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輩子能交幾個朋友——科普鄧巴數字是什麼

2021-01-20 HistoRoom

你有沒有想過,你的社交圈子其實是固定的?


固定到地域?性格?甚至說是,一個數字決定你的圈子大小?


如果有人告訴你,你交的朋友不會超過某個數字,你會相信嗎?


你可能會問,誰這麼狂,還能決定我交朋友了?


心理學家。


(今天又是日常無腦黑心理學家們的一天哈哈哈哈哈哈)



別不信,關於人類的接觸和社交,真的有心理學家提出過確切的規律和設想。1992年,英國心理學家羅賓·鄧巴在他的研究中指出人的社交能力會因為大腦容量的限制而受限,我們可以維持的關係數量也應該是有確切限制的。而他對這個限制也定義得很清楚:我們能與之維持穩定社交關係的人最多為150人。



這裡的社交關係肯定不泛指所有關係,一般指較為穩定的(聯繫至少超過一次)的正面關係。鄧巴本人將其定義為「在酒吧裡偶遇到也不會尷尬的關係」 (這是個金句頻出的老頭子,記住這個人設!)


(社恐們可能對此依舊持保留態度)



150這個數字可以代表我們認識的人,也可以代表任何一個社交關係的象徵物或者概念:比如過節時想寄給多少人寄賀卡。無論是在遠古時期的狩獵社會,還是在當今的職場或者校園,150這個數字在鄧巴的實驗都是一個有效的範圍值。


當然了,150所代表的關係親密度上限僅是有意義的網絡社交關係,換言之就相當於微信列表可能許久不見,但還會偶爾戳一戳或者朋友圈不忘時而互動一下的朋友關係。這個大圈子還可以往裡細分,比如:


摯愛的對象不超過5個(親人、伴侶等)


志同道合、引起共鳴的知音級對象不超過15個


普通好朋友級別不超過50個


再然後就是150個有意義的聯繫人圈子了。不過我們也可以再放大了看:


熟人(不一定是朋友)可達500個


能認得出臉的可達1500個



(本臉盲發出質疑的聲音)


如果我們想要維持的關係超過了相對應的數值,研究顯示會出現一定的社交困難、力不從心的狀態。畢竟認識的人來來走走,每一段關係都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充滿變數。


你可能也會發現,不管是什麼圈子,咋都是五的倍數呢?完美得有點不真實。


對此鄧巴本人的解釋是:


「咱也不知道啊,數據就是這麼得出來的~」


(老爺子還說過:「人好像都得死後才好讓別人拿他的名字命名什麼東西」,然而鄧巴數字在他還活蹦亂跳的時候出現了)



不過150這個數字的確是鄧巴在人和靈長類動物身上長期實驗得出來的一個較為穩定的參照值。目前鄧巴數字不僅是心理學上的重要模型,更是被運用在很多社交媒體軟體的開發上,用來估測用戶的社交網絡範圍。


鄧巴數字這個概念也自然遭到過不少質疑——畢竟用純粹的數字去描述複雜的社交不可能做到完全準確。這些數字會被不同人的性格、社交圈以及文化背景所影響。但鄧巴數字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但它作為一個參照物,提供給我們的是一個更好理解且衡量人際交往的機會。一個確切數字的提出意味著社交圈的本質是有限的,而不同感情級別的圈子在大小上也自然會有不同的差異,感情越深花費的精力就會越多,相應的圈子就會越小。泛泛地交友自然會有更大的範圍去嘗試。


心理學上一些代表性數字的提出往往都有著比它代表的數值更深的象徵含義,比如社交關係中的鄧巴數字,又比如短期記憶力裡的7±2法則。它們可能真的會做出準確的預測,也可能只會適用於特定的情況。但是它們的背後也一定隱藏著更多經久不衰的行為原則。


今天,你的好友列表又增了多少呢?






相關焦點

  • 神秘的鄧巴數字:你到底有多少朋友?
    鄧巴在坦尚尼亞長大,父親是一位電氣工程師。鄧巴在十幾歲的時候喜歡在海邊潛水,還曾開車到叢林裡獵殺大象。上世紀70年代初,鄧巴是一名研究生,當時他的研究興趣並非人類的友誼,而是獅尾狒的社交生活,這一猴科動物唯一的棲息地是在衣索比亞高原,它們與狒狒是近親。在鄧巴冗長的講述中,他的嘴角有時會泛出一絲冷冷的淺笑。
  • 神奇的鄧巴數字150 紅知乎
    鄧巴與人類學家拉塞爾·希爾(Russell Hill)研究發現,人們約四分之一的卡片寄給了親人,近三分之二給朋友,8%給同事。不過,最主要的研究發現是這樣一個數字:以一個人寄出的全部卡片為例,所有收到賀卡的家庭的人口總和平均為153.5人,也就是150人左右。這一數字與鄧巴的預測十分吻合。
  • 鄧巴數字:如何建立自己的安全世界
    比如人體溫度降至零度以下時,組織會結冰,細胞會被摧毀;噪聲超過175分貝時,人類的大腦皮層、內臟器官嚴重受損,無法生存;人類堅持不睡覺的極限是264小時;嚴格斷水的極限是3天 … 這些數字都像是一個個的極限邊際,人類無論如何都無法超越在社交上人類也有一個極限,這就是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150定律(Rule of 150),也叫做鄧巴數字
  • 神奇的鄧巴數字:告訴你朋友圈的秘密
    神奇的鄧巴數字:告訴你朋友圈的秘密 文/季龍妹
  • 鄧巴數字,從社會學看公司管理,「人數」才是決定管理的核心
    01鄧巴數字的社會學意義鄧巴指出,由於人的大腦新皮層大小有限,提供的認知能力只能使一個人維持與大約150個人的穩定人際關係,這一數字是人們擁有的、與自己有私人關係的朋友數量。值得注意的是,在鄧巴數字中,我們的這四個層級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時間和我們的社交圈層變化而變化。正是這樣,這也解釋了為何有的人一天忙於工作從來不與朋友聊天交談;還有的人每天銷售應付陪客戶應酬等等,這些人在本質上他們都是遵循著鄧巴數字的。
  • 朋友圈,不但需要沉澱,還需要學習鄧巴數字理論
    希臘哲學家德謨克裡特曾說:「很多顯得像朋友的人其實不一定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倒並不顯得像朋友。」通過這句話我想起了著名社會學家MarkGranovetter,曾經做過一個關於朋友的研究,其中一個話題是關於找工作。
  • 讓「鄧巴定律」來告訴你,人的一生可以交多少朋友?
    鄧巴收集了38隻靈長類動物的數據,狒狒的平均種群規模只有50隻左右,這意味著狒狒只夠維持50隻「猴脈」。而人類的種群大小則是多少呢?鄧巴的估計是148。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1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平均每個村落——約150人。1086年,徵服者威廉一世計算了英國村莊的平均數量——大約150個。
  • 利用鄧巴數字原理,擴展認識男人的渠道,為脫單指定一個好戰略
    第二,根據鄧巴數字的極限150人,設定為自己結交異性的人數標準,每周約會相親的人數定位硬性指標給大家一個公式,你先設想一下,你想在多長時間裡脫單,比如說一年,那麼也就用150÷12,然後得出12這個數字,然後意思就是你必須一周安排三次和單身男性約會的機會。
  • 心理學150定律:你一生會結交多少朋友,從出生那一刻就確定了
    但無論交幾個朋友,想要獲得心理和靈魂的滿足,這幾種朋友是一定要交的—— 01. 誠信的朋友 02. 有上進心的朋友 03. 能指出自己錯誤並提攜自己的朋友 04.
  • 商論|組織數量與鄧巴數字
    人類學家鄧巴通過研究,提出了一組數字,比如一個人可能有5個親密好友,有15個左右較好的朋友,有50個左右普通的朋友,有150個左右的交際網絡。在對應的某個關係程度,如果超過了那麼多數量,就很難有效地維持這種關係網。就可以說關係的親密程度與連接數量是呈反比例的。通過對鄧巴數字和人類組織的研究,可以來指導人類組織的打造。
  • 六度空間理論與鄧巴數字
    該理論認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1967年,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從堪薩斯州威奇塔市招募到一批志願者,請他們郵寄一個信函,收信人是麻薩諸塞州劍橋市某指定地點的股票經紀人。
  • 人的一生可以交多少朋友呢,著名的「鄧巴定律」可以完美解釋
    鄧巴的估計是148。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1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平均每個村落——約150人。1086年,徵服者威廉一世計算了英國村莊的平均數量——大約150個。鄧巴此前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新皮層的大小是有限的,它所提供的認知能力只能使一個人與大約150人維持穩定的人際關係。也就是說,人們的朋友圈不會超過150個。
  •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可以交超過150個以上的朋友嗎?
    在網際網路普及以前,由於個人所接觸的他人數量非常有限,從同學到同事,從家人到因共同愛好聚集的朋友,鄧巴的150人理論能夠很貼切地解釋社群的規模和效應。如今,社會關係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微信好友、微信群,乃至朋友圈的互動裡。微信5000人的上限也顯然打破了鄧巴數理論,似乎從來沒有一個時代,我們能夠輕易接觸到這麼多的人。
  • 人到底能有多少個朋友?鄧巴數,新皮質,社會動物.
    舉個例子:靈長類動物裡新皮質最小的狐猴的圈子人(猴?)數:9長鼻猴:14當然,我們很難證明這個理論。不但因為我們並不給對方擇蝨子,更是因為人類之間的關係也並非像其他社會動物那麼直截了當。我們有很熟但是很討厭的同事、不熟但是不得不巴結的老闆、很欣賞卻無法做朋友的同學...就算是密友之間,也有些是你能無話不談的、有些要選擇性談心。所以,這個數字實在很難統計。不過,新石器時代的村莊、古羅馬帝國的軍隊都差不多是150人。
  • 這是一個神奇的數字,又是證明你能力的數字
    「150」這麼神奇地出現了,告訴我們什麼呢?這裡要介紹的就是150定律,即「鄧巴數」。鄧巴數是由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的。定律說的是人類大腦皮層有限,其中能開發的認知能力讓人只能與148人保持穩定的關係, 這一數字是人們能接觸的私人朋友數量。148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因此鄧巴數也被叫做150定律。也就是說,人們可能擁有150名好友,甚至更多社交網站的「好友」,但只維持與現實生活中大約150個人的「內部圈子」。
  • 《人類簡史》6:認知革命,突破鄧巴數字的智人!
    消失的文明隨風沙飄散,你快看,他們死而無憾。如同是歌曲《智人》的rap結語,大約七萬年前,智人第二次走出非洲,正式徵服了世界。在大約到3萬年期間,船隻,油燈,弓箭,針線,相繼被發明出來,也有了確切的證據表明出現了宗教,商業和社會分層。
  • 25個地方+150個朋友 你的社交圈比想像小
    25個地方+150個朋友你的社交圈比想像小  你可能覺得不相信,同學聚餐、社交派對、球友小賽……隨便哪個聚會都能碰到少則十幾、多則幾十人,社交圈子怎麼可能只有150個朋友呢,微信聯繫人隨便劃拉劃拉也有成百上千號人了吧。
  • 神奇的鄧巴數告訴你,你為什麼經營不好社群?
    上面頻繁出現的神奇數字「150」,到底是什麼?意味著什麼? 這就是「鄧巴數」,即150定律(Rule Of 150)。 鄧巴數是由哈佛大學人類學家 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的。
  • 你不知道的事:你的大腦是你的朋友嗎?
    簡單的說就是你所交往的朋友數量會局限在150這個數字上,是不是很不可思議?這其實是由大腦中的新皮質大小決定的。7大腦運轉能給你帶來快樂大腦其實希望你多幹活,而不是多休息。在生活中,不上班在家呆久了,人會有焦慮不安的感覺。
  • 尋找下一個有煙火氣 有朋友的「朋友圈」
    在Facebook上你可以把海量用戶加為朋友,而Path則故意限制了你的朋友數量。在Path首次推出時,它限制你只能加50個朋友,後來這一限制遵循「鄧巴數字」,增加至150。在2012年的西南偏南(SXSW)大會上,Path執行長Dave Morin表示:我們希望你跟合適的150人保持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