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遊戲治療(Ecosystem PlayTherapy,EPT),由Kevin O』 Connor(凱文·奧康納)所創立。EPT融合了生物可行概念、兒童心理治療多重模式以及發展理論而成的模式,不僅強調兒童本身的功能,更重視兒童所處的整個生態系統(世界)的功能。
發展心理學中的生態系統理論
(Ecologicalsystems theory)
美國心理學家Urie Bronfenbrennr(尤裡·布朗芬布倫納)是最早將生物學中的「生態系統」概念引入到心理學的領域。他認為,自然環境是人類發展的主要影響來源,在人類的生活環境當中,不同的環境(系統)對個體的發展起著不同的作用,個體並非孤立地存在,因此,他提出了「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以個人為核心所存在的「六大系統」。
(圖片來源於網絡)
個體自身(Theindividual):是系統的核心所在。指個體的性別、年齡、個人經歷、人格特徵、認識特點、健康狀況及自我認知等因素,即個體所表現出來的身份特徵,一切其他的外在系統,均以個體為核心而建立起來的。
微觀系統(microsystem):指個體直接接觸而緊密聯繫的環境。如家庭、學校、社區鄰裡、同輩群體、公共活動場所等。這個微觀系統中的關係對於兒童來說是雙向的,彼此影響,成人的行為影響兒童的反應的同時,兒童的表現也會影響成人的行為。
中觀系統(mesosystem):指兩個外在環境之間彼此的聯繫。如家庭和學校、家庭和社區、學校與社區之間的聯繫等等。不同環境之間的聯繫對兒童的發展會產生綜合性的影響。
外觀系統(exosystem):指兒童並非直接接觸,但對兒童的成長產生影響的環境因素。如家庭的朋友圈、大家族的成員、福利機構、父母的工作單位等等。這些環境對兒童的影響並非直接的,但有研究顯示,若缺失了這些環境的支持,則會對兒童的成長產生負向的影響。
宏觀系統(macrosystem):指兒童所處的整體社會環境及其意識形態,如文化、價值觀、法律、習俗等。社會環境的氛圍,會讓兒童接受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從而影響兒童的自我確立與發展。
時間維度(chronosystem):指兒童所身處的社會歷史條件(時代)以及生活事件(如轉學、父母離異等等)的持續時間。兒童的發展是動態的,因而在面對兒童時,必須考量環境的動態變遷對兒童的影響。生活中環境的轉變,Bronfenbrennr稱之為「生態變遷」。
Bronfenbrennr的生態系統發展觀,彌補了發展心理學的不足,幫助心理學家從一個更宏觀的層面去看待兒童的發展歷程。
EPT雖然融合了心理動力學派、人本主義學派、認知-行為學派、治療性遊戲、發展性遊戲治療、現實治療學派等不同學派的理論觀點,但在實施遊戲治療時,EPT認為治療師的理論取向並不重要,因為並沒有證據顯示出任何一種理論取向有比其他理論取向更加有效。EPT鼓勵治療師根據自身所處的文化特點,選取合適自己的理論取向,並在治療歷程中始終保持理論取向的一致性,以生態系統的觀點來看待兒童所呈現的問題,而非單一地對兒童進行工作。
EPT的基本目標,是幫助兒童恢復到正常的發展層次,增強兒童在不妨礙他人的需求下,滿足個人需求的能力。與其他的遊戲治療不同的是,EPT會在進行療程前收集大量的資料,對兒童所處的生態系統進行全面的了解,以制定詳細的治療計劃,細緻到每一次的會面要達成怎樣的目標、使用那些活動器材、可能會產生怎樣的效果等等,並且要求父母參與其中,從而系統地幫助兒童成長。
EPT治療師在工作中有兩個特點:
第一,在與兒童工作時必須堅持生態系統的觀點,將焦點集中在不同系統對兒童的影響上,而不僅僅是對兒童進行工作,如有必要,需要聯合家庭、學校、青少年法庭等,從不同的系統幫助兒童;
第二,在與兒童工作時,無論是什麼理論取向,均必須採用一個清晰和一致的人格理論,從而做到在實踐中的清楚指引和一致性。
註:文中的「治療師」,特指「遊戲治療師」,並非「心理治療師」,兩者內涵完全不同,請勿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