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網文摘|風景不是尋常物——高中記敘文景物描寫指津

2020-12-05 老熊的中考高考備考

記敘文的景物描寫,是指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風景、物體的描寫。主要是區分於人物描寫,其實人也是一種物,所以二者難免有交融。

景物描寫對於記敘文具有關鍵意義,其作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也能夠交代時間、地點、季節;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等。大致就是這些。需要強調的是,景物描寫的好壞和意義,完全取決於特定文章自成一體的天地。也就是說,再好的寫景文字,如果換了一個環境,也會不合時宜。一個善於寫景的寫作者,總是創造一種與整篇文章格局相吻合的情境,讓我們體驗到真實生活場景帶來的快感,引發每個閱讀者基於個人生活體驗的畫面。本文選取特定的幾個角度進行分析,嘗試結合一些典型材料,幫助高中生習得記敘文景物描寫的有關技能。

一、內容選取——不是你看到了就要寫到:給世界留點想像

課堂主問題一:說到景物描寫,你腦海裡會閃現哪些具體的景和物?

說到「景物」,我們容易聯想到青山秀水,風景名勝等;其實,一切人為的環境也都在這個範疇之內。我們把環繞著我們的境界,都稱為景物:自然的山水固然是景物,人為的房屋和街道也都是景物;景物也不專指美麗的、賞心的而言,醜惡的、惱人的也包括在內。凡是我們所經歷的景、境、物,都是可以供我們描寫的景觀。

比如,描寫一個詞語「泥濘」,大家能寫出來的都是各自的泥濘場景。我們看一看東北女作家遲子建的散文《泥濘》:

小巷裡泥水遍布;排水溝因為融雪後汙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譁譁地響;燕子在潮溼的空氣裡銜著溼泥在簷下築巢;雞、鴨、鵝、狗將它們遊蕩小巷的爪印帶回農家的小院,使院子裡印滿無數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樹龐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時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時已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鬧時不慎將嘴裡含著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著那混水嗚嗚地哭,而窺視到這一幕的孩子的母親卻快意地笑起來……

這是我童年時常常經歷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個小山村,時間當然是泥濘不堪的早春時光了。

我熱愛這種渾然天成的泥濘。

這段文字是典型的場景描寫。選取了一個特定地點,小巷裡。選取的景物內容包括排水溝、燕子、雞鴨鵝狗、老人的手杖、孩子的糖等,很複雜,也很有畫面感,很逼真,也極有動態性。這個場景,景物描寫為主,儘管很多同學未曾經歷過類似的場景,但並不影響大家頭腦中形成各自的一個鮮明畫面。「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所謂「情語」,都是具有個體獨特性的。

結合寫作內容選取的初步認識,我們可以做一個訓練:哪位同學到菜場上買過菜?怎麼描寫菜場?

分析一下:菜場這個大環境中,具體描寫內容的選取,其實是多元的。舉個例子,即便單一描寫菜場的樣貌,也需要我們藉助發散性思維,既可以描寫某種蔬菜的形色味,又可以描摹場景和季節更替中的菜場變化(品種品類、疫情期間人員菜場全是戴著口罩的中年男人)等;還可以描摹寒冬凌晨的菜場周邊、恆溫的小超市裡的人們,和傍晚時分菜販在水泥臺上整理要賣的青菜時的動態情狀。有時候,我們一眼千年,有時候,一瞬千言。往往,我們寫作的困擾,在於詞不達意,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寫了很多內容,卻不知道你想表達的中心內容是什麼。

再看兩個例子。第一個也是關於菜場的,出自古龍《多情劍客無情劍》:

走投無路的鐵傳甲,無意中走到了菜市場,抱著孩子的婦人,帶著拐杖的老嫗,滿身油膩的廚子,各式各樣的人提著菜籃在他身旁擠來擠去,和賣菜的村婦、賣肉的屠夫為了一文錢爭得面紅耳赤,鮮明而生動,他的心情突然明朗開來。

古龍在此處的觀點是:一個人若走投無路,就放他去菜市場。所以,大家注意到:是「走投無路的」鐵傳甲,走到了菜市場。他看到了什麼呢?看到老百姓俗常生活的情趣,看到了普通人鮮明而生動的美好。大家注意描寫內容的選取:如果我們平時看到滿身油膩的廚子和為了一文錢爭得面紅耳赤的村婦屠夫,肯定不會「心情明朗」的,然而這時候的鐵傳甲就會:在古龍筆下,菜市場裡蘊藏的生活百態、人情和色彩,能讓心如死灰的劍客重新萌發對生活的熱愛。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換成武漢封城階段的人們,走進鐵傳甲的那個菜場,或者假設能置身喧譁吵鬧的菜市場,也必然會感到舒心暢快,大家認可嗎?這就是內容選取的基礎:你為什麼要寫這個內容?

再看胡蘭成在散文《陌上桑》中所寫的「城裡販子到鄉下收蠶繭」場面片段,首先關注景和物的選取:

及蠶上簇,城裡人就來胡村開秤收繭,行家水客即借住在村人家裡。他們戴的金戒指,用的香皂與雪白的洗臉毛巾,許多外洋碼頭來的新鮮物事兒,婦女們見了都有好意。而且也有是從城裡來的少年郎,不免要調笑溪邊洗衣洗菜的婦女,但她們對於外客皆有敬重,一敬重就主客的心思都靜了,有調笑的話亦只像溪水的陽光淺浪,用不著羞旁人。

這一小段文字,不僅僅是景物描寫,但描寫城裡年輕人時特意選取了「戴的金戒指,用的香皂與雪白的洗臉毛巾」等城裡才有的物件進行描寫,就給了一直「溪邊洗衣洗菜」的農村婦女極大的視覺衝擊——簡約的內容,就構成了情感碰撞。

這一層面的技能總結:描寫景物,要做資源篩選師,在較短的時間內高效篩選出有效的內容,不是看到的就要寫到,要留白,給人共情和想像的空間。

二、視角確定——你可能需要一個好位置:你看她為誰而來

課題主問題二:當描寫景物時,你「站」在哪裡?

進行景物描寫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站位問題,要有一個符合行為邏輯的順序,有共通性構圖。譬如,我們要描繪有一幅圖景:假設是夜晚的一個路口,你也許正站在這路口的某一個地方,不在馬路上,不在空中,你就在你家樓上。這就是景物描寫時,寫作者「站」的角度,這必須先確定好。「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我們看到「他」,也同樣看到了站在暗處的辛棄疾;「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們看到了孤帆,看到了天水相接處,也看到了站在渡口久久不肯離去的李白。李白就站在他描寫的景物裡——你的寫作,要能夠讓閱讀者也看到你的立場。結合這樣的理解,我們來看魯迅先生廣為流傳的一處景物描寫: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很多人讀了這兩句話,說,這個我也會寫啊:我家的後院有兩株樹,一株是桃樹,另一株也是桃樹。我喝水有兩個杯子,一個藍杯子,一個灰色的杯子。

也有老師帶著學生解讀分析這段話:它運用了反覆的的修辭手法,指出寫作對象,使讀者有一個突出而強烈的印象。這種講解,都是正確的廢話。我們真的體會到魯迅這位寫作巨匠此處描寫的匠心了嗎?不妨把《秋夜》1-2小節摘取出來再看: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

然後,我們換一種賞析方法:把第一句話改為「我的後園有兩株棗樹」,一旦修剪,我們看,描寫的對象已經發生變化,我們也將無法體會那種站在後園裡緩慢轉移目光、逐一審視兩株棗樹的況味。修剪之後的句子,也將使《秋夜》的首段,變成描寫「棗樹」的準備;然而魯迅根本沒有打算寫棗樹——或者應該這麼說:棗樹只是魯迅為了鋪陳秋夜的天空所伏下的引子,前面這四個「奇怪而冗贅」的句子,這個第一段,只是為讀者安頓一種緩慢的觀察情境,以便進入接下來的五個句子:「這(指棗樹)上面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大家要能夠理解景物描寫的意義:你的角度是什麼,寫這個內容又是為了什麼。

類似的角度轉換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沁園春·長沙》,上片寫「萬類霜天競自由」遠近高低,都是為了引出那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杜甫的《登高》,大家可以體會一下作者站位確定之後,藉助視角轉換為抒情所作的蓄勢。

這一層面的技能總結:描寫景物,要做攝影師,選定自己的角度——那時、那地、那情,我們只能站在一個位置,一個角度,無法同時佔有兩個時間和空間的交叉點。

進一步來說,當你想要生動呈現一個場景時,要讓閱讀者確知你不是在胡編亂造。閱讀者應該發現你使用的每一個細節,都有其來處;這很重要:好比攝影師站定了一個定位,向四周拍各種風景;或者攝影師,隨時拍移步換景,隨時拍攝周圍的景物。觀察點不同,攝取的景物方位、物象形態、光線明暗也不同。同樣「詠梅」,陸遊是「寂寞開無主」的「零落成泥碾作塵」,林逋是「佔盡風情向小園」的「疏影橫斜」。面對實際景物的寫作,倘若不在頭腦中提前選定自己的觀察點,甚至情感投射點,往往會方向不統一,形態失真,明暗無準;那就離好的描寫很遠了。我們再來看豐子愷先生在他的回憶散文《憶兒時》中的精彩描寫:

我的父親中了舉人之後,科舉就廢,他無事在家,每天吃酒、看書。他不要吃羊、牛、豬肉,而喜歡吃魚、蝦之類。而對於蟹,尤其歡喜。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親平日的晚酌規定吃一隻蟹,一碗隔壁豆腐店裡買來的開鍋熱豆腐乾。他的晚酌,時間總在黃昏。八仙桌上一盞洋油燈,一把紫砂酒壺,一隻盛豆腐乾的碎器蓋碗,一把水煙筒,一本書,桌子角上一隻端坐的老貓。我腦中這印象非常深刻,到現在還可以清楚地浮現出來,我在旁邊看,有時他給我一隻蟹腳或半塊豆腐乾。

這裡的描寫(回憶),有時間(黃昏),有地點,而描寫時刪繁就簡,眼中只剩下這張八仙桌,也符合兒童的獨特視角——這就是那時、那境,是幼小的豐子愷特定的觀察點——別人都看不到這個畫面。這更是豐子愷多年後溫情回憶父親的深情凝望。所以大家寫景,要有立場,找到一個合適的、特定的觀察點,更要找到最富有表現力的內容、最具有力量和生命的情感點來寫。

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大家都背誦過,有明確的立場: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裡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這段對百草園的景物描寫,層次清楚,多寫具體景物具體場景,先寫靜物,後寫動物,再寫靜景;有明確角度,先從低到高,再從高到低;動用多種感官,既有視覺聽覺,又有觸覺味覺。這段「草園」變成「樂園」的描寫,充滿了那時、那境的魯迅之無窮童趣,全段也是以這個觀察點為中心進行主旨構圖的。

三、特色呈現——自己的才是獨特的:如何成為一個妖孽

課堂主問題三:當描寫景物時,你是否「看見」?

這個問題,首先是問大家是否在下筆之前已經胸有成竹。作為一次創作,在一切開始之前首先要確定動機問題,從而確保之後的觀點或者細節處理到位。我們要想好了再寫,而不是一邊寫一邊湊。

分有特色和有風格兩個層面討論。先看例子,還是魯迅先生的《秋夜》:

那罩是昨晚新換的罩,雪白的紙,折出波浪紋的疊痕,一角還畫出一枝猩紅色的梔子。……那老在白紙罩上的小青蟲,頭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麥那麼大的,遍身的顏色蒼翠得可愛,可憐。

毫無疑問,這是一幅精美的小品畫。魯迅先生在進行描寫時,心裡應該是看得見這幅畫的。高明的作家寫景,某種意義上是用文字在畫畫。類似的還有魯迅先生的《在酒樓上》:

幾株老梅竟鬥雪開著滿樹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為意;倒塌的亭子邊還有一株山茶樹,從暗綠的密葉裡顯出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如蔑視遊人的甘心於遠行。

這也是一幅早就畫好的畫。

這一層面的技能總結:描寫景物,要做畫家,下筆之前「胸有成竹」,以文字代畫筆,寫出畫面感,讓讀者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電影一樣,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還要進一步釐清寫作特色問題:舉高中生都學過的一篇課文佐證:鬱達夫《江南的冬景》,寫景就像口述如何畫一幅圖: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濱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裡時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裡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閒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後,河流邊三五家人家會聚在一道的一個小村子裡,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丫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還夠不夠悠閒?若再要點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隻烏篷小船,茅屋裡可以添幾個喧譁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個境界,自然會得胸襟灑脫起來,終至於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那位詩人做的「暮雨瀟瀟江上樹」的一首絕句罷?詩人到此,連對綠林豪客都客氣起來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麼?

文段連遠近稀疏、著色濃淡等都安排好了。我特別要提出的是,我們看到的景物總是很多,就像初學畫畫的學生一樣,容易千篇一律。所以,好的描寫,要能抓住同一情境下自己的獨特感受。再看一個例子,曹文軒《孤獨之旅》:

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

大家見過「黑風」嗎?我見過,有一次在高速路上,黑風暴雨,可視距離連五米都沒有。那是實景,而此處展現的是杜小康的獨特感受,「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這三處的「黑」都是實寫,寫的是眼睛所能看到的都是黑。「風也是黑的」,是虛寫,用了通感手法,因為目之所及都是一片黑,黑籠罩了一切,所以導致杜小康心裡感覺風也是黑的,這就寫出了本來家境厚實的杜小康,在生活忽然一落千丈之後的恐懼。這是極為個性化的寫作,一如李清照「獨自怎生得黑」的險中求勝。

這一層面的技能總結:描寫景物,要做發明家,要敏銳捉住自己的獨特印象——我手寫我心,內心怎樣感念就怎樣清晰表達。我們都要有這樣一種追求,要從有特色,向有風格攀升。

再以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描寫為例: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視覺的印象

「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聽覺的印象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裡」——意識的印象

朱自清的名篇廣泛流傳,就是因為其真實中的獨特風格。我們都看了荷塘月色,但他寫出來的不一樣;我們讀了他寫的,我們倒也都能看到了他所描寫的。

因此,景物描寫到最後,必然期待有個人的風格特點。問題是,風格既不是工具,也不是方法,它是一個人的內在組成部分——有必要記住的是,儘管我們每個人都有風格,但只有那些最傑出的風格才值得討論,也值得學習、模仿。一些作家,剛開始的風格是模糊不清的,後來才越來越清晰、精確,越令人難忘。我們進行景物描寫,如果朝著個人風格的趨向提升,那就必須更多關注生活,尤其是細膩地觀察、體驗生活,豐富地獲取、領悟文字的表現力。

四:寫作訓練與閱讀推薦

五分鐘的寫作訓練:題目《一寸窗戶》。當前疫情嚴峻,我們都困在家,通過自家的某一寸窗戶,大家自己決定如何取景。選取之後,你把眼睛向外看過去,找到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瞬間或者雜取各個瞬間的風景,用五分鐘,寫100-200字,進行描摹。

學生習作示例:

示例一:陽光透過緊鎖的窗戶,微微有些刺眼。窗外之前的繁華,此時已經完全被無邊的沉靜所取代。疫情洶湧來襲,以前車水馬龍路的街道上竟然不見一輛車。抬眼遠望是我從未見過的中華恐龍園,過山車沒有了尖叫聲,「穿越侏羅紀」也成了讓人錯愕的安靜……近處的小區門口,幾位穿著紅馬甲的防疫志願者告訴我,這是冷颼颼的一個禁嚴的冬末。——高一(10)班 蔣沁岑

示例二:在家好多天足不出戶。睡不著的夜晚,就看向窗外,家家戶戶居然都亮著燈,這在以前難以想像,那一點一點橙黃或者白亮的光,是每一個家庭的溫馨……偶爾,呆到夜深之時,我看著燈火漸次熄滅,心想:一處又一處的人,進入了夢鄉。仍有一些依舊亮著的燈,也許代表著爭分奪秒的靈魂。這次疫情的意外居家生活,透過一寸窗戶,我覺得有一種扣人心弦的淳樸情感……——高一(10)班 張佳穎

示例三:一醒來,看到窗外的雪依舊飄得很大。我等這場雪太久了。感覺整個世界都好純粹,當漫天落下晶瑩剔透的雪花,一種快意在我的前額上被打破。還沒天亮的清晨沒有任何聲音,靜靜的聽雪落無聲,就像聽從時間的玉米穗上脫落的顆粒。驀地,一聲鳥鳴炸響,我的思想逃遁,窗外曙光微現。只期待,如約而至的不只是大雪,還有被雪花墜落的疫情。——高一(10)班 王雨薇

推薦閱讀鐵凝的散文《你在大霧裡得意忘形》,感受思考她「寄至味於平淡」、淬礪又似脫口而出的景物描寫。

(來源:盞盞燈)

相關焦點

  • 中考語文,記敘文以寫景狀物展現精彩,讓作文水平和分數比翼齊飛
    初中一般要寫記敘文,許多同學敘述上還是過關的,能夠說明事情的原原本本,文章的結構也能相當的合理,可是分數總不像想的那樣高,為此有同學很著急。上一次課講過要大家注意細節描寫,並且舉了若干例子。百家號人生底色看語文已經整理,前天發布了文章:《初中語文,記敘文要靠整體結構守住基礎分,再讓細節描寫來加分》今天就再講一講寫景狀物。寫景狀物當然也非常重要,能把事說的清楚是寫文章的本分,寫景狀物,也可看成是讓文章出彩的精緻的化妝。從大家最熟悉的例子開始講起。
  • 小學基礎性文體知識:記敘文(散文、小說、寫人敘事、寫景狀物)
    一、記敘文概念:記敘文是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2)抒情散文,一般不詳細敘述事件的具體過程,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也不具體描寫人物,而是通過描述人、事、景、物的片段,來傳達出作者的心聲,反映完整的精神風貌,體現特定的時代精神。舉例分析:《天窗》這篇抒情散文描寫了農村鄉下的孩子透過天窗觀看外面的世界,並產生了無窮無盡的遐想。
  • 中考記敘文閱讀技巧
    中考記敘文閱讀技巧一、記敘文閱讀的重點記敘文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如小說、散文、寓言、故事、通訊、遊記、傳記、回憶錄等。③以描寫景物為主,通過寫景,寄託感情,表現主題,如《春》、《海濱仲夏夜。等。④狀物記敘文,以描寫物為主,通過寫物抒發感情,寄託志的向,如《小麻雀》、《荔枝蜜》等。所以記敘文閱讀重點是:①寫人的記敘文側重分析人物形象。這就要求在閱讀中重點分析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描寫和他所處的環境,從而總結出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質與業績。②敘事的記敘文側重分析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事情的意義和影響。
  • 記敘文閱讀理解常考知識點
    多數的記敘文只有一條線索,但有一些記敘文存在著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如《藤野先生》,該文除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明線)外,還有一條內在線索,就是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暗線)。3、明確記敘順序及其作用:①順敘——使文章更有條理,更易於讀者理解;②倒敘——為了製造懸念,增強藝術效果;③插敘——補充情節,使文章更充實。
  • 記敘文寫作技巧,小學生們都需要,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
    作文的類型也分很多種,例如: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應用文等,而記敘文是小學常考的作文類型,所以小學生訓練好記敘文的寫作十分必要。在寫記敘文之前,我們要先了解記敘文的含義是什麼。記敘文是作文的其中一種文體,記敘文中的內容一般以描寫人物或時間的發展變化為主,在文中既可以敘事,又可以寫景狀物。
  • 高中英語閱讀理解的解讀與剖析
    高中英語閱讀理解的解讀與剖析 2020-04-20 10:48 來源:北京新東方中小學全科教育一對一高中英語組 作者:張尚明珠
  • 【高三語文備考】寫帶有「文學性氣質」的記敘文
    不是單純的答案文中找這麼簡單,而是要把這些東西實實在在的學會,這也反映了未來對於社會人才的一個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道題考查的是邏輯能力、應用能力、信息檢索能力。只有同時提高這三種能力,這道大題大家在作答的時候才是心中有數的。
  • 小學生狀物作文怎麼寫,有哪些寫作步驟和方法?
    對「物」形態的描寫是「狀物」記敘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著點題,引出下文的作用,同時在對「物」的描寫過程中也可以初步奠定感情基調,但是寫「物」的形態特點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其特點,為下文的深入抒寫作好感情鋪墊即可。3、正文組材要圍繞集中的寫作中心來組織材料,即確定狀物作文的「一線兩點」,即明確要寫「物」的哪些方面,重點要寫哪些特點等。
  • 三個步驟,手把手教你寫好記敘文描寫!
    描寫是記敘文最重要的寫作手法,沒有描寫,就不能算是記敘文。小學生常常因為不會描寫而頭痛,文章寫不長,寫不精彩,寫不生動,都與不會描寫有關。其實,具體生動的描寫源於對生活細緻認真的觀察。朱自清說,在觀察生活時要對「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都不能輕易放過」。
  • 思路、描寫和情感,逐一打通作文快又好
    列好提綱後,孩子們再結合自身經歷,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各種表達方式,並適合加入各種修辭的運用,想寫不好這篇作文都難。然而如果思路不通,孩子寫起作文完全是為了湊字而胡編亂造,所塑造的人物沒有突出的性格特點,又沒有典型事件的支撐,因此人物形象模糊,不知所云的在所難免。
  • 修辭方式與表達方式、表現方法、描寫手法、說明方法與說明方式、論證方法與論證方式、答題技巧
    (二)表達方式:也叫表達方法,其內涵包括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五個方面。(1)記敘:是寫作中最基本記敘是寫作中最基本記敘是寫作中最基本記敘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
  • 低學歷報深圳成考沒有高中畢業證行嗎
    沒有高中畢業證也可以報考成人高考的,低學歷報深圳成考的考生可以報考高中起點升專科、高中起點升本科。深圳成考報名條件只是規定了報考的考生需要具備高中或是同等學力的文化程度,並沒有規定一定要出示高中畢業證書。
  • 高中英語完形填空快速解題技巧及方法總結
    高中英語完形填空快速解題技巧及方法總結我們可以利用一些解題及技巧和方法做高中英語的完形填空題,這樣能夠提升我們在高中英語完形填空上的解題效率。下面有途網小編為大家總結一下高中英語完形填空快速解題技巧及方法!快速解答高中英語完形填空題的技巧1.
  • 專升本語文—記敘文
    抒情散文 記敘文 三.內容要點. 1. 本文主旨:抒發了作者一縷剪不斷的鄉愁和對祖國刻骨銘心的愛和思念. 2. 本文的線索:「雨」 3.
  • 三年級語文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西沙群島風景優美,物產豐富
    三、課文分析1、那裡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這句話是本文的中心句,概括地寫出了西沙群島的美麗與富饒。全文就是圍繞這句話來寫的。2、大龍蝦全身披甲,划過來,划過去,樣子挺威武。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了大龍蝦的樣子。3、正像人們說的那樣,西沙群島的海裡一半是水,一半是魚。
  • 小學到高中都可使用的萬能作文素材!
    可以是通過嘗試做道家常菜體會勞動的不易,品嘗菜餚中的酸甜苦辣,得出人生是繽紛多彩的無限感悟;也可以是開頭用比喻或排比的手法描寫食物,從而引出主題,例如母愛的溫暖是一碗熱騰騰的面,是一塊吃剩的魚頭,更是一杯溫熱的白水,每每憶起,無論離家多遠,心情多沮喪,心中的溫暖都在胃裡匯聚,融化了我的心田。多積累這樣的文句,不僅自己寫得順暢,閱卷老師也看得心情愉悅。
  • 海南省2020年中考作文二選一《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
    請以「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開頭,發揮想像,寫一篇記敘文。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題目;②字跡工整,書寫規範,不少於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寫這篇記敘文時,注意運用寫記敘文的技巧,把文章寫精彩。【範文】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剛上初一時,我曾無數次告訴自己,我的未來是考上高中,但是,我卻沒有為此付出過足夠的努力。
  • 小學生寫人作文怎樣運用肖像描寫把人物寫活
    中小學作文中最常見的記敘文是寫人的和記事的,無論是寫人的還是記事的,都離不開塑造人物形象,然而看似最常寫的文章,中小學生寫起來卻很難寫好,關鍵的一點在於,不知道如何塑造人物才傳神,今天小徐老師就從肖像描寫入手教會大家如何塑造傳神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