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充電寶可能說自燃就自燃了

2020-12-04 費米科學

大家好

我是皮妹兒

如今這個時代

手機電量低於80%

就能讓一大批人當場陷入不安

更別說手機屏幕上

象徵著電量的小電池變紅了

好在隨處可見的公共充電寶

還能及時給大家「續命」

如果需要乘坐飛機、火車等

更是基本都會帶上那麼一兩塊

然而

對於極其重視安全隱患的飛機來說

充電寶是絕對不能託運的

只能隨身攜帶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飛機上為何不能託運充電寶

一般情況下,乘坐飛機時,但凡有點安全隱患的物品,不是不讓攜帶,就是需要託運。

可充電寶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那麼,託運的充電寶到底會有哪些隱患?

有人來到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通過實驗的方法進行了驗證。

因為飛機在起飛、降落過程中,行李會重力作用下相互擠壓,就算在飛行過程中,也會因為顛簸而碰撞在一起。

所以,他們首先進行的,就是模擬充電寶在狹小空間裡被擠壓碰撞後,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

實驗人員參考了「鋰離子電池強制性國家標準GB31241中重物衝擊的試驗方法」後,設計了用一個9.1公斤的鐵塊,從61釐米處跌落砸到充電寶上的實驗。

此項實驗,一共有6塊同一品牌的充電寶「志願者」前來挨砸。

視頻截圖來自《是真的嗎?》

實驗結果顯示:6塊充電寶被撞擊後,3塊沒有明顯反應,2塊產生大量黑煙,1塊不僅冒黑煙還產生了大火。

視頻截圖來自《是真的嗎?》

接著,實驗人員又做了第二個實驗:充電寶與行李中的鑰匙等金屬物件接觸,會不會導致短路的情況發生,進而引發充電寶自燃。

這項實驗是因為,充電寶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電池芯,另一部分是充放電的管理和升降壓保護電路。靜電、潮溼、磕碰等都有可能導致保護電路失效,並且使用者還難以自知。

一旦保護電路失效,金屬的零部件接觸到它的接口,可能會造成整個電池芯外部的短路,從而引發起火等故障。

實驗結果也證明,保護電路失效後接觸到其它金屬,引起了充電寶短路,溫度瞬間升高,從而引燃了外殼。

視頻截圖來自《是真的嗎?》

兩個實驗都可以證明

託運充電寶的確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

而這歸根結底

還是因為充電寶中的鋰離子電池

鋰離子電池

鋰離子電池和鋰電池雖然很像,但卻有一個最大的不同。

那就是鋰電池是一次電池,也就是完全放電一次之後就不能再繼續使用了,而鋰離子電池則是可以被反覆使用的可充電電池。

相對於其他類型的電池,鋰離子電池有著工作電壓高、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自放電小、無記憶效應、環保性高等顯著優點,同時也是可攜式電子設備中可充電電池最普遍的類型之一,甚至就連電動汽車、航天和儲能等方面也應用了大容量鋰離子電池。

兩枚18650鋰離子電池(左)

一枚CR123A鋰電池(右)

來源維基百科

然而世界上並沒有十全十美的存在,鋰離子電池雖然優點不少,卻也有不可忽視的缺點。

比如,鋰離子電池不耐受過放和過充、容易衰老還極其怕熱。

鋰離子電池中含有了可導致起火的所有成分:碳、氧和一種易燃液體——鋰鹽類電解質,一旦過熱,輕者冒煙、起火,重者「灰飛煙滅」。

這也是為什麼不要在高溫環境下使用充電寶,尤其是車內暴曬的原因。

同時它還十分「矯情」,需要多重保護機制。

其實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用的鋰離子電池大多經過嚴格的把控,並且有較為完善的保護機制,所以尚且不會有那麼大的安全隱患。

而充電寶中的安全問題卻十分堪憂,保護機制很隨便不說,一些小廠家甚至會選用安全質量差的電池,這無疑是將安全隱患成倍放大!

所以,充電寶不僅不允許託運,為了杜絕在使用過程中出現自燃等情況,就連上了飛機也不允許使用。

在民航局2014年發布,並至今有效的《關於民航旅客攜帶「充電寶」乘機規定的公告》中明確表示,旅客攜帶充電寶乘機應遵守以下規定:

一、充電寶必須是旅客個人自用攜帶。

二、充電寶只能在手提行李中攜帶或隨身攜帶,嚴禁在託運行李中攜帶。

三、充電寶額定能量不超過100Wh,無需航空公司批准;額定能量超過100Wh但不超過160Wh,經航空公司批准後方可攜帶,但每名旅客不得攜帶超過兩個充電寶。

四、嚴禁攜帶額定能量超過160Wh的充電寶;嚴禁攜帶未標明額定能量同時也未能通過標註的其他參數計算得出額定能量的充電寶。

五、不得在飛行過程中使用充電寶給電子設備充電。對於有啟動開關的充電寶,在飛行過程中應始終關閉充電寶。

順便一提,規定中提到的額定能量(Wh),也就是產品使用電芯的電能有多少,是這麼計算的:

如果充電寶上標有標稱電壓(V )和標稱容量(Ah)

則Wh= V× Ah

如果充電寶上標有標稱電壓(V )和標稱容量(mAh),

則Wh= V×mAh÷1000

圖片來自網絡

那麼

日常生活中

該如何正確使用充電寶呢

鋰離子電池的日常儲存

首先,鋰離子電池不耐受過放和過充,所以不要等到完全沒電時再充電,這樣對電池的壽命和容量極不友好;也不要在充滿電後依舊長時間連接充電器,長時間過度充電也會造成電池短路。

其次,避免過熱。

邊使用邊充電,或者在高溫環境下使用都會造成鋰離子電池過熱的現象。嚴重過熱會引起的後果,你們知道的。

最後,長時間放置不用時,也要好好保存,不論當時電池裡有沒有電,長時間放置後,電量都會慢慢下降,直到沒有。最好每隔一定時間進行一次充放電,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證電池的使用壽命。

同時,鋰離子電池也有使用壽命,也就是所謂的「保質期」,正常狀態下,可以循環充放電500次以上,按正常使用是2-3年。

如果出現電池膨脹,電量衰減等問題,就證明你該換一塊新電池了。

所以

坐飛機之前

攜帶充電寶過安檢時

一定要遵守相關規定

並積極配合檢查

同時

最好把充電寶單獨包裝

避免與異物接觸

購買充電寶時

也一定要選擇正規廠家生產

充電寶上要帶有詳細的容量標識等

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證安全

什麼標識都沒有的充電寶

安檢可是不會放行噠

以上

就是本期全部內容

相關焦點

  • 這些可能是汽車自燃的前兆!
    最近十幾天裡,河南交通廣播陸續接到4起車友反映的車輛自燃事故,萬幸的是,人員都沒有大礙。那麼如何預防車輛自燃?一旦發生汽車自燃,該怎麼應對和理賠呢? 預防 首先我們要了解下車輛自燃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 首都機場旅客帶充電寶被攔 執意拆開發生自燃(圖)
    不久前,T3航站樓,一名旅客攜帶不合格充電寶過安檢時被攔下。其執意要將充電寶拆開查看電量標示,其間充電寶自燃。8月7日,民航局首次專門針對旅客攜帶「充電寶」乘機發出公告,充電寶額定能量不超過100Wh(瓦特小時)的無需航空公司批准,即可帶上飛機;超過100Wh但不超過160Wh的,經航空公司批准後方可攜帶;未標明數值的一律禁止攜帶。同時,明確充電寶禁止託運。
  • 邯鄲人民路上一小型轎車起火自燃
    例如非法改裝汽車;在車內放打火機、香水、充電寶等易燃易爆物品;在車內抽菸後引發明火;將車長時間停靠在太陽暴曬的室外或者停靠在靠近易燃物的位置等等。01.如果遇到乾燥的環境很有可能達到燃點,所以也告訴大家在停車時也儘量規範停車,避免不必要的麻煩。04.電池質量問題和保養不到位現如今國內市面的新能源車琳琅滿目,但是早期的一些技術的不成熟,有些為了降低成本的車商對於車輛自身的檢驗不夠。再加上天氣較熱時電池會熱失控,其中不乏因為電池老化因此發熱量過大,再加上電池使用過於頻繁因此電池被穿刺隔膜而內部短路。
  • 40% 充電寶存在質量問題,如何防止你的充電寶爆炸?
    也許就是因為習慣了,大家對充電寶和快充的安全問題也變得漫不經心,直到現實給我們來了一頓毒打。三星的充電門事件,讓全球手機用戶的充電安全意識空前的高漲,到現在還有人看到高功率快充擔心會爆炸。充電寶的安全問題也不少,一抓一大把。2018 年春節期間,廣州飛往上海的航班上,一位乘客的充電寶自燃並冒煙著火。
  • 天氣寒冷,汽車還會自燃嗎?開車人看過來!
    來了,來了是廣州冬天「溼冷」的氣息了有種冷,叫做麻麻覺得你冷
  • 自燃2020④|迥「燃」不同:專家說現有電池技術無法避免自燃爆炸
    文/韋波2020年的電動車世界,不論怎麼討論,「自燃」都是無法越過的坎兒。但一個自燃,到底會引發多少行業討論、技術變革和消費者的擔憂?AutoLab在11月召集了編輯團隊,從技術、產業、消費者等多個層面進行解讀,為大家還原一個真實、完整的「自燃2020」。
  • 天氣一熱,車裡這幾樣東西趕緊扔掉,否則容易自燃
    天氣熱了以後,車內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也有可能會引起汽車自燃,因此我們最好不要在車內亂放東西。那麼哪些不起眼的東西在高溫天氣的時候,會引起汽車自燃呢?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如果大家把老花鏡或者是發動機放在中控臺上,遇到了高溫暴曬的天氣,就會引起汽車的自燃,這是非常危險的。因此大家要把老花鏡和放大鏡收好,千萬不要放在中控臺上,以免引起火災。2、 充電寶現在的人出門都離不開手機,但是手機電量根本不夠用一整天,這時候就要帶上萬能的充電寶來給手機續電了。但是充電寶這一產品在高溫的環境下,容易會鼓包、膨脹從而導致爆炸,是非常危險的。
  • 自燃2020|迥「燃」不同:專家說現有電池技術無法避免自燃爆炸
    按照吳先生的話說,所謂的「5分鐘警報」就是多此一舉——在車上看到冒煙起火或聞到焦糊味,你還會呆在車上等警報響嗎?目前,還沒有電動汽車在非事故條件下自燃燒死車內人員的案例。至於電動車在事故中發生燃燒導致的傷亡並不能說明問題,畢竟燃油車在事故條件下也有燃燒的可能性。
  • 你的「充電寶」可以乘機嗎?
    因此,滿大街的移動充電寶應運而生,充電寶成為人們出行的剛需產品。 2018年初,在國內幾大航紛紛宣布飛機上允許使用飛行模式下的手機後,充電寶上飛機的安全隱患開始變得日益突出。「充電寶在客艙起火自燃」「鋰電池在貨艙爆炸起火」等消息屢見不鮮。因此,按照規定正確攜帶和使用充電寶,不僅事關民航安全,也是每一位旅客應盡的義務。
  • 電動車沒有充電為何會自燃?
    消防部門對事故現場進行勘查後發現,起火原因就是停在樓門口的一輛電動自行車自燃導致的。但是,這輛車當時並沒有充電,它怎麼會自燃的呢?車主小趙,在案發後很長時間沒有露面。當消防人員找到他的時候,他說自己確實有些害怕。小趙是南京人,租住在這個單元的二樓,發生火災前一天,他騎車回家,按照習慣就把車停在了單元樓道的門口。在調查人員的追問之下,小趙說電動車是從一個微信群裡買到的,花了1.3萬元!
  • 起火爆炸、涉水漏電、氣體劇毒,電動車自燃的危險超過你的想像!
    其中最嚴重的是,因追尾自燃導致駕駛員當場死亡的南京依維柯新能源廂式車自燃事件。頻發的電動車自燃事件也將眾多消費者的目光從「裡程焦慮」拉回到了「安全焦慮」。那麼電動車起火的危害性究竟有多大?假如電動車發生了自燃,你需要做些什麼?
  • 特斯拉和蔚來接連自燃 鋰電池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危險品」的?
    近段時間有關電動車自燃的報導,高頻率出現在各類媒體之上。「新車新技術」也先後報導了特斯拉和蔚來的兩款電動車自燃的事件,雖然還沒有明確的事故調查報告,但鋰電池是現在的頭號「嫌疑犯」。今天我並不是要對事實原由進行猜測,而是想講講鋰電池的故事,聊聊它的是是非非。
  • 夏季高溫,車內這三種味道,是自燃的徵兆
    又到了一年中最炎熱的夏季,夏季對於汽車來說,也是一個危險的季節,炎熱的天氣很有可能導致一些被隨意改裝過或者超負荷使用的汽車自燃!根據報導,車輛在發生自燃事故之前會有很多徵兆出現,只要我們及時留意到了,及時處理,有些危險我們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 人體自燃?人真的會自己燃燒嗎?揭秘人體自燃的真相
    人體自燃之謎是世界未解之謎裡非常經典的一則,那些被稱為人體自燃的案例雖然很驚悚,但其實都是真實存在的,那它是不是個迷呢,在以前是,但是現在有了一種比較合理的科學解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什麼是人體自燃,以及現在科學是怎麼解釋這種現象的。
  • 鋰電池&電動車:汽車涉水會引起短路自燃或爆炸嗎?
    這種電池中不含有金屬態的鋰,日常是喲跟的電子設備如手機、平板、充電寶以及車輛應急電源均為此類電池。鋰離子電池理論上有可能因內部短路起火,而滅火的正確方式正是用【水】,因為只有水能夠快速滲透到電池內部實現降溫,所以飛機動車上的滅火器都用水基滅火器。
  • 你的充電寶可以乘機嗎?
    針對充電寶有可能引起的安全隱患,民航局發布了《關於民航旅客攜帶「充電寶」乘機規定的公告》,詳細介紹了民航旅客攜帶「充電寶」乘機相關要求。由於鋰是不穩定的金屬,鋰電池在高空環境下遇熱極易引起自燃,因此國際民航組織規定鋰電池必須作為手提行李攜帶登機。如果旅客將鋰電池直接放入行李中進行託運,飛機遇到氣流發生顛簸,行李在狹小的貨艙空間容易受到擠壓或碰撞,增加了危險係數。因此,充電寶不能託運,只能在手提行李中攜帶或隨身攜帶。
  • 蘋果AirPods Pro發生爆炸,充電時發生自燃,究竟是如何造成的?
    由於部分用戶充電不當以及使用劣質充電器、電池,對於手機爆炸事件,我們已經是屢見不鮮。而對於手機爆炸後,怎麼處置,售後怎麼進行,也有許多的案例,我們對手機的電池保養也隨著幾起爆炸事件後越來越重視,可今天我們要說的並不是我們常見的手機爆炸,而是耳機爆炸。
  • 汽車自燃的前兆可以通過聞味道判斷!
    在這炎炎夏日中,茶哥每次出門都擔驚受怕,生怕自己像《狄仁傑之通天帝國》裡的角色那樣分分鐘自燃成一灘灰燼。    當然,人本身是不會因為天氣炎熱而發生自燃的,最多也就是中暑或者熱射病。
  • 遙控玩具直升飛機充電中自燃險釀火災
    正聯絡生產廠商和趙先生商討賠償事宜 直升飛機(資料圖片)   【中外玩具禮品網】近日記者接到家住西區的趙先生報料稱,他為兒子買的400多元的遙控直升機充電時突然爆炸自燃  據趙先生回憶,當日下午四點鐘左右,他把遙控飛機拿到臥室裡充電,「當時兒子就把飛機放在臥室一個插座上。下午六點鐘左右我們回到家,一開門就成了現在這樣。」這部遙控直升機是趙先生今年在市內一大型商場花四百多元買的。   記者之後到出售該玩具的商場了解到,目前該商場已沒有銷售該種遙控飛機。商場負責人表示,正聯絡生產廠商和趙先生商討賠償事宜。
  • 恐怖自燃人體事件至今未能找出自燃原因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21世紀前全世界共發生了200多起人體自燃的事件,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到底是如何產生的?有些人認為這種災難是上天懲罰,所謂人體自燃是指一個人的身體未與外界火種接觸,而自動著火燃燒的現象。人體自燃現象最早見於17世紀的醫學報告,時至今日,有關的文獻更是層出不窮,記載也更為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