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有句俗話說,挪威有三寶:魚、油和魚油。這句話也點出了挪威國民經濟中的兩大支柱產業——能源業和海產業,並且這兩大行業均與海洋密切相關。
聯合國將今年6月8日~14日設定為世界海洋周,主題是「為海洋的可持續發展進行創新」。中國-挪威海洋可持續創新研討會此間在上海舉行,雙方的海洋問題專家在線上線下深入地探討了海洋可持續發展的議題。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楊劍研究員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中挪兩國可以在海洋可持續發展和北極航道這兩方面進一步加強國際海洋治理合作。
對於中挪海洋合作的未來,挪威船級社技術專家高瑋則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就可持續航運而言,中國可以從政策和技術兩個方面借鑑挪威的經驗。
經濟與環保兼得
海洋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物產。聯合國的數據顯示,海洋蘊藏著世界上最大的蛋白質資源,超過30億人口主要靠海洋為他們提供蛋白質。
可持續海洋經濟高級別小組挪威特使、挪威前氣候與環境大臣赫爾格森(Vidar Helgesen)此前曾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依賴海洋提供蛋白質來源的人口,將會在20年之後翻一倍。
但是過度捕撈傷害了海洋的可持續性,如何依靠海洋而又不竭澤而漁?對此,挪威的經驗是,通過人工養殖來減少過度的海洋捕撈。
挪威工業聯合會水產養殖和海洋技術副主席黑格倫德(Stål Heggelund)表示,今年是挪威首次成功養殖三文魚的五十周年紀念,如今挪威養殖的三文魚已經銷往了世界上100多個國家,成為了一種全球性商品,三文魚養殖產業也成為了全球性的產業。
養殖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他透露,而在過去五年內,挪威三文魚和紅鱒魚所創造的價值從300億挪威克朗(約合228億元人民幣)增長到670億挪威克朗(約合510億元人民幣)。
同時,對於鱈魚這樣無法通過人工養殖的魚類,挪威在世界上首次引入並執行了配額系統,對於漁船個體捕撈量和漁場整體捕撈量都實施了嚴格的配額。
挪威也得到了回報,目前挪威擁有全球最大的可持續鱈魚群,隨著魚群的增大,挪威鱈魚的配額每年也在抬高。挪威海產品的出口總值在其國民經濟中也僅次於能源產業。
中挪海洋合作大有可為
挪威駐滬總領事尹克婷(Kristin Iglum)在前述會議上表示,挪威和中國在海洋產業上有著長期密切的合作關係,多年來持續關注可持續發展的話題。她希望可以多分享挪威和中國的經驗,來支持海洋的可持續發展。
高瑋則表示,中國可以借鑑挪威較為成熟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如超越發電行業,在多行業內徵收碳稅和氮氧化物排放稅,鼓勵企業節能減排,同時做到專稅專用,將徵收來的稅款返還到實際環境問題的解決上。
在技術層面上,他表示,挪威在航運領域內實踐性項目走得非常前沿,如當前熱門的以天然氣為燃料的船舶,挪威在2000年就已開始使用。高瑋表示,通過試點項目,積累經驗,進而將經驗轉化為規則規範乃至於政策,這個理念和流程也可為中國在此領域的發展提供借鑑。
楊劍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和挪威均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海洋國家之一,兩國數十年以來連任國際海事組織(IMO)A類理事國。在2019年中國提出了海洋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兩國可以在全球海洋治理方面加強合作,因為海洋是相通的,無法通過某一個單獨國家和區域完成治理工作。
楊劍說,無論是中國還是挪威,這些年都在為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做著很大的努力,並且在這一領域內雙方均已進行了深度的合作,他舉例表示,中國企業近年來向挪威陸續交付超大型智能海上漁場和挪威北海使用的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均是雙方海洋可持續發展合作非常好的案例。
此外,楊劍表示中挪海洋合作在北極地區也將大有可為,隨著北極航道的開通,從東亞可以經北冰洋直抵北歐,並向南深入歐洲。挪威作為北歐和北極國家,長期以來積累了大量的北極知識,雙方有望在可持續的航道開發和運用上加深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