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刺尾鯛知識免費科普,看一看你了解多少?

2021-01-07 百聞動物

擬刺尾鯛,拉丁學名(Paracanthurus hepatus、Acanthurus hepatus、Acanthurus theuthis、Paracanthurus theuthis、Teuthis hepatus Linnaeus),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副刺尾魚屬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Palette Surgeonfish。

擬刺尾鯛體呈橢圓形而側扁。口小,端位,上下頜齒較大,齒固定不可動。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腹鰭僅3軟條;尾鰭近截形。尾棘在尾柄前部,其後端固定於皮下。體藍色,體上半部從胸鰭中央至尾柄全為黑色,但胸鰭後方具有一長橢圓形藍斑;眼後另具一黑帶沿背鰭基部縱走而與體之黑斑相連;背、臀及腹鰭藍色而具黑緣;胸鰭前部藍色,後部黃色;尾鰭黃色,上下葉緣黑色。

擬刺尾鯛棲息於面海且有潮流經過的礁區平臺,棲息深度在2-4生活於24-26℃水溫。成魚通常會聚集於離海底1-2米高的水層,稚魚或幼魚則聚集在珊瑚的枝芽附近。

擬刺尾鯛性情溫和,遭受威脅時會將尾部棘刺豎起攻擊敵人。雜食要以浮遊無脊椎動物和藻類為食。

擬刺尾鯛分布於美屬薩摩亞、澳大利亞、英屬印度洋領地、汶萊達魯薩蘭、科科斯群島、葛摩、庫克群島、西沙群島島、南沙群島、斐濟、法國南方領土、關島、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肯亞、吉里巴斯、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模里西斯、馬約特、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緬甸、諾魯、新喀裡多尼亞、紐埃、北馬裡亞納群島、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留尼旺、薩摩亞、塞席爾、新加坡、索羅門群島、索馬利亞、南非、斯裡蘭卡、中國臺灣島、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託克勞、湯加、吐瓦魯、美國、美國本土外小島嶼、萬那杜、越南、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此物種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3年瀕危物種er 3.1——低危。

擬刺尾鯛是一種大家最喜愛的、美麗的吊類,能活很長時間。很容易與其他吊類區別,因為其卵圓形身體及黑的粗條紋。身體顏色如調色板的深藍色,非常亮麗。需要300升以上的水族箱飼養,帶有一定數量的藏身地點及足夠的遊泳空間。擬刺尾鯛比其他吊類更易養,但有時對其他藍吊有攻擊行為。如果想多養一些,應該同時放入足夠大的缸。缺點是比其他品種的魚更容易患白點等皮膚寄生蟲病。

雖然吊類魚也和其他魚一樣餵食動物性餌料,但需要注意要提供足夠的海草及海藻等植物性餌料。這能增強其身體免疫力,減少攻擊行為及提高其全面健康。也可以在石頭上綁上幹海草來餵食,每天建議餵食3次。或者準備一些人工的植物性餌料,能更方便些。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