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講了蟋蟀類鳴蟲的捕捉方法,今天再說下鳴蟲另一大家族——螽斯科的捕捉方法。
— 蟈蟈 —
捕捉蟈蟈有2種方法可以採用。
1.網兜捕捉法
蟈蟈身體強壯,牙齒堅利而且動作敏捷,又善於跳躍,因而徒手去捕捉往往是十有九空。另外,牙齒鋒利,若用手去捉,很容易被咬得鮮血淋淋,斷腿的蟈蟈捉回來很長時間也不會鳴叫。
有經驗的捕捉者發現,用紗布網兜捕捉比徒手捕捉要好得多。但用網兜捕捉切不可從上面往下罩,因為這種蟲受驚動就往下掉,只能由下往上兜,才有可能兜住。但網兜捕捉法只能在沒有荊棘的草地等處使用,在有荊棘的雜樹叢中,網只會被鉤住,等到網兜伸到下面時蟈蟈早已逃得無影無蹤了。
2.垂釣捕捉法
在有荊棘處和有雜草的灌木叢中,適合於用垂釣法捕捉。垂釣法是利用此鳴蟲喜歡吃小昆蟲的特性,像釣魚似的用小昆蟲引誘它上鉤。
做法是:在一根細竹竿上用細繩子栓一隻螞蚱等昆蟲,然後純放在蟈蟈身邊來回晃動,引得蟈蟈心動,它就會一把將螞蚱抓住不放,同時鬆開原來攀附的樹枝,象魚兒上鉤似地被吊懸起來不肯鬆口,這時就可將其放入預先準備好的小籠子裡帶走。要注意的是,捉住的蟈蟈只能1籠1隻單獨飼養,否則它們會互相嘶咬致殘。
— 紡織娘 —
捕捉紡織娘並不困難,這是因為其鳴聲響亮,可以循聲尋找,而且它在鳴叫時復翅抖動,露出裡面白色的內翅,有些紡織娘還會一邊鳴叫一邊緩緩地動,這就很容易被捕捉者發現。
還有一個容易被捉的原因是它的行動遲緩而笨拙,受到驚擾時不飛翔,往往只輕輕得跳一下,如果驚動不大,它會繼續鳴叫。
不過抓捕紡織娘時要注意:它的2條細長的後退很脆弱,如果魯莽得用手去撲,很容易把它的長腿碰斷。
因此,比較可靠的方法是用紗網痘捕,或用大口的玻璃瓶,捕捉時將瓶口對準蟲的頭部前方,另一手將其推送進瓶內。
— 扎嘴 —
扎嘴白天夜晚都會鳴叫,因此,捕捉這種鳴蟲不必夜間去捉,白天就可循著它的鳴叫聲,直接用手去抓。捕捉扎嘴比捕捉其他鳴蟲容易,在此蟲較多的地方,甚至可以不必先聽其鳴聲再去尋找,在高草叢或草堆處直接捻趕並捕捉就可。
夜間捕捉也很容易,因此此蟲有一定的趨光性,當用手電筒去尋找時,有時它自己就會跳到燈光下面,送到你的手邊來。
— 草螽 —
草螽的數量較多,喜生活在灌木叢和草叢、綠籬之中,不喜歡陽光直曬,所以尋找它的蹤跡,應該在較隱蔽的樹叢、草叢中尋覓。
此蟲由於體形較大,行動不很敏捷,雖然前、後翅都很發達,但一般不太喜歡飛翔,因而捕捉起來比較容易,白天即可進行。
可先在草叢和灌木叢中去趕捻,將其驚起後就很容易發現,這時就可用手去抓。值得注意的是,抓部時出手要輕,要避免將其捏傷或折斷起後翅或翅膀。另外,它的口器比較堅硬,要注意不可讓它咬著手指。
此鳴蟲一般在6月間就能聽到它的鳴聲,9~10月間最為旺盛,很可能當年就可羽化第2代。第2代蟲的耐寒能力更強,用以飼養越冬最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