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國外商業航天公司的發展大家都有目共睹,有些公司的技術發展甚至超過了領先世界水平的美國宇航局,比如美國航天公司SPACE X。這家公司已經研發出了可回收火箭,創始人馬斯克在三年前就提出了移民火星計劃,這家公司不斷在為這項宏偉計劃做準備。與此同時,國內的商業航天公司也有所發展,目前發展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呢?
根據媒體報導,近期我國商業航天公司「銀河航天」發布官方消息,該公司的衛星研發和智能製造基地將在江蘇南通落戶。據了解,基地建設完成後將會投入人造衛星的設計和生產,該公司的目標是年產量達到300~500顆衛星。該消息引起了不少航天愛好者的關注,有人還把我國的銀河航天與美國的SPACE X放在一起比較,那麼兩者之間存在差距嗎?
銀河航天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銀河航天」這家公司的名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比較陌生,相信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朋友都是第一次聽到這家公司的名字。根據百科知識顯示,銀河航天是一家科技公司,成立於2016年,公司的主要業務範圍有航空航天、電氣設備、衛星通信技術開發、大數據技術開發等內容,公司的創始人是獵豹移動的前總裁徐鳴。
銀河航天成立之後就獲得了國內外多家投資機構的支持,比如順為資本、源碼資本和君聯資本等。到了2019年,銀河航天再獲得新一輪的投資,公司的總估值達到了國內商業航天的最高點,因此也可以理解為什麼網友們喜歡拿銀河航天和SPACE X公司作比較。那麼銀河航天成立至今達成了哪些成就?
今年年初銀河航天發射了國內首顆商業航天公司研發的5G衛星,其通信能力達到了10Gbps。雖然這家公司比較「年輕」,但在短短幾年內就成為了中國估值最高的商業航天公司,這意味著銀河航天未來的發展前景相對較好。
國內外的商業航天公司發展差距大嗎?
近些年來,中國在多方面的發展逐漸跟上世界領先水平,一些領域的技術水平甚至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因此每當國內出現一些與國外知名公司業務類似的企業時,網友們都喜歡拿國內外的企業進行對比。如果比5G通信技術,那麼我國的公司不輸外國公司,但如果現在來比較商業航天發展,那麼國內的發展與國外的發展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差距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國外商業航天起步比中國早,SPACE X公司在2002年就已經成立了,而國內的商業航天公司則在前幾年才成立。成立時間早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進行試錯,對於哪個國家的企業來說航天領域的發展都充滿了大量的風險,因此需要足夠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去探索,國外公司在這方面要快於國內公司。
其次,國外商業航天企業業務範圍較廣,幾乎囊括了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反觀國內的情況,幾乎所有企業都有相對應的業務範圍,比如做空間段的公司就有銀河航天和微納星空,做火箭的就有藍箭和零壹。
中國未來的商業航天將如何發展?
網絡上有專業人士將現階段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比作是上世紀90年代的網際網路發展,再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應該會出現像BAT這樣的企業龍頭。要實現這個目標,中國的商業航天公司應該在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同時發力,每個方面都要有公司出現,但是目前國內的地面段業務還存在一大片空白。
如今空間段和用戶段都已經有公司冒出來了,只要他們保持向上發展的勢頭,成為中國重要的航天公司只是時間問題,而地面段的公司則需要再加把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