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中國湖南省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成功突破1500公斤大關。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澇災情的多重衝擊下,這個目標的實現來之不易。這不但取決於科研團隊的創新,還得益於一線農業工作者們的辛勤勞作。
與在國內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們一樣,還有許多中國農業專家遠赴非洲大陸。他們與非洲朋友們共同揮灑汗水,致力提高當地農作物產量,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水平,為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貢獻著力量。49歲的胡雙全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
已經工作了26個年頭的胡雙全,現就職於湖北省崇陽縣肖嶺鄉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要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與貯藏技術推廣工作。目前,他作為中國援助蒲隆地農業專家組的一員在當地開展農業技術援助工作。
根據此次援布規劃設計要求,他的主要工作內容是開展農產品生產、加工與貯藏技術的調研和技術試驗示範,並在此基礎上對相關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擬定符合當地實際的規程、意見、政策建議等文件供當地有關部門參考。
「從2003年到2014年,我曾在非洲的三個國家從事過農業援外工作。那時,我發現他們在農產品生產、加工和貯藏等技術生產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了解到這次援布第四期高級農業專家項目需要這方面的技術人員後,我第一時間報名,並很榮幸地經過一系列考核最終得以入選成為這個項目組的一員。」胡雙全說。
2018年3月,懷揣著和非洲兄弟們深厚感情的胡雙全,再一次踏上了非洲這片熱土。
從試驗示範到可持續發展
今年1月15日,位於蒲隆地Bubanza省Gihanga縣的Socopa大米加工廠技術負責人Revonat Nijimbere給胡雙全打來了電話。他在電話那頭焦急地說,他們的大米拋光機無法正常工作,請求胡雙全幫助他們解決該問題。
掛斷電話後,胡雙全二話沒說,立即驅車30多公裡感到該加工廠,經過對設備進行仔細排查和調試,設備終於又重新恢復正常,加工廠也按期保質完成加工任務。在幫助當地持續開展水稻產業試驗示範工作時,胡雙全經常會面臨這些突發性的問題。「請求就是「戰鬥」命令。能夠在和非洲朋友共同打贏這場『糧食保衛戰』中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我感到很欣慰。」胡雙全說。
胡雙全與大米加工廠負責人探討如何提高大米加工質量、打造大米優質品牌。
蒲隆地是一個農業國家,9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生產方式不發達,生產效率較低;農作物單產普遍較低,效益較差。「這種農業生產方式和基本狀況與我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業生產水平相類似,因此中國農業技術和生產經驗對蒲隆地的農業生產有比較大的現實的借鑑作用。」胡雙全說。
2018年6月,為了幫助當地農民增產增收、擺脫大米國內供給不足的困境,胡雙全和專家組的成員以Socopa大米加工廠為試驗示範服務對象,幫助其打造優質米品牌、引領蒲隆地大米產業的發展。
援助之初,胡雙全將專家組用於試驗示範的大米拋光機捐贈給了Socopa大米加工廠,並幫助加工廠進行安裝調試,確保設備良好運行。在此基礎上,胡雙全還根據該廠大米加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該工廠撰寫了質量控制與加工生產的指導手冊,確保了大米加工質量的穩定。
目前,Socopa大米加工廠從以前的半停產狀態扭轉為產銷兩旺、穩定盈利。產能從原來的0.3噸/小時提高到該生產線的1.0噸/小時;出米率從63%提高到67.8%;整精米率從53%提高到58%;大米品質從只能以市場最低價銷售的三級米提高到了能與進口優質大米媲美的售價最高的一級米水準;每噸大米的能耗和人工費用減少了6美元左右,大米出廠價格也從原來的0.6美元/公斤提高到了0.7-1.0美元/公斤,大米產銷量從原來的每月不足10噸提高到了36噸以上。
接下來,胡雙全又在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上又做起了文章。他親自設計大米彩色包裝袋,並親自為該廠設計優質雜交稻大米宣傳圖畫,印製了一批宣傳畫冊在城市居民聚居區和商店進行張貼,提升宣傳力度。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胡雙全深知大米加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為了提升當地技術人員的操作能力,我在當地持續開展大米生產技術人員和操作的培訓,累計培訓工人100餘人次。」胡雙全說。「集中培訓和現場培訓活動讓蒲隆地眾多農產品加工技術人員對大米加工和拋光技術、優質大米加工技術和品牌創建、稻穀貯藏等技術和雜交水稻在蒲隆地的發展前景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除了在幫助蒲隆地提升大米深加工產業外,胡雙全還積極探索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發展。他嘗試將技術運用在開展米製品加工試驗示範中,助力當地企業增加收入,降低成本。
在蒲隆地國家食品技術中心的支持配合下,胡雙全嘗試將當地傳統的流行的油炸面制小吃配方進行優化改進,將碎米研磨為米粉,與麵粉混合,製作出滿足當地百姓口感的油炸米麵小食品。在多次試驗確定生產工藝和配方的基礎上,胡雙全選取一家小食品廠作為示範對象,進行技術培訓和現場示範。
「我們採用麵粉140公斤和米粉60公斤的配方加工出同樣價值的小食品,一年下來能為該食品廠生產該產品降低了原料成本數千美元。」胡雙全說。「與當地類似的小食品相比,味道和口感略優,生產成本也更低,同時還充分利用了大米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使價格低廉的農副產品得以增值。」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據胡雙全介紹,蒲隆地農產品加工機器主要依賴進口,在開展農產品加工技術試驗示範時,經常會因零部件損壞導致機器設備難以正常運行。這無疑增加了他在當地進行技術示範推廣的難度。
「我會想辦法與廠家聯繫採購零部件,協助加工單位更快獲得所需零部件並幫助他們安裝調試。與此同時,我還對技術人員進行培訓,使他們在加工過程中增強對機器設備的保養維護的意識,更加關注加工過程中的操作流程等注意事項。」胡雙全說。
胡雙全在木薯加工廠指導木薯加工生產。
為了全面了解蒲隆地農產品加工行業現狀和現存問題,胡雙全深入到蒲隆地各省農作物種植區域,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政府相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機構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
在了解基本情況過後,他結合自身專業水平和工作經驗,撰寫了7篇農產品加工方面的專題調研報告,並最終完成了近35000字的蒲隆地農產品加工行業調研報告,為蒲隆地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以及中非農業合作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針對水稻產量低的問題,胡雙全在從事農產品加工專業工作之餘,積極協助水稻專家和土肥專家做好優質雜交稻的試驗示範推廣工作,為援布專家組重點項目和亮點工程貢獻力量。
10月23日,「蒲隆地2020年世界糧食日」活動在布政治首都基特加隆重舉行,蒲隆地總統埃瓦裡斯特?恩達伊施米耶出席並主持活動。在致辭講話中,恩達伊施米耶高度稱讚中布農業合作成果。
恩達伊施米耶表示,多年來,一些友好國家和國際組織為振興布農牧業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布方尤其感謝中國積極幫助布經濟社會發展。中國援布農業專家培訓了大量農業技術人員,並向農業部提出了很多專業性建議。近幾年,布農業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毫無保留地提供先進技術與經驗。
堅守陣地,不忘初心
受新冠疫情影響,本計劃於今年3月中旬結束援助任務的胡雙全,現如今還堅守在蒲隆地這片土地上。「從3月份下旬到11月上旬,蒲隆地關閉了國際航班,我國派遣的農業專家也就不能如期抵非開展援助。」胡雙全說。
胡雙全在當地舉辦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會。
為了讓援助工作不中斷,他與另一位專家組成援布農業專家留守組。作為留守組的成員,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繼續在布開展雜交水稻的試驗示範與推廣、進行技術培訓,確保新修建的援布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的順利交接和良好運營。
今年,他們先後開展了雜交水稻不同秧齡控草試驗、稻田除草劑不同時期施用試驗、雜交水稻種子本土化生產試驗、稻草腐爛還田試驗等。同時,還分別在Gehanga縣、Mpanda縣、Rugobo縣等地開展了較大規模的雜交水稻種植示範片,通過農民合作社的模式把農民組織起來,統一供種、免費提供技術服務,使參與農戶在種植雜交稻活動中實現較大幅度增產增收,起到良好的示範推廣效果。
「留守的意義就是讓雜交水稻試驗示範的推廣有效開展,加快推進雜交稻種子本土化進程,為蒲隆地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胡雙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