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知識:
1、把握「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2、抓住線索:
①以某一種有意義的實物為線索,如《羚羊木雕》;
②以人物為線索,如《背影》(以人物的某一特徵——「背影」為線索);
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變化為線索,如《荔枝蜜》;
④以時間為線索,如《登上地球之巔》;
⑤以地點變化為線索,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⑥以某一中心事件為線索,如《社戲》。
多數的記敘文只有一條線索,但有一些記敘文存在著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如《藤野先生》,該文除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明線)外,還有一條內在線索,就是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暗線)。
3、明確記敘順序及其作用:
①順敘——使文章更有條理,更易於讀者理解;
②倒敘——為了製造懸念,增強藝術效果;
③插敘——補充情節,使文章更充實。
4、分析文章的表達方式及表現手法:
①表達方式有:記敘、議論、說明、抒情、描寫;
②表現手法有:卒章顯志、託物言志、以小見大、正反對比、象徵、襯託、欲揚先抑、借景抒情、聯想與想像、側面(間接)描寫等。
一、常考題型及解題方法:
1、段落的作用:
①開頭段:統攝全篇,領起下文,設置懸念,開門見山,渲染氣氛,奠定基調,為下文作鋪墊或埋下伏筆;
②過渡段: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③結尾段:總結全文,呼應前文或題目,深化、升華主旨,卒章顯志,畫龍點睛,與開頭呼應,啟發聯想等。
2、景物或環境描寫語段的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設置了背景,烘託、渲染……的氣氛。
②為下文埋下伏筆或作鋪墊。
③表現(或烘託)人物……的心情、性格;
④暗示社會環境;
⑤推動情節的發展;
⑥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1、句子理解或句子分析題:
「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理解句子離不開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答題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答題模式:表達效果+情感)
①聯繫句子運用的修辭方法,思考其運用的效果或目的。注意每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和作用。
②要抓住富有表現力的關鍵性詞語(如動詞、形容詞、副詞、數量詞等),理解句子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要聯繫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點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中想要告訴讀者哪些信息。
④看句子有沒有特定的表達方式。它是議論句,我們就分析其蘊涵的哲理;它是抒情句,我們就剖析其抒發的感情;它是描寫句,我們就分析其創設的意境。
⑤理解句子含義,既要說出句子的表層意思,又要說出句子的深層意思。
2、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
一般來說,解答這類題目需結合上下文,根軍文章所提供的語言環境來理解詞語在這個環境中的比喻義、象徵義、指代義或者其所具有的內涵和外延。在答題的過程中,可藉助「代入法」將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檢驗一下這種理解與上下文的意思有沒有不協調甚至衝突的地方。
例題:閱讀《道行》,回答問題。
①「皮挑兒嘿嘿笑」「於先生也是嘿嘿一笑」,同樣是「嘿嘿」笑,傳達出來的內容有什麼不同?
解析:詞語的含義應從本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來解讀。「嘿嘿」的本義是擬聲詞,引申義一定要結合語境來解釋。
答案:皮挑兒的笑表現出他的隨性和憨厚;於先生的笑表現出他的自豪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