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4月20日,在水磨溝區西虹路綠蔭四巷,廢品收購站經營者邢秋蓮收到了自己的"一照多址"營業執照(副本)。
新疆網訊(記者唐紅梅寇凝攝影報導)4月20日,烏魯木齊熹洋洋物資回收再利用有限公司拿到了一張營業執照,與其它企業不同,這張營業執照可供206個經營地址所用。
這也是市工商局發出的「一照多址」的典範。
當日,作為206個經營場所之一的水磨溝區綠蔭四巷的一家廢品收購站也拿到了營業執照副本,該副本正面內容和正本一樣,背面多了一個詳細的經營地址。
「現在可以光明正大做生意了。」該收購站負責人邢秋蓮笑著說,她和丈夫在廢品收購行業幹了5年,以前不清楚如何辦理營業執照等手續,遇到相關部門檢查都是躲躲藏藏,違規被取締後,就找個隱蔽的地方重新開張。
去年,市商務局聯合市工商局、公安局和城管委對廢品收購行業摸底時了解到,當時,廢品收購站經營場地髒亂差、消防安全管理薄弱、有公安禁止收購的廢品存在,九成以上屬於無證無照經營。
2012年6月,烏魯木齊熹洋洋物資回收再利用有限公司和另外兩家物資回收龍頭企業,被市商務局(糧食局)認定為「再生資源網絡體系」建設單位,承建全市回收網絡體系工作,規範首府廢品收購站。
該公司董事長助理張藝騫介紹,公司以與廢品收購站籤訂加盟協議的方式,先後整合206家,去年到市工商局辦理營業執照時,正好趕上了該局出臺《放寬審批條件、提高審批效率、促進市場主體增量增效轉型升級的八條舉措》,其中就包括「一照多址」。
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對「一照多址」的辦理時,主要是針對特殊行業和實際經營情況較特殊的企業,主要目的是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平等競爭的環境,為企業減負。
張藝騫說,如果每個加盟店都要辦單獨的營業執照,意味著每個店要請一名會計和一名出納,而廢品回收店每天業務量大,記帳項目品種繁多,數目複雜,按兼職會計每月工資2000元,出納每月2500元計算,206個加盟店的這部分工資成本每年就要一千餘萬元。
「一照多址」幫廢品站抱團闖市場
50歲的唐明鏡在天山區有一處300平米的廢品收購站,這個站原本只是維持生計的小本生意,但現在他有了要將這個生意做成一番事業的決心。
他的決心源於「一照多址」實施後他拿到了工商營業執照副本,這不僅代表著他是「正規軍」了,還意味著他與另外205家廢品收購站將抱團闖市場。
唐明鏡說,以前,烏魯木齊市的廢品收購站大都在自建房甚至危房裡,消防等各項要求都不過關,廢品收購站髒亂差和垃圾站所差無幾,整個行業時常惡性競爭。
最讓廢品收購經營戶頭疼的莫過於遇到死帳。廢品收購站將廢紙、廢鐵、塑料等廢品銷售至紙廠、鋼鐵廠、塑料製品廠等小廠,收到的都是白條,而一旦這些廠子換人或倒閉,白條無法兌現,就成了死帳。
一般廢品收購經營者手上基本都有死帳,少則三五萬元,多則一二十萬元,唐明鏡手上就有15萬元的死帳。
2012年,唐明鏡聽說了首府要規範廢品收購行業,就與烏魯木齊熹洋洋物資回收再利用有限公司籤訂了加盟協議。
烏魯木齊熹洋洋物資回收再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張藝騫介紹,後期整合完成後,將以公司的名義尋找更可靠銷售渠道,降低廢品收購站的經營風險。
張藝騫說,廢品收購站賺取的都是每公斤幾分的微利,整個行業原本一盤散沙,對市場把控能力不足,該公司還將根據市場行情,提供相關信息,減少惡性競爭。還準備建立信息監控平臺,監管各加盟店收貨情況,配合政府職能部門監管。
近幾年,國家鼓勵和提倡節能減排行業,也在相繼出臺政策支持廢舊物資回收行業發展,廢舊物資回收行業發展連鎖加盟有利於監管。
去年,市商務局等部門從清理和建設兩方面著手,指定三家龍頭物資回收企業對全市廢品收購行業統一管理,公司化經營。
「『一照多址』盤活了這個行業。」張藝騫說,如果每個廢品站都辦營業執照,不僅都要僱會計和出納,還需要人員專門管理,就無太多資金投入,就有可能回到以前一盤散沙的狀態。(本報記者唐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