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創業者千萬別學馬雲,要做眼前的生意,不要做未來的生意。」楊秀勇語出驚人。
他出生於貴州銅仁一個小山村,今年45歲的他的履歷表上,有廚師、模具技師、KTV主管、汽車美容公司主管等工作經歷;他的創業單子上,有家電維修店、彩票店、KTV……豐富歸豐富,都不是什麼「大生意」。
很多創業案例是精英玩的遊戲:高新技術變革、整合資源迅速做大、A輪B輪C輪融資、上市……楊秀勇有自己另外一套創業邏輯:選擇「做不大的行業」,避免被資本和品牌吞噬;用最小成本創業,把風險降到最低;確保現金流和利潤,而不是快速擴大規模;先活下來,再看未來;事必躬親,儘量不招合伙人……
這種「玩法」可能恰恰適合草根創業。「如果你是一個草根,沒有什麼資源和人脈,也沒有什麼錢,那就首先承認自己是草根,然後把目標定小一點、做事謹慎一點、風控意識強一點,創業成功也可以是大概率事件。」楊秀勇在新書《草根創業六堂課》中說。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楊秀勇在廣州的一家工廠打工。當時普通工人的月工資是六七百元到一千元,不到20歲的他,憑藉製作模具的技術,一個月可以賺兩萬元,堪稱春風得意。然而,1993年6月30日,楊秀勇永遠記得這個日子——他20歲的生日,他的右手被卷進機器致殘,打工生涯徹底終結。
這次變故讓楊秀勇認識到一點:「很多人認為打工比創業更安全,但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打工永遠是給別人做事,會面臨很多不可預知的因素,比如公司倒閉、意外、市場蕭條大裁員等,隨時可能被辭退。只有自己做老闆,才能真正找到自由、安全和價值。」
1993年年底,楊秀勇回到家鄉,一邊養傷,一邊琢磨能做點兒什麼事。兩個月後,他發現一個商機,山區小鎮有七八千戶人家,但沒有一家家電維修店,誰家的電視機、收音機壞了,只能搬到50公裡外的縣城、甚至80公裡外的銅仁市修理,很多人嫌麻煩,索性不修了,放在家裡當擺設。
楊秀勇學過一點無線電技術,於是借錢租了房子買了工具,一邊學一邊做,生意出人意料得好,一個月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有一天,一個客人過來問:「楊師傅,你會不會修冰箱?」楊秀勇家裡連冰箱都沒有,更別說修了,但他爽快地說:「會!」
「當機會來時,你要勇敢地說『我會』,然後邊學習邊解決問題,這樣你才能抓住機會。」楊秀勇在書中寫道。
接下這單生意後,楊秀勇跑到銅仁市,買了本《冰箱工作原理》學習,又跟市裡熟悉的師傅請教。回到鎮上,他反覆摸索,終於修好了第一臺冰箱。消息傳出後,小鎮轟動了,家家戶戶搬出多年積壓的壞冰箱,送到楊秀勇的小店,他一個月就賺了1萬多元。
楊秀勇說:「我給草根創業者的建議是,可以有遠大的理想,但是最好定一個小目標。這個小目標不是『先賺一個億』,如果你曾是打工者,我建議是你打工時工資的2~3倍。如果你沒有工作,就是賺到夠自己養家餬口的錢。」
之後,楊秀勇又開彩票店、KTV……他始終堅持一個原則:把公司做小,把利潤做高。如果再具體一些:能在家辦公就不要租辦公室,能自己做的事就不要讓別人做,能外包的就不要請固定員工。
楊秀勇從來不是什麼「大老闆」,但他的遭遇可能是老闆中比較慘的:打工右手致殘,後來他又右眼失明,又得了尿毒症,第六次配型才終於成功……儘管如此,眼前的他沒有絲毫的頹喪。
「負面情緒不僅會影響自己,也會對周邊的人產生影響,人們會下意識地遠離有負面情緒的人。」楊秀勇說,「一個正能量的公司,應該有積極向上的形象,這個形象要從方方面面打造,比如,朋友圈。」
「我就是個小老闆,我還可以奮鬥30年。」楊秀勇有信心。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