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當我靜下心來回想過去,突然發現,有些過去很談得來的同學、戰友和朋友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失去聯繫了。屈指一算,同學、戰友和朋友每周基本都聯繫的也就那麼幾個人,每月都聯繫的也不超過二位數。同學、戰友和朋友失去聯繫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客觀上由於空間距離的原因和忙於各種事物忽略了聯繫,主觀上主要是興趣愛好和價值觀的差異讓相互聯繫的理由越來越少。有些朋友儘管久不聯繫,一旦聯繫上仍能一見如故,究其原因是價值觀相似的緣故。
漫漫人生路,有些人走著走著就走進了彼此的內心,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能走進內心的人不多,一定要珍惜。走散了就散了,不必惋惜!散了說明哪些原本就不屬於自己。當初能走在一起可能是自己對朋友有用或者當時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相似。郊縣有一位教育局長從崗位上退下來以後患了抑鬱症,原因是在位時電話天天應接不暇,退下來後很少有人聯繫,心理落差太大造成的。這種現象在一些官本位思想嚴重的領導身上較常見。有一個區的政法委領導和區委領導吵架,政法委領導對區委領導說:我平時尊重你是尊重你這個領導崗位,不是尊重你本人。這句話充分說明,走散了的原本就不屬自己。市紀委一個曾經和我在一個大鋪上睡過覺的戰友說過一句我認為很有道理的話,他說,三十歲以前的朋友到現在還經常聯繫的,這個人一定是可靠的朋友。
說了半天還沒有提到「鄧巴數字」,既然以上啟示來自「鄧巴數字」,那就不得不說說什麼是「鄧巴數字」。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20世紀90年代根據社區調查推斷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即150定律(Rule Of 150)。羅賓·鄧巴認為:人類的社交人數上限為150人,精確交往深入跟蹤交往的人數為20人左右。所謂150人是指每年最少保持一次聯繫的人數,這一數字是人們擁有的、與自己有穩定私人關係的朋友數量,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朋友圈。150定律讓我有兩點啟示:其一是人的朋友圈有限,要注意淨化。要經常與充滿正能量的人交往,遠離滿身負能量的人。吸收正能量可以讓你快樂滿滿、幸福滿滿;接觸負能量只會給你帶來煩惱和痛苦。其二是在信息社會高度發達的時代,要重視每個人的影響力,因為一個人可能會影響到150個人,這個數字不可小覷。
世界永遠年輕,我們終將會老去。中老年人常常會出現莫名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是中老年人最恐懼的事情之一。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從醫學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建議人到中年以後要逐漸重視心理問題,特別是退休以後,要適時擺正位置,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優化自己的朋友圈,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健康、快樂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