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際的三個數字。
人際關係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學問,我至今都沒有窺探到它的門徑,但這不妨礙我看看書,想像一下它的神奇。
有三個很神奇的研究,帶出了很神奇的三個數字,就描述了我們身邊這個看似無形,卻實實在在,人際關係。首先第一個數字6,這就是那個著名的6度分割理論。這就是說你與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連結在一起,中間只需要通過6個人。最早提出這個理論的是一個社會心理學家叫做斯坦利·米爾格拉姆。他在1967年做過一個實驗,實驗中使用的方法他稱之為「小世界方法」。當時他住在波士頓,在哈佛大學教書。他向外發出了300封信,其中200封隨機發給了距離波士頓2600公裡外的內布拉斯加州的居民,還有100封隨機發給了波士頓的居民。這三百封信都是要寄給一個波士頓的股票經紀人的。信裡面要求接到信的人,如果認識這位股票經紀人,就直接把信寄給他,如果不認識,就嘗試把信寄給他認為最可能認識這位股票經紀人的熟人。米爾格拉姆想知道到底會經過多少人的手,這封信可以寄到目的地股票經紀人手裡。最初他也不太樂觀,認為可能要經歷幾百次,但最終實驗的結果是:只需要6次。這大大低於人們對於與陌生人距離的認知。直到這一刻,人們才發現世界是如此的小。只要我們在一個人際網絡中,那麼想要觸達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中間其實只需要跨越6次,有6個熟人介紹一下,可能你就可以認識川普或者周杰倫了。6這個數字讓我們感受到好像人際關係有著無限的可能,只要你想好像可以認識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這讓人感覺到這個巨大的世界,原來這麼小。這個數字來自於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他發現人類能夠穩定地維持關係的人數,大概也就只有150人左右。因為是羅賓.鄧巴提出,所以也就被稱為「鄧巴數」。別看我們現在的微信好友上限是5000個這麼多,有的人甚至覺著5000個已經不夠用了,要開個小號加人。雖然你的朋友圈裡面已經有了幾百個好友,但對不起他們都是「殭屍」好友,那些真正可以和你產生聯繫的人,最多也就只有150個。為什麼我們的人際關係就不能突破150人呢,這個和人類的進化相關。我們都是從猴子變過來的,我們十幾萬年前的祖先,就是生活在小群落裡面的。在這樣的部落裡,最多也就只有幾十一百人,在長達幾萬年的進化中,我們就都只需要認知這麼多人,熟悉這麼人。所有的進化都是本著「夠用」原則的,你不需要認識這麼多人,你的大腦進化就不會進化出能夠同時維繫更多關係的能力。直到幾百年前,我們人類也都還生活在熟悉的群落裡面,大多數人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家方圓幾百裡。一下子可以通過6個人就和地球上任何人搭上關係的「小世界」也只是近100年才出現的。我們的大腦還沒有進化出那種能力,來適應這種「人際爆炸」,所以我們就還只能頂著這個「原始」的大腦,生活在這個已經大變樣的世界中。150是我們生理的極限,他告訴我們雖然好像世界這麼「小」,我們可以觸達的範圍無限的大,但我們的大腦也只能把我們局限在一個並不那麼大的網絡中。數字5代表的是「五人定律」,這是美國商業哲學家吉姆·羅恩曾說過的一句很著名的話:「你是與你相處時間最多的五個人的平均值」。你的性格會和你最親近的人很像,你們的價值觀會很像,你們的收入會接近。那些你身邊的人其實也就代表了你,你會和150個人保持著聯繫,但最終決定你是什麼樣子的還只是那些和你最親近的那幾個人。他們就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現實中的你。如果你想了解你自己,一個不錯的辦法就是看看那些和你親近的人,他們的樣子應該和你差不多。從6度分割理論,到150的「鄧巴數」,再到「五人定律」,其實是在一圈一圈縮小你的人際網絡。6度空間代表著一種弱聯繫,這些人在你常聯繫的朋友之外,但這些人可以很快的將信息傳達到你這裡。而這些弱聯繫的信息往往要比親近人的信息更重要,因為你熟悉的人給你的信息往往也是你原本就知道的。而這些弱聯繫的人,他們往往來自不同的圈子,會帶來完全不同的信息。150的「鄧巴數」代表著與你強連結的那些人,他們構成了你主要的人際關係。但他們受到了150這個數字的限制,選擇什麼樣的人進入這個150人名單中,其實代表了你選擇了什麼樣的朋友圈,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五人定律」中的人,是和你最最親近的人,是你最最強的連結。它的主要機制是共享,也就是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他們是你核心的人際小圈子,能夠為你提供堅定的支持。他們與你協同向前,同時也在塑造著你。這三個數字也許可以告訴你,哪些是你最應該關注的人,哪裡是你能夠承受的社交上限。不要再認為瘋狂發名片和加微信的行為是一種社交,可能這僅僅是一種無效的自我安慰罷了。 人類逃不出的鄧巴數字:你的朋友最多150個?
被吐槽過朋友太少的你,是時候拿出鄧巴數字捍衛自己了。
不多十年前,進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RobinDunbar)開始研究英國人寄聖誕卡的習慣。在鄧巴做研究的那個年代,社交網絡尚未誕生,他希望找到一個辦法衡量人們的社交關係。鄧巴感興趣的不僅僅是研究對象認識多少人,他還想知道每個人真正在乎多少人。他認為,探尋這種情感紐帶的最佳方式就是研究聖誕卡。畢竟送卡片是種投資:你必須知道郵寄地址,去買卡,得寫上幾句、買郵票、然後寄出去。大多數人都不會願意為無足輕重的人這樣費心費力。
鄧巴與人類學家拉塞爾·希爾(RussellHill)研究發現,人們約四分之一的卡片寄給了親人,近三分之二給朋友,8%給同事。不過,最主要的研究發現是這樣一個數字:以一個人寄出的全部卡片為例,所有收到賀卡的家庭的人口總和平均為153.5人,也就是150人左右。
這一數字與鄧巴的預測十分吻合。在過去二十年中,鄧巴發現,以150人組成的團體隨處可見。人類學家在研究至今尚存的狩獵採集型社會時發現,一個宗族通常有150名成員。縱觀西方軍事史,最小作戰單位「連」通常約有150人。以Gore-Tex等創新產品著稱的材料生產企業戈爾公司(W.L.Gore&Associates)也擁有類似的辦公架構。當一個分支機構的員工超過150名時,戈爾公司就會將他們一分為二,再建一家新的辦公室。
在鄧巴看來,原因很簡單:就像人類無法在水下呼吸、兩秒半內跑不完百米、用肉眼看不到微波那樣,大多數人最多只能與150人建立起實質關係,不可能比這個數字多出太多。從認知角度來講,我們的大腦天生就不具備這樣的功能。與人類的其他特性一樣,這一規律亦有例外,有宅男宅女,也有像比爾·柯林頓那樣的人。但總體來說,一旦一個群體的人數超過150人,成員之間的關係就開始淡化。雖然現在文明程度越來越高,但人類的社交能力與石器時代沒什麼兩樣。鄧巴寫道:「150人似乎是我們能夠建立社交關係的人數上限,在這種關係中,我們了解他們是誰,也了解他們與我們自己的關係。」雖然鄧巴一直是位頗具影響力的學者,但如今他卻在一個特殊群體中聲名鵲起——開發社交網絡的矽谷程式設計師。Facebook以及Asana和Path等科技公司都試圖將人們在真實世界中的社交關係移植到網絡空間並將其擴大,此時鄧巴的研究觀點經常得以引用。軟體工程師和設計者紛紛將他們的想法建立在所謂的鄧巴數字(Dunbar’s Number)之上。成立於2010年的Path是一家以移動方式提供圖片分享和消息服務的公司,它顯然是運用了鄧巴理論——它設定每個用戶至多擁有150名好友。Path聯合創始人、執行長戴維·莫林(DaveMorin)說:「鄧巴的研究表明,無論科技怎樣進步,我們終歸都只是人,都逃不開人類的極限。」對莫林來說,鄧巴堅持的人際關係上限論對Facebook等社交網絡的理念構成了挑戰,在Facebook上,你可以擁有數千名好友。鄧巴的研究幫助社交媒體設計師們在有關設計技術能否擴容個人社交空間的辯論中釐清了頭緒。正如鄧巴所說:「問題在於,從通常意義上來講,數位技術能否讓人們在維繫老朋友的同時,結交新朋友,從而擴大整個社交圈子。答案似乎是一個響亮的『不』字,至少現在看來是這樣。」
1992年,鄧巴公布了新研究結果:大腦的大小也與族群規模有關。在科學界,靈長目動物為什麼擁有這麼大的腦袋一直是個難解之謎。大腦袋對能量的需求很高,而且要好幾年才能發育成熟,此外,保護大腦的頭骨變大也令分娩過程更危險。
鄧巴在《人類進化雜誌》上撰文指出,靈長目動物之所以進化出更大的腦組織,是為了解決社會化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集體生活雖然好處很多,最明顯的是可以更好地抵禦掠食者,但是族群成員相處也並非易事,要圍繞食物和配偶展開競爭。它們要抵禦一些族群成員的恐嚇和欺騙,同時還要恐嚇和欺騙另外一些成員。鄧巴解釋說:「群體生活是解決特定生態問題的適應性手段,這對社會型動物來說都一樣,對靈長目來說尤其如此。但群體生活本身卻引發了一系列問題,比如社會契約難題:有些成員會在你剛剛找到食物時就把它偷走。」
隨著群體規模擴大,需要處理的信息量也大得令人頭疼。在一個有五位成員的群體中,成員間共有十組雙邊關係;在20個成員的團體中,雙邊關係數量上升到190組;50個成員的團體則升至1225組。這樣的社交生活需要強大的大腦。鄧巴在1992年的論文中指出,大腦皮層越大,它們所能應付的群體規模也就越大。與此同時,即便是最聰明的靈長目動物——人類,也不具備在一個無限大的群體中所應擁有的處理能力。為了預測人類群體的規模上限,鄧巴將人類大腦皮層的佔比數據納入圖形進行分析,得出的數字是:147.8人。
鄧巴的研究橫跨多個學科。他現在正在和語言學家、計算機學家、經濟學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等展開合作。這些項目都與社會腦假說有關。其中一個項目研究的是笑容的生理作用,以及它在鞏固社會紐帶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另一個項目的研究對象是舞蹈。鄧巴的合作夥伴對他交口稱讚。他的合作者、牛津大學理論物理學家菲力克斯·裡德-索察斯(Felix Reed-Tsochas)說:「羅賓是那種不到五分鐘就會讓你情不自禁喜歡上的人,他滿腦子都是有趣的主意,會讓你為之一振。」
2010年秋天,鄧巴接到了莫林的電話。莫林曾是Facebook應用平臺的負責人,2010年初他離開Facebook,成立了Path公司。早在幾年前,莫林剛剛進入科羅拉多大學主修經濟學時,他就注意到了鄧巴的研究成果。
莫林說,Path可以讓所有人都做到這一點。它提供的服務能讓人們通過智慧型手機發布照片,用戶可以互發評論,並搜尋其他人的信息。一個更具親密感的功能可以讓用戶告訴他/她圈子裡的所有人自己何時入睡何時起床。但是這個圈子的人數不能超過150人。說到底,Path是為「圈子」而建。
莫林說:「人們覺得他們可以把不能在別處發布的信息放到Path上來。從根本上來看,150人是一個人交友記憶的上限,一旦超出,你就會開始進行信息過濾,調整你所分享的信息內容,此時,你就是以公共面目示人了。」目前Path已擁有超過500萬用戶,莫林說,由於控制了社交圈的人數規模,公司的活躍用戶數量相當可觀。
莫林與鄧巴的第一次會面持續了好幾個小時。他們當時談論的話題包括,普通友誼在缺乏面對面溝通時可以持續多久(鄧巴的研究答案是6到12個月),以及為什麼在鄧巴看來,女性可以擁有兩個最好的朋友(包括她的愛侶),但男性只能有一個。此後,兩個人每過幾個月就會溝通一番。Path所使用的尋找用戶好友的算法就是基於鄧巴的研究。莫林表示,公司今年還將推出幾項源於鄧巴觀點的全新服務功能,不過他拒絕對此詳加描述。
莫林說,單獨拿出一個鄧巴數字可能會造成誤解。鄧巴實際上給出的是一系列數字範疇,限制了人際圈子的無限擴大。最核心的圈子可能有三五人,是最親密的朋友。然後是12到15人,這些人去世的噩耗會帶來重創。然後是50人,鄧巴在所著《你需要多少朋友?》一書中寫道:「50人通常是大洋洲和非洲土著居民等狩獵採集型社會中,集體在外過夜的人數規模。」至於150人之外則有一些更大的圈子:舉例來說,狩獵採集型社會的部落平均有1500人,他們講同樣的語言或方言。鄧巴通過調查和人種學研究發現,這些數字大約以三的倍數增長,至於原因,他也不是很清楚。
風險投資家傑裡·默多克(JerryMurdock)是Path的投資者之一,他所供職的公司InsightVenture Partners還投資了Twitter和Tumblr。默多克在這一問題上的解讀頗具數字命理學色彩,他認為鄧巴數字就是一個社交領域的斐波那契數列,這個簡單的數學關係揭示了更為深奧的宇宙真理。他認為這兩組數字或許彼此相關。默多克說:「與所有偉大的理論一樣,鄧巴理論解釋的是限制,即自然存在的限制。而正是限制造就了偉大的架構和偉大的公司。」
簡單易懂的特性令鄧巴的觀點廣為人知,但這同樣令他面臨著研究過於簡化的指責。微軟的網絡理論家和研究科學家鄧肯·沃茨(DuncanWatts)表示:「這麼做實際上是用單一理論將大千世界簡化為一個維度和一個數字。」在沃茨看來,作為一系列親密關係圈,鄧巴的友誼模型顯得太過簡單,他認為,在真實世界中,人們有的並不是較好和較差的朋友,而是需求不同,朋友類型也就不同。沃茨說:「如果你跟我說,只有150人比較重要,那我問你,對哪些方面重要?這些重要的人可能是你的同事,可能是你的高中老友,可能是你當前的社交圈,也可能是你的家人,這一切都取決於你具體想要什麼。社交網站面臨的挑戰正是去解決這一問題。」
以人類學家和大腦研究科學家為首的其他人則對鄧巴的觀點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鄧巴的理論或許沒有充分考慮到推動人類大腦增大的其他因素,比如說我們的先祖必須要以更有效的方式去尋找食物,或是必須在動植物的防禦機制面前更勝一籌。生物學家雷德爾指出:「來自生態環境的壓力,例如躲避捕食動物、尋找食物和棲身之所,都需要人類祖先做出決策。我認為這些因素在人類大腦的發展進化方面也發揮了作用。」
一些研究人員採用了其他方式來衡量人類社交圈子的規模,他們得出的結果有別於鄧巴數字。人類學家拉塞爾·伯納德(RussellBernard)與網絡科學家彼得·基爾沃斯(PeterKillworth)進行的系列研究表明,社交網絡人數的均值為291人。另一篇發表於《美國統計協會期刊》的論文給出的數字是611人。在社交網絡開發者中,也有人將鄧巴數字視為一種障礙。當莫林還在Facebook工作時,他曾與公司創始人之一達斯汀·莫斯科維茨(DustinMoskovitz)探討過行為科學。2008年,莫斯科維茨與程式設計師賈斯汀·羅森斯坦(JustinRosenstein)另立門戶,成立了Asana公司。這家公司提供的任務管理軟體旨在改善團隊合作。Path將自身置於鄧巴所描述的社交邊界之內,而Asana則在尋求突破。
在莫斯科維茨和羅森斯坦看來,Asana或Facebook這樣的工具就好比一架望遠鏡。這是一項可以擴展人類能力範圍的技術。莫斯科維茨說:「這樣的工具可以令我們更好地追蹤這些關係,知道別人在做什麼,了解他們的長處與缺點,而無須進行一系列面對面的交流。」羅森斯坦補充說:「當然,我們還有一項半公開的小任務:擴大鄧巴數字。」
如今,Facebook依然時常提及鄧巴理論。社會學家、Facebook數據科學團隊負責人卡梅倫·馬爾洛(CameronMarlow)說:「我們確實會談到鄧巴理論。在很多情況下,當我們處理人際關係數據時,它堪稱是一個有力的框架。」
鄧巴已經習慣了針對其研究成果的批評,而且他也做出了回應。鄧巴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有能支持他觀點的數字。一篇發表於2011年的論文顯示,Twitter用戶經常進行互動的好友人數平均在100到200人之間。雖然Facebook允許用戶擁有多達5000名好友,但一般用戶的好友人數為190人。雖然這個數字高於150人,但鄧巴認為這屬於誤差範圍之內。
鄧巴沒有一個Facebook好友。雖然當妻子在家上Facebook時,他偶爾會瞄上兩眼,但他自己沒有Facebook帳戶。按照鄧巴的說法,他「誤打誤撞地」擁有了一個LinkedIn帳戶。他開設了一個Path帳戶,但從沒用過。
鄧巴並不排除人類在社交生活中重新設定認知上限的可能性——人類已經做到過這一點。鄧巴指出,與其他靈長目近親相比,人類之所以能應付規模大得多的社交圈,原因在於數萬年前人類發明了語言。狒狒通過輪流抓蝨子的方式來鞏固感情,而人類用修辭、八卦、演說、唱歌、講故事和開玩笑等方式聚到一起。鄧巴說,正是語言使得人類大腦的處理能力擴大到了150人。在他看來,除非有像語言那樣具有革命性意義的事物出現,否則我們的社交能力仍將保持在150人。
附:
註:僅供參考,請勿當真,非數字定律及事實依據。請以官方正式文獻記載、原著及實際情況為準。來源:網際網路、ThinkingLog(ID:ThinkingLog_630)、社會學了沒(ID:socialo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