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紋學的研究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但皮紋檢測真正應用到教育領域,還是近幾十年的事情。
1982年,美國皮紋學會成立,在皮紋學、遺傳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基礎上,通過大量樣本的檢測、分析、統計,得出人的皮紋與行為、天性、潛能之間的關係報告。
1991年美國政府幫國小一年級學生作皮紋分析檢測,由政府補助費用。其他在日本、臺灣、香港等地,皮紋檢測經過了數以萬計人的檢測體驗,反應非常地熱烈,甚至有些大公司在選拔人才時也把皮紋分析報告列為參考。
美國皮紋學會的皮紋檢測報告在上世紀90年代被臺灣學者引入臺灣地區和東南亞等國,並且在東方人種中進行了大量檢測、比對和驗證。進一步細化和優化了皮紋檢測報告,並且結合心理學,開創了華人地區的皮紋心理學。
2002年,皮紋檢測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地區,十幾年來,經過大陸多家機構與研究者的努力,在數百年來世界皮紋研究的基礎上,大腦智庫皮紋研究中心再結合數以萬計的國人皮紋檢測樣本,完成數千份回訪與驗證,再次優化檢測報告。
目前大腦智庫出品的40頁檢測報告,是在傳承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整合目前市面上皮紋檢測報告的精華,進一步完成本土化、專業化改良,是多家教育機構公認的目前較系統、全面的皮紋檢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