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天線使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中進行團隊合作

2020-09-04 工程學習

原型微型天線集成在無人地面飛行器上,配有軟體定義的無線電和其他機器人傳感器。系統在 UGV 和第二個節點之間流式傳輸視頻。

新型微型低頻天線具有增強的帶寬,可使緊湊型移動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中實現強大的網絡。

在美國陸軍戰鬥力發展司令部的陸軍研究實驗室和密西根大學的合作下,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設計方法,改進了傳統天線在低頻下運行的限制——演示了能夠保持性能的較小天線。

阻抗匹配是天線設計的一個關鍵方面,可確保無線電在傳輸模式下以最少的反射通過天線傳輸功率,並且當天線處於接收模式時,它捕獲功率,從而在操作帶寬內的所有頻率上有效地與無線電連接。

陸軍研究員Fikadu Dagefu博士說:&34;擬議的阻抗匹配方法將模塊化有源電路應用於高度小型化、高效、輕量級的天線,克服了上述的Chu-Wheeler性能限制。&34;我們在小型無人地面飛行器上集成了開發天線,並在 UGV 之間演示了可靠的實時數字視頻流,而這種緊湊的低頻無線電系統以前從未這樣做過。通過利用這項技術,機器人代理可以協調和組建團隊,從而實現獨特的功能,例如分布式按需波束成形,實現定向和安全的戰場網絡。

研究人員說,到2050年,全球80%以上的人口將生活在密集的城市環境中,因此,創新的陸軍網絡能力對於創造和維持轉型的超匹敵是必要的。缺乏固定基礎設施,加上對競爭優勢的需求日益增加,對近同行對手提出了進一步的挑戰,這給陸軍網絡帶來了進一步的挑戰,而陸軍網絡是多域業務的最高現代化優先事項。

雖然以前的實驗研究表明帶寬增強與主動匹配應用於小型非振振天線(例如,短金屬線),但以前的工作沒有同時確保帶寬和輻射效率增強相比,小型,和振振天線的性能接近Chu-Wheeler限制。

陸軍主導的主動匹配設計方法解決了帶寬、效率和穩定性之間的權衡帶來的這些關鍵挑戰。研究人員構建了一個15釐米的原型(佔工作波長的2%),並證明新設計的帶寬增強比同一天線增加了3倍以上,無需應用主動匹配,同時,傳輸效率也提高了10倍,與相同尺寸的最先進的主動匹配天線相比。

&34;Choi 說。&34;這項技術已經成熟,可以在未來發展和過渡到我們軍隊內的各個合作夥伴。"我們樂觀地認為,隨著我們異構網絡研究的整合,這項技術將進一步發展,並將集成到未來的陸軍通信系統中。

相關焦點

  • 受摺紙啟發,哈佛大學團隊打造微型外科機器人:可進行精密手術
    哈佛大學團隊新近開發出一種微型外科機器人,它只有網球大小,僅有 1 枚硬幣的重量,但是它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困難的模擬手術任務。哈佛大學維斯研究所教授 Robert Wood 和索尼公司的機器人工程師 Hiroyuki Suzuki 合作,他們受摺紙啟發,創造了一種新的微型運動中心遙控機械手,名為「mini-RCM」。這項研究極大地縮小了外科手術機器人的尺寸。
  • 有一天人工智慧微型機器人或能從腦組織中捕獲幹細胞
    打開APP 有一天人工智慧微型機器人或能從腦組織中捕獲幹細胞 宇宙與科學 發表於 2020-03-08 09:22:00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唐納利細胞與生物分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獲得了一筆資金支持,該團隊希望用人工智慧控制的微型機器人有一天可以從腦組織中發現並捕獲稀有幹細胞進行治療。
  • 微型機器人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近日,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微型機器人及微操作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2D to 3D Manipulation and Assembly of Microstructures Using Optothermally Generated Surface Bubble Microrobots 為題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Small。
  • 頂刊綜述:精準醫學中的醫用微型/納米機器人
    這些領域中的每一個都旨在應對醫學中的不同挑戰。例如,能動的微型/納米機器人可以直接遊入目標區域並傳遞精確劑量的治療有效載荷。因此,在降低副作用的同時保持其治療功效,這是使用具有低定位功效的被動給藥方法時的常見問題。另一方面,使用微型/納米機器人進行手術可能會到達無法通過導管或侵入性手術到達的身體區域,從而可以對組織進行採樣或將治療有效載荷深入患病組織。
  • 密西根大學開發快速驅動微型摺紙機器人實現複雜功能
    將古老的摺紙工藝整合到微型機器人加工方法中,可以彌補這一缺點,產生具有複雜幾何形狀和可編程機械性能的3D系統。常見的微型摺紙系統通常摺疊速度較慢,提供的活動自由度很小。密西根大學最近開發了一種設計,製造和啟動微型機器人的新方法,使摺紙結構能夠實現快速和多自由度的運動,從而實現複雜的功能。
  • 仿白細胞微型機器人可在血管中快速逆行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柏林6月1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成功開發出一種與白細胞相似的微型機器人,並在磁場的導航控制下實現了在模擬血管中快速逆行,為將來通過微型機器人將藥物運送到患者病灶深處鋪平了道路。
  • 靠磁場驅動的微型機器人軍隊, 構建複雜結構之餘還能捕捉酵母細胞
    機器人的研發領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體態各異、功能不同的機器人不斷從實驗室中誕生。比如:六條腿的爬行機器人、能自如行走的步行機器人,甚至還有一些研發靈感來自於地球上最小生物的機器人。近日,位於矽谷的SRI國際研究所裡的科學家也研發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微型機器人軍隊:MicroFactory。這是一個製造機器人的蟻群,利用數個半毫米的小機器人構建出令人驚嘆的機器結構。據雷鋒網了解,有專家預測,在不久後的將來,3D印表機能夠讓成群的機器人協同構造更強大、更複雜的結構。
  • 中國科學家打造微型機器人,多種姿勢隨意切換,或實現體內治療
    這個在50多年前看似天馬行空的想像,現在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如何將其變為現實,當然不是將人縮小,而是讓微型機器人進入人體內,進行各種操作和治療。「我們研究的目的就是瞄準了未來的創傷很小或者微創手術,」德國馬普智能系統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胡文琪說。不過如何穿越人體內複雜的各種環境,對僅有毫米甚至微米大小的機器人來說是非常艱巨的任務。
  • 微型立方體衛星的強大天線
    尤其是我們很難做到為這些衛星配備足夠大的天線,來滿足高數據速率和高解析度雷達。所以這些微型衛星只能局限於地球軌道,無法推進地球軌道之外的科學前沿探索。如果我們能找到某種方法,為立方體衛星配備強大的高增益天線,也就能開創眾多嶄新的研究和探索機遇。圍繞地球軌道的立方體衛星最終將能進行基於雷達的科學研究,如測量氣流及降水量。利用高數據速率天線,立方體衛星將可以擴大探索疆域,去探索太陽系。
  • 微型機器人:由雷射驅動,未來可用於顯微外科手術
    (圖片來源:EPFL/EPFZ)將電子器件微型化以生產細胞大小的微型機器人,一直是科學家們追求的目標。但由於缺乏合適的微米級致動器系統,這項技術一直受到限制。十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開發可使微型機器人在體液中行進的微米級致動器。
  • 機器人視界|微型機器人 助力精準醫療
    微型機器人應用價值——助力精準醫療 微型機器人在醫療領域中的應用主要包括治療、手術、診斷和醫學成像,每一個應用都旨在應對醫學中的不同挑戰。例如,能動的微型/納米機器人可以直接遊入目標區域並傳遞精確劑量的治療有效載荷,因此,在降低副作用的同時保持其治療功效,這是使用具有低定位功效的被動給藥方法時的常見問題。 另一方面,使用微型/納米機器人進行手術可能會到達無法通過導管或侵入性手術到達的身體區域,從而可以對組織進行採樣或將治療有效載荷深入患病組織。
  • 中國科研人員研發磁性噴霧,可快速製造微型磁控機器人
    據中科院網站11月25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智能仿生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新宇研究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申亞京團隊合作,提出一種通用、可擴展、能應對不同場景的微型機器人製造方式——利用膠質磁性噴霧使無生命目標物體成為可控微型外骨骼。 微型機器人由於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適應性而在生物醫學中有著廣泛應用前景。
  • 科研人員研發出可快速製造微型機器人的膠質磁性噴霧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智能仿生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新宇研究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申亞京團隊合作,提出一種通用、可擴展、能應對不同場景的微型機器人製造方式——利用膠質磁性噴霧使無生命目標物體成為可控微型外骨骼。
  • 盤點全球5大微型機器人,比蚊子還要小,還不怕蒼蠅拍和鞋子
    微型鬃毛機器人由喬治亞理工學院團隊研製的鬃毛機器人,重 5 毫克, 比一般的螞蟻都還要小。由於體型極其微小,無法使用電池作為驅動。該機器人有像鬃毛一樣的「腳」,當機器人接收到特定頻率的振動,這些鬃毛就會運動起來。
  • 草履蟲大小的「微型機器人」或許能在人體組織中自由穿梭
    康奈爾大學領導的一個合作項目創造了第一個集成了半導體元件的微型機器人,使它們能夠通過標準電子信號進行控制和行走。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能夠快速製造微型機器人的膠質磁性噴霧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所智能仿生中心吳新宇研究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申亞京團隊合作,提出一種通用、可擴展、能應對不同場景的微型機器人全新製造方式——利用膠質磁性噴霧使無生命目標物體成為可控微型外骨骼。
  • 深圳先進院等研發出可快速製造微型機器人的膠質磁性噴霧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智能仿生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新宇研究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申亞京團隊合作,提出一種通用、可擴展、能應對不同場景的微型機器人製造方式——利用膠質磁性噴霧使無生命目標物體成為可控微型外骨骼。
  • 機器人!普渡大學微型機器人輸藥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試圖通過對微型機器人施加旋轉的外部磁場,以此控制微型機器人行動軌跡。機械工程系副教授David Cappelleri說道,通過這些外部磁場不僅能為無法攜帶電池的微型機器人供電,還能安全地穿透人體中不同介質,幫助微型機器人們像越野車開過崎嶇山地一樣越過人體內部複雜的「地形」。
  • 《Nature》草履蟲大小的微型機器人:由雷射驅動可用於顯微外科
    該款微納機器人,通過雷射的輻照來控制機器人的前後腿的交替運動,從而實現在液體中的遊動這款微納機器人,由於其體積小,只有草履蟲大小,而且方面大批量的進行製造,科學家可以實現「撒豆成兵」,能夠一次批量製造出上千個這樣的微型機器人,組成一支不可估量的「大軍」。
  • 加入摺紙和軟體的技術,微型昆蟲機器人讓人眼前一亮
    」的演講中,演講者 Sarah Bergbreiter 教授用這麼幾句話闡述了研究微型機器人的意義:「可以想像一下地震等自然災害過後,斷壁殘垣,這些小機器人穿梭在廢墟中,尋找生還者的畫面。或者想像一下,當一個微型機器人能在你的血液中遊動,替醫生檢查,排除病灶,也許醫生不再需要開刀就能利用機器人替你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