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逃不過鄧巴數字 社交網絡也一樣?

2020-12-05 第一財經

編者按:本文轉自《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作者為Drake Bennett。「鄧巴數字」是一組衡量社交關係的數字,為牛津大學教授羅賓·鄧巴所提出。作為一名學者,鄧巴如今卻在矽谷聲名鵲起,軟體工程師和設計者紛紛將他們的想法建立在鄧巴數字之上。如Path創始人莫林就認為,人類逃不出鄧巴數字,其每個人最多只能添加150名好友的規則,就來源於此。

何謂鄧巴數字

差不多十年前,進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開始研究英國人寄聖誕卡的習慣。在鄧巴做研究的那個年代,社交網絡尚未誕生,他希望找到一個辦法衡量人們的社交關係。鄧巴感興趣的不僅僅是研究對象認識多少人,他還想知道每個人真正在乎多少人。他認為,探尋這種情感紐帶的最佳方式就是研究聖誕卡。畢竟送卡片是種投資:你必須知道郵寄地址,去買卡,得寫上幾句、買郵票、然後寄出去。大多數人都不會願意為無足輕重的人這樣費心費力。

鄧巴與人類學家拉塞爾·希爾(Russell Hill)研究發現,人們約四分之一的卡片寄給了親人,近三分之二給朋友,8%給同事。不過,最主要的研究發現是這樣一個數字:以一個人寄出的全部卡片為例,所有收到賀卡的家庭的人口總和平均為153.5人,也就是150人左右。

這一數字與鄧巴的預測十分吻合。在過去二十年中,鄧巴發現,以150人組成的團體隨處可見。人類學家在研究至今尚存的狩獵採集型社會時發現,一個宗族通常有150名成員。縱觀西方軍事史,最小作戰單位「連」通常約有150人。以Gore-Tex等創新產品著稱的材料生產企業戈爾公司(W.L.Gore&Associates)也擁有類似的辦公架構。當一個分支機構的員工超過150名時,戈爾公司就會將他們一分為二,再建一家新的辦公室。

在鄧巴看來,原因很簡單:就像人類無法在水下呼吸、兩秒半內跑不完百米、用肉眼看不到微波那樣,大多數人最多只能與150人建立起實質關係,不可能比這個數字多出太多。

社交網絡時代:鄧巴在矽谷名聲鵲起

雖然鄧巴一直是位頗具影響力的學者,但如今他卻在一個特殊群體中聲名鵲起——開發社交網絡的矽谷程式設計師。Facebook以及Asana和Path等科技公司都試圖將人們在真實世界中的社交關係移植到網絡空間並將其擴大,此時鄧巴的研究觀點經常得以引用。軟體工程師和設計者紛紛將他們的想法建立在所謂的鄧巴數字(Dunbar’s Number)之上。

成立於2010年的Path是一家以移動方式提供圖片分享和消息服務的公司,它顯然是運用了鄧巴理論——它設定每個用戶至多擁有150名好友。Path聯合創始人、執行長戴維·莫林(Dave Morin)說:

「鄧巴的研究表明,無論科技怎樣進步,我們終歸都只是人,都逃不開人類的極限。」

對莫林來說,鄧巴堅持的人際關係上限論對Facebook等社交網絡的理念構成了挑戰,在Facebook上,你可以擁有數千名好友。鄧巴的研究幫助社交媒體設計師們在有關設計技術能否擴容個人社交空間的辯論中釐清了頭緒。正如鄧巴所說:「問題在於,從通常意義上來講,數位技術能否讓人們在維繫老朋友的同時,結交新朋友,從而擴大整個社交圈子。答案似乎是一個響亮的『不』字,至少現在看來是這樣。」

「鄧巴數字」實際上是一系列數字範疇

莫林說,單獨拿出一個鄧巴數字可能會造成誤解。鄧巴實際上給出的是一系列數字範疇,限制了人際圈子的無限擴大。最核心的圈子可能有三五人,是最親密的朋友。然後是12到15人,這些人去世的噩耗會帶來重創。然後是50人,鄧巴在所著《你需要多少朋友?》一書中寫道:「50人通常是大洋洲和非洲土著居民等狩獵採集型社會中,集體在外過夜的人數規模。」至於150人之外則有一些更大的圈子:舉例來說,狩獵採集型社會的部落平均有1500人,他們講同樣的語言或方言。鄧巴通過調查和人種學研究發現,這些數字大約以三的倍數增長,至於原因,他也不是很清楚。

大腦的大小也與族群規模有關

在科學界,靈長目動物為什麼擁有這麼大的腦袋一直是個難解之謎。大腦袋對能量的需求很高,而且要好幾年才能發育成熟,此外,保護大腦的頭骨變大也令分娩過程更危險。

鄧巴在《人類進化雜誌》上撰文指出,靈長目動物之所以進化出更大的腦組織,是為了解決社會化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集體生活雖然好處很多,最明顯的是可以更好地抵禦掠食者,但是族群成員相處也並非易事,要圍繞食物和配偶展開競爭。它們要抵禦一些族群成員的恐嚇和欺騙,同時還要恐嚇和欺騙另外一些成員。

鄧巴解釋說:「群體生活是解決特定生態問題的適應性手段,這對社會型動物來說都一樣,對靈長目來說尤其如此。但群體生活本身卻引發了一系列問題,比如社會契約難題:有些成員會在你剛剛找到食物時就把它偷走。」 隨著群體規模擴大,需要處理的信息量也大得令人頭疼。在一個有五位成員的群體中,成員間共有十組雙邊關係;在20個成員的團體中,雙邊關係數量上升到190組;50個成員的團體則升至1225組。這樣的社交生活需要強大的大腦。

鄧巴在1992年的論文中指出,大腦皮層越大,它們所能應付的群體規模也就越大。與此同時,即便是最聰明的靈長目動物——人類,也不具備在一個無限大的群體中所應擁有的處理能力。為了預測人類群體的規模上限,鄧巴將人類大腦皮層的佔比數據納入圖形進行分析,得出的數字是:147.8人。

爭論

以人類學家和大腦研究科學家為首的其他人則對鄧巴的觀點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鄧巴的理論或許沒有充分考慮到推動人類大腦增大的其他因素,比如說我們的先祖必須要以更有效的方式去尋找食物,或是必須在動植物的防禦機制面前更勝一籌。

生物學家雷德爾指出:「來自生態環境的壓力,例如躲避捕食動物、尋找食物和棲身之所,都需要人類祖先做出決策。我認為這些因素在人類大腦的發展進化方面也發揮了作用。」

此外,當莫林還在Facebook工作時,他曾與公司創始人之一達斯汀·莫斯科維茨(Dustin Moskovitz)探討過行為科學。2008年,莫斯科維茨另立門戶,成立了Asana公司。這家公司提供的任務管理軟體旨在改善團隊合作。Path將自身置於鄧巴所描述的社交邊界之內,而Asana則在尋求突破。

鄧巴對批評的回應

鄧巴已經習慣了針對其研究成果的批評,而且他也做出了回應。鄧巴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有能支持他觀點的數字。一篇發表於2011年的論文顯示,Twitter用戶經常進行互動的好友人數平均在100到200人之間。雖然Facebook允許用戶擁有多達5000名好友,但一般用戶的好友人數為190人。雖然這個數字高於150人,但鄧巴認為這屬於誤差範圍之內。

相關焦點

  • 警惕社交金融領域的「鄧巴數字」陷阱
    比如工行推出的具有社交、支付、資訊等功能於一體的移動金融服務平臺「融e聯」,在一年多內獲得了4626萬用戶,其群組聊天和掃碼支付功能正在不斷完善中。  社交的主體是人,而人的社交能力有著自身的極限。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Robin·Dunbar提出的著名的「鄧巴數字」理論認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關係的人數是148人。
  • 「鄧巴數字」真實嗎?
    鄧巴數字想想,有多久沒有和自己高中時最好的同學聯繫過了可是必須承認的是,社交生活又是必不可少的,怎麼辦呢?其實我們並那麼多的精力來維護和所有人的社交關係。對於這一點社會科學家已經得出了結論:我們大多數人只能維持大約150段關係。是不是比我們想像的要少多了!!鄧巴數字!
  • 漫談「鄧巴數字」
    說了半天還沒有提到「鄧巴數字」,既然以上啟示來自「鄧巴數字」,那就不得不說說什麼是「鄧巴數字」。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20世紀90年代根據社區調查推斷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即150定律(Rule Of 150)。羅賓·鄧巴認為:人類的社交人數上限為150人,精確交往深入跟蹤交往的人數為20人左右。
  • 鄧巴數字
    這三個數字也許可以告訴你,哪些是你最應該關注的人,哪裡是你能夠承受的社交上限。不要再認為瘋狂發名片和加微信的行為是一種社交,可能這僅僅是一種無效的自我安慰罷了。 人類逃不出的鄧巴數字:你的朋友最多150個?被吐槽過朋友太少的你,是時候拿出鄧巴數字捍衛自己了。      不多十年前,進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RobinDunbar)開始研究英國人寄聖誕卡的習慣。
  • 神奇的鄧巴數字——150定律(Rule Of 150)
    鄧巴指出靈長類腦容量與平均社群規模存在相關性,將人類的腦容量(CR)代入公式:Log10(N)=0.093+3.389Log10(CR),可以估算出人類能夠維持的社交網絡大小N為148人。「鄧巴圈」從生物學上來說,「鄧巴數字」體現著人類大腦對於關係的承載能力,當超過150個社交節點時,大腦皮層將會無法有效的覆蓋原有節點,導致部分節點流失,從而始終保持150節點範圍。
  • 巧用鄧巴數字,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不管是什麼時候,只要你遇到了困難他們都會盡力相助,反之也是一樣。這種關係是由血緣和親情決定的,很少有發生變故的可能。我們把這「10人」叫作人脈中不可變動的部分。20, 20在我們的人脈資源中代表跟你今年目標實現密切相關的人。我們每年都會有自己的工作計劃,每項計劃的實現背後都需要有若干人來相助,這些助你實現年度目標計劃的貴人,就是「20人」。150, 150人是你一生中能佔據你重要時間價值的人。
  • 由「鄧巴數字」引申,如何避免社交產品走上歧路?
    鄧巴數字:人類社交網絡的節點不會超過150個,即和你保持友好關係的人在150人以內。從生物學上來說,取決於人類大腦對於關係的承載能力,當超過150個節點時,大腦皮層將會無法有效的去覆蓋這些節點,導致部分節點流失,從而始終保持150節點範圍。
  • 由「鄧巴數字」引申,如何避免社交產品走上歧路?-虎嗅網
    鄧巴數字:人類社交網絡的節點不會超過150個,即和你保持友好關係的人在150人以內。從生物學上來說,取決於人類大腦對於關係的承載能力,當超過150個節點時,大腦皮層將會無法有效的去覆蓋這些節點,導致部分節點流失,從而始終保持150節點範圍。
  • 拆書悅讀|了解了這個算法,你才知道如何去平衡社交和精進!
    不過我並非贊同這種觀點,這並不是說我有多麼的與眾不同,而是覺得這種投入到社群或者學員身上的精時力完全是自己可以調控的。那麼如何來調控呢?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社群社交上保險,避免大量時間用於社群社交導致個人成本過高,這樣才能留出更多的時間用來精進自己!
  • 劉興亮|人的社交上限是150?這個定律過時沒?
    03在西方的社會學敘事體系中,人脈被稱作「社交網絡」。據此還發展出一套研究定律,最著名的就是150定律(Rule Of 150),即著名的「鄧巴數字」。羅賓·鄧巴曾表示,大腦認知能力限制了這個特別物種的個體社交網絡的規模。鄧巴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人類智力能夠容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就此他推斷,人通常有5個密友,15個左右的好朋友,大約50個普通朋友和150來個認識的人。
  • 黃磊對老狼的熱情和對其他嘉賓的尬笑,我們要有選擇的社交
    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提出過一個社交150定律。這個定律是根據猿猴智力和社交網絡推出的: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人類的社交人數上限為150人,精確交往深入跟蹤交往的人數為20人左右。
  • 為什麼說社交網絡紅海中會殺出Nike、喜茶一樣的品牌?
    從通訊到興趣交友,社交網絡的更迭 社交網絡的更迭也是沿著這個邏輯進行著演化。 首先是從無到有。社交聽起來很像愛與歸屬類的需求,但對於人類而言,建立連接是十分基礎的需求。
  • 25個地方+150個朋友 你的社交圈比想像小
    但是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我們的社交行為有特點可循,社交對象有一定限額,而且活動範圍也有限定數量——不管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你經常去的地方加起來也只有25個,能夠維持穩定關係的朋友也就150人。這不僅說明你的社交圈比你想像中要小,還表明了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社交規律。
  • 弱聯繫才是社交秘籍
    02「弱聯繫」的數量,決定了你人際關係網絡的廣度。「強聯繫」通常是指我們經常見面,交集比較多的的朋友、親戚、同事等等。這類人跟我們生活的圈子基本相同,所以能夠為我們提供的新資源也是比較有限的。我們再通過「鄧巴數字」來了解一下「弱聯繫」對我們人際關係網絡廣度的延伸。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羅賓·鄧巴做過的一項研究表明:受人類智力水平影響,每個人一生中只能擁有約150人的穩定社交人數。150之外的那些人,我們知道他的存在,但也僅限於知道的層面,不會深交不會在意。
  • 社交媒體或改變人類習慣
    社交需求是人類根深蒂固的本性,社交網絡藉助技術滿足了人類的原始需求,並且這種需求的表達方式長期以來呈現出極高的相關性和規律性。對於這種社交需求的規律進行探索,能夠更好地激發起人們在如今社交網絡上的分享和互動。
  • 進入人本社交——社交網絡的本質與發展趨勢淺談
    我們將主要談論的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社交應用。不過多關注論壇時期,SNS 時期和 IM 時代早期的社交。下面把社交這個命題的展開,我們一起來試著對移動網際網路社交應用的本質和發展進行探究和展望。社交網絡的本質移動網際網路使社交網絡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約炮神器,拍照神器,興趣小組,各種內容分享;社交應用目前分門別類,花樣別出。
  • 為什麼社交是人類社會必須的
    在長期的進化中,人類大腦內部的神經系統「布線」已經為人的「社交天性」做好了物質上的準備:第一,在大腦中,背側前扣帶皮層、喙側前扣帶皮層和前腦島等主要負責接收和感知來自社交連接的信息,而腹內側前額葉皮層和腹側紋狀體等主要負責對這些感知的能動評價與反饋執行第二,鏡像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