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蛉學名凱納奧蟋,屬直翅目蟋蟀總科。石蛉體長約1cm左右,體形略扁平,屬於鳴蟲中體型較小的品類。石蛉的外觀有兩大特點,一是雌、雄蟲皆有長長的觸鬚,幾乎達到體長的2倍,狀如長鞭;二是全身體表密布銀白色鱗片(因此又被稱作「鱗蟋」),且鱗片會隨蟲體長大而逐漸脫落,最終通體成為鐵鏽色。
石蛉的鳴叫聲很有特色,「咭、咭……」的叫聲猶如打鐵的聲音一般,具有濃厚的金屬擊敲韻味,節奏短促而從容。還有人描述它的鳴聲具有迴響的感覺,在一處鳴叫時,好像有數處發出同樣的聲響,使人難以捉摸鳴聲究竟發自何處。它鳴叫有間歇,連續鳴叫10餘次後會略有停歇。野外的石蛉常在樹幹上鳴叫一番後,爬動到另外一個地方繼續鳴叫。
石蛉每年可發生2代,第1代成蟲發生在8月,第2代遲1~2月發生,9月初即可聽到其鳴叫之聲。石蛉在夜間出來活動、鳴叫,人工飼養可用枯葉為其營造隱匿的環境,便於它們藏身與食用。枯葉有自然枯葉和鮮葉風乾兩種,前者是褐色的,自然乾枯形成,而後者還是綠色的,是人為晾曬的。至於石蛉喜歡的枯葉種類,有玩友總結是冬青與女貞。
石蛉的食物包括米粥、嫩菜葉和梨子、蘋果、西紅柿等食料。餵養過程中要不斷調換品種,以保證營養的全面,一般每天要換2次食物品種。平時飼養中要避免讓飼養器受到烈日直曬,要給予較好的通氣性。石蛉特別需要潮潤的環境,在氣候乾燥時要經常向其生活環境中噴水,還有玩友使用茄子塊為其保溼,另外就是選擇含水量充足的食物供喂。
石蛉生性好動,動作極為敏捷,餵食時要特別小心,不要讓它乘機逃出。進入秋季以後,就要開始注意對其逐步進行保暖。此蟲身體比較柔弱,若稍有疏忽,讓其受冷,即易死亡。深秋後應放置在空調或有其他保暖措施的環境衝飼養,嚴寒時,若無其他辦法,只能放入衣袋內以體溫為其供暖。飼養措施得當,可養至春節,但再要延長,可能性就極小了。(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