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在長沙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湖南省委關於制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湖南日報》連續發表多篇署名「瀏陽河」的評論文章,學習貫徹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精神。12月5日發表的題為《聚勢而上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的文章,從湖南建設「科技創新高地」的「時」與「勢」入手,對湖南如何因時而動、聚勢而上,用好用足優勢,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高地進行了論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於核心地位,而創新的精神特質,與湖湘精神有著諸多相合之處:湖湘精神中從來不乏砥礪探索的氣質,即屈子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不乏豪邁之氣,如古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而在三湘四水的土地上更不乏濟濟人才,即所謂「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上下求索,講求的是窮根究底之氣,三戶亡秦,講求的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之義,斯才為盛,講求的是人在一切事業中的主觀能動性。
正如邵陽人魏源所言,「天下無數百年不弊之法,無窮極不變之法,無不除弊而能興利之法,無不易簡而能變通之法」,如果把「法」換成「技」,這段話的意思同樣成立,所以,求索的過程其實也是探索興利除弊之「法」的過程,也是探索更新換代之「技」的過程,也即是不斷創新的過程。這一過程絕不會一蹴而就,必須既要有窮根究底之氣,又要有誓不罷休的堅持,更要有堅持窮根究底的創新型人才。
湖南從不缺乏對既定目標窮根究底、一以貫之的決心與意志。近年來在創新問題上更是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以創新型省份建設為統攬紮實推進全面創新,創新投入持續加大,創新平臺不斷完善,創新主體快速成長,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幅連續多年保持14%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從2000家增至近8000家,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60%,創造了「自主創新長株潭現象」,湧現了超級計算機、超級雜交稻、磁浮技術、北鬥衛星、深海探底鑽機等一批世界先進科技成果。
湖南從不缺乏腳踏實地這一創新的核心氣質。在引進科技企業上,湖南從不刻意追求「總部」或「第一總部」,而是願意接受退而求其次的「第二總部」;在技術創新上,湖南從不求大求全玩概念,而是追求「棗花雖小結實成」的小而精、小而實,追求積少成多,追求技術沉澱,追求創新之花長遠而堅實的綻放。也正是因為湖南的務實與踏實,使得上上下下形成了不追求一時一地光鮮和業績的風氣,而由此而營造出的創新氛圍,所指向的正是厚積薄發的未來。
湖南也不缺乏人才的支撐,而這與湖南科教資源豐富有著莫大的關係——「兩院」院士總數、科技人員總數、普通高校數量、專利數均居中部前列。但這並未讓湖南感到滿足,反而愈加感受到高層次人才的「匱乏」,不遺餘力引進人才、培養人才。而正是這樣的「危機」感,讓湖南大興識才、愛才、進才、用才之風,不斷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的機制,讓這個不沿邊不靠海的省份迅速成為吸引人才的高地,成為創新型人才幹事創業的絕佳舞臺。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考察時提出了「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好」的要求;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囑託湖南要著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這是對湖南未來的期許,同時也是對湖南過往努力和成就的肯定。
湖南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制定實施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規劃,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七大計劃」,全麵塑造湖南發展新優勢。同樣是在該《建議》中,也明確提出要把湖南打造成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重要節點,離不開科技的力量,也離不開創新的力量。
從「師夷長技」到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東方,無數的湖湘兒女用一代又一代人的點滴努力和積澱,成就了一個改天換地的新世界;如今,傳承著這一腳踏實地、敢為人先精神的湖湘子弟,在創新領域,同樣在通過點滴的努力,力求積細流微壤以成江河大山。這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