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鄧巴數字:告訴你朋友圈的秘密
文/季龍妹
網絡時代,新春佳節,最熱鬧的恐怕是手機微信了。從小年夜一直到初五,朋友圈內各種新年賀歲信息幾乎爆滿手機微屏,傳遞著親情和友情,但同時也讓你應接不暇,回復到手酸……。
都說多個朋友多條路,都說朋友多多益善,然而,當你的朋友圈不斷日積月累擴大,當你為幾百上千個點讚而自得時,我要告訴你,你的朋友圈其實是有限的,這時候,你更應該關注和管理你朋友圈的層次和質量。
微信設計者張曉龍當年在設計微信時,對於添加好友的上限設計是5000人,也就是說,超過5000人,你的朋友圈再也不能添加進新朋友了。其實,我們的朋友圈根本不用到達這個技術極限。有一個叫鄧巴的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他通過對歐洲3500萬個用戶的通話的統計,統計了這3000多萬個用戶的60億次通話,來研究一個人和其他用戶之間的互動和親密程度,到底有多少人可以被稱為是朋友。結果他發現,人類的行為及智力允許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他的研究顯示,人的大腦皮層提供的認知能力只能使一個人與大概150個人擁有穩定人際關係,人們通常還能記住不少人的相貌和名字,但對對方的了解很有限,無法通過調整自身的行為來促進雙方的關係。鄧巴教授同時還發現,一個人與這150個所謂的朋友形成的社交圈也不是一個平均的狀態,這個社交圈一般可以分成四個層次。最親密的層次是,一個人會有四個最親密的知己,往往是親戚。再往外一層是十一個人,接下來分別是三十個人,和129個人。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情感親密度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是分層分布的。這個研究被稱為鄧巴定律。
人的欲望,包括交友欲望,傾向於無限。鄧巴數字的現實意義,在於有效阻遏了我們交友的數量追求而轉向交友的層次和質量,從而自覺地管理我們的朋友圈。
鄧巴的神奇數字,讓我們懂得朋友圈的資源是其實是有限的,決不能「拉進籃子裡就是菜」,你的身邊只有150個左右的席位,你應該審慎交友,把席位留給你認為值得的,能夠給你帶來正面影響的益友,並及時調整,同時劃出層次,使你的朋友圈成為一個社交學習系統而充滿活力。
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們每天會遇到很多的人,和這些人的交往就構成了我們的生命活動,也佔用了我們生命大部分的時間。按照鄧巴理論中的四層圈所形成的親密社交關係,決定了我們生命的質量和知識的質量。管理好我們的朋友圈,也就是管理好我們自身的生命和時間。
現實中,我們要與很多人打交道,為了維持朋友關係,要花費很多時間,點讚、回復等等。中國有兩句哲言,一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講的是同志同道的社交關係;另一句是「君子和而不同」,講的是和諧中的獨立與個性,我們是否按此原則,像灑掃庭除那樣,每年新春,在朋友圈中也來個優化升級,也來個斷、舍、離!此可謂社交中的微言大義。
季龍妹介紹
上海心靈花園首席心理諮詢師
首席兒童青少年和婚姻情感心理諮詢師
知名電視媒體心理支持諮詢師
新民晚報、現代家庭、環球時報等心理支持諮詢師
特長:兒童青少年、婚姻情感、職業規劃、驚恐失眠強迫恐懼抑鬱等疑難神經症的心理諮詢
往期相關文章:
春節長假來了,讓淘潛和羅梭告訴你休息的真義
吳秀波出軌門:紅綃帳裡,儂本無情
為什麼難弄的孩子往往更有出息?
缺乏逆商,你的人生將不堪一擊
送孩子出國留學,楊振寧和俞敏洪誰更靠譜?
「自閉症」悲劇:有一種傷害叫無知!
「洪荒少女」的自虐傾向不值得鼓勵
「弒母男孩」為什麼不能放歸校園?
管教孩子,不值得用生命去冒險
國際學校,並不是你想像的「教育天堂」
語境和情境:導致俞敏洪犯錯的「女性情結」
高曉松的「北歐天堂」,為什麼救不了你的抑鬱?
博士夫妻因學術分歧分手?奇葩理由背後的婚姻真相
金庸,唯美愛情的浪漫和遺憾
因愛生恨:不該採擷的血色玫瑰
為什麼大愛能趕走抑鬱的「黑狗」?
你以為的「房鬧」,其實也是心理病
臧天朔:一個「硬漢」的最後時光
上海心靈花園心理諮詢中心【原創】文章,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文章出處,謝謝!
▽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閱讀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