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燃2020④|迥「燃」不同:專家說現有電池技術無法避免自燃爆炸

2020-12-04 AutoLab

文/韋波

2020年的電動車世界,不論怎麼討論,「自燃」都是無法越過的坎兒。但一個自燃,到底會引發多少行業討論、技術變革和消費者的擔憂?AutoLab在11月召集了編輯團隊,從技術、產業、消費者等多個層面進行解讀,為大家還原一個真實、完整的「自燃2020」。

在現代純電KONA在加拿大首炸之後,我就曾經預言中國遲早會出現電動車電池爆炸事故。原因很簡單——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正所謂林子大了什麼倒黴的鳥都有,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這是極大概率沒法避免的事情。

說到底,爆炸不過是更猛烈的燃燒,在電動化進程中,幾乎所有的車企都在交學費。

在今年5月份的時候,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針對新能源車發布了三項全新的強制標準,即《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 18384-2020)》、《電動汽車安全要求(GB 30381-2020)》以及《電動客車安全要求GB 38032-2020》。這三項標準將於2021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

在新標準中,最核心的內容是電池熱失控5分鐘之內必須發出報警信號。不過有意思的是,這項標準被一些人直接解讀為「動力電池熱失控5分鐘內不起火」——但不管怎麼說,出這麼一個新標準多少有助於提升電動車動力電池安全性吧?

至少有些媒體和消費者是這麼認為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特意採訪了某地消防中隊指導員吳先生,吳先生絕對是這一領域的專業人士。

他的回答很直接,這條新標準僅僅是給車內乘員留出了更充裕的逃生時間,對於電池安全並沒有任何幫助。更何況在吳先生統計的電動車燃爆事故中,絕大多數案例發生的時候車上並沒有人。

按照吳先生的話說,所謂的「5分鐘警報」就是多此一舉——在車上看到冒煙起火或聞到焦糊味,你還會呆在車上等警報響嗎?目前,還沒有電動汽車在非事故條件下自燃燒死車內人員的案例。

至於電動車在事故中發生燃燒導致的傷亡並不能說明問題,畢竟燃油車在事故條件下也有燃燒的可能性。

吳先生表示,這項標準就好比是說拉掉手榴彈拉環的時候必須要看到冒煙,你看到白煙之後就明白幾秒鐘之後手榴彈會爆炸,但是卻無法阻止。

在今年5月份發布的新標準中,還推薦了兩種熱失控觸發方法即「針刺法」和「加熱法」。在吳先生看來,這兩種由外及內的物理方式也很難模擬出真正的電池熱失控,畢竟電池熱失控的本質是由內及外的。

電芯內部,恰恰是熱監控的難點所在。如果車企或供應商真有技術手段能對電芯內部實施熱監控,那麼就意味著有技術能力杜絕電動車電池自燃或爆炸,這麼一來,所謂「電池熱失控5分鐘之內必須發出報警信號」的新標準,也就沒有出臺的必要了。

新標準的出臺,恰恰暴露了工程師們在電池安全方面的一籌莫展。說到底,這是目前鋰電池的技術現狀所決定的。

眾所周知,就目前最常見的「乾電池」而言,其實也是會漏液的。所謂的「液」就是電解液。日本索尼公司在1991年率先將鋰離子電池引入商業應用,鋰電池技術發展到現在——不管是18650、811或是比亞迪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通通都屬於液態鋰電池。

傳統液態鋰電池在大電流充電狀態下,鋰離子在還原時可能形成冰稜狀的金屬鋰,這就是所謂的「鋰枝晶」;運氣不好的話,鋰枝晶就會刺破隔膜導致短路,從而引發高溫——這就解釋了為何大部分電動車自燃和爆炸事故是在充電過程中發生的。

你可以將鋰枝晶產生的過程想像成水凍成冰的過程——如果瓶子裡的水裝太滿,凍成冰之後就會把瓶子撐破了。

電池能量密度越大,充電功率越大,就越容易引發鋰枝晶穿刺短路。所以,吳先生表示,如果從安全角度出發,他個人認為傳統三元鋰(液態)電池是不適合用在電動車上的。

相對而言,固態鋰電池將成為更安全的動力解決方案。當然了,這並不是說固態鋰電池不會產生鋰枝晶,只不過其電解質為固態,在高溫下不會出現電解液的氣化甚至是氧還原,鋰枝晶穿刺導致短路熱失控的概率要低很多。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固態鋰電池不需要使用隔膜和電解液,相對於傳統三元鋰電池可以降低40%的體積和25%的重量。而固態電解質可以極大縮短正負極之間的距離,甚至可以達到微米級,如此一來電池的厚度就能大大地降低,從而可以讓電芯實現小型化和薄膜化。

此外,即使是脆性的固態陶瓷電解質,在微米級條件下也是可以彎曲的,這讓固態電池更加柔性,可以實現更多的封裝設計——例如覆蓋在「引擎蓋」下方,天花板內側、門板內側等等,而且單個電芯之間的散熱冗餘也會更大。

這就是說,固態電池可以傳導更大的電流,可以實現更大的電池容量,而且還不需要額外增加溫控管路。在相同容量前提下,固態鋰電池包無論是體積還是重量都會更低,這就意味著工程師可以針對電芯的排列規劃出安全艙——這其實就是現代艦船「水密艙」的概念,一旦某個艙室進水,將這個艙室單獨關閉即可,不會影響到整艘船。

同理,如果某個電芯出現了熱失控,系統只要將其所在的「安全艙」關閉隔離,並自動降溫滅火即可。從安全角度說,安全艙內的電芯數量當然是越少越好。

聽起來現在的三元鋰電池也可以採用這套技術啊!

問題其實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電池的體積。以搭載三元鋰電池的電動車為例,如果要針對每四個電芯單獨設立安全艙,那麼在電池包體積不變的前提下,其續航力可能要縮水一半,這是車企不願意承受的。

說到底,安全艙技術並不高深,只不過需要佔用大量空間,而固態鋰電池相對於傳統三元鋰電池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省出大量富餘空間留給安全艙的設計。

從目前情況看,固態電池的成本是個大問題。不過未來隨著材料科技的進步以及規模化生產,固態電池的成本預計在5年後會降至目前三元鋰電池的水平。目前掌握固態電池技術最成熟的車企是豐田,豐田準備在2020東京奧運會上推出搭載固態電池的通勤電動巴士,結果由於疫情原因,這輛車估計要明年才能看見了。不過依據豐田的e-TNGA電動計劃,可能會在2025年將固態電池引入量產。

未來電動車的核心競爭力或許不是「百公裡加速4秒」或是706公裡的超長續航了,而是智能化,還有就是固態電池。

相關焦點

  • 自燃2020|迥「燃」不同:專家說現有電池技術無法避免自燃爆炸
    文/韋波在現代純電KONA在加拿大首炸之後,我就曾經預言中國遲早會出現電動車電池爆炸事故。原因很簡單——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正所謂林子大了什麼倒黴的鳥都有,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這是極大概率沒法避免的事情。說到底,爆炸不過是更猛烈的燃燒,在電動化進程中,幾乎所有的車企都在交學費。
  • 迥「燃」不同:專家說現有電池技術無法避免自燃爆炸 - 新聞詳情...
    原因很簡單——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正所謂林子大了什麼倒黴的鳥都有,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這是極大概率沒法避免的事情。目前,還沒有電動汽車在非事故條件下自燃燒死車內人員的案例。 至於電動車在事故中發生燃燒導致的傷亡並不能說明問題,畢竟燃油車在事故條件下也有燃燒的可能性。 吳先生表示,這項標準就好比是說拉掉手榴彈拉環的時候必須要看到冒煙,你看到白煙之後就明白幾秒鐘之後手榴彈會爆炸,但是卻無法阻止。
  • 關注鋰電池安全,特斯拉電池為什麼會爆炸自燃?
    關注鋰電池安全,特斯拉電池為什麼會爆炸自燃?鋰電池的安全性是動力電池最關注的問題之一。特斯拉的自燃事件為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敲響了警鐘,特斯拉電池爆炸不是一兩次,電動車起火也時有發生,莫不是電動車鋰電池真的不安全?請看文本解析。
  • 威馬EX5自燃爆炸 中科院力學所反應亮了
    昨天晚上9點多,地處北京海澱區中關村核心地段的中科院力學研究所院內傳出一聲巨響,一輛停在院內的威馬EX5爆炸起火。力學所的專家和附近的居民們在震感之後,聞到了刺鼻的氣味。這位朋友說,他們上一任院長秦偉的工作,馬上要被現任黨委書記、副所長劉桂菊接替,現在是敏感期。另外,搞科研的人買到會爆炸的車:讀書人還是太要臉面,你看看人家威馬汽車,12個小時之後才披露昨晚的情況,絕口不提爆炸的事,只說起火,人家咋就不覺得丟人?算上力學研究所裡這輛,這個月內已經有4輛威馬汽車自燃了。王樸石看了威馬的logo後說:沒有三長兩短,都對不起這車標。
  • 起火爆炸、涉水漏電、氣體劇毒,電動車自燃的危險超過你的想像!
    由於反應太劇烈,產生的熱量在短時間內散不開,就會引起電池內部溫度和壓力急劇上升,而溫度的上升又會極大地加速這個反應的進行,產生更大量的熱和氣體,此時電池進入無法控制的自加速狀態因此,與炸藥爆炸相似,進入熱失控狀態的電池同樣存在一定的爆炸機率。當然,由於電池材料含有的能量和反應速度均遠低於炸藥,所以電池包爆炸的危害程度遠不如炸藥。
  • 電動車一定會自燃嗎?看完這些電池種類你就明白了
    鎳氫電池說到鎳氫電池,可能就要說到我們小時候常玩的四驅車了。在不滿足車輛原有的性能情況下,放棄不可復充的南孚電池,使用可以反覆充電的電池就成了第一選擇,這種電池就是鎳氫電池。這種電池相對於鉛酸電池來說,只需要一半的重量就可以達到和鉛酸電池一樣的容積,在性能上是要比鉛酸電池好上不少的,豐田的HEV就普遍採用了這種電池。
  • 閃點、燃點、自燃點這些評定指標的區分
    一般是通過測量的可行性,來設定幾個評定標準比如常用的閃點、自燃點、燃點、爆炸極限等。(一)爆炸極限:就是一個比例值,這個最好理解就是可燃物和助燃物達到這個比例,一旦遇到引火源就會爆炸。很多的抑爆裝置就是檢測這個比例值,達到了爆炸極限就會預警並且採取措施。
  • 新能源汽車自燃事故頻發,電池定期檢測和保養刻不容緩!
    新能源汽車自燃爆炸事件最近,一段新能源汽車起火爆炸的視頻在網上流傳。從視頻中可見,一輛停在地下停車場的新能源汽車突然從底部開始冒出白煙,5秒後發生自燃爆炸,兇猛的火勢引燃了旁邊停放的3輛汽車,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安全問題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本次事故起因與大部分電動汽車起火原因一致——電池問題,鋰電池一旦起火,火勢蔓延極快,劇烈燃燒溫度可能會達到600℃—1000℃,同時釋放大量有毒氣體。
  • 易燃易爆、劇毒煙氣、消防員「沒轍」,電動車自燃的後果很嚴重
    易燃易爆、劇毒煙氣、消防員「沒轍」,電動車自燃的後果很嚴重 2020-09-11 11:14
  • 煤炭自燃的條件與過程
    ②環境有持續的漏風通道能夠為煤自燃提供充足的氧氣;③在煤體的氧化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難以揮散,大量聚集;④這三個條件同時所有的時間較長,大於等於該種煤的自然發火期。以上所敘述的四個條件中,包括了內部因素和外在的因素,比如①屬於內在原因,這與煤的種類、性質有關不可控;而中間的②和③屬於外部因素,與在井下施工時的技術工藝等有著較大的關係,屬於可控因素。這些條件相互作用,對煤的自燃都很重要,都是不可或缺的。
  • 恐怖的「人體自燃」之謎,酗酒、肥胖的人容易在睡夢中體內自燃?
    他們認為,儘管很多人由於衣物起火身亡,但沒人因此被燒成一堆灰,因而,衣物起火發生的火災與人體自燃是兩個概念。有一部分研究者認為,人體自燃是自然界中的球狀閃電引起的。球狀閃電像一個小火球,能穿門過隙,鑽進被子,擠進棺材,飄飄悠悠像幽靈似的跟隨路人。有時這種閃電球會突然爆炸,相當於10 公斤炸藥爆炸所放出的能量,能毀壞建築物,造成人畜傷亡。
  • 自燃特斯拉拆開後,七千多節五號電池在裡面,網友:這算啥技術?
    ,但是不久前的特斯拉自燃事件讓大家對其質量產生了懷疑,自燃的特斯拉拆開後,七千多節的五號電池在裡面,網友:這算什麼技術?因為現在的新能源技術還沒有很好的發展嗎,而特斯拉在這方面是行業是技術一流的,那麼我們都知道,新能源車最關鍵就是電池,就是燃油車的發動機一樣,而特斯拉之所以性能好,就是因為其電池的技術比較好,但是特斯拉採用的松下18650型號的電池就存在一些問題,雖然續航能力是比較好的,但是這種電池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只要一節出現問題,那麼剩下的電池也會受到影響,出現爆炸的危險
  • 邯鄲人民路上一小型轎車起火自燃
    油路老化,極容易自燃相對於電路老化,油路老化在夏季更不安全。因為汽車在高溫曝曬,發動機和各種部件運作而產生的熱量更高,使得發動機倉內溫度偏高;現在很多車型都是渦輪增壓,渦輪工作的溫度高達800攝氏度,如果發動機艙因為油路老化、漏油等情況,車輛自燃的風險非常非常高。03.
  • 特斯拉意外自燃!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燃料電池誰將勝出?
    這次「特斯拉」和「蔚來」自燃事件,不禁讓大家想起包括「三星」手機的電池爆炸事件,阿聯杜拜國際機場的UPS貨機爆炸事件,再一次引起了人們對鋰電池的安全性能的高度重視。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評論和報導鋪天蓋地,有的說燃油汽車才是王道,新能源汽車都不靠譜;有的說燃料電池才是真正環保安全的新能源,鋰電池不靠譜;有的說「磷酸鐵鋰電池」才是當今最安全的鋰電池,「三元鋰電池」不靠譜……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新能源汽車取代燃油汽車是科技進步引領時代的變革,許多歐美國家都相繼宣布停止生產和禁止銷售傳統燃油車的時間表
  • 你的充電寶可能說自燃就自燃了
    有人來到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通過實驗的方法進行了驗證。因為飛機在起飛、降落過程中,行李會重力作用下相互擠壓,就算在飛行過程中,也會因為顛簸而碰撞在一起。接著,實驗人員又做了第二個實驗:充電寶與行李中的鑰匙等金屬物件接觸,會不會導致短路的情況發生,進而引發充電寶自燃。這項實驗是因為,充電寶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電池芯,另一部分是充放電的管理和升降壓保護電路。靜電、潮溼、磕碰等都有可能導致保護電路失效,並且使用者還難以自知。
  • 詳細解讀:真實存在的「人體自燃現象」!
    頭骨法醫專家了解,能將死者脂肪組織燒盡脫水的高溫應同時把頭蓋骨軟組織全燃毀,使頭骨破裂,而裡瑟夫人卻不如此。克洛格曼對上述四點都無法解釋。1966年12月5日,美國賓夕法尼亞洲天氣奇寒,這天在該洲波濤城發生了一件奇事。
  • Model 3國內首起自燃:起火速度符合規定!國產電池會更安全嗎?
    近日,網絡曝光了一段國內特斯拉Model 3出現自燃的視頻。從視頻中可以看到,一臺藍色的Model 3在車體保持完好、沒有碰撞的情況下,車輛前部和底部釋放出大量灰白色煙霧,即將自燃。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GB 30381-2020《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中,要求電池單體發生熱失控後,電池系統在5分鐘內不起火不爆炸,為乘員預留安全逃生時間。從視頻來看,消防隊已經趕到現場,車內人員已經撤離至安全地帶,電池仍然尚未起火,符合相關安全要求。目前尚不清楚該Model 3的具體型號和產地,特斯拉方面也尚未回應。
  • 威馬自燃後續:電芯雜質從何而來?誰又該為事故買單?
    10月份,威馬汽車接連發生三起自燃事故,隨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公告稱,威馬召回了2020年6月8日至2020年9月23日生產的1282輛電芯型號為ZNP3914895A-75A的威馬EX5。所以,不管是三元材料的檢測還是後續其它生產流程,電池生產廠家應該做到每一個環節嚴格測驗,把控異物滲入,保證產品安全。 電池爆炸只是倒下的最後一塊多米諾骨牌,OEM應該為消費者負責:電芯異物是導致威馬自燃的原因,但造車有一系列環節。
  • 夏季高溫炎熱 汽車的自燃問題不容小覷
    引起汽車自燃的主要原因 1、高溫天氣 通過武漢市消防部門發布的消息可以看出,一方面,自5月份以來,隨著高溫天氣的不斷持續,自燃事故的發生率也大為提高;另一方面,汽車自燃與其品牌關係不大,但起火時間多在上午10時以後,正是氣溫攀升的時候。可以說,高溫天氣是汽車自燃的一個誘導原因。
  • 拆開特斯拉,出現7000節「5號電池」,網友:難怪會自燃
    在眾多自主品牌想破腦袋提升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裡程時,特斯拉卻能輕鬆將續航裡程提升到600公裡以上,特斯拉到底用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技術呢?拆開特斯拉,驚現7000節「5號電池」,網友:難怪會自燃。拆特斯拉的電池組,我們發現特斯拉的電池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三元鋰電池,而是7000多級磷酸鐵鋰電池結合在一起的電池組。特斯拉的電池接近900公斤,電池組附近還有加強筋和框架保護電池不受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