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有自己鮮明特點的人都逃不脫被取外號的命運。
畢業多年,上回同學聚會,一見面就被叫學生時代的外號——「大臉妹」,特徵被拿捏的死死的,可見外號影響之深遠。
城市也是這樣,一個沒有外號的城市不是一個好城市。
眾所周知,北京的外號是「帝都」,「帝」字其實就是北京老百姓對這座政治型大都市的一種微妙調侃和自嘲。
上海的外號是「魔都」,誰能想到第一個把上海稱為「魔都」的人是一個日本作家,當然也說明「魔性」的上海對外來文化很有包容心。
還有被叫做「大蘋果」的紐約,取的是「好看、好吃,人人都想咬一口」之意,國際化城市的外號也是相當形象了。
關於深圳的外號,卻始終是個謎。「鵬城」這個名字是官方的定義,但是在民間一直不怎麼活躍。這並不是說深圳就沒有外號,主要是因為在深圳的不同族群和個人對深圳有著不同的定義,暫未達成共識,所以深圳有的是各種各樣的外號~
01
欲 都
有人說,深圳是一座「欲望都市」,沒有欲望的人不會來到深圳,不敢正視欲望的人在深圳呆不長久。
的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深圳玩轉資本和槓桿,以「萬惡」的金錢欲望誘惑了一代代年輕人蜂擁而至,推動經濟發展,也激發了國人對錢欲、權欲的正視和渴望。
作為包容性極強的新都市,在深圳,性慾不再是骯髒和罪惡的代表,自然和諧的社會環境裡,不論男女,性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理所當然而又散發著勃勃生機。
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指出:
「對欲望不理解,人就永遠不能從桎梏和恐懼中解脫出來。如果你摧毀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毀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壓制它,你摧毀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被避諱的人性之欲,在深圳不再是禁錮。欲望成為推動深圳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深圳亦尊重這些欲望,為其營造能夠充分釋放的自由環境。
因欲望來到深圳的群體深知:欲望就是人生的主題。
02
鳥 都
「鵬城」深圳是一座不排外、包容性極強的城市,這已經是一種多方共識,「鳥都」之稱亦由此而來,它更像是自由的化名。
大梅沙和深圳灣紅樹林是無數候鳥的越冬天堂,深圳亦是無數流浪者的理想歸屬。不分國界,沒有地域限制,在深圳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如鳥一般來去自如,毫無束縛,盡情地去追求自我理想。
在深圳,大梅沙張開雙翼的鳥人雕塑似乎都在訴說著自我的渴望和嚮往,何況人呢?
大梅沙的鳥人雕塑
03
寨 都
SZ?深圳?山寨?2007年,華強北如日中天,然而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華強北手機,在洞悉了一切的拼音輸入法面前也只能認輸。
不過從另一個維度而言,「寨都」這一外號也折射出了深圳的超強學習力,正是通過不斷模仿、借鑑的過往經驗,深圳才有了今天的科創領先成果。
04
雌都/雄都
在以輕工業為主的發展初期,深圳女工數量陡增,男女比例失衡最嚴重時曾達到1:7,「雌都」之名由此而來。
隨著深圳快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網際網路行業興起,大批雄性程序猿湧入,男女比例也隨之發生了反轉,有好事者戲稱如今的深圳為「雄都」。
雄都也好,雌都也罷,其代表的是深圳在時代洪流中順勢求變找到的新自我,之所以沒能成為城市集體共識,大抵是因為誰也不知下一次時代迭變中,勇立潮頭的深圳會被如何定義。
80年代的深圳女工
05
房 都
顧名思義,深圳是國內房價高地。深圳,南山,前海,號稱「中國的曼哈頓」,單價已普遍10萬以上。
高房價的背後是典型的深圳模式。一方面,深圳以足夠多的寫字樓和城中村,足夠低的創業成本,吸引著人才和資本快速湧入,促進城市競爭力的同時,推高了房價。
另一方面,高淨值、高素質的精英們經歷了鬥獸場般的高壓競爭後,勝者留下,敗者離場。房子作為財富的標誌,只被勝利者追逐,刺激而殘酷的淘汰機制極有效率地促進了城市發展。
為了獲得一塊鋼筋水泥空間絞盡腦汁,為了獲得勝利者的嘉獎拼盡全力,最終卻被驅逐。「房都」這一稱呼飽含無力感,藏在每一個敗於深圳模式的人心中。
這張「我愛深圳」的英文字母縮寫圖,一度被網友調侃為「我愛收租」、「我愛山寨」。究其緣由,是對深圳「屢創新高的房租和曾經如日中天的華強北手機」的戲謔。
時至今日,深圳房價仍未觸到天花板,但深圳創新、創造的能力卻已今非昔比,有了「創都」之稱。
06
創 都
作為科技創新之都,深圳創造了無數奇蹟和無限可能。金字塔尖上華為、騰訊、大疆等科創行業巨頭,金子塔基下難以計數的創客群體,他們夯實了深圳創新驅動的根基,對"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做出了最好詮釋。
「創造、創新」已然成為深圳的一張城市名片,它吸引著愈來愈多的年輕創客用智慧和勇氣為未來許下更多可能,在這個群體眼中,深圳就是名副其實的「創都」。
07
外 都
「來了就是深圳人」,作為一個移民城市,深圳40年漫長、巨量的外來人口遷移,成功完成人口紅利、人才紅利到經濟快速發展的轉化,實現了改革開放的初衷和使命。
全國各地的人慕名來到深圳打拼、奮鬥、紮根,個人命運的沉浮與城市轉型陣痛、蝶變交織。
「外都」是早期個人命運與深圳城市發展不斷交織,互為作用的群體寫照。
80年代的來深務工人員
08
財 都
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作為中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試驗場」,深圳一直在追趕著財富,亦有不少人緊跟深圳步伐實現了「發財夢」。
沒來深圳前,有人說:「深圳遍地是黃金,在街上隨便碰到一個人,可能身家就上百萬。」來到深圳後,發現確實如此,且不僅身家上百萬的人很多,身家上千萬的人也不少。
一心只想搞錢!搞錢!的深圳打工人,都頗為認同深圳「財都」一說,然而沒能成為主流別稱,是因為深圳的富翁並不覺得自己有財,畢竟在深圳擁有個二三十平房,就是百萬身家。
09
新 都
作為中國最年輕的城市之一,深圳渾身激蕩著「新」的因子,以銳氣鋒芒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於是乎,有人說深圳是一座新都,從經濟特區、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到先行示範區,不同的階段裡,深圳發展勢頭始終強勁,以年輕活力和創新精神呈現全新面貌。
也有人認為,時至今日,深圳早已摸清時代規則,不過是一條換湯不換藥的發展路徑,對「新都」一詞嗤之以鼻。
1983年與2018年的深南大道
10
夢 都
深圳1997 .47平方公裡的土地承載了無數人的青春、夢想和奮鬥。起初,一張通往深圳的車票實現階級跨越,奮鬥若干年之後升職加薪成為人上人......是一代又一代年輕人來到深圳的最初夢想。
因此,「夢都」這一別稱呼聲頗高,不過「夢」字一詞的指向性還有待商榷,新來的人覺得是夢想,正在經歷的人,逐步發覺這就是白日夢,過來人解讀為「碎夢之都」,深圳總有將人的憧憬一步步打碎的能力。
圳長以為,不管是什麼夢,有夢就好,畢竟確實總有那麼些人能實現。
水有源,樹有根,大地有名。深圳這些五花八門的外號道盡了城與人、城與事、城與物的種種關係,不同外號所承載的是不同群體的情感凝結。
深圳40年,始終沒有一個能代表城市認同感的外號,是因為深圳是一座極具包容性的城市,在深的族群和個人以不同的視角窺探著深圳的城市內核,也正是這些獨立、自由的城市認知和體察構成了深圳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