈,才值得你花時間!

2021-01-15 騰訊網

1.成年人在職場社交,利益第一,感情第二。即使感情和友誼真的發展了,也是基於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利益。當然,這個利息不僅僅指狹義的貨幣利息。利益共享,信息交流,業務合作,資源互補,都可以是利益。

2.年輕人沒有人脈怎麼辦?找到自己的定位;不要把混圈子當成不想努力的藉口;給自己找個嚮導。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身邊都是這樣的人。他們性格外向,和每個人都很熟悉,能和陌生人三言兩語的聊天。在生活中,我熱衷於參加各種集體活動,結交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他們經常出現在各種場合的社交軟體上,從夜店酒吧到峰會論壇,發的照片不是帥哥就是行業大佬。總之,這些人的生活看起來很精彩,成為大多數年輕人想要的。那時候我年少無知,每天對著電腦做演示。偶爾在手機上看到「我又在XX大會上認識了陳校長,學到了很多東西」的字樣,配上一家很會看名字的酒店的打卡,既羨慕又嫉妒。因為我很想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真正的圈子沒那麼簡單

直到很多年後,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是多麼幼稚。之所以回憶這個,是因為前幾天收到一位讀者的私信,他的經歷和我一樣。寫這封信的小A也是剛開始工作,現在在大企業上班。小啊說,他的室友整天在各種社交場合徘徊,要麼和名人合影,要麼聽老闆講話。每次回家都帶回來厚厚的一堆資料,還不忘鼓勵小A:「你長這麼慢,跟著我轉圈才能有未來。下次見幾個老闆,多交幾個朋友,對你有好處。看到這裡,我回想起那個想混圈子的幼稚的自己,於是我立刻制止了小A的想法,讓他三思。因為他和室友都把「混圈子」想得太簡單了。

我承認人力資源真的很重要,才能在社會和職場立足。很多時候,你是否認識這個圈子裡的人,對事情的發生起著重要的作用。網上也有各種大佬圈子故事。看來有困難的時候互相借幾個億並不難。但是,真正的圈子不是那麼簡單的。就像很多年前我羨慕的光鮮亮麗的人一樣,很多年後我都沒有看到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相處得有多好。

相反,很多人年輕的時候在各種社交場合花費了太多的精力,不具備染指自己的能力和優勢。最後不僅圈子混不下去,還被默默工作積攢了不少錢的老實人追上了。所以我不建議剛工作不久的年輕人衝進圈子。相反,你要了解圈子背後的真相,然後再考慮自己的行為。高質量的朋友圈是有門檻的

首先,優質圈是有基本門檻的。另一方面,圈子裡容易混進去的人,可能性不大。比如微信上經常有這樣一種人,在朋友圈裡發一張粗製濫造的有二維碼的海報,然後放上幾個聳人聽聞的標題文案,把人招進群裡。這種圈子基本屬於美食圈。裡面的人很好吃,除了團主大家都是韭菜(編輯:等著被砍,砍韭菜:形容股市散戶屢次賠錢,被砍,卻有無數不怕死的新人)。就像我見過一群「行業專家互助」,原來都是素人想認識專家,卻沒有專家,很搞笑。

其實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想清楚。誰都可以進來。裡面的人參差不齊是必然的。高層看到這種圈子,不屑加入。只有低級的人才看到,擠著頭進來。真正能幫到你的圈子,你能加入的圈子,一定是同一個層次,在某些方面可以互補。

比如老闆圈裡都是老闆,社會地位差不多一個級別,這樣才有共同話題。身價一億的人不會和身價一千萬的人玩,因為他們眼光不一樣。價值一億的人通常從事產業鏈業務多年,價值一千萬的人通常剛創業。不在一個階段,看問題的角度和深度不一樣,自然不能在一起談。

再比如專家圈裡全是專家。這個領域大家都有經驗。如果有人有問題,拋出去討論,互相啟發。誰有困難,大家互相幫助,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如果你沒有一定的專業造詣,你就不能參與人們談論的任何事情。且不說你能從這個圈子裡得到什麼好處,別人也不會帶你去玩。

所以在混圈子之前,首先要搞清楚這個圈子的準入門檻是什麼。門檻就是一個篩子,篩掉所有不合格的人,只留下真正有價值的朋友圈。這個圈子的門檻是看工作經歷,家庭背景,行業資源,還是什麼?四處問問,看看誰在圈裡,就能猜個七八分。不要都想急著加入。心平氣和地想一想,你想進去,人家憑什麼讓你進去?

成人社會工作:追求共同利益

其次,圈子的本質是聚集一群有共同興趣的人。表面上我們交朋友,其實我們都有不同的需求。成年人在職場社交,利益第一,感情第二。即使感情和友誼真的發展了,也是基於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利益。當然,這個利息不僅僅指狹義的貨幣利息。利益共享,信息交流,業務合作,資源互補,都可以是利益。因為追求共同利益,大家都聚集在這個圈子裡。知道這個興趣追求是什麼,可以幫助你快速了解自己在圈子裡的位置。比如你加入了一個創業圈,裡面全是本地的創業者,你可以想想這種人在創業階段最缺什麼。流量不足?缺乏品牌?缺少管道?資金不足?還是天賦不足?看看大家平時在群裡都聊些什麼,就能大致了解了。另一方面,你能幫助他們的是加入這個圈子。

這種情況適用於所有想從低起點往上爬的人。想要進入更高的圈子,首先要做出貢獻,讓大家看到你的價值。是否被需要,內心感受如何,是賺錢的夥伴還是跑腿的小弟,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不然人家入圈不認同你,不如不入。等你有實力出線了再想辦法也不遲。最後,被逼問的圈子只能讓你不開心。

大家都看過《三十而已》,一部很受歡迎的中國電視劇。裡面有一張著名的劇照。女主角顧佳被夾在一群有錢的老婆中間,她所有衣服的總價都比不上中間那個老婆。

坦尼婭扮演的顧佳(左)與女士們合影。

很多人覺得富人圈深似海,連拍的照片都在偷偷較勁,但普通人圈不也是這樣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攀比,就有偏見,就有等級。即使是自駕遊,大家也會先看看你開的是什麼車,再決定是否跟你玩。和富人相比,普通人的鄙視一點也不含糊,但是人們「鄙視」的東西就不一樣了。

所以,不要強迫自己進入自己進不去的圈子。除非你臉皮特別厚,否則你能忍受眉心之間的傲慢和周圍人言語之間的冷淡,即使臉熱屁股冷,你還是忘不了自己。我把這樣的人當成男人來尊重。如果大部分人都做不到這一點,那就先管好自己的小圈子,再去思考如何突破小圈子。入圈容易,生存難。

講了圈子的道理,年輕人該怎麼混圈子?最後,有三個小建議供參考:

1.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前面說過,高質量的圈子是有門檻的。所以要想進去,就拿圈子的門檻和自己的實力來比較。大佬不需要小弟,專家不需要新手,一線圈子不需要十八線演員。能不能和裡面的人聊天,一起做點什麼,以後一起分享利益,有沒有資格和大家平起平坐,都是為了找到自己的定位。而這些才是圈子真正能帶給你的價值。先別著急,先急後急,先把自己的定位找清楚。控制你的嫉妒,打磨你的長處和能力。這是你進入圈子的門票。

2.不要以混圈子為藉口不努力

這種現象其實挺普遍的。現在很多年輕人都那麼熱衷於混圈子,不是因為覺得太累了,培養不了自己的實力。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小A的舍友,他覺得小A靠勤奮工作太難成功,學專業太費勁。混圈子更方便,既能開開眼,又能見人。前一秒你還在公租房吃泡麵,下一秒你好像能站在世界之巔。

把幻覺當成現實特別不靠譜。如果混圈子也可以稱之為一個職業的話,想要做好,付出的努力不會比其他行業少。人際圈不是成功的捷徑,而是自由的交易市場。大家都是來做「交換」的。你的專業、知識、技能、觀點、資源、人脈、金錢。你必須時刻有東西和別人交換,否則僅憑一張嘴很難站穩腳跟。努力工作積累實力是混圈子的前提,不好看。

3.給自己找個領導

想往上爬,必須給自己找一個已經在這個圈子裡的領導。就像找工作一樣。想進知名大企業,把簡歷發到網上,就要等到猴年馬月了。但是如果裡面有人給你一個內推,那就幾分鐘。

你也需要這樣一個內向的領導來混圈子。首先,努力讓他認可和欣賞你的某些方面的能力,願意為你背書,讓圈子裡的其他人也能接受你。到這一點,參考我前面說的培養自己的實力。然後,你不能為難他。一旦你成功進入圈子,你的言行應該符合你的嚮導的描述。比如介紹你的時候,說你才華橫溢,以後不要傻了。說你業務好,你不能表現的像個新手。

最後,時不時的表達你的感激之情。人家都給你做媒了,你還不說說?雖然這不足以報答你滴水之恩,但至少你不要忘記進入這個圈子是誰的功勞。喝水的時候別忘了挖掘機。你越是感激原導,以後就有越多人願意做你的新導。那你以後的路就清楚了。以上是今天的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示。與你分享

相關焦點

  • 職場社交:看清職場人脈真相,把精力花在對的地方
    在商業世界裡,單憑一種技能是無法保證你能登上商業高峰的。俗話說,要做什麼事情,首先必須做人。在祖先幾千年的文化思想的影響下,人類社會已經形成了。要成功,光靠個人能力是不夠的。需要廣泛的社會資源和人脈。特別是立志於職場的新員工,強烈要求接觸,絞盡腦汁建立人脈。一、什麼是真正的人脈真正的人脈應該具有以下特徵。1.個人交往的基礎是利益的相互作用如果建立網絡的話,應該互相有利益。這應該基於雙方的能力和實力。拋開這一點,不能光憑感情站起來。
  • 斷離無效社交,給時間定價,「非線性」思維教你鑄煉剛需人脈網
    芹菜討厭那種形式上的人情往來,回想起每次對方遭遇工作情感困難,自己不顧自身利益挺身而出幫她解決很多困擾,這樣的付出竟然如此弱不禁風。兩人友情戛然而止,耗盡精力與時間,在一段找不到誰對誰錯的社交中,思維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 遠離無效社交,黃磊、汪涵的「減法社交」才是職場社交的正確姿勢
    生命,本該浪費在值得的人和事上。《火星情報局》對待社交「做減法」的態度,黃磊如此、汪涵如此,並不是偶然的,他們更在乎的不是量,而是質。在最重視人脈的影視圈,都開始出現減少無效社交的明星態度了,其他職業圈就更是如此了。
  • 人類學教授發現:人脈圈最多只能有150人。弱聯繫才是社交秘籍
    結果顯示,這100名職場人士中,通過正常途徑找到當時正在做的工作的不到一半,正常途徑就是:招聘會、招聘網站、官網通知等等。而通過人際關係找到工作的有54人,超過一半聽到這裡可能你會問了,既然有一半多人通過人際關係找到工作,那你為什麼還不讓我努力發展人脈圈呢?
  • 職場上,要想擁有好的人脈,切記這2個常見思維誤區,越早明白越好
    在工作中,他就把自己的人脈積累作為自己工作的重點,把人際關係處理當成自己工作的第一要務,忽視業績、能力的主導地位,片面追求、積累自己所認為的東西。 雖然陳華,在工作中贏得了同事們的喜歡,但當你有困難時,卻無人幫忙、有人可求,他建立的很好的人際關係是單向性的,只有「舍」沒有「得」。所以,陳華拼命努力,為之奮鬥的人際關係實際並不是健康的人隨著關係,而是一些無用社交。 在生活中,人不可能離開環境而獨存。對於職場上也是如此。
  • 產品分析報告 | 傳統職場社交環境下,脈脈如何獨領風騷
    對於31-35歲的職場人士,這一區間是職場的中堅力量,其通常已在行業內小有建樹,能力積澱到一定程度,開始將關注點轉移至更能幫助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職場社交圈,對最新的行業資訊、職場動態、職場八卦有著直接的需求。無論是多建立同行業職場人脈還是準備跳槽尋求更優質的機遇,脈脈都是其不二選擇。
  • 脈脈,憑什麼成為中國最大的實名職場社交平臺?
    我相信在座的絕大部分人應該都聽說過脈脈,也都應該聽說過職場社交。但我也知道,其實有非常多的朋友,對於職場社交到底跟自己有什麼重要的關係,想得並不是很明白,或者了解得不多。其實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跟這些人認真溝通和交流,CEO發內容又不擔心自己的老闆說什麼,所以他們其實是最早願意發表自己觀點的人。但是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特別是最近半年時間裡,我們很開心地看到,有很多用戶開始願意表達自己,這一波人90後是主力。
  • 你有價值,你的社交才有價值
    多年以後,我才明白,沒有把時間浪費在迎來送往上,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 社交關係本身就是量體裁衣,有多大的本事就進多大的圈子。 你自身能力不強,認識多少人都沒用。
  • 這3點職場經驗,我花了三年才明白,希望你別走我的老路
    只有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才能夠慢慢的領會到其中的一些規則。因為年輕人只是離開校園,缺乏工作經驗,需要學習太多,並且在工作場所關係中有很少的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上級教你的東西只是一些很基礎的,帶你入門的,然而之後的路怎麼走,還是得看你自己。職場新人缺乏工作經驗,所以很難把握住請求別人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度。在工作場所,領導和同事沒有義務教授新人如何學習。
  • 聊八卦才是職場社交的底層邏輯
    那麼,既然人類的智力水平,肯定比我們的祖先——靈長類動物要高,也就意味著靈長類動物所能維繫的社交人數,肯定遠遠低於人150人。>>如果語言果真是梳毛的替代品,那麼我們的祖先在什麼情況下才進化出了語言?假設作者所說的【語言是梳毛的代替品】,這個結論是正確的,那麼,靈長類動物一定是在,群體人數和用於梳毛的時間達到上限時,才進化出了語言。
  • 不懂這幾種職場利益交換法則,你活該還在底層,更別談升職加薪!
    職場就是個賺錢的場所,你和同事有共同利益時是團隊夥伴,當利益衝突時就變成競爭對手,但最終的目標很一致,都是為了權力和金錢。公司的本質就是商業交易,職場就是利益交換的場所,不應該摻雜任何個人的情感。更誇張的說,職場不是你尋找尊嚴的地方,越是可以找到尊嚴的職場,它能給你帶來的薪酬往往越低。
  • 墨菲定律生存十大法則:成年人只講利益,小孩子才分對錯
    故事告訴我們,當你要說服別人的時候,少講道理,更不要哀求別人,應該多說說利益。你無法通過大道理去讓別人認同你,甚至是可憐你。但是你可以通過利益去改變對方的行為。韓寒有一句話說得好,成年人只講利益,小孩子才分對錯。
  • 「圈子定律」告訴你應該怎樣社交
    當你還沒有足夠強大和優秀時,先別花太多寶貴的時間去社交,參加各種各樣的聚會,應多花點時間讀書、提高專業技能,多見見你的客戶。放棄那些無用的社交,提升自己,你的世界才能更大。——李嘉誠01自從手機融入人們的生活之後,有一種社交形式頗為盛行:點讚之交。
  • 越注重人脈的人,越容易成功:情商高的人會用這3個人際交往原則
    人脈決定錢袋,人緣決定商源。人際關係是職場發展的一大學問。《報告2019》職場人的社交活動主要以「搞關係」為目標。當下職場人有38%的人希望通過有效的社交,能有機會與優秀成功的人或是企業家之間能有所交集,最好能夠成為朋友。
  • 從「150定律」說起,我們該如何精準控制職場關係圈人數?
    其實職場也是一樣,不要覺得自己在職場中認識的人多,自己的職場生涯就會混的風生水起,尤其是那些工作並不忙,閒暇之餘還不願意社交的「宅」人,其職場生活肯定是一塌糊塗。這裡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職場關係圈的人數是不是越多越好?
  • 被迫式社交:凡不喜歡且無意義的事,都是浪費時間
    這種情況實在是太多了:不得不在周末或者假期去參加公司同事或大學同學的婚禮,其實關係根本沒那麼要好;不得不在過年期間和七大姑八大姨尬聊,其實根本沒什麼共同話題,但是不說話會被認為不禮貌;明明是好友約吃飯,去了才發現還有其他不熟的人
  • 職場生存難?《三十而已》透露出的6條職場生存法則,你必須要懂
    這個女孩單純善良,不好意思拒絕辦公室裡同事的求助,所以,她花了很多時間在修理咖啡機之類的小事上。她很難在工作中成長,很難在職場上展現出更大的價值,唯一的晉升機會也因為懷孕而錯過了。這種職場老好人看似很合群,討人喜歡,但卻是以職場個人發展為代價,不值得效仿。
  • 成年人社交潛規則:不要一見面就急著加微信
    現代人越來越懶得社交,因為過多無用的社交只會消耗時間和精力。因為微信朋友,未必是可以走進心裡的人。有人說,手機拿走了人們的無聊,也順便把與無聊有關的偉大一併拿走了。不想要膚淺的熱鬧,不想要表面的社交,而是把更多時間留給自己的人,大可不必活在紛擾的微信社交裡。
  • 你的實力,決定你的「社交價值」
    網絡作家羲和清零在《助理建築師》中說:「人脈固然重要,都比不上自身實力更重要,因為實力才是交朋友的資本,否則即便有人脈也是白搭。」當對方送上冷眼,別總是抱怨人家不尊重你,而要多反思自己實力是否行,是否有讓對方認可的價值和資本。 你的社交價值高了,別人自然會向你發放「社交貨幣」,願意與你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