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各位的關注,今天小編給大家要說的是專吃害蟲的草蛉。草蛉體形文雅別致,性情溫良。身體細長柔軟,全身為草綠色,也有黃綠的、黃的和白色的;咀嚼式口器,細長的觸角,呈絲狀,伸向前方,不停地擺動著;複眼大而具有金屬的光澤,乍看金碧輝煌;翅膀多半無色透明,少數有槽斑,翅脈呈網狀,脈色為綠色或黃色。平時在植物上棲息,長長的翅膀放在腹部背面,並大大地超過腹部,翅呈屋脊狀,稍翹起。
草蛉屬脈翅目草蛉科,為捕食性昆蟲。其種類較多,我們常見的草蛉有中華草蛉、大草蛉、麗草蛉和葉色草蛉等。草蛉是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它的一生經過卵、幼蟲、蛹(和繭)、成蟲四個發育階段。一般情況下,草蛉從卵到成蟲要經過21~28天才完成。草蛉性成熟後,便開始交尾,交尾後的草蛉,不久便開始產卵。產卵時,其腹部末端在植物葉片上先分泌出一點粘性很強的液體,隨即將腹部往上一翹,拉成一條細細的絲,於後便成系柄,這時草蛉馬上在系柄的頂端產一顆卵,緊接著產第二、第三……顆卵。
由系柄託起的草蛉卵,很牢固,隨風搖動而不折斷,卵也不會脫落下來。草蛉不是在任何植株的葉上產卵,而是選擇蚜蟲密集的葉片上產卵。蚜蟲越多的地方,它產的卵也就越多,以保證草蛉幼蟲出生後有充足的食物。草蛉的卵很小,大約有1~1.5毫米長,橢圓形或倒卵團形,白色。從卵裡孵化出來的草蛉幼蟲,體長形,兩端稍尖,亦為咀嚼式口器,上下顆合成了長的吸管,伸在頭的前面,能咬著蚜蟲等害蟲的身體,吸吮其體液。草蛉的幼蟲爬得快,善於捕食蚜蟲。剛孵化出來的草蛉幼蟲,特別能吃和貪食,』常常爬到蚜蟲群裡,一個一個的小蚜蟲便葬進它的腹內,故有「蚜獅」之稱。還有些草蛉的幼蟲,常把吸食一空的新蟲屍體外殼放在背上,堆集很高,甚至把自己的身體蓋了起來。
草蛉除捕食蚜蟲外,還捕食同翅目的介殼蟲、粉蝨、木、葉蜂等,纓翅目的薊馬,鱗翅目的蛾、蝶的卵和小幼蟲,鞘翅目的甲蟲的卵和幼蟲,膜翅目的葉蜂卵等多種農、林、牧草和各種花草的害蟲。大草蛉喜歡捕食農作物和各種果樹上的棉蚜、桃蚜、麥蚜、柳蚜等,麗草蛉喜歡捕食菜好等,中華草蛉喜歡捕食棉蚜等。草蛉的幼蟲,除喜歡捕食好蟲外,還捕食棉鈴蟲和其它害蟲的卵。這些都是危害農作物的害蟲喲。
論其草蛉的食性,除捕食多種軟體昆蟲和蟎類動物性食物外,還取食非肉食性的食物,如昆蟲排出的蜜露、植物蜜腺的分泌物和少量的花粉等,但主要以捕食昆蟲和昆蟲幼蟲、卵為主。草蛉和它的幼蟲都是捕食性的有益小動物。草齡的身體雖小,但食量較大,通過人工飼養觀察和文獻記載:一隻大草蛉幼蟲,一生平均可食蚜蟲677.6隻,成蟲食好488.2隻;麗草蛉幼蟲一生平均食蚜2077隻,成蟲食蚜達4000隻以上;中華草蛉幼蟲一生可食紅蜘蛛各蟲態約1400~1700隻,或粉蝨2齡若蟲300多隻;普通草蛉一個幼蟲可食介殼蟲3780隻,或蚧卵6487粒;亞非草蛉幼蟲,一生可食蚜蟲167~172隻,或葉蟎卵及幼蟎900多粒(只)。
草蛉分布廣,全國各地均有。它在一年發生世代因地區、種類而異,一般每年可發生8~5代,多6~7代。福建沙縣一年內大草蛉發生6代,冬季以蝴越冬,黑年3月羽化為成蟲,在桃樹等果樹上捕食蚜蟲,第一代幼蟲也多是以桃蚜為食,第二代大草蛉已轉移捕食其它樹木上的好蟲。六、七月第三代大草蛉正值玉米、高梁和豆類農作物好蟲發生時期,也是一年中田間草蛉蟲口最多的時期,能有效地抑制這些蚜蟲的發生。第四代,因氣溫高,產卵量下降,田間蚜蟲也不多了,第五代大草蛉出現期,田間甘蔗、蔬菜等蚜蟲較多,氣候也比較適宜,草蛉的蟲口稍有回升。到第六代時,氣溫下降,蟲口又趨減少,蚜蟲數量也減少。由此可見,一年中5~9月份,是害蟲危害最嚴重時期,也正是草蛉繁殖的盛期。
草蛉也受敵害,例如馬蜂、胡蜂,螳螂等能捕食草蛉。草蛉體弱,抵抗力不強,不少的夥伴被別的捕食性昆蟲吃掉。為了逃避敵害的侵襲,保存自己,平時隱蔽和偽裝起來。它的身體顏色和植物的顏色很相稱,不是草綠色,便是黃綠色,同植物莖葉顏色一樣,不易被敵人發現。當它吃飽後,便找個隱蔽地方藏起來,一般不到處活動。
草蛉多棲息和活動在蚜蟲繁衍的地方。但棉園、菜園和果園要打藥,對草蛉的生活、繁殖有一定影響,對成蟲和幼蟲有殺傷作用。草蛉對農藥有較高的忍受力,殺蟲脒對中華草蛉無明顯的殺傷力,而敵敵畏對草齡成蟲殺傷力較強,因此施藥時,要施用對它危害較小的農藥,以便保護草蛉。除了草蛉以外,還有粉蛉和褐蛉等。粉蛉是最小的脈翅目的昆蟲,體長只有2~8毫米,身體和翅上都覆蓋著一層白色的蠟質粉;褐蛉,黃褐色,少數為綠色。粉蛉和褐蛉生活在果園的果樹和園林的樹木上,能捕食蚜蟲、介殼蟲、木蝨、粉蝨、葉嬋和紅蜘蛛等害蟲,亦為農林業上的有益昆蟲。為了更好地利用草蛉滅蟲,除積極保護自然界的草蛉外,還可進行人工飼養繁殖草蛉,有效地加以利用。人工飼養繁殖草蛉的養蟲室,要求空氣流通、無異味、光線充、冬暖夏涼。養蟲室內備有飼養架,用來放置飼養瓶或飼養籠。
草蛉的幼蟲飼養。飼養幼蟲的玻璃容器可用容積為500老升的罐頭玻璃瓶代替。用白紙或乾淨的舊報紙。摺疊成4釐米寬的紙折,折15~20折,再橫剪成1釐米寬的紙條,將剪下的有折的紙條(不要拉直紙條上的皺摺),沿著瓶壁排放在瓶底,以排滿為度,而成「菊花」形,在上面再排一層或撒些3~4釐米長的麥秸,使式成為許多隔離小區,以減少草蛉幼蟲接觸的機會,避免相互殘殺。
飼養瓶準備好後,瓶內放入快孵化並發灰色的草蛉卵,一瓶內散撒100粒左右為宜。草蛉卵可在野外採集或人工繁殖。瓶口用雙層紗布扎封或用60目細銅紗封口,以免幼蟲爬出或受草蛉天敵危害。草蛉幼蟲出來後,每日餵1~2次小蚜蟲或倉庫內的蟲卵,三齡以後幼蟲食量大,應增加飼餵次數。在蚜蟲繁殖生長期,可以從植物上採集蚜蟲。採集時用棍輕敲植株,以震落蚜蟲,收集起來,並儘可能不使蚜蟲受傷。把收集的蚜蟲裝入放滿紙卷的廣口玻璃瓶裡,蚜蟲躲藏在紙卷內。餵草蛉幼蟲時,可夾取帶有蚜蟲的紙卷放入飼養瓶即可。夏天,草蛉幼蟲經過7~9天的飼喂,即可結繭化蛹。當幼蟲結繭率達80~90%時,可進行收繭。未結繭的幼蟲,移入飼養瓶內再繼續飼養。收繭時,用毛筆輕輕的把繭集中,放入玻璃容器內,上蓋兩三片新鮮的植物葉,以保持溼度,促使羽化。羽化出來的草蛉,可釋放田間,也可再飼養繁殖。
草蛉成蟲的飼養。把成蟲放在用馬糞紙製成的飼養籠內(圓筒形,兩頭用紗布蒙嚴)飼養,籠內設有小的飲水器和飼料槽,籠壁、籠頂和底部襯上一層紙,以作成蟲產卵的卵箱。成蟲的飼料是由酵母粉(25克)、糖(10克)、蜂蜜(10毫升)和水(100毫升)配製而成的。草蛉發育成熟後,便交尾產卵,雌草蛉每隻平均產卵500~1800粒。產卵期長達30~50天,因草蛉的種類不同產卵量和產卵期也不同。草蛉釋放田間時,可採用卵、幼蟲和成蟲三種釋放方法。第一種方法,釋放蛉卵。一般以在棉鈴蟲產卵盛期為好。釋放蛉卵時,將卵箔剪成長條,每條約20粒卵,一端固定在植物葉片上,每隔2~3米放一卵箔條。釋放蛉卵方法雖然簡便,但易被螞蟻或其它天敵捕食。
第二種方法,釋放初齡幼蟲。在小塑膠袋內裝鋸末50克,從飼養籠內取出呈灰色又快孵化的卵箔,用刀緊始著紙把卵輕輕地刮下,每袋放進蛉卵500粒左右,再放入一些蚜蟲(或米蛾卵),紮緊袋口。待蛉卵孵化後,將初齡幼蟲均勻地撒在植株的葉片上,每畝釋放2萬隻左右為宜。草蛉幼蟲爬到植株葉背蔭蔽處,捕食害蟲。釋放幼蟲,應在田間出現棉鈴蟲卵兩天內釋放。第三種方法,釋放成蟲。先將成蟲移置於黑暗的紙筒或箱內飼養,於早晨運至田間或果園,打開筒口或箱口,持筒人在田間緩緩走動,成蟲便均勻地飛到附近農作物或果樹上捕食害蟲,用這種方法釋放草蛉滅蟲,見效快,損失小。對於草蛉一些知識大家有所掌握了嗎?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感謝大家的欣賞,對草蛉有自己看法朋友們可以留言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