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蘋果手機7紅色款上市,照例沒有迎來掌聲,反倒是杜蕾斯的一聲炮響,給各家公司的Marketing、Branding、PR小夥伴們帶來了創意靈感:
先賞析一些代表作品:
放眼望去,朋友圈都是觸目驚心的紅,而眼下正是傳播的黃金24小時,各家設計師估計都在加班加點,更多的紅色海報正在出爐。
可怕的紅,借勢營銷的「春藥」
有設計師朋友告訴藍鯨,這款紅顏色代碼#FF0000,俗稱正紅色,按照蘋果的高逼格來看,不可能隨隨便便就鼓搗出一種顏色來裝點他的「春季新品」的,但這次就是選擇了根正苗紅、毫無創意。
然而各家公司的老闆們似乎並不care顏色是否正宗,因為不管是姨媽紅還是狗頭棗紅,只要是紅色就有了此輪營銷的關鍵要素,連人們印象中藍色小鐵盒的百雀羚也說自己是紅色的。
藍鯨觀察下來,到22日中午,關於紅色的借勢營銷,從口紅到紅棗、從汽車到地產,更不用說嗅覺敏銳度的fashion圈和媒體圈,連品牌跟紅色完全不沾邊的公司,也要想辦法刷個存在感,比如這種:
如果你的品牌是綠色的呢?有人建議,「不如就叫萬紅叢中一點綠」,像這樣:
紅色能夠這樣大波跟風,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紅色傳達出來的意義,奢侈品行業人士指出,紅色本身比較喜慶,相比於科技藍和安全綠,往往帶來非理性的購買熱情,至少給人傳遞的信號是激情的、進取的。另外,紅字一語雙關,網紅、走紅、紅了、火了,衍生出來的語彙對於品牌來說,也有著很吉利的含義。另一個不能被忽略的原因,在於紅色降低了創意門檻,對於品牌來說,借勢營銷的創意成本最少,刷存在感卻往往效果不錯,而紅色的概念則將這一過程大大簡化。
明明很無聊,卻不得不跟
不難看出,這些年商家借勢營銷的節奏在加快:經過過去幾年的「洗禮」,借勢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而會玩借勢營銷,也儼然成了公關的基本修養之一。
而在此次紅色刷屏事件裡,我們看到借勢營銷過度和娛樂化的傾向已經很明顯,大家都是抱著玩的態度,可是你要問各家公關玩的開心嗎?很多人都表示並不滿意,一方面是用戶的期待,一方面是來自老闆的壓力,「很無聊,但是發現旁邊設計小夥伴也做紅色海報」,一位新媒體負責人跟藍鯨吐槽。
一位營銷界資深人士則用「盲目」二字來評價今天的紅色刷屏事件,或許,盲目還不足以形容品牌方在借勢方面的用力過猛,用神經質似乎更為恰當,品牌方對於借勢營銷的熱情常常會捏造出一些子虛烏有的營銷案例,比如杜蕾斯就無數次背了鍋,這種感覺,就好像是把一句廣告語強加在魯迅先生的經典語錄裡一樣可笑。
借勢營銷的悖論:誰在借誰的力?
牛頓第三力學原理講的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對於借勢、借力而言,到底借的是誰的力量?這或許很難說清楚。
知名聯合辦公品牌米域公關負責人認為,強勢IP的特別產品所帶來的時間營銷引爆點,之所以能夠傳播,是因為無數個IP追逐 一個大IP,在此次紅色借勢營銷的實戰案例裡,我們會發現很多品牌方犯了一個「業餘」的錯誤,擔心客戶看不懂,於是把蘋果的原版廣告和自己家的放在一起,這樣的舉動對於品牌而言有很多傷害,不僅是品牌營銷策略方面的亦步亦趨,也意味著品牌對於自己創意的徹底否定。
持同樣感覺的還有不少品牌方,玄機科技秦時明月項目負責人指出,所謂借勢就是要四兩撥千斤,如果不能拔到自己這邊來,就好比想借別人的裡,其實最後是被別人給借了力。宣傳無外乎兩個概念——渠道和內容,從渠道來看,蘋果不可能給你渠道,所以借勢本質上借的是熱點,而熱點是別人看到有興趣要點開看的東西,當大家都發現是熱點後,自己就被淹在其中了,除非很好的IDEA才能脫穎而出。
手法越來越嫻熟,玩法卻越來越套路
在這輪營銷裡,我們看到企業借勢營銷的手法越來越嫻熟,特別是在微博裡,大量企業藍V一哄而上,通過互捧營造浩大聲勢,2016年下半年以來,這種以企業藍V主導的借勢營銷事件頻繁出現。
對各家企業來講,官方微博作為企業信息的發布平臺,一般都是一本正經的形象。但近年來,以「杜蕾斯」、「海爾」、「支付寶」等企業為代表的的官微界的「泥石流」迅速躥紅,他們嬉笑怒罵、插科打諢、頻繁互動、實力蹭熱點,一改官微「半死不活」的運營狀況,實力證明「別拿藍V不當網紅」。
企業官微「人格化」、「網紅化」的運營模式,也是適應流量入口由推薦向內容過渡的趨勢,在流量紅利逐漸消失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正視圖用內容抓住用戶,創造IP,拋棄傳統的「10萬+」考核,引領用戶一起參與到打造品牌,和經營產品的過程中。
不得不說,這輪紅色借勢營銷沒有太多創意可言,更不要說系統的公關策略,反倒是在太多案例中我們看到了急功近利、投機的成分,品牌與公關本身是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並非一日之功,如果類似急功近利式的營銷佔據上風,對於品牌建設來說是不利的,而對於整個行業來說,則可能造成平均創意水準的走低。
此輪營銷蘋果受益了嗎?未必
最後還有個問題,蘋果公司在此輪營銷是受益者嗎?很可能也不是。對於今天的借勢營銷現象,蘋果官方一直保持高冷態度,未通過任何社交媒體進行回應,但對於蘋果自身來說,也並非是這輪紅色營銷的受益者。
每年春天和秋天蘋果公司各有一次發布會,其中秋季發布之日被吐槽為「股價暴跌日」,這張紅色海報首先發布於蘋果官網,對於蘋果而言可以理解成一次例行公事的產品發布。
通過分析此次紅色營銷來龍去脈,也不難發現,其源頭恰恰來自於輿論對於紅色吐槽,是蘋果的設計力、產品力和創新力這些年正在遭到越來越廣泛的質疑,有行業人士認為,突破傳統認知的事件特別能夠引起注意,但同時也充分說明突破者(蘋果)的無奈,沒有更好的產品,只能從形式與外表做文章。更可怕的是,市場對於紅的反應還未到來,這才是蘋果此次產品投放需要面對的最大風險,因此此次紅色營銷,對於蘋果而言,可能除了「一臉懵逼」,確實沒啥想說的。
猶太經濟學家威廉立格遜說,這世上一切都是可以靠借的,可以藉資金、借人才、借技術、借智慧,這個世界已經準備好了一切你所需要的資源。
我們看到當下很多企業也建立了借勢營銷部門,而關於借勢營銷的服務和課程也相當有市場,但如何借勢、何時借勢、誰被誰借勢,這不僅是技巧,也是智慧的較量。
·END·
本文由藍鯨財經記者工作平臺(微信號:lanjingcj)授權梅花網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