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就像一隻裝冰塊的碗 向全球派發冷氣

2021-01-08 中國搜索報刊
掃描到手機,看更多國搜資訊

您可以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您可以在手機國搜客戶端繼續瀏覽本文,並可以分享給你的好友。

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歸航,昨天,科學家給記者上了一堂科普課。

有這麼一趟航海行程:從科學的角度,人們發現了海底撈上來的上百種新生物物種,一點點揭開了北極「派送」全球冷氣的秘密;從藝術角度看,又充分享受到了屠格涅夫筆下的海上日出的勝景,勝似梵谷《星空》意境的冰上融池 ……

這是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剛剛完成的歷時兩個半月的考察過程。

昨天,歸航不久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首次作了一場關於此次北極科考的報告: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於7月11日從上海啟程,雪龍船總航行約22000公裡,最北到達北緯81度11分50秒,西經156度30分52秒。本次科考的考察海域,主要位於我國曆次北極科考的傳統考察海域——北冰洋太平洋扇區,包括白令海盆、白令海陸架、楚科奇海、楚科奇海臺和加拿大海盆等海域。

看北極的冰

北極之所以吸引好奇的人類上岸駐足,很大一部分是衝著北極的冰去的。

國家海洋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葉黎明打了個比方:「北極就像地球頭頂頂著的一個寬口冷飯碗,碗裡裝著冰。通過向全球派發冷氣,這隻碗影響著整個地球的氣候。」

今年海洋二所海洋地質課題組的科學家,帶著一個課題北上:北極氣候變化對中國氣候的影響。

從人類現有的認識來看,地球呀就跟女人沒兩樣,笑靨、眼淚來的時候,沒有節律。當然,地球一眨眼,都是幾十、上百年起算。

歷史上地球氣候變化的規律,往往是慢慢變冷,迅速變暖。

1.8萬年前,地球非常冷,北極的冰蓋擴張,現在大半個歐洲、加拿大整一塊,全在冰蓋底下。然而就在1.16萬年前,地球又突然變暖了,在短短50年的時間裡,全球氣溫上升了7℃。

這是什麼概念?我們來看個比對:現代人每天掛在嘴邊的「全球氣溫升高」,其實,最近100年裡,全球平均溫度只升高了約0.8℃。可想而知,1萬多年前的那次驟然變暖,地球上猛獁象、劍齒虎這些古生物,該有多麼慌亂。

再看跟我們關係更近的事,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在《西湖夢尋》記載:兩千多年前秦朝的時候,杭州城裡沒有西湖。秦始皇當年東遊入海,把船綁在了寶石山下的大佛頭上,目前尚有「秦始皇纜舟石」之景。

到漢朝的時候,才有了西湖的記載,真是滄海桑田,幾番輪迴啊!

有中國的科學家團隊發表過科研論文證實,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迭,與氣候的冷熱急劇變化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從理論上講,這個思路是行得通的,因為中國是農業大國,如果有天災,影響了吃飯,必然導致人禍了。」葉黎明說。

面對善變的地球,人類就是男人了,琢磨不透女人喜怒哀樂的準確節點,所以,好怕怕。

而這第六次北極科考,科學家要做的事就是進一步了解地球的習性,預測出地球氣候變化的趨勢。今年,科學家在北極科考期間,觀測了大量的環流、海冰、洋流、生物變化的數據,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將進一步探索北極和中國的氣候聯繫。

海冰面積記錄儀和地球衛星的動態圖都顯示,今年在北極的海冰量,是自從2006年來,北極冰蓋最多的一年。

現在科學界已經基本認可:如果「這碗飯」涼了,冰更多了,大部分冷氣就凝聚在碗裡,西北風變弱,我國來年冬天可能變暖。

至於是什麼在影響「碗中冰」的變化,目前不得而知。

記者興奮地寫著稿子,一個朋友一句話快噎死人了,他說:「就算知道地球要變冷變熱了,對人類又有什麼用呢?」

難道科考沒用?當然是有用的。比如北極的跡象表明在短期內就會導致大陸氣候的變化,那麼我們提前做好熬過超級寒冬或厄爾尼諾會光顧的準備,肯定是好事;如果這影響效應相對人來說有比較長的年份,那麼,可以考慮趕快辭職回家,造諾亞方舟去。

開玩笑。但至少,如果知道更多氣候變化的態勢,將來再有「世界末日論」,人類的解釋也會更加靠譜一點吧。

去北極的人

地球物理科研團隊的副研究員張濤,講完科學報告,眼睛瞪了一瞪,他開始說到北極的人。

「船上吃得特別好,我一生吃過最好的大餐,就是在這趟科考之行中了。」隔了一會講到加餐,張濤又忍不住說,「哎呀,晚上經常加餐,太腐敗了,太腐敗了。」

記者禁不住也咽咽口水,問科學家:「你們到底吃了什麼人間美味了?」

「海鮮真是不錯。」葉黎明說,今年第六次北極科考,生物團隊的科學家,總共從打撈上來的北冰洋生物中,發現了100多種生物新種。

當然不是100多種新鮮吃食。好多海裡的玩意都是臨時新命名的,什麼海綿條啊,海餅乾,海兔子……雖說聽聽都是勾得人垂涎無限尺的食物,其實暗藏殺機。

「可不敢亂吃,我們有個同事,吃了一種不知名的海螺,結果半邊臉面癱了呃。」葉黎明說,不過也不在乎品種豐富,僅能吃的幾種蝦和蟹,就鮮美至極。

想想:吃著北冰洋裡剛露面的海鮮,看著遠處朝你賣萌的北極熊,逗著繞著科考船玩鬧的鯨魚,這才叫全球頂級奢華生活啊!

只吃不動,也是不行的。

科學家身材還是很不錯的。張濤昨天穿了件短袖T恤,舉手投足,手臂的肱二頭肌藏都藏不住。

維持得了這等好身坯,歸功於在船上不停歇地鍛鍊。

其中有一個項目就是爬冰比賽:一群男人一字在冰面上趴開來,哨聲一響,每個人都卯足了勁兒向前匍匐。

爬北極的冰地,不是平地上爬地。北冰洋乾燥,這裡的雪,長年累積地下,雪花變成粒雪,冰面的質地就相當於冰糖那麼鏗鏘。爬完20米,臂力、腹肌、腿勁,意志力……都得到了充分訓練。

也不要以為科學家除了面朝機器做科研,就只會背向天穹爬冰地,錯了,人家還身兼文藝範兒。

這艘科考船上,詩人一抓一大把。

分享一首——

白雲晨曦船頭,涼風遊子衣袖,雪龍北上十月餘,盛夏消盡好個秋,昨夜風雨驟。人生百年須臾,滄海一粟環球,黃浦江邊龐然物,白令海中一扁舟,翩翩紅嘴鷗。

好一個學霸李清照。當然,後面還有辛棄疾啦,蘇東坡啦,食指啦……在甲板上排隊吟詩呢。

本報記者 章咪佳

相關焦點

  • 北極像地球頭頂一隻碗 裝著冰塊向全球派發冷氣
    浙江在線10月10日訊 有這麼一趟航海行程:從科學的角度,人們發現了海底撈上來的上百種新生物物種,一點點揭開了北極「派送」全球冷氣的秘密;從藝術角度看,又充分享受到了屠格涅夫筆下的海上日出的勝景,勝似梵谷《星空》意境的冰上融池……  這是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剛剛完成的歷時兩個半月的考察過程。
  • 北極現紅色的雪,看上去就像一片紅色的海洋,它在預示著什麼?
    說起北極,給我們第一印象就是寒冷,還有那漂亮的冰雪美景,每一個去過北極的人,都被那雪白的冰雪美景所吸引。但如果有一天,北極的雪變成了紅色,你還會覺得美嗎?恐怕那時候帶給我們的就是驚嚇了。可能很多人說了,紅色的雪,這怎麼可能,但現在這種事就在北極發生了,目前的北極,就能夠看到出現的一塊塊的紅色的雪,遠遠望去,就像是一片紅色的海洋,再聯想一下,好像是人的鮮血撒在了北極,估計有暈血症的朋友,看到這樣的紅色雪估計會暈過去。
  • 江蘇一小區業主買冰塊送物業:遲遲不開暖氣,還不讓家裡裝空調!
    某小區多位業主反應,稱小區在售房時主打的招牌,就是「熱水暖氣冷氣三聯供」。最近氣溫逐漸走低,有的時候已經降到零下,但小區供暖卻遲遲未開啟,也沒人來解決。為此,小區業主們自發送冰塊到物業,嘲諷他們的心如冰堅,同時也表示一下自己涼透了的「心意」。
  • 冷氣 冰塊 清涼飲 動物消暑各有招
    不過請放心,廣州動物園已經提前為動物制定了避暑計劃,啟動園內動物籠舍恆溫霧化裝置器、空調、風扇等降溫設施,增加冰塊供給,及時調節籠舍的室內溫度,讓動物們能享受清涼夏日。文/記者全傑通訊員鍾淑筠圖/記者王燕猩猩「培培」:廣東涼茶+ 可口可樂那邊金絲猴有冰鎮西瓜消暑,這邊猩猩也有廣東涼茶和可口可樂降溫。
  • 毛澤東在滴水洞:沒有冷氣從長沙運冰塊
    >>時值仲夏,氣溫較高,滴水洞別墅沒有冷氣設備。肖根如處長親自從長沙用卡車拉來幾個大木桶和幾塊冰,冰塊放在木桶裡,用電風扇把冰塊吹融變成冷氣,使室內溫度降低。這項工作由郭國群、曾彩謀同志精心管理,搞得很好。毛主席看了很高興,他幽默地說:「這種『土空調』不錯嘛。」
  • 北極最大冰架的冰塊斷裂 約110平方公裡
    衛星畫面顯示,日前,北極剩餘的最大冰架、位於格陵蘭東北部79N冰川上的一大塊冰斷裂脫離,脫離面積約110平方公裡。目前,這塊冰已碎成許多較小的冰塊。
  • 冥想音樂 |《浮冰》北極冰塊融化的聲音,回歸自然的本真
    接上音箱,點擊綠色音頻聆聽 音樂一開始,叮叮噹噹,仿佛碎冰塊互相撞擊一樣,伴隨著潮來潮往的海浪聲、風聲、還有各種各樣的海鳥聲。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如此融洽卻又各自分明。 整個身心忽然就被帶到遙遠的北極,冰天雪地、晶瑩剔透,像是一陣突如其來的透心涼,沁人心脾,仿佛自己也跟著晶瑩了起來。 這裡是冰與水的世界。 一塊一塊的浮冰,隨著海水幻化出不同的板塊,小企鵝們排著隊不慌不忙的,一個一個跳入水中。
  • 冒冷氣的鞋底,粘手的鐵欄杆,說好的全球變暖呢?
    冷冰冰的數字體現在日常生活上,就會變成冒冷氣的鞋底,回家路上凍裂的生雞蛋和粘手的鐵欄杆。結合能把豬刮上天的風口,讓人不覺產生這樣的懷疑——說好的全球變暖呢?歡迎來北極體驗一下全球變暖▼冰蓋減少會造成大氣環流的異常,重要表現包括向極溫度梯度減弱(因為北極自己的氣溫上升了),大陸上空緯向西風減弱,西伯利亞高壓增強等等,而後者對中國冬季氣候來說至關重要。
  • 氣候變化:巨大的冰塊脫離了北極最大的剩餘冰架
    研究人員說,一塊113平方公裡的冰原從北極最大的剩餘冰架上脫落了。格陵蘭東北部的Nioghalvfjerdsfjorden冰川的衛星圖像顯示,巨大的冰塊上個月散開並分裂成較小的碎片。「當您觀察到冰架的大部分破裂時,您確實會大為驚嘆,但是隨著北極地區的最新發展,人們也意識到這是可以預料的,」地質調查局的尼爾斯·科爾斯高德博士丹麥和格陵蘭島(GEUS
  • 德國北極科考船隊:全球變暖 北極恐面臨「夏季無冰」
    氣候變化,北極垂危!德國電視一臺12日報導,德國北極科考船「極星號」結束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探險活動,周一返回不萊梅港。他們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並警告北極恐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此次北極科考活動叫作「馬賽克」探險計劃,由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AWI)領導。隊員包括來自德國、中國、俄羅斯等近20個國家的數百名科學家。
  • 北極唯一的居民因紐特人,為何獨愛住冰屋?
    北極唯一的居民因紐特人,為何獨愛住冰屋?入內後才明白一切!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區,莫過於南北極了,南極除了科考人員之外,並沒有常住人口,但在地球另一端的北極,卻長住著一群名為因紐特人的居民,他們的房屋都是用冰塊製成的。
  • 北極最大冰架一巨大冰塊斷裂!面積約110平方公裡
    中新網9月15日電 綜合報導,衛星畫面顯示,日前,北極剩餘的最大冰架、位於格陵蘭東北部79N冰川上的一大塊冰斷裂脫離,脫離面積約110平方公裡。目前,這塊冰已碎成許多較小的冰塊。科學家指出,格陵蘭島的氣候正快速發生變化,而北極冰架的損失,是地球變暖的進一步證據。
  • 今年太熱氣溫高5度,加拿大北極最後一個完好冰蓋因全球變暖坍塌
    科學家表示,極地升溫速度是全球兩倍,今年更熱。幾百年形成的堅冰,迅速消融,路透社8月6日消息,研究人員周四表示,加拿大北極地區最後一個完全完好的冰蓋已經坍塌,在7月底的兩天內就失去了超過40%的面積。在過去的30年裡,由於一個被稱為「北極放大」的過程,北極地區的升溫速度是全球的兩倍。今年,極地地區的氣溫一直很高。極地海冰在7月創下了40年來的最低程度。創紀錄的高溫和野火燒毀了俄羅斯西伯利亞。渥太華大學的冰川學家盧克-科普蘭說,特別是今年加拿大北極地區的夏季,比30年平均水平高出5攝氏度。
  • 「每日熱題」北極將「夏季無冰」!全球變暖終究帶來沉重打擊
    【尋味熱話題】德國北極科考船近日帶回消息,警告世人「北極恐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過往全球變暖的科學預言可能即將發生,這將會給地球帶來什麼危機北極物種將無生存空間。以地形環境、氣候變化為進化方向的北極生物,在北極無冰的局面下,北極熊、企鵝等將失去他們落腳的冰層,唯一的選擇便是只有跳下海水,海洋中充滿天敵,他們在海中只能任人宰割。而危機遠不止如此,若是海洋中體力耗盡,而仍舊沒有找到歇腳休息的安全落腳處,成群的北極生物或將在海洋中淹死。而北極許多還未被發現的微生物、植物,將直面滅絕的生存危機。
  • 北極變暖或致北極熊開始捕食海豚
    據英國《衛報》報導,近日,挪威科學家第一次發現北極熊開始捕食海豚,並認為這是由全球變暖導致的。 北極熊主要以海豹為食,但是挪威極地研究所(Norwegian Polar Institute)的Jon Aars拍到了一隻北極熊吞食海豚的畫面,並在最新一期的《極地研究(Polar Research)》雜誌發表了這一發現。
  • 九華給溫泉裝上「冷氣噴霧」
    為了更好地服務老年團隊,九華溫泉主題公園最近還出資10萬元特別安裝了「冷氣噴霧」裝置。  「請咱爸咱媽泡溫泉」活動自推出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到目前為止已累計接待空巢老人5000多名。隨著夏天的到來,氣溫逐漸升高,考慮到老年人的身體承受能力,九華山莊此次專門出資10萬元,在九華溫泉主題公園安裝了多個「冷氣噴霧」裝置,其噴霧可以大大降低溫泉主題公園的溫度。
  • 溫度偏高,小學教室是否應該裝設冷氣
    但是這件事情是否要直接連結到「小學教室必須全面裝設冷氣」一事?我認為這中間還有非常大的討論空間。能源政策或是教育政策不是我這邊應該著墨太多的問題。但是一件對於全民健康有幫助的做法,如果還可以支持到能源與教育的好處,豈不更美?冷氣不能局部分割,就像在炸雞上灑檸檬汁,部分不吹的學生、吹不起的學生,沒有堅持不吹的權利。
  • 北極最大冰架一巨大冰塊斷裂 面積約110平方公裡大過整個巴黎
    看看新聞Knews綜合2020-09-16 14:21衛星畫面顯示,日前,北極剩餘的最大冰架、位於格陵蘭目前,這塊冰已碎成許多較小的冰塊。科學家指出,格陵蘭島的氣候正快速發生變化,而北極冰架的損失,是地球變暖的進一步證據。
  • 全球升溫,北極凍土發現57000年前屍體,誰來為氣候買單?
    因為溫度低,所以凍土層就像是一個天然的冰箱一般《當代生物學》的一篇論文顯示,生物學家在北極的凍土層裡發現了一隻57000年前的動物屍體,是一隻年幼的狼崽,但是根據資料顯示,這隻狼崽屍體顯然保存得非常完美,無論毛髮,還是牙齒以及其他的一些器官都是完整的,甚至研究人員在經過了研究之後都能分析出它在去世前曾經吃過什麼東西。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那麼,北極在全球氣候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北極持續「高燒」將帶來哪些影響?……本期科普看臺一一解答。事實上,不管今年9月的北極海冰面積能否創造新紀錄,海冰面積偏少已無爭議。眾所周知,9月是每年北極海冰面積最小的月份。從2015年開始,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每年6月到8月向全球科學家徵集當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預測結果,各個研究機構需要在6、7、8三個月的月初提交三次關於當年9月的預測情況。在業內,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代表了北極海冰在季節和季節內預測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