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19年裡,以色列與印度先後發射月球探測器,挑戰登陸月球表面,但在最後的著陸階段發生意外,兩國探測器均墜毀於月表。與之相對的是,成功在月背著陸的嫦娥四號與玉兔二號,截止到1月9日,「玉兔二號」在月表活動時間已經滿一周年,成為全球有史以來最長壽的探月車。
就在去年8月,玉兔二號攜帶的光譜儀顯示出馮·卡門內一個小環形山的獨特材料,這一發現公布後迅速轟動了全球航天界,相關專家都認為這一獨特材料很可能是「膠狀物」,這或許可以為人類了解月球構成提供新的方向。
儘管現在部分專家認為,獨特材料可能就是隕石撞擊月表形成的撞擊玻璃,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具體情況如何還需要等待嫦娥四號低頻無線電頻譜儀的測量結果,從2019年11月下旬開始,該儀器一直處在工作中,並部署了三個5米長的天線。
現在各國科學家都在期待嫦娥四號傳出的關鍵數據,無論是「膠狀物」還是撞擊玻璃,對於月球的研究來說,都是無比寶貴的資料,除了嫦娥四號外,鵲橋中繼衛星上搭載的射電天文學儀器也在對獨特材料進行分析。
對於我國來說,2020年的中國航天領域可能會迎來井噴式的發展,因為長徵五號遙三火箭的成功發射,一掃過去失利的陰霾,目前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已開展測試;長徵五號B火箭正進行首飛準備,與之相關的嫦娥五號探測也已準備多時,只等合適機會就會發射升空。
不過接下來的一年裡,嫦娥四號也可能會迎來一個新夥伴,在印度「月船二號」項目失敗後,印度有意繼續繼續挑戰登陸月表,「月船三號」項目已經獲得批准,發射時間可能會定在2020年內,這說明在探月領域,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參與者,而這一切都與中國在探月領域取得多項成就脫不開關係,因為我們就像「鰱魚」給國際帶了一個好頭。
其實,我國能夠在短短十幾年裡,接連突破多個航天瓶頸實現載人航天、推進探月工程,與我國在航天領域的長期規劃有很大的關係,儘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缺乏足夠的資金開展航天工作,但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航天工作者並未懈怠,而是發揮自身的優勢提前進行研究與開發,為我國在航天領域中的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關注我們,每天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