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書記載,我國眼鏡的發源地是蘇州,於1628年發明的。然而,500年前的一幅古畫被放大十倍後,竟然在畫中發現了一位戴眼鏡的男子,這是不是意味著眼鏡在我國出現得更早?
這幅古畫名叫《南都繁會景物圖卷》,簡稱《南都繁會圖》。該畫的作者是中國明代著名的畫家仇英,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為「明四家」。他出身寒門,幼年失學,曾當過漆工,後靠自身努力成為我國美術歷史上少有的、平民出身的畫家。仇英生於1497年,卒於1552年。所以,《南都繁會圖》是他在這期間創作出來的。
畫中描繪的是明永樂年間,南京街市三月遊藝活動。戲臺搭在街道正中央,用木條和蓆子搭建而成。戲臺周圍有欄杆,後臺另外搭了一個戲房,有上下場門與前臺相通,百姓站在街上看戲。街道的另一邊又用木條和木板搭了兩座女臺,上面遮有布幔,臺上坐許多女眷。
此外,畫中還有郊區、農田、城鎮以及皇宮等地。畫中的建築也很多,寺廟、衙門、民宅、各種各樣的商鋪。仇英在畫中一共畫了1000多個身份不同的人物,《南都繁會圖》長3.5米,44釐米,充分展現了明朝南京繁華、富庶又熱鬧的百姓生活畫面。
《南都繁會圖》被珍藏在國家博物館中,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專家在研究這幅畫時,卻在畫中看到了一個戴眼鏡的男人,讓人匪夷所思。據了解,我國早在南宋時期,就已經有了關於眼鏡的記載。南宋作家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記載:「靉靆,老人不辨細書,以此掩目則明。」書中所說的「靉靆」指的就是老花鏡。這表明,中國關於眼鏡的記載比西方早了四五十年。
不過,那時候的眼鏡不是由玻璃製成的,而是用琉璃做的。早在戰國時期,古人就開始使用琉璃了。而且,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也有戴眼鏡的人出現。蒙古族滅亡南朝後,建立了元朝。
恰好義大利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也是在這個時期來中國的,他在《馬可波羅遊記》記載說元朝的老人看小字時都戴著眼鏡。在歐洲,眼鏡最先出現的十三世紀後半葉的義大利。這是不是說明西方發明眼鏡的靈感,是否來自中國的老花鏡?這一信息,還有待考證,但不得不佩服中國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