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在農業中使用有益微生物菌劑大有可為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9日 20:31 來源:
新華網北京1月29日電(記者彭紅)河南省蘭考縣南馬莊的村民使用「三色生態菌」進行水稻種植,使水稻產量增加17%,品質大大提升,同時降低了農藥、化肥的投入,取得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豐收。
這是記者日前從在京舉行的「三色農業」研討會上了解到的。來自農業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中國農業大學、大連市農業微生態研究所以及河南省平頂山市、遼寧省大連市、河北定州市、山東省霑化縣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專家參加了研討會。
據專家介紹,「三色農業」是指 「綠色農業、藍色農業和白色農業」。綠色農業是指以土、水為基礎的傳統農業。海洋種植業、養殖業、捕撈業形象地喻為「藍色農業」,目的是開發食用蛋白質。白色工程農業是以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和酶工程為基礎,以基因工程全面綜合組建的工程農業。因它是在高度潔淨的工廠內進行生產,人人都將穿戴白色工作服從事勞動,所以形象地稱之為「白色工程農業」,即微生物資源產業化的工業型新農業。
《中國生物技術發展報告2005》指出:「生物產業將成為繼信息產業之後世界經濟中又一個新的主導產業」。生物技術的重大突破將為解決世界人口與健康、糧食、環境等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提供強有力的手段。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生物飼料添加劑的應用,將推動種植業和養殖業的變革,並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和農業產業結構,打破農業與制約業、工業的界限。尤其「白色農業」的發展將促使「農業工業化」。
為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三色生態」產品,北京新紀元三色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了,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三色生態菌等多種有益微生物菌劑。其產品廣泛應用於種植業、養殖業、水產業、水質淨化和土壤改良等諸多領域。原理是通過向土壤補充有益微生物菌,通過其分解還原作用,解決土壤中存在的嚴重板結、化肥超標、滲水透氣性下降等一系列問題,抑制土傳病害,增強土壤的活性,促進作物根部吸收養分,提高作物的免疫力、抗病能力,少用農藥甚至不用農藥,減少化肥使用量,從根本上提高食品的品質和等級,達到有機標準。
據北京新紀元三色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立平介紹,三色生態菌2005年開始在全國部分地區進行示範試驗,得到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一些省市不僅將這一生物技術的應用納入政府工作的議事日程,還將三色生態菌的示範工作進行一一落實,並得到有關協會和農民們的積極響應和支持,在種植、養殖、水產、土壤改良、水質淨化等方面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實現「發展『白色農業』,向微生物要糧」的宏偉願望邁出了第一步。
來自大連市農業微生態研究所的袁傑力教授在研討會上做了《發展微生態農業是人類健康發展的前提》的報告,從理論上系統地闡述了農業環境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他認為,利用微生物產品補充和修復地球業已被破壞的生物圈是一項擺在面前的緊迫任務,有著重大而長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河南省平頂山市農業局局長李慶豪在研討會上,就「農業發展的方向何在?農業的出路何在?」提出了思考,並就「白色農業」的概念及內涵、微生物技術的發展歷程和有益微生物菌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認為:在農業中使用有益微生物菌劑,能夠解決目前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業產量問題、農產品質量問題、農民增收問題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據他介紹,2007年平頂山市將大力開展微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與推廣;同時,在土壤改良、水產養殖等方面利用微生物技術正式進行科研立項;在糧食、蔬菜、果樹、菸草種植,以及畜禽、水產養殖等各方面布置了觀察對比示範。
「中國冬棗之鄉」的山東省霑化縣副縣長張文和介紹,「三色生態菌」已使霑化冬棗的含糖量上升了4個百分點,為每畝棗樹增收近2000元;使棉花每畝增產近60公斤,枯、黃萎病防治達到90%以上,棉花品質提升一個等級。
據悉,北京新紀元公司目前已與河南省平頂山市、遼寧省大連市、遼寧省丹東市、山東省霑化縣達成戰略合作意向,2007年在這些市(縣)大面積推廣使用微生物產品,預計第一期推廣面積將超過1000萬畝。
責編:肖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