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你的社交圈子其實是固定的?
固定到地域?性格?甚至說是,一個數字決定你的圈子大小?
如果有人告訴你,你交的朋友不會超過某個數字,你會相信嗎?
你可能會問,誰這麼狂,還能決定我交朋友了?
心理學家。
(今天又是日常無腦黑心理學家們的一天哈哈哈哈哈哈)
別不信,關於人類的接觸和社交,真的有心理學家提出過確切的規律和設想。1992年,英國心理學家羅賓·鄧巴在他的研究中指出人的社交能力會因為大腦容量的限制而受限,我們可以維持的關係數量也應該是有確切限制的。而他對這個限制也定義得很清楚:我們能與之維持穩定社交關係的人最多為150人。
這裡的社交關係肯定不泛指所有關係,一般指較為穩定的(聯繫至少超過一次)的正面關係。鄧巴本人將其定義為「在酒吧裡偶遇到也不會尷尬的關係」 (這是個金句頻出的老頭子,記住這個人設!)
(社恐們可能對此依舊持保留態度)
150這個數字可以代表我們認識的人,也可以代表任何一個社交關係的象徵物或者概念:比如過節時想寄給多少人寄賀卡。無論是在遠古時期的狩獵社會,還是在當今的職場或者校園,150這個數字在鄧巴的實驗都是一個有效的範圍值。
當然了,150所代表的關係親密度上限僅是有意義的網絡社交關係,換言之就相當於微信列表可能許久不見,但還會偶爾戳一戳或者朋友圈不忘時而互動一下的朋友關係。這個大圈子還可以往裡細分,比如:
摯愛的對象不超過5個(親人、伴侶等)
志同道合、引起共鳴的知音級對象不超過15個
普通好朋友級別不超過50個
再然後就是150個有意義的聯繫人圈子了。不過我們也可以再放大了看:
熟人(不一定是朋友)可達500個
能認得出臉的可達1500個
(本臉盲發出質疑的聲音)
如果我們想要維持的關係超過了相對應的數值,研究顯示會出現一定的社交困難、力不從心的狀態。畢竟認識的人來來走走,每一段關係都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充滿變數。
你可能也會發現,不管是什麼圈子,咋都是五的倍數呢?完美得有點不真實。
對此鄧巴本人的解釋是:
「咱也不知道啊,數據就是這麼得出來的~」
(老爺子還說過:「人好像都得死後才好讓別人拿他的名字命名什麼東西」,然而鄧巴數字在他還活蹦亂跳的時候出現了)
不過150這個數字的確是鄧巴在人和靈長類動物身上長期實驗得出來的一個較為穩定的參照值。目前鄧巴數字不僅是心理學上的重要模型,更是被運用在很多社交媒體軟體的開發上,用來估測用戶的社交網絡範圍。
鄧巴數字這個概念也自然遭到過不少質疑——畢竟用純粹的數字去描述複雜的社交不可能做到完全準確。這些數字會被不同人的性格、社交圈以及文化背景所影響。但鄧巴數字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但它作為一個參照物,提供給我們的是一個更好理解且衡量人際交往的機會。一個確切數字的提出意味著社交圈的本質是有限的,而不同感情級別的圈子在大小上也自然會有不同的差異,感情越深花費的精力就會越多,相應的圈子就會越小。泛泛地交友自然會有更大的範圍去嘗試。
心理學上一些代表性數字的提出往往都有著比它代表的數值更深的象徵含義,比如社交關係中的鄧巴數字,又比如短期記憶力裡的7±2法則。它們可能真的會做出準確的預測,也可能只會適用於特定的情況。但是它們的背後也一定隱藏著更多經久不衰的行為原則。
今天,你的好友列表又增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