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時我聞)社群電商實戰之150定律

2020-12-05 百家號

今天我們來說說社群電商,微商中的三大理論基礎中的最後一個理論--150定律。也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他由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

鄧巴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研究發現並推斷出:人類智力最大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也就是人類的社交人數上限為150人,而精確交往,並可能深入跟蹤交往的人數只有20人左右。

很多人在微商和社交電商的時候,第一想到的就是如何將自己的個人微信加滿5000人,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行為。不要說現在你想加滿5000人很難度,就算你加滿5000人你能和全部的人都產生穩定的社交關係嗎?

150定律告訴我們,人的大腦新皮層大小有限,提供的認知能力只能使一個人維持與大約150個人的穩定人際關係,這一數字是人們擁有的、與自己有私人關係的朋友數量。

你就是有可能擁有5000名朋友圈好友,但你的認知能力只維持與現實生活中大約150個人的「內部圈子」。內部圈子好友是指你每年至少和他們聯繫一次的人。社交的幸福感主要來自社交的質量而不是數量,也是來自於溝通的深度而不是頻率。

鄧巴數字理論我們現在將它作為微商,社交電商等sns的基礎理論。它還啟發我們,每一個人身後,大致有150名親朋好友。如果贏得了一個人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150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得罪了一個人,也就意味著得罪了150 個人。

所以我們要看到社交網絡,微信給了我們新的聯繫方式,卻未必給我們最好的交流;拉近了人人之間的距離,卻未必增加我們的親密關係;雖然它還激發了我們社交的天性,但也可能磨平了我們溝通的能力。

不要讓技術令你的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扁平和膚淺。人所以成為人而區別於動物,是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我們有靈性,靈魂。我們社交中需要人性的溫度和溫暖,需要讓人性的光輝和潛力在社群中得到伸張和展現。

社群電商的原意,不是一個QQ群,一個微信群,而是一群有共同愛好,共同興趣的人組織在一起,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為了美好生活,為了人,生活,靈性,靈魂的豐盛而奮鬥而努力。這才是真正的社群。

相關焦點

  • 微信群的「150定律」,讓社群更活躍的精準結構
    就微信群營銷來說,讓社群擁有更活躍、更精準的營銷引流結構,「150定律」非常適用。假設,一個微信群的最佳人數設定在150人,當然,前提這150人是相互了解、有著緊密社交聯繫的,那麼,「150定律」下的微信群營銷,就可以通過這「150」人分批次做小規模的線下活動,產生更多的「150人」。在微信好友列表中,往往好友數幾百上千,但經常聯繫的卻很少(但很穩定)。
  • 哪些人更有潛力做社群?做社群有3個特點
    有個網友留言給我一個問題,問題是什麼樣的人比較容易做社群,或者說做社群有什麼特點?其實小蚱蜢之前還沒有總結過這個問題,今天就給大家總結一下這兩個問題,社群劃分的特點可以說是有三個。1、情感依賴情感的依賴,也可以說是解決情緒一類社群。
  • 什麼是社交電商?社交電商的本質是社交裂變,降維打擊!
    有人說,什麼是社交電商?未來社交電商是否會是一個趨勢?社交電商,社群電商,社區電商,有什麼區別?社交電商基於社交媒介和社交關係低成本獲客,最終實現商業變現的電商模式(拼團,內容分享、分銷社區團購);社交電商是指將關注、分享、溝通、討論、互動等社交化的元素應用於電子商務交易過程的現象。
  • 2020悅嘉麗持續深耕社群電商平臺 帶領女創一路「星風作浪」
    「星風作浪的姐姐」 今夏燃啟專注女性社群電商平臺 賦能綻放精彩人生作為與萬千女性共享美麗、時尚、健康與成長的前沿平臺,悅嘉麗擁有20年夯實積澱的美業背景,具有強大的運營能力與豐富的高端渠道資源,坐享[comfort
  • 疫情之下,對社群營銷的再認識
    營銷專家施煒老師提出了一個三度空間的劃分,我認為從營銷的角度看,三度空間的劃分對營銷來講具有更現實的價值與意義。三度空間就是把現在的空間、市場劃分為三個空間、三個市場:線下、線上、社群。也或者講是把社群從線上空間、市場中單獨給分離了出來。我認為:這種劃分對營銷來講更有現實價值。從營銷來講,一方面要找到人,同時還要特別關注的是與人的關係。
  • 社群拼團日均十萬訂單是怎麼煉成的
    我相信到年底,至少要達到1萬+這麼一個規模,那對很多的微商來講、很多的品牌方來講,我覺得會有幾個機會:1.對品牌方而言,其實還可以轉型一下,比如說我是賣口紅的,我可以讓代理賣口紅的同時,順便再賣些其他產品,那說白了就是,傳統微商是拿一個產品賣給1000個人,而這種社群拼團就是拿
  • 社群營銷:你不得不知社群的5個核心特徵
    作者:小蚱蜢簡介:8年網際網路營銷實戰經驗,樂於為大家分享實戰經驗。尋找網際網路營銷同行交流經驗提升自我。精力有限,不賣課程,不付費學習,單純以網際網路交流為主,所有文章純屬本人實戰及見解,歡迎大家留言互相學習。
  • 利用社群3個月裂變550萬店長,她到底了用了什麼靈湯妙藥?
    首先非常感謝帥氣的方總能夠邀請我來到這樣一個場合。在此也特別感謝紐西之迷,因為拼多多好貨內購項目推出以來,紐西之謎的產品給我們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一百個點讚。1從0到1成為優秀操盤手做好重要的一步——社群作為社交電商的一個操盤手,現在我主要是負責拼多多好貨內購這個項目。
  • 六種社群類型的差異化分析
    編輯導語:很多人對社群的理解就是建個群,在裡面發發群公告、吹吹水、發發紅包活躍一下氣氛,而這不是社群。社群分為很多種,面對不同的社群,運營方法是不一樣的,最終達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社群運營要有針對性。接下來,本文作者就為我們分析了六種社群類型的差異化,看看該如何「對症下藥。」
  • 神奇的鄧巴數字——150定律(Rule Of 150)
    鄧巴指出靈長類腦容量與平均社群規模存在相關性,將人類的腦容量(CR)代入公式:Log10(N)=0.093+3.389Log10(CR),可以估算出人類能夠維持的社交網絡大小N為148人。羅賓·鄧巴讓一些居住在大都市的人們列出一張與其交往的所有人的名單,結果他們名單上的人數大約都在150名。之後的諸多研究也表明,不論是何種文化及語言,是否使用諸如網際網路等現代工具,每個人能夠維持的社交關係是150人左右。
  • 150定律
    150定律,即著名的「鄧巴數字」。該定律由羅賓·鄧巴指出,他認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羅賓·鄧巴是英國牛津大學的一名人類學家,他是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出該定律。鄧巴發現,「好友」上千的社交網站用戶與「好友」較少的用戶實際交流的「好友」數量並無明顯差別。
  • 讀《社群的進化》
    參考猴子和猿類,人類社群的規模大概是150人——也就是人類能擁有的關係數量的上限,這一數字已經被冠以「鄧巴數」之名。本書作者是鄧巴,是像赫胥黎一樣的達爾文進化論的忠實擁篤 ,本書都是基於對猴子、猿類以及人類社會交往活動的觀察,得出的人類社群規律
  • 做社群有哪幾種模式?微信群機器人如何參與其中?
    網際網路火了,有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火了;有AI+;社群火了,那我們就社群+  而且從目前來看,社群+ 模式好像確實還做出了不少成績,社群+品牌有了微商,社群+電商有了社群電商,社群+教育有社群教育,社群還能夠「+」什麼,需要大家去結合自己的行業去腦洞了,目前微信群機器人小編還看到了大家在探索社群+醫療,社群+媒體,社群+汽車...
  • 傑弗裡第二講:用梅特卡夫定律驗證社區團購之路
    在2018年,在品牌零售商在聚焦如何在下沉市場分一塊「蛋糕」之時,社區團購模式已經悄然佔據市場份額,呈現「井噴」式的現象,S2B2C模式頓時獲得投資者的青睞,巨頭也紛紛開始布局整個社區團購市場。井噴式的中國社區團購路中國的零售市場,隨著傳統電商紅利的消失,行業者們紛紛轉向瞄著流量紅利巨大的微信帝國,2018年隨著拼多多的上市及社交電商的火熱,無一暗示著行業人士是時候參一腳了,而社區模式下的社區團購也在這個時候逐漸脫穎而出,成為資本的新寵。
  • 150定律_鳳凰網
    150定律,即著名的「鄧巴數字」。該定律由羅賓·鄧巴指出,他認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羅賓·鄧巴是英國牛津大學的一名人類學家,他是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出該定律。鄧巴發現,「好友」上千的社交網站用戶與「好友」較少的用戶實際交流的「好友」數量並無明顯差別。
  • 微信機器人小U管家提醒,社群不等於微信群
    微信群不活躍的6個症狀 碎片化,時間是固定的,但是支配時間的人卻是在按照自己的工作、生活調配自己的時間佔比,總會因為一些原因不能及時的在線與社群保持連接,也總會因為手機裡的群一大堆取關了一大批微信群管家而不能及時獲取信息;甚至慢慢的養成了一種邊工作邊看手機、邊走路邊聽分享的習慣
  • 社群就是數字世界的國家 小U管家是管理者
    社群就是數字世界的國家,數字資產,數字貨幣的根基也在於社群。 再次說明我們所說的「社群」,絕不是網際網路產品形態上的「qq群」「微信群管家」這樣。而社群則不一樣,社群的成員之間因為擁有較強的關係,社群本身擁有靈魂。這些強勁的關係網絡讓一個1萬人的社群所煥發出來的能量和生命力遠遠超過十萬,百萬,甚至用戶規模更大的網際網路產品。
  • 私域電商是偽命題?掌握這個運營邏輯將跑贏社交電商20年
    前幾年,以微商形態為主導的社交電商,每個人都是創業者,但創業是個不確定性收入,國家不會鼓勵不確定性收入大規模發展,因為確定收入才是穩民生之本。政府主要保障的是就業率而不是創業率,創業畢竟是少數人能做的事情,人人能創業其實是個偽命題,但是大眾線上就業是個真命題,社交電商行業未來發展會往這個方向走。
  • 潛伏在小區團購群裡快一年的我,終於發現了這群人的秘密
    去年2月底的某一天,我戴著口罩去小區外面拿網上買的菜,突然被門口小賣部的老闆叫住,讓我加入他組的小區買菜群,說是可以直接在群裡訂菜第二天去他那裡取。作為一個圖方便的「消費者」和一個對新業態抱有好奇心的「零售人」,我很樂意加入這樣的群看看這是一個怎樣的生意模式,但萬萬沒想到自己就這樣踩進了一個新的「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