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一波寒潮,真是讓人很激「凍」啊!奔波在路上的打工人,個個都是寒風中瑟瑟發抖的亞子。
如果這時的你身上貼滿暖寶寶,腳下踩個熱水袋,再裹上個大棉襖,要是能再披個電熱毯,自充電的那種,簡直不要太完美了!
千萬不要得意太早!據說,這些取暖的傢伙,在暖萌的外表下,有著一顆「傷」人的心。
什麼「傷」?對,沒錯,就是「燙傷」的「傷」。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A縣的趙女士,用熱水袋裝了滿滿一袋熱水放在腳邊,第二天早上醒來,發現腳面紅腫,又疼又癢。她趕忙找來牙膏塗抹,沒想到,用完後腳越來越疼,一點兒緩解的跡象也沒有,只得趕緊去求助醫生。
醫生:你這是低熱燙傷。
趙女士:啊?沒聽說過呀,熱水袋的溫度不高啊……
醫生:沒錯,就是不高的溫度把你燙傷的!
趙女士:燙傷啊,可是我抹了牙膏啦,怎麼反倒更嚴重了呢?
醫生:誰告訴你抹牙膏好使的?牙膏不僅不能緩解疼痛,還有可能導致創面感染,加重創傷。
趙女士:……
B市的張女士睡覺前給孩子貼了個暖寶寶。後半夜,孩子一直翻騰,不一會兒竟然「哇」地大哭起來。打開燈,張女士發現孩子一直撓貼著暖寶寶的地方。她這才反應過來,趕緊撕下暖寶寶,孩子嬌嫩的皮膚上居然起了很多燙傷的小水泡。謹慎起見,張女士趕忙帶孩子去了醫院。
(對話形式)
張女士:給孩子貼暖寶的時候還好好的,一覺醒來就被燙傷了!
醫生說:這是低溫燙傷,早期不易察覺,一旦發現,應立即用清水衝洗或者浸泡。如果燙傷不嚴重,可以塗抹一些燙傷藥;如果嚴重的話,還需要進行包紮處理。
這兩則案例,都是典型的「低溫燙傷」,更是冬季裡非常容易被忽視的常見案例。那麼,到底什麼是「低溫燙傷」呢?被燙傷了應該如何處理呢?
科普Time
低溫也會把你傷得很深
低溫燙傷,指機體長時間接觸溫度不太高的熱源,致使熱量蓄積而導致接觸部位皮膚、皮下組織燒傷。低熱燒傷的溫度一般在44~51℃,通常不易被察覺,持續時間長,待到發現時往往已經造成比較嚴重的傷害,好發於嬰幼兒、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及老年人。
低溫燙傷導致的創面一般痛感不明顯,但皮膚會出現紅腫、水泡、脫皮或者發白。這種燙傷面積不大,但是深度卻比較大,有的可深達骨質。創面深,往往造成組織壞死。
處理低溫燙傷5字決
1.離 發覺燒燙傷以後立即脫離致熱原;
2.脫 脫去衣服,如果衣服和皮膚粘連在一起,用剪刀剪掉,不要硬拽;
3.泡 脫掉衣服後,把局部受傷的部位用自來水衝洗或者浸泡在涼水裡,衝洗時間要達到半個小時,以不疼為主;
4.包 如果燙傷比較重,要用乾淨毛巾或乾淨紗布包紮。如果只是起水泡,可以自行到藥店買燙傷藥塗抹;
5.送 做了簡單的處理後還是要去正規醫院接受專業治療,這樣才能避免留疤或者加重病情。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燙傷後,千萬不要用醬油、醋、牙膏甚至煤灰塗抹傷處,這樣極易導致感染,增加創面的深度。必要時應當第一時間將傷者送往醫院,按醫生要求科學處置。
在日常生活中,購買取暖設備,一定要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不要超期使用。
在使用熱水袋取暖時,水不裝太滿,以不超過70%為宜,使用時不要直接接觸皮膚,可用厚毛巾進行包裹。
暖寶寶不要貼身使用,一定要隔著衣服,應避免長時間在同一位置使用,尤其睡覺時應摘下。老人、兒童、糖尿病患者應慎用。
使用電熱毯時,要注意正確開關,應在睡覺時關閉開關,老年人身邊最好有家人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