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Go」進化版來了!新靶向藥在路上!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症攻克在即?

2020-12-01 財健道

文 | 姚思妤

編輯 | 尹莉娜


2017年,AlphaGo擊敗「最強大腦」柯潔,從此退隱江湖。

2018年,AlphaGo的「姊妹」系統AlphaFold亮相第13屆「蛋白質結構預測奧運會」CASP,擊敗97名參賽者,一舉奪魁。

兩年後的11月30日,AlphaFold在CASP中再次衛冕,因AlphaGo名揚四海的DeepMind公司宣布,AlphaFold在解決生物學界50年難題方面又獲得了新的突破。「DeepMind遙遙領先。」CASP主席John Moult說。

▲AlphaFold在「蛋白質結構預測奧運會」CASP中兩次奪冠

本屆CASP中,AlphaFold系統對所有蛋白靶點3D結構預測的中位GDT評分高達92.4分。而達到90分以上就可以認為是與實驗所確定的結構相一致。即便是針對最難解析的蛋白靶點,AlphaFold的中位GDT評分也達到了87.0分。

▲AlphaFold根據胺基酸序列預測的蛋白結構與實驗手段解析的結果幾乎完全重合(綠色,實驗結果;藍色,計算預測結果;圖片來源:DeepMind Blog)

那麼蛋白質結構到底有什麼用?眾所周知,蛋白質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分子,帶有蛋白質編碼的DNA片段則稱為基因,而蛋白質的功能一般取決於其獨特的3D結構。

例如,構成人體免疫系統的抗體蛋白是「Y 形」的,形狀類似於獨特的鉤。通過鎖定病毒和細菌,抗體蛋白能夠檢測和標記這些引發疾病的微生物並最終消滅它們。其他類型的蛋白質包括CRISPR和Cas9,它們會像剪刀一樣剪切並粘貼DNA。

預測蛋白質的結構可以讓我們了解它在體內的作用,幫助診斷和治療由蛋白質堆疊錯誤引起的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症、亨丁頓舞蹈症和囊腫性纖維化等。

但是從純粹的基因序列中找出蛋白質結構並不容易,其挑戰在於DNA僅包含有關蛋白質構建塊序列的信息——胺基酸殘基,它形成了長鏈,預測這些鏈如何摺疊成蛋白質的複雜3D結構——即「蛋白摺疊問題」,是科學家們幾十年來都未曾解決的難題。

▲預測蛋白質3D結構模型示意


有學者估計,一個典型的蛋白質理論上可以形成10³ºº個可能構象。用什麼樣的計算方法,才能找出那個10³ºº分之一的正確構象呢?

北宋科學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提到,19路圍棋,最多可以放361個子,每一步棋約有10的172次方種下法。而AlphaFold自誕生以來,僅僅在4年間就將運算量級提升遠遠超過了兄弟「AlphaGo」,進化速度之強令人驚嘆。

在過去的50年中,科學家們已經能夠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核磁共振等技術來確定實驗室中的蛋白質形狀。但是上述方法都需要大量反覆的實驗,這將花費數年的時間和大量的金錢。所以,生物學家將目光轉向AI,希望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AlphaFold則藉助兩種不同的方法來預測蛋白質結構的物理性質,以此達到高度的準確性。

第一種方法建立在常用的結構生物學中技術上,用新的蛋白質片段反覆替換蛋白質結構的片段,不斷提高所提出的蛋白質結構的得分;第二種方法則通過梯度下降優化得分, 該技術應用於整個蛋白質鏈,而不是在組裝之前必須單獨摺疊的碎片,從而降低了預測過程的複雜性。

藥物靶點是指藥物在體內的作用結合位點,識別新的有效的藥物靶點是新藥開發的重中之重。然而,發現和驗證大量分子靶標所涉及的工作極大增加了藥物開發的負擔。

以熱門的腫瘤新藥研發為例,人體所攜帶的癌症相關基因近500個,會產生將近1000萬個基因的變異,涉及10多條信號通路和60多個藥物靶點,而且這個數字還將不斷擴大。

AI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實時抓取和動態學習更新,儘量窮盡腫瘤靶點的知識庫,提高這一環節的效率。幫助生物學家更早、更快地找到更佳的藥物作用靶點,減少研發時間和所需臨床試驗的數量。

曾在瑞士諾華製藥工作過的美國史賽克醫療器械全國銷售經理金宏山對《財健道》說,蛋白質結構預測工作,已經開拓了「已知藥物靶點正向篩選藥物」和「已知藥物反向篩選靶點」兩個領域。AlphaFold對蛋白質結構的預測則開啟AI藥物發現的第三大領域,即「發現新靶點,解析新靶點」。

AlphaFold不見得完全取代冷凍電子顯微鏡等其它實驗手段,但是DeepMind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一令人興奮的結果表明,生物學家們可以將計算結構預測作為科學研究的核心工具之一。這一手段對於特定類型的蛋白來說可能尤為便利,例如膜蛋白一直非常難於結晶,因此很難用實驗手段獲得它們的結構。

而對於從事計算和機器學習研究的DeepMind團隊來說,AlphaFold的表現證明了AI在輔助基礎科學發現方面的驚人潛力。該團隊在公司發布的博文中表示,他們相信,AI將成為人類拓展科學知識前沿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作者系《財經》實習研究員)

- END -


參考文獻:

【1】《「阿爾法狗」親兄弟AlphaFold破解預測蛋白質結構50年難題》,騰訊新聞

【2】《AI引發製藥革命?26億美元的新藥成本魔咒就要被打破了》,億歐大健康

【3】《AlphaGo「兄弟」AlphaFold出世,DeepMind再創記錄》,CSDN

【4】《解決生物學50年來的重大挑戰!生物界「AlphaGo」精準預測蛋白質結構》,藥明康德

【5】《DeepMind開源AlphaFold,蛋白質預測模型登上Nature》,CSDN

相關焦點

  • 「AlphaGo」進化版來了:新靶向藥在路上,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症...
    預測蛋白質的結構可以讓我們了解它在體內的作用,幫助診斷和治療由蛋白質堆疊錯誤引起的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症、亨丁頓舞蹈症和囊腫性纖維化等。但是從純粹的基因序列中找出蛋白質結構並不容易,其挑戰在於DNA僅包含有關蛋白質構建塊序列的信息——胺基酸殘基,它形成了長鏈,預測這些鏈如何摺疊成蛋白質的複雜3D結構——即「蛋白摺疊問題」,是科學家們幾十年來都未曾解決的難題。
  • TAF千年B肝攻克在即——2款一線藥價格降了90%
    2款B肝一線藥價格降了90%!B肝仿製藥恩替卡韋(0.5mg/片)價格下降94%,單價僅為美國的5%,仿製藥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降幅96%,單價連美國的5%都不到。現在「4+7」帶量採購已經落地,服用仿製藥恩替卡韋的B肝患者,每天需0.62元,每月(30粒)只需18.6元。業內表示,原研藥恩替卡韋日均費用高達近38元,每個月約1100元/月。
  • 帕金森症常用藥再次面臨全國斷貨
    作為帕金森症最主要的治療藥物之一,息寧自2016年全國大面積斷貨後,再次出現「藥荒」。自從今年年初開始斷貨以來,關於息寧的求藥帖在網絡上也快速發酵,微博、論壇等社交途徑均可見求藥的信息。息寧是緩解和治療帕金森症狀的主要藥物之一,是左旋多巴和卡比多巴的複合製劑,被患者視為長期藥物。
  • 日本研究人員宣布發現治療阿爾茨海默症「良方」
    研究人員培育腦皮層神經元所用的iPS細胞來自三類人:5名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症患者、4名偶發性(即沒有家族病史)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和4名健康人,隨後他們在培育出的組織上試用了1258種藥物,確定減少β-澱粉樣蛋白含量的最有效方法是結合使用三種現有藥物:用於治療帕金森病的溴隱亭、用於治療哮喘的色甘酸鈉和用於治療癲癇的託吡酯。
  • 香港浸大發明納米基質快速培養微型腦樣結構 有助治療帕金森症
    新華社香港5月21日電 香港浸會大學21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發明了一款新的納米基質,能快速培養出微型腦樣結構,取代腦部受損部分,這項發明有助改善帕金森症病情,為治療此疾病帶來新啟示。據介紹,帕金森症是常見的腦神經退化疾病,成因是腦幹內一個稱為「黑質」的重要部位出現「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導致身體活動和運動功能受損。傳統的幹細胞療法需要使用多種化學生長因子,有可能增加患腫瘤的風險。此次發明的這款納米基質,能誘導神經幹細胞快速地培養出「微型黑質樣結構」。
  • 多巴胺和乙醯膽鹼相互作用研究為帕金森病靶向治療提供新思路
    帕金森症的治療最近多集中在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上。多巴胺是大腦中的一種化學信使,影響基於獎勵的行為、動機以及運動。近日,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挑戰了長期以來關於多巴胺在這種疾病中唯一作用的假設。該研究於7月16日發表在Neuron上。
  • 神經生物學家葉玉如|與阿爾茨海默症的戰爭,我們能贏嗎?
    本期《名人面對面》對話葉玉如以下為採訪摘要阿爾茨海默症能被治癒嗎?葉玉如,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她是國際頂尖神經生物學家,從1983年在哈佛大學獲得藥理學博士至今,專注神經科學領域近40年,致力於找出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
  • 抗帕金森新藥發力 佔20億藥物市場
    2015年,美國FDA批准了左旋多巴卡比多巴的新劑型,分別是艾伯維的Duopa和益邦製藥的Rytary,釋藥技術和給藥技術的進步,提高了患者治療的依從性。2016年4月29日,美國FDA批准了美國阿卡迪亞(Acadia)生物製藥公司研發的酒石酸匹莫範色林(Pimavanserin ,Nuplazid),這是FDA批准的首個選擇性靶向5-HT2A受體藥物,成為首個獲批抗帕金森幻覺、妄想症的藥物,是帕金森綜合症精神治療領域的重大裡程碑。
  • 長期暴露在PM2.5可促進帕金森、阿爾茲海默症
    ,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通過對超過6300萬美國老年人的長期研究顯示,空氣汙染與一些神經系統疾病的入院風險增加有顯著關聯,這些疾病包括帕金森症和阿爾茨海默症。考慮到社會經濟狀況等潛在的混淆因素,他們發現,年度PM2.5濃度每增加5微克/立方米(μg/m3),因帕金森症、阿爾茨海默症和相關痴呆症首次入院的風險增加13%。即使暴露於安全水平的PM2.5,這種風險仍然在上升。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的現行標準,該安全水平為年均12μg/m3或以下。
  • 最新最全靶向藥匯總,願人類終將攻克癌症
    這種治療就被形象地稱為靶向治療,而藥物就像子彈一樣,瞄準作用靶點,從而精準命中。目前已有哪些靶向藥物?靶向藥,已成為腫瘤特別是晚期腫瘤、惡性腫瘤的最後一道防線。現在國內外獲批的靶向藥物有很多,按照作用靶點可以歸為以下的這幾類(僅供參考,具體用藥相關信息請以專業醫生為準):靶向治療篇10 KRAS基因突變目前無藥物上市。
  • 帕金森氏症機制之新見解
    Photo credit: Pixabay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醫學研究院已經檢驗出帕金森病人大腦內T細胞的狀態,該研究發布在Cell
  • 帕金森症可以治癒嗎
    帕金森氏病一直是老年人關注的疾病,因為帕金森氏症的主要患者人群是老年患者。具有各種身體機能的老年人衰弱,更容易患疾病。因此,老年人應多注意預防疾病。許多人關心帕金森症是否可以治癒。讓我們看一下下面的文章。
  • 阿爾茨海默症新藥遭FDA專家組多票否決,渤健(BIIB.US)未來股價怎麼看?
    智通財經APP獲悉,相關消息顯示,FDA專家會否定了渤健(BIIB.US)阿爾茨海默症新藥Aducanumab生物製藥上市申請(BLA)。根據FDA諮詢委員會投票結果顯示,對於該公司第三階段實驗數據(302)能否證明Aducanumab的有效性,在專家組11成員中,僅有1票通過,8票否決,其餘兩位成員選擇棄權。
  • Cell Stem Cell: 帕金森發病機制新見解
    2019年11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特定的神經元的死亡會導致患者出現運動問題和其他症狀。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致力於發現這些神經元死亡的原因。 最近,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帕金森氏病中受影響的神經元實際上會處於「關閉」而非「完全死亡」的狀態。
  • STM重磅:確認tau蛋白是阿爾茨海默症的關鍵驅動因素!
    北京時間1月2日,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記憶與衰老中心的科學家們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對病理性tau蛋白纏結的腦成像可以可靠地預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未來一年或更早出現腦萎縮的位置。相比之下,幾十年來一直是該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焦點的澱粉樣蛋白斑塊的位置,被發現作用不大。
  • 妻子因帕金森去世,諾獎得主:十年內要搞清疾病機理
    圍繞宇宙、空間、航天、光子、氣候、能源、生命、基因等將改變人類命運的話題,打造人工智慧算力算法、腦科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創新藥研發與轉化醫學、生命科學、碳氫鍵與新化學、新能源與新材料、黑洞與空天科技、經濟與金融等主題峰會。
  • 神機妙「算」:從可穿戴設備治療帕金森氏症說起-虎嗅網
    鄧小平、阿道夫・希特勒、穆罕默德・阿里、薩爾瓦多・達利、凱薩琳・赫本、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這些名人雖然來自政界、軍界、體壇和藝術圈,從事不同的領域,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全都是帕金森氏症患者。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種慢性的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失調,它會損害患者的動作技能、語言能力以及其他功能。1817年,英國醫師詹姆斯・帕金森在一篇名為《震顫麻痺論文》的論文(Essay on the Shaking Palsy)中描述了該病症的症狀:行動遲緩、肌肉僵直、四肢顫抖、步伐拖曳、憂鬱及痴呆等。
  • 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壽命如何延長? 「能量工廠」線粒體藏答案
    阿爾茨海默症(AD)剝奪了人類自然老化的權利,在抵達終點的過程中對其按了快進鍵。認知逐漸出現障礙、記憶功能不斷惡化最終丟失,這些都極大影響了這一群體的健康及日常生活。國際阿爾茨海默症協會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超過470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而未來形勢還將更加嚴峻。
  • 什麼是真正的阿爾茨海默症?7步走進百年孤獨
    教材中對於阿爾茨海默症的解釋在座各位還有多少人記得課本上的解釋?我相信有90%的人可能不會記得上面說了什麼,但是這並不表明你們是患者,這只能說明科普或者是科研不是這樣做的。那麼,什麼是真正的阿爾茨海默症?我來告訴你們,你們只需要記住四個字——百年孤獨。
  • 帕金森氏症可能是腸道微生物「惹的禍」
    新華社華盛頓12月3日電(記者林小春)        帕金森氏症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但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