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有許多無法超越的極限。比如人體溫度降至零度以下時,組織會結冰,細胞會被摧毀;噪聲超過175分貝時,人類的大腦皮層、內臟器官嚴重受損,無法生存;人類堅持不睡覺的極限是264小時;嚴格斷水的極限是3天 …
這些數字都像是一個個的極限邊際,人類無論如何都無法超越
在社交上人類也有一個極限,這就是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150定律(Rule of 150),也叫做鄧巴數字。
1,什麼是鄧巴數字?
大腦皮層決定人的認知能力,而社交需要認知能力,人類的大腦皮層大小有限,所以社交能力有限。鄧巴首次指出靈長類腦容量與平均社群規模存在相關性。而人類的腦容量(CR)代入公式
估算出人類能夠維持的社交網絡大小N為148人,四捨五入後就是150.
其實「鄧巴數字」是一系列數字範疇
而在之後的諸多研究中,表明不論是何種文化及語言,是否使用諸如網際網路等現代工具,人類會有一個
5-7人的最核心的親密交往圈,
15-21人的深入交往的親朋好友圈(這些人的離世能夠給你帶來身心上的重創)
35-50人的交際圈,
但人類大腦皮層窮盡極限能提供的認知極限,只能維持其擁有大約150個有私人關係聯繫的朋友數量。(注意這裡定義的朋友是一年中至少聯繫一次的人)
而且人類學家在研究至今尚存的狩獵採集型社會時發現,一個宗族通常有150名成員。縱觀西方軍事史,最小作戰單位「連」通常約有150人。以Gore-Tex等創新產品著稱的材料生產企業戈爾公司(W.L.Gore&Associates)也擁有類似的辦公架構。當一個分支機構的員工超過150名時,戈爾公司就會將他們一分為二,再建一家新的辦公室。
2,Why 150?
一,人類認知能力的局限
儘管再增加一百多的朋友看起來不是很大的數字,但兩兩關係的數量卻可以非常龐大,而且隨著人數增長,關係數量將指數式的膨脹,所以儘管我們的大腦已經比黑猩猩大了三四倍,也很難處理更龐大的關係網絡和交往歷史了;況且,社會關係只是我們面臨的諸多認知任務之一,雖然對人類來說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類。
二,社交網絡中的信息交流效率
如果一個人經營的社交網絡人數超過了150人,那麼就會阻礙信息的順暢傳達。
例如每天平均花5分鐘和一個人交流,如果想和150人維持日常交際互動,那就需要花12.5小時,而若是想與更多人交往,則在一定程度上會讓人在交流過程中心不在焉,從而使得溝通變得低效。
3,鄧巴數字VS網絡時代
一篇發表於2011年的論文顯示,Twitter用戶經常進行互動的好友人數平均在100到200人之間。雖然Facebook允許用戶擁有多達5000名好友,但一般用戶的好友人數為190人。雖然這個數字高於150人,但這屬於誤差範圍之內。
研究還發現,女性更擅長在社交網站上「維持」好友,女性更擅長通過與他人交流來維持關係,女性用戶的平均好友人數多於男性用戶。
平均擁有120個好友的男性,一般只會與其中7位好友,通過在圖片、狀態信息或留言板上留言進行響應。女性用戶則明顯更善於交際,她們通常會給10位好友留言。男性用戶一般只與4位好友利用電子郵件或聊天來進行交流,而女性用戶進行此類交流的好友人數是6位。
對於擁有500個朋友的Facebook用戶來說,這些數字會相對較高,但也並非很多。擁有500個朋友的男性用戶只會給其中17位好友留言,女性用戶會給26位好友留言。男性用戶會與10個好友通過電子郵件或聊天進行交流,而女性進行此類交流的好友人數是16個。
因此,表面上看每個個體在社交網絡的好友量相差成百上千倍,但他們只與其中一小部人聯繫。人們可能更有效的宣傳自己,但一如既往,他們仍然只擁有同樣少量的親密朋友。
4,如何用鄧巴數字建立自己的安全世界
最外層:點頭之交(72+人)
他們可能是你的客戶、同事、快遞、餐廳的服務員、旅行團的隊員等等。
中間層:你們會彼此分享一些非常基本的信息(35-50人)
他們可能是你工作中有交接的同事,你的直屬領導,我們互動是因為他人職位或者我們職位的需要。他們讓你看到的所有一切都是他們完美的部分。你們從不或很少談論生活中的真正的挑戰或真正在意的東西。你們常聊的話題僅限於談論新聞、體育和天氣的範圍,並且我們永遠不會指望從他們那裡尋得幫助。
朋友層:你們有一定的感情連結 (15-21人)
這段友情可能始於分享意見和感受。彼此之間就算是交換完全相左的觀點也感到自在安全,而不再僅僅討論一些例行公事。開始了解同事、供應商、客戶和其他專業合作夥伴,開始了解他們的為人,即使不一定同意他們的所有意見。也會分享關於自己的個人信息—想法和感受,這個時候你們不再僅在工作或正式場合見面,開始有了私人生活方面的交集。
核心層:彼此有著共同的利益、目標、信念和理想(5-7人)
你們可能彼此有著共同的利益、目標、信念和理想。還學會了在衝突中一起進步,相比較於利益,對你來說這段關係本身的價值更高更重要,當然也更具脆弱性和開放性。你們可以傾訴諸多私密,或和這種關係的朋友討論私人的敏感的事情。你們已經超越了決定是否喜歡對方、是否將對方作為朋友的階段,你們在尋求途徑發展更長遠的關係,或是很期待維繫更密切的聯繫
如果在這一層中,能有一位能給予你無條件積極關懷,那麼你人生的幸福感會極大地提高,他/她可以是你的朋友,家人或愛人。它是基於一種共享的換位思考的關係——對對方需求的直觀認識,即使是那些沒有明示的需求。我們會「感覺」另一個人的精神狀態。
一,
150定律還告訴我們,每一個人身後,大致有150名親朋好友。如果贏得了一個人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150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得罪了一個人,也就意味著得罪了150個人。
二,
由於我們的認知限制,如果我們認識了新的好友,那麼原來的好友中,有一位便會離開原來的位置。相反的,如果由於某些原因,某個圈層的朋友減少,那麼就需要相應的補充。
三,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不需要經營150外的社交,150外的人是我們的弱聯接,代表了我們的影響力,但真正影響我們對世界的安全感和生活的幸福感的人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麼多,在某些情況下,更談不上與世界為敵或改變世界。無論你覺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或理念有多麼地特別,以世界人口的大基數,你總能找到自己的同類,想要讓自己過得幸福及安全,我們要做的便是找到能堅定地支持我們的5-7人,能與我們分享生活的15-21人,能友好相處的35-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