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幽在《劍客》中提到:戟立嗔髭鬢,星流忿眼睛。眼睛是人體的五官之一,對於人體快速捕捉光信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大多數人的生活中,眼鏡是必須要用到的一類工具,而這類工具是光學器件裝飾品。很多人最開始認識眼鏡是通過英文單詞glass,所以通過這一細節,很多人就覺得眼睛很有可能就是來源於國外,不可能由中國人最先發明。
在百度百科上,眼鏡被描寫成公元1268年由培根記錄光學目的,研究出來了一種透鏡。這就是近視眼眼鏡的最初概念。公元1352年之後,誕生了人類歷史中最早有眼鏡的畫像,其實這一點在後來也有很大的質疑。緊接著史書中又記載,公元1784年人們發現了有一種眼鏡,可以解決人們的近視眼毛病,也就誕生了近視眼眼鏡,並且在同年又發明了遠視眼鏡。
再到1825年,英國有一位光學研究者,名字叫做喬治還研製出來了一副專門可以診治人們眼睛有一點閃光問題的眼鏡。隨著時代的發展,眼鏡也在不斷的優化,在現在生活中近視眼可以通過醫學手術來矯正自己的視力,也可以通過輔助型光學工具來幫助自己看得更清楚。這好像是現代人們生活中的優勢,那麼在古代生活中,有沒有中國人就已經用上眼鏡了呢?其實人們可以看看500年前的這幅古畫。
這幅古畫就是《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不是說是在清明節這一天,南京城內出現的繁榮景象,而是說明朝時期的南京非常的繁榮,隨處可見的這種富饒景象,就被明朝的一位畫家給記錄了下來。大家會發現,除了那些富饒的生活景象之外,畫作中其實還有很多生活細節值得大家反覆去研究。因為《清明上河圖》非常長,所以能夠展現到的生活景象相對而言範圍還是比較廣的。
大家仔細去看在下圍棋的一個小角落裡,有一名市民就戴上了倆張鏡片。從這個形態當中大家可以看出,畫中人很明顯就像是現代人戴上了眼鏡之後的那個姿勢。這比馬可波羅進入中國還要早幾百年的時間。因為《清明上河圖》被研究認為,創造於公元1521年,眼鏡誕生於17世紀到18世紀,就相當於中間隔了100多年的時間。而且這幅畫作也並不僅僅只是記錄1520年那一年的事情,很多東西都是從之前遺留下來的產物,也就是說眼鏡在這幅畫作中出現,等于是之前就已經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出現了。
很多事情現在人們無法理解,如果按照史書上記載的那樣,眼鏡明明是歐洲人發明的,為什麼中國的古畫中卻出現了眼鏡呢?其實這一點也很好解釋,中國有一本書誕生於宋朝,名字叫做《洞天清錄》。在這本書當中就明確的記載了宋朝人已針對眼睛看不見的問題,發明了一種光學儀器,類似於眼鏡。也是通過在眼睛前面搭載兩張鏡片,來調整自己的眼睛焦距,來幫助人們看得更清楚。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講的話,真正發明眼鏡的人並不是歐洲人,而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