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您可以在手機國搜客戶端繼續瀏覽本文,並可以分享給你的好友。
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歸航,昨天,科學家給記者上了一堂科普課。
有這麼一趟航海行程:從科學的角度,人們發現了海底撈上來的上百種新生物物種,一點點揭開了北極「派送」全球冷氣的秘密;從藝術角度看,又充分享受到了屠格涅夫筆下的海上日出的勝景,勝似梵谷《星空》意境的冰上融池 ……
這是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剛剛完成的歷時兩個半月的考察過程。
昨天,歸航不久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首次作了一場關於此次北極科考的報告: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於7月11日從上海啟程,雪龍船總航行約22000公裡,最北到達北緯81度11分50秒,西經156度30分52秒。本次科考的考察海域,主要位於我國曆次北極科考的傳統考察海域——北冰洋太平洋扇區,包括白令海盆、白令海陸架、楚科奇海、楚科奇海臺和加拿大海盆等海域。
看北極的冰
北極之所以吸引好奇的人類上岸駐足,很大一部分是衝著北極的冰去的。
國家海洋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葉黎明打了個比方:「北極就像地球頭頂頂著的一個寬口冷飯碗,碗裡裝著冰。通過向全球派發冷氣,這隻碗影響著整個地球的氣候。」
今年海洋二所海洋地質課題組的科學家,帶著一個課題北上:北極氣候變化對中國氣候的影響。
從人類現有的認識來看,地球呀就跟女人沒兩樣,笑靨、眼淚來的時候,沒有節律。當然,地球一眨眼,都是幾十、上百年起算。
歷史上地球氣候變化的規律,往往是慢慢變冷,迅速變暖。
1.8萬年前,地球非常冷,北極的冰蓋擴張,現在大半個歐洲、加拿大整一塊,全在冰蓋底下。然而就在1.16萬年前,地球又突然變暖了,在短短50年的時間裡,全球氣溫上升了7℃。
這是什麼概念?我們來看個比對:現代人每天掛在嘴邊的「全球氣溫升高」,其實,最近100年裡,全球平均溫度只升高了約0.8℃。可想而知,1萬多年前的那次驟然變暖,地球上猛獁象、劍齒虎這些古生物,該有多麼慌亂。
再看跟我們關係更近的事,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在《西湖夢尋》記載:兩千多年前秦朝的時候,杭州城裡沒有西湖。秦始皇當年東遊入海,把船綁在了寶石山下的大佛頭上,目前尚有「秦始皇纜舟石」之景。
到漢朝的時候,才有了西湖的記載,真是滄海桑田,幾番輪迴啊!
有中國的科學家團隊發表過科研論文證實,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迭,與氣候的冷熱急劇變化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從理論上講,這個思路是行得通的,因為中國是農業大國,如果有天災,影響了吃飯,必然導致人禍了。」葉黎明說。
面對善變的地球,人類就是男人了,琢磨不透女人喜怒哀樂的準確節點,所以,好怕怕。
而這第六次北極科考,科學家要做的事就是進一步了解地球的習性,預測出地球氣候變化的趨勢。今年,科學家在北極科考期間,觀測了大量的環流、海冰、洋流、生物變化的數據,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將進一步探索北極和中國的氣候聯繫。
海冰面積記錄儀和地球衛星的動態圖都顯示,今年在北極的海冰量,是自從2006年來,北極冰蓋最多的一年。
現在科學界已經基本認可:如果「這碗飯」涼了,冰更多了,大部分冷氣就凝聚在碗裡,西北風變弱,我國來年冬天可能變暖。
至於是什麼在影響「碗中冰」的變化,目前不得而知。
記者興奮地寫著稿子,一個朋友一句話快噎死人了,他說:「就算知道地球要變冷變熱了,對人類又有什麼用呢?」
難道科考沒用?當然是有用的。比如北極的跡象表明在短期內就會導致大陸氣候的變化,那麼我們提前做好熬過超級寒冬或厄爾尼諾會光顧的準備,肯定是好事;如果這影響效應相對人來說有比較長的年份,那麼,可以考慮趕快辭職回家,造諾亞方舟去。
開玩笑。但至少,如果知道更多氣候變化的態勢,將來再有「世界末日論」,人類的解釋也會更加靠譜一點吧。
去北極的人
地球物理科研團隊的副研究員張濤,講完科學報告,眼睛瞪了一瞪,他開始說到北極的人。
「船上吃得特別好,我一生吃過最好的大餐,就是在這趟科考之行中了。」隔了一會講到加餐,張濤又忍不住說,「哎呀,晚上經常加餐,太腐敗了,太腐敗了。」
記者禁不住也咽咽口水,問科學家:「你們到底吃了什麼人間美味了?」
「海鮮真是不錯。」葉黎明說,今年第六次北極科考,生物團隊的科學家,總共從打撈上來的北冰洋生物中,發現了100多種生物新種。
當然不是100多種新鮮吃食。好多海裡的玩意都是臨時新命名的,什麼海綿條啊,海餅乾,海兔子……雖說聽聽都是勾得人垂涎無限尺的食物,其實暗藏殺機。
「可不敢亂吃,我們有個同事,吃了一種不知名的海螺,結果半邊臉面癱了呃。」葉黎明說,不過也不在乎品種豐富,僅能吃的幾種蝦和蟹,就鮮美至極。
想想:吃著北冰洋裡剛露面的海鮮,看著遠處朝你賣萌的北極熊,逗著繞著科考船玩鬧的鯨魚,這才叫全球頂級奢華生活啊!
只吃不動,也是不行的。
科學家身材還是很不錯的。張濤昨天穿了件短袖T恤,舉手投足,手臂的肱二頭肌藏都藏不住。
維持得了這等好身坯,歸功於在船上不停歇地鍛鍊。
其中有一個項目就是爬冰比賽:一群男人一字在冰面上趴開來,哨聲一響,每個人都卯足了勁兒向前匍匐。
爬北極的冰地,不是平地上爬地。北冰洋乾燥,這裡的雪,長年累積地下,雪花變成粒雪,冰面的質地就相當於冰糖那麼鏗鏘。爬完20米,臂力、腹肌、腿勁,意志力……都得到了充分訓練。
也不要以為科學家除了面朝機器做科研,就只會背向天穹爬冰地,錯了,人家還身兼文藝範兒。
這艘科考船上,詩人一抓一大把。
分享一首——
白雲晨曦船頭,涼風遊子衣袖,雪龍北上十月餘,盛夏消盡好個秋,昨夜風雨驟。人生百年須臾,滄海一粟環球,黃浦江邊龐然物,白令海中一扁舟,翩翩紅嘴鷗。
好一個學霸李清照。當然,後面還有辛棄疾啦,蘇東坡啦,食指啦……在甲板上排隊吟詩呢。
本報記者 章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