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蟲成熟後,雄蟲會通過摩擦雙翅鳴叫發聲、吸引雌蟲與之交配、繁衍後代。當這種本能行為被人們發現後,蓄養鳴蟲聽叫就逐漸發展成為了一種廣泛愛好。每種鳴蟲都會因為自身體質、品類、成熟程度的差異,以及玩家的蓄養手法的調整從而表現出各種不同類型的叫聲。下面就讓我們盤點下鳴蟲的鳴聲分類,希望在當下蓄養鳴蟲蔚然成風的時期,對各位玩家、愛好者有所幫助。
一、根據鳴蟲鳴叫的不同時期,分為「開膀」、「初叫」、「旺叫」、「老叫」:
開膀:
鳴蟲成熟蛻皮後的第一次鳴叫稱為「開膀」,或「開叫」。鳴蟲「開膀」的時間因品種、環境溫度高低會有先後。蟈蟈大鞘(最後一次蛻皮)後的1~2天內就會鳴叫,而蟋蟀類則要在一周後才會出聲。
初叫&旺叫&老叫
「初叫」是指鳴蟲開膀後的下一個階段,一般30天左右,此時期鳴蟲翅膀漸漸定型,鳴聲也由低漸高,鳴叫次數也逐漸增加,此時鳴聲的音質優劣已初顯,正是挑選鳴蟲的最佳時期。
「旺叫」代表鳴蟲進入了「盛鳴期」,此時鳴蟲精力最旺盛,叫聲頻繁、音量響亮、音質最佳,是聽叫的最好時期。旺叫期的時間基本與鳴蟲的壽命長短成正比,約佔全生的1/3~1/2。
「老叫」表示鳴蟲已入暮年,隨著體質下降鳴叫次數逐漸減少,鳴叫聲也由原來的高亢洪亮變成低緩沉重,至最後期,因復翅角質老化,甚至出現「嘶啦嘶啦」或「譁啦譁啦」的雜音。
關聯小貼士:
(1)潮膀&寒膀:鳴蟲最後一次蛻皮後,翅膀未徹底幹硬,此時的翅膀被叫做「潮膀」;鳴蟲「潮膀」時鳴聲低且短促,音質較差。若蛻皮後所處溫度過低,會造成鳴聲的節奏變慢、變緩,鳴叫次數及音質都會受到影響,玩家習慣稱此為「寒膀」。
(2)冷墩:蟈蟈最後一次蛻皮後應先放置在溫度較低(大概20℃~23℃)的環境中,避免其在「潮膀」時過早「開叫」,這種操作就是「冷墩」。不過對於蟋蟀類鳴蟲,成熟後宜置於溫度較高的地方,可促其音質轉好。
二、根據鳴蟲叫聲的頻率與音質,分為「快膀」、「慢膀」、「連膀」、「橫調」、「豎調」、「鼾兒」:
連膀:
「連膀」是指鳴蟲鳴叫時音節的連續構成。每個音組中的音節數量稱為「連膀次數」,以「連膀次數」多的蟲為佳,反之則次。
快膀&慢膀:
「快膀」與「慢膀」主要指鳴叫時雙翅振動的頻率,多用來形容蟈蟈,「快膀」蟈蟈雙翅較輕薄,叫聲過於急促,鳴聲尖利,缺少韻味;「慢膀」蟈蟈雙翅則較寬厚長大,發出的聲音較低沉,節奏適宜,為玩家所喜愛。除了膀形,快慢膀還與溫度、嫩老有一定關係,同一隻蟈蟈,溫度高易出「快膀」,溫度低易出「慢膀」,另外旺叫期易出「快膀」,老叫期易出「慢膀」。
其它鳴蟲也有「快膀」、「慢膀」有之分,比如蟋蟀,其中的黃色蟲鳴聲就是「快膀」,而紫色蟲鳴聲多為「慢膀」。與蟈蟈相反,蟋蟀類鳴蟲人們更鍾愛「快膀」。
豎調&橫調&鼾兒:
豎、橫調的叫法來自笛子與蕭兩種樂器,快膀發出的聲音稱「豎調」,慢膀發出的聲音稱為「橫調」或「鼾兒」。「鼾兒」為京津方言,意指發音寬厚雄渾,如有回聲,用來形容鳴蟲的「慢膀」之音。
三、根據鳴蟲蓄養環境溫度與鳴叫習性,分為「熱叫」、「寒叫」、「晝叫」、「夜叫」:
以上四種鳴叫特性主要由鳴蟲鳴叫習性確定。鳴蟲在高溫環境下鳴叫發聲稱為「熱叫」,最典型的代表當屬蟈蟈,它們喜歡在溫度較高時鳴叫,所以屬於「熱叫」蟲,因鳴叫行為多在白天,因此又為「晝叫」蟲。而蛐蛐、油葫蘆這類鳴蟲更多喜在晚上鳴叫,此時溫度相對白天為低,所以也稱「寒叫」、「夜叫」。
「熱叫」與「寒叫」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是指同一隻鳴蟲在不同溫度下發出不同的聲音,一般情況下,鳴蟲在高溫中會加快鳴叫節奏,鳴聲多高亢尖脆,而在低溫中鳴聲則相對緩慢厚重,所以有經驗的玩家會用控溫的方法改變鳴蟲的叫聲。
關聯小貼士:
為更好聆聽「夜叫」鳴蟲的鳴聲,同時也為了避免鳴蟲夜間鳴叫影響休息,玩家往往會將這類鳴蟲的鳴叫時間由夜晚調整至白天。這種通過控制溫度、光線等方法人為改變鳴蟲鳴叫時間的做法行話稱作「倒叫」。
四、根據鳴蟲叫聲的音效是否受外物影響,分為「本叫」、「藥叫」:
鳴蟲的自身發音稱「本叫」,用點藥方法來改變鳴蟲雙翅的縫隙、音銼、刮器等使音質更好,稱為「藥叫」。「藥叫」主要用於蟈蟈等大型鳴蟲,小型鳴蟲除蟋蟀外用得不多。點藥雖可將鳴音由尖脆變粗緩,也就是由「豎調」變「橫調」,但終究非上品「本叫」蟲,為玩家所不喜。
五、根據鳴蟲鳴叫行為是否自發,分為「自叫」、「誘叫」:
鳴蟲自然發聲鳴叫稱為「自叫」,被其他方式引誘而發聲稱為「誘叫」。誘叫的方式有很多,刮擦木板可誘導蟈蟈鳴叫,放入雌蟲可誘導竹蛉鳴叫,成對飼養則會讓馬蛉叫得更歡暢。
六、根據鳴蟲放置方式的不同,分為「揣叫」、「墩叫」:
「揣叫」又叫「上懷」,是指外出時將鳴蟲連同蟲具放入衣服的貼身口袋中、鳴蟲被玩家體溫影響進而鳴叫的行為。「墩叫」則是指鳴蟲被穩妥地放置在固定的地方,在沒有幹擾的情況下發聲鳴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