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國農業專家助力蒲隆地水稻產業發展

2020-11-27 北京周報

  11月2日,中國湖南省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成功突破1500公斤大關。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澇災情的多重衝擊下,這個目標的實現來之不易。這不但取決於科研團隊的創新,還得益於一線農業工作者們的辛勤勞作。

  與在國內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們一樣,還有許多中國農業專家遠赴非洲大陸。他們與非洲朋友們共同揮灑汗水,致力提高當地農作物產量,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水平,為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貢獻著力量。49歲的胡雙全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

  已經工作了26個年頭的胡雙全,現就職於湖北省崇陽縣肖嶺鄉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要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與貯藏技術推廣工作。目前,他作為中國援助蒲隆地農業專家組的一員在當地開展農業技術援助工作。

  根據此次援布規劃設計要求,他的主要工作內容是開展農產品生產、加工與貯藏技術的調研和技術試驗示範,並在此基礎上對相關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擬定符合當地實際的規程、意見、政策建議等文件供當地有關部門參考。

  「從2003年到2014年,我曾在非洲的三個國家從事過農業援外工作。那時,我發現他們在農產品生產、加工和貯藏等技術生產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了解到這次援布第四期高級農業專家項目需要這方面的技術人員後,我第一時間報名,並很榮幸地經過一系列考核最終得以入選成為這個項目組的一員。」胡雙全說。

  2018年3月,懷揣著和非洲兄弟們深厚感情的胡雙全,再一次踏上了非洲這片熱土。

 

從試驗示範到可持續發展

  今年1月15日,位於蒲隆地Bubanza省Gihanga縣的Socopa大米加工廠技術負責人Revonat Nijimbere給胡雙全打來了電話。他在電話那頭焦急地說,他們的大米拋光機無法正常工作,請求胡雙全幫助他們解決該問題。

  掛斷電話後,胡雙全二話沒說,立即驅車30多公裡感到該加工廠,經過對設備進行仔細排查和調試,設備終於又重新恢復正常,加工廠也按期保質完成加工任務。在幫助當地持續開展水稻產業試驗示範工作時,胡雙全經常會面臨這些突發性的問題。「請求就是「戰鬥」命令。能夠在和非洲朋友共同打贏這場『糧食保衛戰』中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我感到很欣慰。」胡雙全說。

 

胡雙全與大米加工廠負責人探討如何提高大米加工質量、打造大米優質品牌。

  蒲隆地是一個農業國家,9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生產方式不發達,生產效率較低;農作物單產普遍較低,效益較差。「這種農業生產方式和基本狀況與我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業生產水平相類似,因此中國農業技術和生產經驗對蒲隆地的農業生產有比較大的現實的借鑑作用。」胡雙全說。

  2018年6月,為了幫助當地農民增產增收、擺脫大米國內供給不足的困境,胡雙全和專家組的成員以Socopa大米加工廠為試驗示範服務對象,幫助其打造優質米品牌、引領蒲隆地大米產業的發展。

  援助之初,胡雙全將專家組用於試驗示範的大米拋光機捐贈給了Socopa大米加工廠,並幫助加工廠進行安裝調試,確保設備良好運行。在此基礎上,胡雙全還根據該廠大米加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該工廠撰寫了質量控制與加工生產的指導手冊,確保了大米加工質量的穩定。

  目前,Socopa大米加工廠從以前的半停產狀態扭轉為產銷兩旺、穩定盈利。產能從原來的0.3噸/小時提高到該生產線的1.0噸/小時;出米率從63%提高到67.8%;整精米率從53%提高到58%;大米品質從只能以市場最低價銷售的三級米提高到了能與進口優質大米媲美的售價最高的一級米水準;每噸大米的能耗和人工費用減少了6美元左右,大米出廠價格也從原來的0.6美元/公斤提高到了0.7-1.0美元/公斤,大米產銷量從原來的每月不足10噸提高到了36噸以上。

  接下來,胡雙全又在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上又做起了文章。他親自設計大米彩色包裝袋,並親自為該廠設計優質雜交稻大米宣傳圖畫,印製了一批宣傳畫冊在城市居民聚居區和商店進行張貼,提升宣傳力度。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胡雙全深知大米加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為了提升當地技術人員的操作能力,我在當地持續開展大米生產技術人員和操作的培訓,累計培訓工人100餘人次。」胡雙全說。「集中培訓和現場培訓活動讓蒲隆地眾多農產品加工技術人員對大米加工和拋光技術、優質大米加工技術和品牌創建、稻穀貯藏等技術和雜交水稻在蒲隆地的發展前景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除了在幫助蒲隆地提升大米深加工產業外,胡雙全還積極探索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發展。他嘗試將技術運用在開展米製品加工試驗示範中,助力當地企業增加收入,降低成本。

  在蒲隆地國家食品技術中心的支持配合下,胡雙全嘗試將當地傳統的流行的油炸面制小吃配方進行優化改進,將碎米研磨為米粉,與麵粉混合,製作出滿足當地百姓口感的油炸米麵小食品。在多次試驗確定生產工藝和配方的基礎上,胡雙全選取一家小食品廠作為示範對象,進行技術培訓和現場示範。

  「我們採用麵粉140公斤和米粉60公斤的配方加工出同樣價值的小食品,一年下來能為該食品廠生產該產品降低了原料成本數千美元。」胡雙全說。「與當地類似的小食品相比,味道和口感略優,生產成本也更低,同時還充分利用了大米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使價格低廉的農副產品得以增值。」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據胡雙全介紹,蒲隆地農產品加工機器主要依賴進口,在開展農產品加工技術試驗示範時,經常會因零部件損壞導致機器設備難以正常運行。這無疑增加了他在當地進行技術示範推廣的難度。

  「我會想辦法與廠家聯繫採購零部件,協助加工單位更快獲得所需零部件並幫助他們安裝調試。與此同時,我還對技術人員進行培訓,使他們在加工過程中增強對機器設備的保養維護的意識,更加關注加工過程中的操作流程等注意事項。」胡雙全說。

胡雙全在木薯加工廠指導木薯加工生產。

  為了全面了解蒲隆地農產品加工行業現狀和現存問題,胡雙全深入到蒲隆地各省農作物種植區域,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政府相關部門和非政府組織機構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

  在了解基本情況過後,他結合自身專業水平和工作經驗,撰寫了7篇農產品加工方面的專題調研報告,並最終完成了近35000字的蒲隆地農產品加工行業調研報告,為蒲隆地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以及中非農業合作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針對水稻產量低的問題,胡雙全在從事農產品加工專業工作之餘,積極協助水稻專家和土肥專家做好優質雜交稻的試驗示範推廣工作,為援布專家組重點項目和亮點工程貢獻力量。

  10月23日,「蒲隆地2020年世界糧食日」活動在布政治首都基特加隆重舉行,蒲隆地總統埃瓦裡斯特?恩達伊施米耶出席並主持活動。在致辭講話中,恩達伊施米耶高度稱讚中布農業合作成果。

  恩達伊施米耶表示,多年來,一些友好國家和國際組織為振興布農牧業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布方尤其感謝中國積極幫助布經濟社會發展。中國援布農業專家培訓了大量農業技術人員,並向農業部提出了很多專業性建議。近幾年,布農業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毫無保留地提供先進技術與經驗。

 

堅守陣地,不忘初心

  受新冠疫情影響,本計劃於今年3月中旬結束援助任務的胡雙全,現如今還堅守在蒲隆地這片土地上。「從3月份下旬到11月上旬,蒲隆地關閉了國際航班,我國派遣的農業專家也就不能如期抵非開展援助。」胡雙全說。

胡雙全在當地舉辦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會。

  為了讓援助工作不中斷,他與另一位專家組成援布農業專家留守組。作為留守組的成員,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繼續在布開展雜交水稻的試驗示範與推廣、進行技術培訓,確保新修建的援布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的順利交接和良好運營。

  今年,他們先後開展了雜交水稻不同秧齡控草試驗、稻田除草劑不同時期施用試驗、雜交水稻種子本土化生產試驗、稻草腐爛還田試驗等。同時,還分別在Gehanga縣、Mpanda縣、Rugobo縣等地開展了較大規模的雜交水稻種植示範片,通過農民合作社的模式把農民組織起來,統一供種、免費提供技術服務,使參與農戶在種植雜交稻活動中實現較大幅度增產增收,起到良好的示範推廣效果。

  「留守的意義就是讓雜交水稻試驗示範的推廣有效開展,加快推進雜交稻種子本土化進程,為蒲隆地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胡雙全說。

相關焦點

  • 在希望的田野上_新聞中心_中國網
    11月2日,中國湖南省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成功突破1500公斤大關。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澇災情的多重衝擊下,這個目標的實現來之不易。這不但取決於科研團隊的創新,還得益於一線農業工作者們的辛勤勞作。與在國內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們一樣,還有許多中國農業專家遠赴非洲大陸。
  • 科技之光燃起田野新希望——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助推農業高...
    新華社北京8月5日電 題:科技之光燃起田野新希望——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綜述  新華社記者董峻、於文靜  盛夏正是桃李芬芳、瓜果飄香的季節。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品種越來越豐富,優質農產品數量不斷增加,廣袤田野日益煥發新的活力。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希望的田野,希望的春天——各地農業生產新...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希望的田野,希望的春天——各地農業生產新動態掃描  「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和重視下,這個特殊的春天裡,中國各地與疫情賽跑,抓緊組織好春管春播等農業生產,既播下抗疫的底氣,也播下一年的希望。春暖花開之時,新華社記者來到各地田間地頭,詳細了解各地農業生產新動態以及農民心中的新期待。
  • 在希望的田野上,博白亞山千畝馬鈴薯種植熱火朝天
    ▌在希望的田野上,博白亞山千畝馬鈴薯種植熱火朝天「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11月16日,當記者來到博白縣亞山鎮民新村,見到廣闊的田野上,農戶正在開展冬種馬鈴薯的熱火朝天的景象,心中不禁想起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 我們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他牽頭成立浙江省第一個大學生農創客發展聯合會,至今已發展大學生農創客400餘名。「我們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就如這首歌曲所唱,榮獲2020年首屆浙江省青春助力鄉村振興帶頭人「青牛獎」的紹興市大學生農創客發展聯合會會長湯帥亮,和他的年輕夥伴們,正在祖祖輩輩耕種的這片黃土地上,播種著新生代農民的夢想與情懷。
  • 中國科學家成功鑑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氮高效類型OsTCP19-H在水稻品種中出現的頻率和稻田土壤氮含量顯著負相關,並且野生稻中90%以上為氮高效基因型,暗示其貢獻了水稻對低土壤肥力地區的地理適應性,且在水稻馴化過程中在低肥地區得到保留。研究團隊將OsTCP19-H導入現代水稻品種,在減氮水平下可以提高氮肥利用效率20-30%,表明該基因在農業綠色發展領域有重要應用潛力。
  • 今天,又有9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走進仙居,對接推動綠色農業產業發展!
    、貴州大學主辦,中共台州市委人才辦、台州市農業農村局、台州市科學技術協會、中共仙居縣委、仙居縣人民政府共同承辦的中國(台州)農業綠色化發展院士專家論壇暨院士專家項目合作對接會在仙居召開。   9位中國工程院院士,50餘位專家、博士來仙居參會,共同探討農業綠色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探索未來農業綠色發展之路,助力台州現代農業發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 希望的田野上「新農人」:用科技播種「開心農場」
    新華社發80後小夥放棄白領工作,紮根農村種植蔬菜、水稻;90後姑娘大學畢業後回歸農村,建起了家庭農場……在中國農村,活躍著一批80後、90後年輕人,他們帶著夢想、激情回歸田園,又利用所學知識闖出一條和父輩不同的農業之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現代職業農民。
  • 鹽鹼地上生長的新希望,農業科技浮現「大安模式」
    今年7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時指出,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面對農業振興的時代邀約,吉林省大安市如何實踐?
  • 生長在希望的田野上
    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就業,一頭撬動國家經濟大勢,在我國產業體系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當前,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至關重要。留得青山,贏得未來。穩住市場主體,讓千千萬萬的細胞活下去,就業才有保障。讓中小微企業活下去、活起來,才能為基本民生、糧食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基層運轉提供支撐。
  • 中國雜交水稻紮根馬達加斯加
    自上世紀70年代問世以來,雜交水稻的推廣應用使我國糧食的畝產和總產量大幅提升,為解決人民溫飽、確保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推廣,其中就包括非洲最大的島國——馬達加斯加。馬達加斯加政府希望利用雜交水稻技術,解決本國面臨的糧食短缺問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福祉。
  • 華南農業大學跟嫦五奔月的水稻種子發芽了 專家:無價之寶
    大洋網訊 12月17日,歷經22天21時29分的飛行後,一批共重40克的「航聚香絲苗」水稻種子隨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著陸,這標誌著我國水稻航天育種首次完成深空空間誘變試驗的搭載,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12月28日,華南農業大學舉行媒體見面會,記者見到了這批經過太空之旅才回到廣州不久的水稻種子,它們中有的已經發芽!
  • 中國雜交水稻承載起馬達加斯加糧食安全的新希望
    這片40公頃稻田是由中國援助的農業專家與當地農民共同協作,用農用小型旋耕機進行雜交水稻的栽培試驗示範。初步估算,雜交水稻平均產量接近每公頃10噸,而該地區目前的平均產量為每公頃2.8噸。「我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參加該項目的稻農漢塔說。她預計這次試種最低產量為每公頃8噸。作為接受過雜交水稻技術培訓和支持的稻農之一,她說:「栽培技巧並不難,但也需要不少參與。
  • 2020(廣東)功能性農業大健康大會中國農民豐收節交易會
    廣東省委原副秘書長、省委巡視組組長、省人大常委曹南才在致辭中說:「近年來,農業農村部與各方共同努力,推動產業扶貧取得明顯成效,發展了一大批特色鮮明的扶貧產業,帶動了一大批貧困戶增收脫貧,培育了一大批產業發展帶頭人,引進了一大批企業和科技專家,積累了一大批發展設施,激發了貧困人口不等不靠、自強不息的精神狀態。
  • 在希望的田野上奮力前行
    金秋十月,希望的田野上,農民兄弟們忙著秋收,享受著五穀豐登的喜悅,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遼寧稅務系統的扶貧幹部同樣在忙著「攻城拔寨」,在脫貧攻堅的最前沿奮力衝刺。他們人人都是「神筆馬亮」,以中國稅務精神為引領,繪製著他們第二家鄉的富裕藍圖。 拔窮根 鋪富路 落後山村煥新顏 「給錢給物,不如照亮村路。」
  •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李楠) 1月1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時期我國主糧種業基本情況、「十三五」時期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主糧育種領域的科學進展以及「十四五」時期中國農科院科學院在科技支撐種業翻身仗的部署情況。
  • 《在希望的田野上》姊妹篇《在收穫的田野上》出爐 謳歌小康畫卷
    四十多年前,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曾用音樂記錄了從農村開始的改革開放進程,被譽為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音樂裡程碑。四十多年後,這首歌曲終於有了「姊妹篇」。由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理事、一級作詞曲波作詞,由著名作曲家楊青山作曲、劉琦編曲,由中央音樂學院二級教授、著名歌唱家黃華麗演唱的《在收穫的田野上》近日出爐,因其接地氣兒的描繪了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的瑰麗畫卷,受到業內專家高度讚譽。
  • 常德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科技加持助力全市農業產業發展小記
    油料產業專家服務團在桃源指導油菜生產。蔬菜產業專家服務團在安鄉縣指導生產。朝鮮薊產業專家服務團在西洞庭管理區指導生產。茶產業專家服務團在石門縣指導茶葉生產。  「感謝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專家的指導,村集體的100畝面積預計可產15萬公斤葡萄,按照目前市場批發價16元/公斤計算,預計今年可實現經濟收入200多萬元!」8月16日,常德安鄉縣大湖口鎮安福村第一書記陳志剛握著路瑤的手,激動地說。
  • 世界人口日:非洲糧食危機 中國的援助方案是什麼?
    有專家就表示,非洲每年要花費約350億美元進口食品;但如果將投資到資源產業和用於進口食物的錢投資到農業產業化發展,將帶來更持續的收益,可幫助非洲大量農民脫貧,同時減少對食品進口的依賴。就在最近,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的消息在網絡上引發熱議,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網友紛紛點讚中國專家和中國農業技術。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攜手並進奔小康 2020-08-13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